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介绍(配图)_第1页
野生动物介绍(配图)_第2页
野生动物介绍(配图)_第3页
野生动物介绍(配图)_第4页
野生动物介绍(配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的总称,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蝙蝠是通过喉咙发出超声波然后再依据超声波回应来辨别方向的。金刚鹦鹉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是色彩最漂亮,体型最大的鹦鹉之一。共有6属17个品种。原生地是森林,特别是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的雨林。食谱由许多果实和花朵组成,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将坚果啄开,用钝舌吸出果肉。在河岸的树上和崖洞里筑巢。比较容易接受人的训练,和其他种类的鹦鹉能够友好相处,但也会咬其他动物和陌生人。寿命最长可达80年。中文学名:鹈鹕拉丁学名:Pelecanus分布区域:大多分布在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分布于全世界的温暖水域。英文名:Pelican绿头鸭(学名:Anasplatyrhynchos)属鸭科鸭属中型游禽。绿头鸭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的芦苇丛中。冬季喜集群生活,活动多选择在水边沼泽地区的野草丛间。主要漂浮在水面上,在水下获得食物,以植物为主食,有时也吃动物性食物。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丘鹬(山鹬)为鹬科丘鹬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小型涉水禽鸟,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和亚北极地区。大多栖息在潮湿、阴暗、落叶层厚的稠密的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白天常隐伏林中,很少飞出。如果受惊,只飞过一段很短的距离,就又隐伏在树丛中。取食蚯蚓、鞘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的幼虫,也吃蜗牛、淡水螺蛳。鹬鸵(kiwi),又译为几维鸟、奇异鸟、奇威鸟,泛指几维科下的鸟,几维属是几维科唯一的属,是新西兰的特产,也是新西兰的国鸟及象征,“几维鸟”因其尖锐的叫声“keee-weee”而得名。在古老的新西兰的南北两岛上,因为没有走兽和蛇,鸟类不必逃避,地面上的食物丰富,飞翔能力逐渐退化。鸵鸟是非洲一种体形巨大、不会飞但奔跑得很快的鸟。也是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鸟。高可达3米,全身有黑色的羽毛,脖子长而无毛,翼短小,腿长。平时速度达80km/h,最快达140km/h。据说它因鸵鸟在遇到危险时把头深深的埋进土里的习性,而有“鸵鸟精神”之说。鸵鸟是群居,日行性走禽类,适应于沙漠荒原中生活,嗅听觉灵敏,善奔跑,跑时以翅扇动相助,一步可跨8m,时速可达70km/h,能跳跃达3.5m。鵎鵼(学名:Toucans)又名巨嘴鸟,属巨嘴鸟亚目的鸟类动物,有6属34种。体长约67厘米,嘴巨大,长17~24厘米,宽5~9厘米,形似嘴刀。色彩艳丽和惊人的大喙使其观赏价值极高。主要以果实、种子、昆虫、鸟卵和雏鸡等为食。以树洞营巢。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热带森林中,尤以亚马逊河口一带为多。