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隋初薛收的仕进与影响_第1页
试论隋初薛收的仕进与影响_第2页
试论隋初薛收的仕进与影响_第3页
试论隋初薛收的仕进与影响_第4页
试论隋初薛收的仕进与影响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隋初薛收的仕进与影响

薛凯(591-624)出生于河东一个有名的薛家,并于隋唐末年和唐朝初期活跃。薛收的一生虽然十分短暂,但由于家族背景的影响,加之自己的执着追求,使他在推翻隋朝、建立唐朝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薛收在唐朝建立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以及做出重大贡献的原因方面展开论述。一、隋朝起义期间,梦碎了1.激励登记,以彰显孝亲感薛收为薛道衡之子,但因其“从父”薛孺无子嗣,薛收一出生便过继给薛孺为子。薛道衡、薛孺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薛收自幼便接受了两位父亲的良好教育。此外,他自身奋发上进,博通儒经,学习领域十分广泛。薛收从小立志要像两位父亲一样,步入仕途,为朝廷效力。为此,他决定参加并积极准备秀才的选拔考试,但事与愿违。薛收的养父薛孺在任职期间因病去世,生父薛道衡晚年因称赞先皇(隋文帝)和高颎而招致杀生之祸,枉死于隋炀帝的屠刀之下,此事对薛收影响颇深。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每一个文人学习的最终目标无不是步入仕途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光耀门楣。然而薛收在遭受生父枉死于隋朝的重创后,毅然决然的远离了隋朝仕途。这不仅体现了薛收对隋朝统治者独断专行、滥杀无辜行为的痛恨,更体现了薛收对父亲薛道衡的一片孝心。薛收通过自己的言行践行着幼年时父亲对他的教导,忠孝铭记于心。在隋朝大业年间,河东郡选举秀才,有人提议薛收去参加考试,但薛收对此置之不理。2.复合知识与反隋起义隋炀帝统治时期穷兵黩武、经常对外发动战争,为张扬国威四处巡游,朝廷财政支出日益庞大。隋炀帝广征赋税,将此重担压在了农民的身上,并对不遵从者则施以严刑酷法。在此形势下,社会矛盾严重激化,农民起义风暴即将来临。薛收虽然放弃了步入仕途的机会,但他并非整日无所事事,而是继续丰富知识且积极观察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公元611年随着山东长白山第一支农民起义队伍的兴起,星星之火迅速演变成燎原之势席卷中原地区。响应起义军、推翻隋炀帝残暴统治开始在薛收心中萌生。在反隋起义如火如荼进行时,薛收积极响应。他逃至首阳山准备参加李渊的反隋起义,但是消息被泄露。“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乃遣人迎收所生母王氏置城内”,薛收出于对生母的一片孝心,放弃义举返回蒲州城。“以孝闻”的名声又使薛收响应仁人志士的起义晚了许多年。隋朝末年全国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天下大乱,尧君素企图归附王世充,薛收便趁机逃离蒲州城,投奔李渊,响应他的起义并为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而积极奔走。二、唐功成功,忠心耿耿1.对战争胜利的信心薛收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在起义队伍中表现极为出色。当时担任秦府记室考功郎中的房玄龄,或许是其职务的要求,他通过细心观察和了解,发现了薛收这块金子,并及时地将他举荐给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第一次见到薛收时问及经略,他对答如流,并对一些有异于李世民的观点进行申辩,皆合情合理,李世民对此赞叹不已。为此,李世民任命薛收为秦府主簿,之后又担任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唐高祖时期,李世民的主要任务是征伐异己,征召、声讨的文书则大多出自薛收之笔。薛收幼年、青年时期积累的知识才能在这一时期得以发挥。有时战事紧急,檄文不得不在征战途中迅速写成,而薛收则凭借其敏捷的思维、流畅的文笔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薛收在担任李世民的府僚时,为李世民广献计谋。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一战中,薛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战事未起,窦建德突然带兵率先袭来援助王世充,秦王的诸多将士都认为应当先退军,在观察局势动向之后再做战争部署,薛收却坚决反对。