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隋书食货志》所记古汴水及南北淮之交的流路_第1页
隋《隋书食货志》所记古汴水及南北淮之交的流路_第2页
隋《隋书食货志》所记古汴水及南北淮之交的流路_第3页
隋《隋书食货志》所记古汴水及南北淮之交的流路_第4页
隋《隋书食货志》所记古汴水及南北淮之交的流路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隋书食货志》所记古汴水及南北淮之交的流路

世界上最古老、规模最大的运河是中国的南北运河。完成于隋朝。它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全长二千七百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南北大运河分成四段,其中沟通黄河、淮河的通济渠段是隋唐大帝国的经济命脉。关于通济渠的开掘,《隋书》上有简略的记载。《隋书·食货志》载:“(隋)炀帝即位……始建东都……开渠引谷、洛水,自苑西入,而东注于洛。又自板渚引河,达于淮海,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以柳。”《隋书·炀帝本纪上》又说:“大业元年(605年),三月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在洛阳)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隋书》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唐初宰相魏徵主编。它的记载当是隋开通渠的第一手资料,可惜过于简略,不易查清通济渠的真正流向。河、淮之间自然形成的水道自古较多;唐代河、淮之间的汴水存在着改流南移的问题,故唐朝文人在其有关著述中关于黄河通于淮的记述,相互抵牾,进而造成近代对通济的流经路线仍存在很大争议。开封以西一段,有的认为与汉、魏古汴水道相同;有的认为隋朝以后的汴水,应在睢水之南,与古汴水无涉。分歧最大的是商丘以下一段的流向,一说在徐州会泗水,至淮阴入淮;另一说由商丘东南行取直路(取道蕲水或假道涣水)经夏邑、永城、宿县、灵璧、泗县到古泗州直接入淮;再一说隋炀帝开运河有南北二道,汴水有南北二渠,北道由汴、泗会合入淮,南道由商丘南行,走蕲水故道入淮,隋通济渠应系指北路。要而言之,分歧的焦点,就是隋开通济渠是否利用汴水河道;如果是走的汴水河道,为什么史料记载会有南线和北线?笔者认为,隋开通济渠是利用的汴水河道应属无疑。但因为唐代汴水改道,所以,唐代的广济渠走的是改道后的汴水新线。这一结论是笔者对古汴水和汴水改流作了认真考察而得出来的。对隋朝以前的汴水记述最详尽的是《水经注》。《水经注疏》:“水经之汳,后汉书明帝纪作汴。盖后人避反字,变从卞,而今相沿不改矣。”《水经注》载:”汳水出阴沟於浚仪县北。又东至梁郡蒙县为获水,余波南入睢阳城中。获水出汴水于梁郡蒙县北。又东过萧县南,睢水北流注之。又东至彭城县北,东入于泗。泗水东南过彭城县东北。东南过吕县(吕梁也)南。又东南过下邳西。又东南入於淮。”也就是说汴水从今郑州西北荥阳县北广武山以北的板渚引黄河水,东流经中牟县北,开封市东、杞、睢二县北,民权县南,商丘北,安徽砀山县东、萧县南,至徐州市区北隅会合北来山东的古泗水,经邳县,在淮阴县西北注入淮河。据古籍记载汴河古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沟通河、淮连接长江的重要水道,航运的自然条件较其他水线优良。三国时曹操曾利用汴河古道征讨;东晋桓温北伐“以谯、梁水道既通,请徐、豫兵乘淮泗入河。”南朝宋武帝刘裕伐秦“羲熙十三年(417年)十二月……闰月,公自洛入河,开汴渠以归。十四年正月壬戌,公至彭城”,班师回南方。征讨、北伐用兵贵在神速,为什么不走较直且路程又近的永城、甬桥水线呢?