白头海雕(学名:Haliaeetusleucocephalus)又名美洲雕。是美国的国鸟。大型猛禽,成年海雕体长可达1米,翼展2米多长。主要栖息在海岸、湖沼和河流附近,以大马哈鱼、鳟鱼等大型鱼类和野鸭、海鸥等水鸟以及生活在水边的小型哺乳动物等为食,飞行能力很强。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是北美洲所特有物种。秃鹫又叫秃鹰、座山雕,泛指一类以食腐肉为生的大型猛禽。除了南极洲及海岛之外,差不多分布全球每个地方。体形大,全长约110cm,体重7~11kg,是高原上体格最大的猛禽,它张开两只翅膀后整个身体大约有2m多长,0.6m宽。筑巢于高大乔木上,以树枝为材,内铺小枝和兽毛等。多单独活动,有时结3~5只小群,最大群可达10多只,飞翔时,两翅伸成一直线,翅很少鼓动,而是可以利用气流长时间翱翔于空中,当发现地面上的尸体时,飞至附近取食,食物主要是大型动物和其他腐烂动物的尸体,被称为“草原上的清洁工”,也捕食一些中小型兽类。苍鹰(学名:Accipitergentilis)是中小型猛禽。体长可达60厘米,翼展约1.3米。雌鸟显著大于雄鸟。食肉性,主要以森林鼠类、野兔、雉类、榛鸡、鸠鸽类和其他小型鸟类为食。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等森林地带,也见于山施平原和丘陵地带的疏林和小块林内。视觉敏锐,善于飞翔。白天活动。性甚机警,亦善隐藏。通常单独活动,叫声尖锐洪亮。见于整个北半球温带森林及寒带森林。雪鹗,俗称白猫头鹰,鹗形目,鸱鹗科,大型鹗类,头形宽大,嘴强大呈钩状,爪锐而钩出,雄鸟通体白色,雌鸟、幼鸟体上褐色斑显著,以雪兔、鼠类为主要食物。雪鹗居住在空旷的冻原上,低处风势较弱的山丘或圆石上,如果有风乾的植物,便是雪鹗筑巢的最佳选择。虽然雪鹗为候鸟,但只有在食物日渐稀少时,它们才会往南迁徙。雕鸮(学名:Bubobubo)属夜行猛禽,营巢于树洞或岩隙中。雏鸟晚成性。耳孔周缘有明显的耳状簇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胸部体羽多具显著花纹。多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全天可活动,飞行时缓慢而无声,通常贴着地面飞行。食性很广,主要以各种鼠类为食,也吃兔类、蛙、刺猬、昆虫、雉鸡和其他鸟类。叫声深沉。遍布于大部欧亚地区和非洲,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直向东穿过西伯利亚到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往南一直到亚洲南部的伊朗、印度和缅甸北部,非洲从撒哈拉大沙漠南缘到阿拉伯半岛。中型猛禽。全长30厘米左右。喜欢在夜间和晨昏活动,行踪诡秘,平常很难见到。鹰鸮主要以老鼠和鸟类为食,在东北地区繁殖,秋季则迁往温暖的南方越冬。侏儒猫头鹰生活在亚洲,在海拔800-3500米的各种森林都可以见到它们。属于夜行性的猛禽,外貌奇特,充满杀气,尤其是那萦回于黑夜的叫声更令人恐怖,所以也常被人们称为“恶声鸟”。天鹅属游禽,除非洲、南极洲之外的各大陆均有分布。天鹅是一种冬候鸟,喜欢群栖在湖泊和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螺类和软体动物。多数是一夫一妻制,相伴终生。20余只组成小群,排成“一”字或“人”字队行,边每年9月中旬南迁,常常6~8月在北方。长尾鸡是观赏品种的家鸡,两三百年前,在日本人工杂交培育成。它与当今广泛饲养的蛋用鸡和肉用鸡同属野生原鸡的后代。但长尾鸡纯属观赏品种,其蛋及肉的产量极低。德国牧羊犬(GermanShepherdDog),是狗的一个品种,原产德国,具体的血统来源不明。