俞吾金哲学的困惑与魅力_第1页
俞吾金哲学的困惑与魅力_第2页
俞吾金哲学的困惑与魅力_第3页
俞吾金哲学的困惑与魅力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俞吾金教授谈哲学的困惑和魅力哲学是因其语言的晦涩,使许多人望而生畏。然而,有因其隐含的深刻思想而充满魅力。俞吾金教授所谈到的《哲学的困惑与魅力》,分析了哲学产生困惑的原因,向我们展示了哲学可敬和可爱之处。俞老师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家的思考就像大漠中的跋涉,当他看到前面有一片绿洲的时候,心里的愉悦之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实际上,对于真正的思想者来说,一门学问越是深刻,越是难以把握,就越能激起他的经久不衰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反过来说,哲学需要的也是普罗米修斯式的殉道者,而不是三心两意的同路人!俞老师将哲学的困惑分为四个方面来谈,即哲学之困惑、认识论之困惑、方法论之困惑、语言表达上的困惑。(一)哲学之困惑哲学和其他实证科学的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在于,实证科学,如物理学、化学这样的科学,一旦确定其领域后,就不会再有大变化,但哲学却必须在其研究的途中不断反躬自省:什么是哲学?因为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理解会发生很大变化。这也正是哲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魅力所在。像“中国哲学”这样的提法不过是一种习惯性的表述方法。如果我们换一种提法,能不能说世界上存在着“法国数学”、“比利时数学”和“索马里数学”呢?或“美国物理学”、“英国物理学”和“泰国物理学”呢?物理学和数学可以按国界线来划分吗?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学,作为学科,它们都是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谈论数学在法国或比利时的发展,物理学在英国或美国的发展,却断断不可使用“法国数学”、“美国物理学”的表述方式。同样,严格说来,我们也不能使用“中国哲学”的表述方式,不然也会引起误解。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难道竟有两百多种不同哲学吗?汤因比就主张,不要以国家、而应当以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为什么人们就不能以不同文明来划分不同哲学类型呢?“中国哲学”的提法也许应该被“哲学在中国”或“哲学的中国类型”的提法所取代。我们再回到“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上来。“什么是哲学?”这种提问方式起源于日常语言,源于日常语言中的“这是什么?”的提问方式。然而,这一提问方式已经包含着一个假设,即被询问的对象已经现成摆在那里。当我们以同样方式去询问“什么是哲学?”时,无形中也就引入了一个理论假设,即哲学也是一个现成摆在那里的、有待于询问的对象,它与询问者之间的意义关系就被疏略了。而实际上,哲学不能脱离我们的生存状况,以现成的、知识对象的方式被询问我们究竟以何种方式来提问呢?就人与哲学之间的意义关系而言,我们应该以下述方式来提问:“为什么人类需要哲学?”正是这一提问方式把注意力引导到另一个方向,即探究哲学对人类的意义。为了用这种新的提问方式来引导人们对“什么是哲学?”问题的解答,我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一一“题际性”(inter—question),把两个问题用连字符号贯通起来进行提问:“什么是哲学一为什么人类需要哲学?”意图就是让人们不要撇开第二个问题来询问和解答第一个问题,从而保证人们不沿着单纯的知识论哲学的思路来追问哲学之真谛。(二)认识论之困惑一讨论认识论问题,我们就假设自己已经置身于认识论的语境之中了。何谓“认识论的语境”?也就是预先假定认识主体、认识对象和认识的媒介物(如语言)的存在。撇开认识论的语境,去追问未受人的认识污染的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乃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如何从这种悖论中解脱出来?哲学家们想出了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方法以黑格尔为代表,主张让概念本身也流动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概念的辩证法去说明流动着的世界。这个理论遭到许多批评。人们普遍认为,概念和逻辑都从属于理性,因此,它们并不能完整说明世界,因为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单纯的理性无法理解和把握的。另一种方法主张,即使概念是流动的,也无法把握流动着的世界,因为此流动非彼流动,何况概念运动不可能还原出千差万别的世界之原样,因而主张,只有以非概念、直观的方式才能把握世界,从而提出了理智直观的方法。然而,康德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说,直观只可能是感性的,只有上帝才可能有理智直观的能力,而普通人并不具备这种能力。以后,谢林主张哲学家可以有理智直观的能力,但其解释导向神秘主义。因而黑格尔讽刺他的理智直观乃是“黑夜看牛”。后来,胡塞尔力排众议,提出了“本质直观”和“范畴直观”的新见解,但这也只是就人们对本质关系的把握而言,至于对整个世界或实在的把握,无论是柏格森的理智直观说,还是佛教的顿悟说,都是聚讼纷纭,无法引申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来。(三) 方法论上的困惑在哲学研究中,方法论上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这就像诠释学在其诠释方法上所碰到的一个悖论:一方面,为了了解整个文本,人们必须先了解文本中的每个部分。另一方面,如果你没有吃透整个文本的精神,那么你对文本中的任何一个部分的理解也是不可能深入下去的。于是,部分与整体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前提的、互动的关系。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表达会涉及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人们常说,窥一斑而知全豹。其实,对于金钱豹这样的有机整体,整体永远是大于部分的,从部分(一斑)是永远推不出整体(全豹)来的,除非你在“窥一斑”之前已经先入为主地有了对“全豹”形象的了解。另一个是认识者的期望与认识结果之间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就认识的期望而言,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对对象获得客观的认识,但由于我们在认识任何对象之前就已经有先入之见。这也是人们在任何诠释活动中必定会遭遇到的悖论。如何解决或超越这一悖论?实际上,解决或超越这一悖论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自觉地应顺这一悖论,在认识任何对象之前,先对作为认识者的自我进行批评性反思,这种反思绝不可能使自我出离任何立场,从而处于无立场的状态下,而只能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立场,即尽可能排除自己的主观情感或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立场变得更为合理。深入的研究使我们发现,任何客观性都是奠立于一定的视角(perspective)之上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客观性也就是使自己的视角更切合通常性的观察视角。(四) 语言表达上的困惑语言问题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加以探索:一是语义学,即从语词、句子和文本的含义入手探讨问题;二是语用学,即从语言的使用的角度出发探讨问题。先来看语义学上存在的问题。比如,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名言:“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听起来他很谦虚,但深入分析或许会使我们引申出相反结论来。假如说,苏格拉底什么也不知道,他又是怎么知道他什么也不知道的呢?反之,如果他知道自己什么也不知道,那就决不可能有“我知道”这样的句型。其二,苏格拉底能够说出这句话必定有两个前提:第一,他必定知道,用他已经掌握的语言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第二,他也必定知道,他用语言表述的思想他人可能理解。不用说,如果他对这一点也缺乏信心,那就不可能对他人说话。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在说出“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前,他决不可能什么也不知道。他的谦虚乃是伪装出来的。再来看语用学上存在的问题。我们通常以为,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但在相当多情况下,我们也用语言来掩饰自己的思想。所以,有些话必须经过翻译才能明白其真正含义。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出错后,别人总会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去安慰他。这句话的含义是:人人都会出错。其实,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正好相反,它的意思是:普通人是会犯错误的,但圣贤却是不会出错的。这样的见解不正是现代迷信的思想基础吗?这充分表明,我们要充分注意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实际上赋予语言的含义,而不能停留在对语词表面含义的分析上。总而言之,哲学本身充满了困惑。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