说明古汴道在当时航运自然条件较其他水线优越,而且是沟通河、淮连接长江的理想航道。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汴河故道由于南北对峙,多年失修,有时已经不大畅通,故时通时断,所以刘裕北伐后秦由长安班师回朝的时候,必须加以开通,才回到南方。好大喜功而又急于求成的隋炀帝,为了巩固全国大统一的局面,扬威于天下,因此,调动大量民工,利用汉、魏以来多年就已使用通航的汴河故道,疏通、开宽、加深、连接,由黄河经汴水入泗,再由泗入淮连接长江,沟通江淮漕运、兵运。大业元年(605年)三月廿一日动工,同年八月十五日通航,几百公里的巨大河道工程,仅仅历时一百七十一天竣工。施工过程中,把修筑通济渠时利用前代使用着的河道,加以拓宽、连接的经验,推广应用于开山阳渎、永济渠、江南河,逐段连接,形成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元和郡县志·五卷·河南府·河阴县》记载:“汴渠,在县南二百五十里,亦名蒗荡渠,禹塞荥译,开渠以通淮、泗。后汉汴河决坏,明帝永平中命王景修渠筑堤,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注,洄无复溃漏之患。宋武北征以后,复皆堙塞。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亦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立以柳,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通济渠修成后,成为隋末唐初沟通河、淮的主要航线。大业十二年(616)年“时(王世)充又知帝好内,乃言江淮良家有美女,并愿备后庭,无由自进。帝逾喜,因密令阅视诸女,姿质端丽合法相者,取正库及应入京物以娉纳之。……后令以船送东京,而道路贼起,使者苦役,於淮、泗中沉溺之者,前后十数。可知王世充在江淮地区选的美女,送往东都帝室,以取悦于好内的隋炀帝,当然速度要快,路上运送又要安全,为此,他用的是水上航运,走的是汴、泗通济渠航道。义宁二年(618年)二月,宇文化及、司马德戡发动扬州兵变,杀炀帝广立秦王杨,浩为帝,“十余日,夺江都人舟楫,从水路而归。……行至徐州,水路不通……。”舍舟登陆。可知扬州政变成功的宇文化及等人,为了速占政治、军事中心洛阳和长安,逐鹿中原,取得天下,北运军队、珍宝,走的也是汴、泗通济渠水线。上述资料证明隋朝一代,汴、泗通济渠水线为当时的主要漕运、兵运航道,航运自然条件较其他水线优越,同时也进一步说明终隋朝一代汴河水道从未改流。然而徐州以西的汴河水道,或因河道失修水浅,或因兵荒马乱,有时水运不甚畅通,也是历史事实。“(唐)高祖武德七年……尉迟敬德……凿治徐州吕、梁二洪(今徐州东南六十里处吕梁山下)通粮饷。”徐州地方志与此记载略同。证明唐初武德年间,汴、泗水线仍为沟通河、淮连接长江的主要漕运之路,所以才任命名将尉迟敬德驻吕梁洪,并尽力组织民工加以疏浚。清代精于历代河道考证的学者胡渭在其所著《禹贡锥指》一书中指出:“古汴水东流,经彭城县北而东入泗,不知何年改流从夏邑、永城、宿州、灵璧、虹县、至泗、盱两城间入淮。”他指明了汴水改流的问题。但是,改流的具体日期,至今历史文献上尚找不到确切的记载。考诸唐宋文人大量著述和有关地方志,汴水初步南移改流大致在唐朝开元年间。史载“萧(县)有古汴渠,隋时汴水仍归彭城,别为通济渠,唐名广济渠”。“唐沿隋制,改通济为广济”参阅清代地理学家杨守敬所撰唐地理志图,可知广济渠上游利用的是睢水航线,下游从商丘以下假蕲水故道,经永城、宿州埇桥到清口入淮。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河南尹李杰奏河汴之交有梁公堰,年久堰破江淮漕运不通,杰调发汴、郑丁夫以浚之,省功速就,公私深以为利,刻石水滨以纪其绩”。