唯一能够确认的就是,于1880年此犬已经在德国各地固定下来,并做为牧羊犬使用。黑背,德国牧羊犬,背部为黑色,祖先是狼跟狗杂交产生,所以后代兼有狼的凶悍和狗的温顺。多用于军用或看家护院。苏格兰牧羊犬别名柯利犬。产于英国,原是一种下等犬,直到1860年,因维多利亚女王的竭力称赞而出名,1880年在伯明翰第一次展出。后与俄国牧羊犬杂交,使其变得高贵。边境牧羊犬(BorderCollie)原产于苏格兰边境,为柯利牧羊犬之一种,具强烈的牧羊本能,天性聪颖、善于察言观色,能确实明白主人的指示,可藉由眼神的注视而驱动羊群移动或旋转,被当成牧羊犬已有多年的历史。其最大的特点即是聪明、学习能力强、理解力高、容易训练、温和、忠诚、顺从,其忠心程度可以用如影随形来形容。英国古代牧羊犬(OldEnglishSheepdog)是英国最古老的牧羊犬种之一。英国古代牧羊犬是一种以放牧家畜和宠物为目的而培育的犬种。西伯利亚雪橇犬是原始的古老犬种,哈士奇名字的由来是源自其独特的嘶哑叫声。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原始部落楚克奇族(Chukchi)人,用这种外型酷似狼的犬种作为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来拉雪橇,并用这种狗猎取和饲养驯鹿,或者繁殖这种狗然后带出他们居住的冻土地换取温饱。哈士奇性格多变有的极端胆小,有的极端暴力,进入大陆和家庭的哈士奇都已经没有了野性比较温顺,是一种流行于全球的宠物犬。阿拉斯加雪橇犬是最古老的雪橇犬之一。它的名字来自爱斯基摩人的伊努伊特族的一个叫做马拉缪特的部落,这个部落生活在阿拉斯加西部一个叫做扣赞伯(Kotzebue)的岸边。在阿拉斯加成为美国领土的一部分之前,这一地区叫做Alashak或是Alyeska,翻译出来就是“广阔的土地”,这是发现这一地区的俄国人给它取的名字。起源于17世纪,原产于日本,祖先是一种被叫做秋田狩猎犬(秋田アキタ)的山岳狩猎犬。由流放到日本本州秋田县的日本贵族所培育。在当地猎熊等大型猎物时,都伴随在主人身边。秋田犬在日本原产地受到很高评价。1931年正式被承认为日本的国家珍贵动物。卷尾巴是秋田犬的招牌,尾巴大而丰满,尾根高。卷力强,长略至飞节,卷型分左卷、右卷、太鼓卷、二重卷。圣伯纳犬(saintbernard),又名(圣伯纳德犬)原产丹麦,在瑞士也有悠久的历史,但19世纪中叶,数量越来越少几乎到了灭种的地步。现在的圣伯纳狗大多是杂交品种。体重能达100公斤,身高可高达1米。圣伯纳狗个性十分温顺,容易亲近,对小朋友十分宽容。它忠于主人,容易训练。如果给予足够的空间、食物、运动量,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家庭犬。雪纳瑞属于梗类犬的一种,源起于15世纪的德国,是唯一在梗犬类中不含英国血统的品种。其名字Schnauzer是德语的“口吻”之意。雪纳瑞一般可分成三种:迷你型、标准型及巨型。三种类的雪纳瑞都拥有明显的胡须,使得它们的口吻部变得非常特别。诺福克梗,原产地英国,起源于19世纪。警惕、爱交朋友、勇敢而忠诚。没有侵略性。小而结实,警惕而无畏。它脾气好,爱交际,是个可爱的伙伴,非常有感情,有爱心。要求空间大,需要一个大的公寓或带院子的房子。杰克罗素梗是19世纪在英国南部培养的白色梗类犬,主要是为了在地面上和地下捕捉欧洲红狐狸。这种梗是由约翰.罗素牧师培养出来的,并由此得名,他可以将狐狸从巢穴中驱赶出来并追踪这些狐狸。杰克罗素梗容易兴奋,具备快活的性格.忠诚,喜欢运动,喜欢与人类相处,为优秀的守门犬.尽管生来活力旺盛,如不提供激烈运动,其美丽的体型也会变形。而且如果没有适当的运动,狗狗的性格也会变得很焦躁。沙皮犬,英文名SharPei,产于中国广东南海大沥镇一带,是世界名种斗狗之一。沙皮犬又名“大沥犬”、“打(斗)犬”或“中国斗狗”,是世界稀沙皮犬有犬种。