薛收认为:王世充占据东都洛阳,虽然士兵都是江淮精锐,但府库粮食有限,他们无法经受长期的消耗战;窦建德虽然骁勇善战,但他们长途跋涉,身心疲惫,只要我军抓住时机及时出战必能取得战争胜利。一旦我军选择撤退将会处于不利的境地,他们两股势力会有充足的时间联合起来,互相补给以同我军决战到底。因此,秦王应当亲自率领猛锐精兵占据成皋险地,待窦建德率领疲惫的队伍赶到时一鼓作气将其击败,王世充失去窦建德的援助,必将为我军所败。李世民接纳了薛收的建议,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虽然此战平定了王世充、窦建德的队伍,但刘黑闼依然率众反唐。李世民再次率军准备平定刘黑闼,薛收跟随出征并尽其所能为战争胜利出谋划策。秦王对薛收的表现极为满意,并授其天策府记室参军一职。在战役中薛收凭借对作战环境、作战形势、敌我双方优势劣势的综合分析,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力排众议,据理力争并最终说服李世民采纳了他的建议,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不仅为秦王树立了威信,更为唐朝初期的稳定奠定了基础。薛收不仅在军事上有独到的见解,在治国之策上更是为李世民提出诸多建议。2.《隋书侯传》载薛收秉承着“臣无君不立,君无臣何以得安”的入仕原则,进入秦府后他时刻提醒自己以秦王的事业为重,适时劝谏秦王。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进入隋朝宫室,他对皇宫的奢侈华丽感慨万千,产生享受之情实为自然,但薛收抓住时机力劝秦王应当勤俭治国,并以古为鉴进行劝导,“窃闻峻宇雕墙,殷辛以灭;土堦茅栋,唐尧以昌。秦帝增阿房之饰,汉后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后主曾不能察,以万乘之尊,困一夫之手,使土崩瓦解,取讥后代,以奢虐所致也”。李世民十分赞同薛收的此番言论并虚心接受。李世民在平定诸多叛乱部众后经常狩猎,薛收以君王应当勤于政事、注重民生方能安定国家、维护统治的理念又一次及时上书劝谏秦王,“太宗手诏曰:‘览读所陈,实悟心胆,今日成我,卿之力也。明珠兼乘,岂比来言,当以诫心,书何能尽。今赐卿黄金四十铤,以酬雅意’”。李世民虚心接受,并感叹:“今日成我,卿之力也”。薛收受两位父亲薛道衡、薛孺正直性格的影响,直言不讳的劝谏秦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开辟了唐朝初期的直谏之风。薛收之后亦有魏征等一大批贤臣担当此重任。他们不仅是直言勇谏的贤臣,更是唐朝初期“贞观之治”繁盛景象的功臣。3.同一表,入《隋书经籍志》等三大应说之,其文学成就薛收不仅有较好的文学天赋,而且后天十分努力,文学才能出众。李世民出征时的檄文大多由薛收所作,才思敏捷的他皆能以最短的时间尽善尽美的完成任务。李世民曾命令薛收同虞世南各作一份谦让表,虞世南的文学才能世人称赞,但秦王最终采纳了薛收所作之表,可见其文学功底非同一般。随后,李世民在侍奉高祖游玩后宫花园时捕获了一条白鱼,便命令薛收为高祖献表,薛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当时人们称其“二表赡而速”。武德六年,任命薛收同房玄龄、杜如晦一同兼任文学馆学士,获得如此殊荣,薛收兴奋不已,在其职位上更是尽心尽力。薛收年纪轻轻便有文集十卷,皆收录于《旧唐书·经籍志》中,但传于现世的已不多。《全唐文》中收录有三篇文章,即《琵琶赋》、《上秦王书》、《隋故徵君文中子碣铭》,《唐文拾遗》中仅一文《骠骑将军王怀文碑铭》。当时的文人王绩曾在《答冯子华处士书》中说道:“吾往见薛收《白牛溪赋》,韵趣高奇,词义旷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壮哉邈乎,杨班之俦也。高人姚义尝语吾曰:‘薛生此文,不可多得,登太行,俯沧海,高深极矣’”。三、贡献是有价值的1.南房、北房和西房薛收是河东薛氏家族西房系的一员,他的一生是在家族兴盛期度过的。其先祖在蜀汉灭亡后自蜀地迁居河东,于两晋时期逐步兴起,在南北朝时有了一定的发展,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河东薛氏家族分为三个支系:南房、北房和西房,其中北房逐渐衰落,而南房和西房则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谋求更好的生存之道,使血脉支系得以延续。南房继承南北朝时期家族地方豪强之风,继续在国家军事事业上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虽然个别家族成员在政治、文学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但主体特征还是以军事为主。