唐代宗时刘晏负责江淮漕运,安史之乱以后,京师因江淮漕运不通吃粮恐慌,晏乃亲浮淮、泗,达于汴,入于河,调查其河淮水线漕运病利,指出:“至河阴、巩、洛,见宇文恺梁公堰,厮河为通济渠;视李杰新堤,尽得病利。……河、汴自寇难以来,不复穿活,岸崩灭木,所在廞淤。涉泗千里,如罔水行舟”。“考唐广济渠出埇桥下,李华《杨州司马李公(公讳并)墓志铭》云:‘(并)为萧(县)令,邑临古汴之冲,每岁为害……,治之为防,水不败稼,萧人赖之,”。李华是开元进士,于开元、天宝年间任职。萧县、宿州相邻。埇桥,亦名符离桥。“永济桥,在州北二十五里即符里桥,一名埇桥,唐李正己反,屯兵埇桥即此。”埇桥是江淮漕运的重要关梁,归属宿州,唐开广济新渠经其桥下。《新唐书·地理志·宿州虹县条》记述:“有广济新渠开元廿七年(738年),采访使齐澣开,自虹至淮阴北十八公里入淮,以便漕运,既成,湍急不可行,遂废。”唐《元和郡县志·虹县条》、宋《册府元龟·河渠工》记载与此略同。不过指明齐澣开的广济渠下流。由此可以看出,大致在开元以前隋唐主要漕运粮道是汴、泗合流的通济航道。开元以后,由于河汴之交梁公堰年久堰破,李杰另开新堤,可能导致汴水南移,上游利用睢水航线,下游从商丘东南行取直路走蕲水故道,走永城、宿州、虹县入淮。这便是汴河新线,名叫广济新渠。和韩愈同时代的李翱在其所记《来南录》中记载:“元和四年(809年)予……暮宿于巩,庚子出洛下河,止汴梁口,遂泛汴流,通河于淮。辛丑及河阴,乙已次汴州,……又二月丁未朔,宿陈留,戊申……宿雍邱。乙西次宋州……壬子至永城,甲寅至埇口,丙辰次泗州,见刺假舟,转淮上河如扬州。”大体走的是汴河新线,李翱是唐德宗贞元十四年进士,卒于唐武宗会昌年间,当是唐代后期人,所记《来南录》反映了开元以后广济新渠开通,可通航漕运。大量文献记载证明唐代后期江淮漕运主要经过宿州埇桥。如以安史之乱为界,把唐朝分为前期和后期,那么唐代后期江淮漕运主要航线是汴河新线,当然汴水故道亦可同时通航使用,不过因为年久淤积河道增高,或者因为战乱疏浚不力,航运的自然条件已比不上广济新渠了。“(李正已)东平(德宗建中元年即780年,徐州为东平所管辖)……先以胜兵屯埇口(埇桥)绝汴河运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元月“李正己遣兵扼徐州甬桥(胡三省注甬桥,在徐州南界汴水上,后置宿州于此。)涡口……运路皆绝,人心震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李泌建言;乃东南漕运自淮达诸汴,徐(州)之埇桥为江淮计口……。”“宿州,本徐州符离县也,(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以其地南临汴河,有埇桥为舳舻之会,运漕所历,防虞是资。”“宿州,元和四年正月,以徐州符离、蕲、泗州虹三县置,……治符离……(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三月……三县各还本州。至大和七年(833年)二月勅,宜淮元和四年正月,割徐州符离、蕲、泗州虹县,依然置宿州……其州置埇桥,在徐州南界,汴水上,舟车之要,其旧割四县,仍旧隶属……。”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八月申明:“宿州地居埇(埆)口,路扼彭门,此接睢阳,南临淮甸……当漕运之要。盖水陆之冲,宜置令师以临列郡,仍置宿、泗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便以宿州为理所。”从以上资料我们可清楚地看到:(1)所述均为唐代后期的曹运;(2)宿州埇桥是唐代后期江淮漕运必经的重要关梁,汴水新线是江淮漕运的主要航线;(3)埇桥是河、淮水陆交通要冲,故置宿州、驻重兵于此,便于管理,保证江淮财富源源不断运往国都长安;(4)唐代后期和隋末唐初的江淮主要漕运之线迥然不同,说明了开元时期汴水南移改流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历史现实。