巴哥犬(英语:Pug)又称作哈巴狗,是一种小型观赏犬,巴哥犬面黑,有很多褶皱,成年时身高大约25到28厘米,体重约为6至8公斤,寿命大约为12到15年。此犬产于苏格兰低地,传到亚洲后边在由荷兰商人从远东地区带回西方;也有专家认为,此犬是东方犬种,源自北京犬的短毛种,实则为东北犬种,祖籍为我国东北,满族人称其为哈叭狗。斗牛犬(英文名:Bulldog)是犬科犬属的动物,是家犬的一个亚种,原产英国,起源于19世纪。直到1835年英格兰禁止逗引公牛之前,属于非常常见的品种。祖先据说是马士提夫獒犬和牛头梗结合繁衍而成。腊肠犬(Dachshund)是一种短腿,长身的腊犬。其名源于德国,原意"獾狗"。此品种被发展为嗅腊,追踪,及捕杀獾类及其他穴居的动物.有意思的是,虽然"Dachshund"是一个德语单词,但是它在德国并不常用,德国人通常叫它Dackel或Teckel。北京犬是一种平衡良好,结构紧凑的狗,前躯重而后躯轻。它起源于中国,有个性,表现欲强。其形象酷似狮子。北京犬又称宫廷狮子狗,是中国古老的犬种,已有四千年的历史。吉娃娃(Chihuahua),也译作芝娃娃、奇娃娃、齐花花,属小型犬种里最小型,优雅、警惕、动作迅速,以匀称的体格和娇小的体型广受人们的喜爱。有人认为此犬原产于南美,初期被印加族人视为神圣的犬种,后来传到阿斯提克族。也有人认为此犬是随西班牙的侵略者到达新世界的品种,或者在19世纪初期,从中国传入的。吉娃娃易难产,产前尽量咨询兽医。此事性命攸关,切勿大意。波斯猫(Persian)猫中贵族,性情温文尔雅,聪明敏捷,善解人意,少动好静,叫声尖细柔美,爱撒娇,举止风度翩翩,天生一副娇生惯养之态,给人一种华丽高贵的感觉。历来深受世界各地爱猫人士的宠爱,是长毛猫的代表。它是以阿富汗的土种长毛猫和土耳其的安哥拉长毛猫为基础,在英国经过100多年的选种繁殖,于1860年诞生的一个品种。狮子猫又称临清狮子猫,俗称中国大白猫。以山东省临清市的长毛狮子猫最为名贵,狮子猫除了全身披着厚厚的雪白长毛外,有的还长着一黄一蓝的鸳鸯眼(人称阴阳眼),并被赋予神奇的迷信传说。据说,家里养有这种猫能辟邪旺家,给家里人带来好运气。异国短毛猫(加菲猫原型)是在六十年代的美国,以人工方式将波斯猫等长毛种的猫与美国短毛猫、缅甸猫等交配繁殖出来的品种。在外观上基本继承了波斯猫滑稽造型。除了毛短之外,其它体型、四肢、头脸眼均与波斯猫一样。暹罗猫,英文名称:Siamese。暹罗猫又称西母猫、泰国猫,是世界著名的短毛猫,也是短毛猫的代表品种。种族历史暹罗猫原产于泰国(故名暹罗),在200多年前,这种珍贵的猫仅在泰国的土宫和大寺院中饲养,是足不出户的贵族俄罗斯蓝猫(RussianBlue),历史上曾被称做阿契安吉蓝猫,曾有过三种不同的名字。最初是阿契安吉蓝猫。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有现在的名字。另外有段时间它则叫做马耳他猫。俄罗斯蓝猫性格文静、害羞、怕生、不愿外出。叫声轻柔甜美,感情丰富而温顺,对饲主非常信任,喜欢取悦主人。并能与家中其它宠物和平共处,容易饲养,是极受欢迎的家庭宠物。垂耳兔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出来的,在1980年美国兔子繁殖者协会(ARBA)展会中,才获得公认的新品种。这类品种的兔子耳朵下垂,从外观来看有短毛、中毛、长毛之分,脸型也有所区别。垂耳兔的胆子很小,突然听到声响,就出现“惊场”现象,食欲会减退。正在产仔的母兔,受到惊动,常发生难产,或拒绝给幼兔哺乳。野兔与穴兔相比耳朵稍长一些。野兔一般单独活动,没有地洞。它们依靠快速奔跑来逃避危险,其奔跑速度能够达到每小时50千米。野生野兔一般每两天进食一次,喜干燥。喜欢栖息在低矮干燥的灌木丛中,深夜或凌晨从栖息地顺着山上的小路下到灌木稀疏的山脚,果园,路边进食。不死鸟,又译菲尼克司(英文:Phoenix,)是一种神话中的鸟类。从它的外观看来可归类为火鸟的一种。不死鸟可能由埃及神话中的贝努传到希腊的。每隔五百年左右,不死鸟便会采集各种有香味的树枝或草叶,并将之叠起来后引火自焚,最后留下来的灰烬中会出现重生的幼鸟。