西房则在南北朝向隋唐过渡期间完成了家族的华丽转身,脱掉了被世人唾弃的无文化无内涵的地方豪强的帽子,跻身于社会上层。他们不仅在仕宦格局中占据一定的位置,而且在文化学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如此良好的家族环境中,薛收深受家族文化的熏陶,对其日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清-贞洁,儒释三儒—两位父亲的教导。薛收生父薛道衡经历了东魏、北齐、北周、隋四朝,在北齐时,薛道衡曾担任中书侍郎以及太子的侍读,至北周、隋朝薛道衡更是担任吏部侍郎的重要职务。薛道衡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表现,在文学、经学等方面更是隋朝的重要代表人物,历来被南方文人之士批判鄙视的北方文学在薛道衡之时发生了重大改变,“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薛收的养父薛孺在品行方面清高贞洁,不与世俗同流一气;在才学方面,饱读诗书、涉猎经史,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其清致深远的诗词被世人称赞不已。隋文帝时期,薛孺曾担任侍御史、扬州总管司宫参军。在此职位任满之后他又担任了清阳令、襄城郡掾。薛孺清高独行,常以方直的原则要求自己,在与同僚们交往过程中更是坚持勿妄交的原则。薛收的两位父亲不仅拥有高尚的人格品质,而且博学多才,此外他们还十分重视对薛收的教育。薛收幼年时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儒家经典著作,涉猎经学。原本极为聪明伶俐的薛收,在父亲的细心指导下收获颇丰。薛收不仅在知识的获取上受到父亲的影响,在人格品质上也有着正确的引导,薛收像他的两位父亲一样拥有正直清高儒雅的品质,此外忠孝的思想更是铭刻于他的心中。薛收幼年时所接受的良好教育对他日后的仕途生涯意义重大,直言勇谏李世民正是受两位父亲入仕原则的影响。3.国策的贡献薛收虽然拥有较好的家族背景,但他刻苦上进、勤学苦读,博览群书,“年十二,解属文”。通过自身的努力,薛收在年少时便与族兄弟薛德音、薛元敬因才华横溢,远近闻名,当时人们称其为“河东三凤”。薛收奋发向上、努力学习,至青年时期也从未中断。隋朝末年,民不聊生,时局动荡不安,多数地方的人民纷纷起义,薛收也对隋朝失去信心。他凭借多年来对时局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在政治与军事方面的远见,在众多起义军中选择了李渊,这一系列的努力都为他的入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秦府任职期间,薛收更是不断完善自身,对军事、政治努力钻研,为李世民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并被采纳。薛收的一生非常短暂,于武德七年(625)病逝,年仅33岁。李世民对薛收的去世感到十分惋惜,对他的家人更是悉心安顿,李世民“舆收从父兄子元敬书曰:‘吾舆卿共事,或军旅多务,或文咏从容,何尝不驱驰经略,款曲襟抱。比虽疾苦,日冀痊除,何期一朝,忽成万古!追寻痛惋,弥用伤怀。且闻其儿子幼小,家徒壁立,未知何处安置?宜家安抚,以慰吾怀’”。除此之外,李世民还派人前去吊祭,并赠三百段帛以示慰藉。在薛收去世一段时间之后,李世民命阎立本为大学士画像,“太宗叹曰:‘薛收遂成故人,恨不早画其像。’及登基,顾谓房玄龄曰:‘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李世民对薛收的感情极深,曾梦到薛收如平生一样侍奉其左右,出谋划策、直言勇谏,于是便“敕有司特赐其家粟帛”。贞观七年,李世民追赠薛收定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后,鉴于唐太宗对薛收的情感以及薛收在大唐初定时的贡献便加赠薛收为太常卿,并让其陪葬昭陵,伴随太宗左右。薛收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在唐朝初建过程中却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自追随李世民之后,便将一颗忠诚的心铺在了秦王的事业中。秦王在忙于征讨叛乱势力时,薛收紧紧相随,积极地为李世民出谋划策,为战争的胜利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秦王参与国家政事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