但是也不能据此否定唐代后期汴河故道亦可通航使用,这亦有史实为证。唐代宗统治时期负责江淮漕运的刘晏遗书元载:“浮于淮、泗,达于汴,入于河,西循底柱、硖石、少华、楚帆越客,直抵建章、长安、此安社稷之奇策也。……宰相元载得其书,“即尽以漕事委晏,故晏尽得其才,岁输始至。天子大悦,……凡岁致四十万斛。”说明唐代后期代宗时,汴水故道仍可通航漕运,徐州是必经之地。韩愈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79年),在徐州张建封幕任职,写了《此日足可惜赠张籍》、《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两首诗歌。前诗有“乘船下汴水,东去趋彭城”句。后诗有“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千步平如削……”句。郡城指彭城郡城徐州;城角指的是徐州市东北隅;“汴泗交流”和“乘船下汴水,东去趋彭城。”说明唐后期贞元年间汴水故道仍可沟通河、淮航运,是通行无阻的。白居易(772—846年)主要活动在元和,长庆和大和年间,是唐后期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白氏长庆集·长相思》一首词中写到:“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记述了汴水流入泗水,过徐州,顺运河航道至瓜洲入江,一位妇女触景生情,思念流落到远方的亲人,急切盼归的心情。该词反映了唐宋汴水故道还是可以通航的。但也不能据此否认唐代开元以后汴水改流,汴河新线是唐代后期江淮漕运的主要航线。为什么开元时期要另开广济新渠呢?首先,汴河故道的河、汴之交梁公堰,年久堰破,通济渠河道黄水沉沙不断淤积,河道自然增高,河岸常年失修,沿途常闹水灾,江淮漕运时通时塞,严重影响江南财赋运往京都,威协唐朝的财政收入。据《道光铜山志·祥异》说:“唐太宗贞观三年,秋天大水,十六年秋天大水,廿年又上大水;唐高宗咸亨二年八月山水漂百余家;武后万岁通天元年八月大水害稼;开元二十八年徐、泗二州无蚕,免今年税。”“开元十八年(裴耀卿)因朝集上便宜曰:‘窃见江淮诸州所送租庸等……四月已后始渡淮入汴,多属乾浅,又般运停留,至六月七日方至河口……。’”但是汴水故道稍南,上有睢水航线,下有蕲水故道可资利用,而且是一条较直的半自然水线,亦可沟通河、淮连接长江,利于江淮漕运,这便是汴水改流的自然条件。其次,从唐王朝的社会条件来看,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改革和各族人民在和平、安定、统一的历史环境下辛勤开发,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为另开新渠、新航道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再者,唐玄宗在国力富强国威远扬的四海昇平而前,出于他封建皇帝的阶级本能,贪婪地企图囊括江淮的丝绸、香料、珍宝,尽情享受一番,而京都密集百万以上人口,需要江南财富源源不断地供应,西北边防重镇驻扎几十万重兵,更要大量接济,因此唐代的经济命脉——江淮漕运显得格外重要起来,汴河故道独流一条已招架不住了,故另开汴河新线,加快、加大江淮漕运,提到了历史的日程上,这便是汴水改流的社会条件。到了五代周世宗显德二年(655年)十一月“汴水自唐宋溃决,自埇桥东南悉为污泽,至显德五年“又浚汴口之渠导河水达于淮水,以通江淮之漕”。宋朝数度想疏浚汴河故道来加强国都开封和战略要地徐州的联系,均未能实现。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洪水南下夺泗入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