不死鸟传到了恶魔学中成为了所罗门七十二柱魔神的其中一名,称为菲尼克司(Phenex/Fenix)。不死鸟的记载源自亚述人,不过在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神话,俄罗斯的火鸟(Firebird)、埃及的太阳鸟(Benu)、美洲的叶尔(Yel)和阿拉伯的安卡(Anka)、中国的凤凰等,所有这些鸟都有死而复生的特点。霸王龙又名暴龙,学名Tyrannosaurs.Rex。是已知的肉食性恐龙和最著名的恐龙之一,它们是肉食恐龙中出现最晚的品种,身长约9.1至14.1米,肩高约3.4至5.1米,体重约3.9至13.5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垂克阶最后300万年,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後的恐龙种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西部,腕龙(学名:Brachiosaurus)是蜥脚下目的一属恐龙,前肢比后肢发达。生活于晚侏罗纪,可能还有白垩纪早期。腕龙是曾经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之一,亦是所有最闻名的恐龙之一。角龙是生物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已绝灭的爬行动物。它们在晚三叠世(或中三叠世)由假鳄类进化而来,至晚白垩世绝灭,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它们体长可达9米,成群生活,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啃食植物。剑龙(Stegosaurus)是一类已灭绝的草食性四足动物,是装甲亚目、剑龙下目中的一个属。它们被认为是居住在平原上,并且以群体游牧的方式和其它如粱龙的食草动物一同生活。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以及带有四根尖刺的危险尾巴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大约12公尺长和7公尺高,重达4吨。双脊龙(双冠龙)长约6米,体重达半吨。它的化石是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巴市西面的纳瓦荷印第安保留区中被发现。在发现骨头化石的几十呎之下,发现有大型肉食性恐龙的足印,可能是属于双脊龙的。从这些化石推断,双脊龙是生活于早侏罗纪的。副栉龙(属名:Parasaurolophus)又名副龙栉龙,意为“几乎有冠饰的蜥蜴”,是鸭嘴龙科的一属,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约7,600万年到7,300万年前。始祖鸟(外名:Archaeopteryx)是最早及最原始的鸟类,名字是古希腊文的“古代羽毛”或“古代翅膀”的意思,故又名古翼鸟。古脊椎动物,头部像鸟,有爪和翅膀,稍能飞行,有牙齿,尾巴很长,由多数尾椎骨构成,除身上有鸟类的羽毛外,跟爬行动物相似。一般认为它是爬行动物到鸟类的中间类型,但仍属于恐龙,出现在侏罗纪。始祖鸟生活于约1亿5千5百万到1亿5千万年前晚侏罗纪,化石分布在德国南部。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苏门答腊猩猩(学名:Pongoabelii)是苏门答腊岛最大的猩猩,在灵长类动物中,体型仅次于大猩猩。树栖生活类群,栖息于海拔800米以上的低地热带雨林和沼泽。除少数种类外,拇指(趾)多能与它指(趾)相对,适于树栖攀爬和握物。筑巢于树上,并将附近的树枝及蔓条弄平,盖上树枝即成只能住一晚的巢,第二天晚再另筑新巢。是所有哺乳动物物种的繁殖速度最慢,出生的间隔大约在8年时间。孕期235至270天,每胎一仔,初生时体重约1.6千克,一生下来便能反射性抓握东西,可抓住母亲的长毛吮奶,幼仔与母亲共同生活约5年后才独立生活。松鼠猴是产于南美洲的小型猴类,可说是驯养容易,又能繁殖,正逐渐宠物化的动物。主要以水果和昆虫为食,偶尔也吃坚果、花蕾、卵和小脊椎动物。狨猴(Marmoset),又称拇指猴,是生活在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森林中的一种世界上最小的猴子。这种猴长大后身高仅10—12厘米,重80—100克。新生猴只有蚕豆般大小,重13克。这种猴子喜欢捉虱子吃,且性格温和,因此饲养它们便成了当地印第安人的嗜好。叶猴一般体型较小,体长在40-60厘米之间,尾长50-85厘米,体重约为5-8公斤。基本居住树上,白天活动,以树叶、水果和种子为食。孕期为5-6个月,每胎一仔。断奶期约为1年,成熟期为4-5年。平均寿命大约为20年。树懒科(Bradypodidae)包括三趾树懒(Bradypus)和二趾树懒(Choloepus),主要分布于中美和南美热带雨林。三趾树懒前后肢均三趾,二趾树懒后肢三趾而前肢二趾。二者颈椎数目也不相同,其中三趾树懒颈椎9枚,是哺乳动物中最多的,而二趾树懒则和多数哺乳动物一样是7枚。树懒已高度蜕化成树栖生活,而丧失了地面活动的能力。平时倒挂在树枝上,毛发蓬松而逆向生长,毛上附有藻类而呈绿色,在森林中难以发现。是严格的树栖者和单纯的植食者。狐猴{Aye-Aye},生活在马达加斯加东部地区,它们是用拥有回声定位能力的哺乳动物。非洲的马达加斯加是狐猴的最后的避难所,除了这座岛屿,这种长有一双美丽大眼睛的灵长类动物已经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消失了。环尾狐猴(Ring-tailedLemur)属于原始灵长类,吻长、两眼侧向似狐,尾有环节,又名节尾狐猴。因具黑白相间的长尾而得名。是狐猴科以下狐猴属的唯一一个种。主食昆虫、水果,有时也吃鸟蛋甚至幼鸟。群居,地栖,日行性,善攀爬、跳跃,具领域行为。以树叶、花、果实、昆虫等为食。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南部和西部的干燥森林中,生活在疏林裸岩地带。鼯鼠也称飞鼠,是对松鼠科下的一个族的物种的统称,称为鼯鼠族(Pteromyini)。其飞膜可以帮助其在树中间快速的滑行,但由于其没有像鸟类可以产生阻力的器官,因此鼯鼠只能在树、陆中间滑翔。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的热带与温带雨林中,鼯鼠喜欢栖息在针叶、阔叶混交的山林中。习性类似蝙蝠,白天多躲在悬崖峭壁的岩石洞穴、石隙或树洞中休息,性喜安静,多营独居生活。夜晚则外出寻食,在清晨和黄昏活动得比较频繁,它行动敏捷,善于攀爬和滑翔。素有“千里觅食一处便”的习性。有固定排泄粪便的地方。以坚果、水果、植物嫩芽、昆虫和小型鸟类为食。黑豹BlackLeopard,是对猫科家族一些特定成员的一个宽泛的定义,因而不是一个生物学上科学的分类概念。指的是某些豹和美洲豹的黑色变异个体。因而当指称“黑豹”时,可能指的物种有两个。某些较小的猫科动物有时也被民间称为黑豹,比如黑色变异个体的金猫等。孟加拉虎,又名印度虎,是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虎的亚种。主要分布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其次分布在尼泊尔等国家。白虎,又称“白化孟加拉虎”,是孟加拉虎的白色变种,原产于中国云南、缅甸、印度及孟加拉等地。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猫科,豹属。雪豹(Pantherauncia或Unciauncia,英语:Snowleopard),在中国也被称为“艾叶豹”、“荷叶豹”、“草豹”,有“雪山之王”之称,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5]雪豹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中国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点斑和黑环,相对长而粗大的尾巴是雪豹与其他相似物种区分的明显特征。云豹,属于哺乳类的猫科动物,只分布于亚洲的东南部,从最西部的尼泊尔开始,一直向东到台湾,包括缅甸和中国秦岭以南;往南则从印度东部、中南半岛开始,一直向南到马来西亚、婆罗洲、苏门答腊、爪哇等地为止。云豹名字由来是因为豹皮有云状斑点。云豹是现存猫科动物中比较原始的类型。按头颅比例来算,云豹的犬齿是现存猫科动物中最长的。云豹因其身上云状的灰色或黑色斑点得名。是大型猫科动物中体形最小的一种。猛犸,古脊椎动物,哺乳纲,长鼻目,真象科,最著名的种类是真猛犸象,即长毛象。猛犸的生活年代约1万1千年前,源于非洲,早更新世时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的北部地区,可以适应草原,森林,冻原雪原等环境,少数种类如真猛犸披有长毛,有一层厚脂肪可隔寒,夏季以草类和豆类为食,冬季以灌木、树皮为食,以群居为主。最后一批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

皇帝企鹅(Aptenodytesforsteri),简称帝企鹅,是现存企鹅世界中的巨人,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位于南纬66-77度之间的许多地方。一般体高在90厘米以上,最大可达到120厘米,体重达30-40公斤。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极冰融加速,有研究说,如果全球变暖没有好转,帝企鹅种群将在2100年崩溃并迅速消失。北极狐[英]Arcticfox[拉]Alopexlagopus属犬科。也叫蓝狐、白狐等,被人们誉为雪地精灵。北极狐能进行长距离迁徙,而且有很强的导航本领。白狐吻不太尖,耳廓短圆,颊的后部生有长毛。跖部也密生长毛,适于在冰雪地上行走。冬、夏季身体毛色的变化很大,冬毛纯白,仅无毛的鼻尖和尾端黑色,这也是长期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以鸟类和鸟卵为食。冬季有贮藏食物的习性。雪貂是食肉类动物,属于鼬科。雪貂的身体细长,身上布满褐色、黑色、白色或混色的毛咒。平均长51厘米(包括长约13厘米的尾巴),重0.7-2公斤。成年雪貂平均体长0.5米,平均尾长0.15米,平均体重1公斤。经驯化供实验的雪貂(MustelaPulouriusFuro)毛色呈野生色或白化的,体毛呈淡黄色,黑脸、足和尾巴,这都被认为来源于鸡貂,这是在北美见到的最平常的实验种类。白化雪貂粉红眼睛、白色、随着雪貂的生长,由于皮脂腺分泌高成了黄色。海象身体庞大,皮厚而多皱,有稀疏的刚毛,眼小,视力欠佳,体长3~4米,重达1300公斤左右,长着两枚长长的牙。它的四肢因适应水中生活已退化成鳍状,不能步行于陆上,仅靠后鳍脚朝前弯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进。海狮的四肢都已演化成鳍的模样,方便在海洋中活动。其中,北海狮(又叫北太平洋海狮、斯氏海狮、海驴等)是海狮中体形最大的一种海狮,素有"海狮王"的美称。鞍纹海豹属(PagophilusGray)鞍纹海豹又叫格陵兰海豹。体长1.8米左右,体重180公斤。全身白色或棕灰色,从背部两肩处斜向尾部有一“∧”型黑色带,形状颇似鞍故名鞍纹海豹。仅分布于北极海域的俄罗斯北侧、格陵兰周围、及加拿大和纽芬兰北侧。斑海豹属(PhocaLinnaeus)斑海豹体长1.5~2米,雄性最大体重150公斤、雌性120公斤。斑海豹分布很广,主要是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渤海和黄海。主要捕食鱼类,也吃头足类和甲壳类动物。竖琴海豹,是一种相当耐寒的海洋哺乳动物,栖息气温-40摄氏度的北极圈,广泛分布于整个北大西洋和北冰洋。以鳕鱼等鱼虾为食,繁殖能力相当的强。灰海豹属(HalichoerusNilsson)灰海豹雄性长约3米,重约300公斤,雌体约2.3米,重250公斤。雄性成兽的颈部很粗,并有3~4道皱纹,这是它和斑海豹的区别之一。灰海豹的分布很广,北冰洋和大西洋都有分布,现存数量约有2.5~5万头。树蛙,无尾目树蛙科的1属,体多细长而扁,后肢长,吸盘大,指、趾间有发达的蹼,可以用其在空中滑翔,树蛙科有10~12属200~300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马达加斯加岛上也能见到。梅花鹿是一种中型鹿,生活于森林边缘和山地草原地区,不在茂密的森林或灌丛中,这样有利于快速奔跑。白天和夜间的栖息地有着明显的差异,白天多选择在向阳的山坡,茅草丛较为深密,并与其体色基本相似的地方栖息,这样可以较早地发现敌害,以便迅速逃离;夜间则栖息于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阳的山坡为多,栖息的地方茅草则相对低矮稀少。在自然条件下,梅花鹿是群居的,少则十几头,多到几十头。在寒冷的冬季比其他季节的集群性更大,人工圈养的梅花鹿群其群居性仍然没有改变,鹿群中的头鹿常会影响整个鹿群的行动,为逃避伤害,众多的鹿都会按照头鹿或少数几头鹿的躲避方向和路线奔跑。偶尔因病或其他原因令个别鹿离群单独饲养,则表现胆怯不安,在圈内不停地来回走动,甚至拒绝采食和饮水。外来的鹿只很可能受到本群中一些鹿的攻击,人们利用梅花鹿的这种有群居性,对梅花鹿进行驯养、放牧和控制整个鹿群。梅花鹿分布于东亚。范围从西伯利亚到韩国、中国东部和越南;在日本和台湾等西太平洋岛屿也有分布。中国的梅花鹿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而日本的梅花鹿主要分布于北海道,19世纪曾经被猎到几乎绝种。花鹿,别名斑鹿,白斑鹿(Axisaxis)[2],是属于鹿科的一种,生活在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国,和印度的森林地带。是印度森林中最常见的鹿种。背面浅红褐色,具斑点,腹面白色。雄鹿生角,分三叉,可长大75厘米。由于花鹿产于热带,一整年都可以交配。肩高90厘米,体重可达85千克。寿命长约20-30年。喜群居,通常每群10-50头,其中有一到两只是雄鹿。对人类的接近比较宽容,尤其是生活在受到人类影响的地区的。生活在低纬度的森林,在高纬度森林它们经常被其它的鹿种(水鹿等)替代。主要植物为食,但也会吃掉脱落掉的鹿茸。水鹿的(学名:Rusaunicolor)体型粗壮接近马鹿。成年雄鹿体高130厘米左右,体长130~140厘米,体重200~250千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体型最大的鹿类。栖息地海拔高度为2000-3700米。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林区、草原、阔叶林、季雨林、稀树草原、高山溪谷以及高原地区等环境。喜在日落后活动,无固定的巢穴,有沿山坡作垂直迁移的习性。其活动范围大,没有固定的窝,很少到远离水的地方去。松鼠,是哺乳纲啮齿目一个科,其下包括松鼠亚科和非洲地松鼠亚科,特征是长着毛茸茸的长尾巴。松鼠一般体形细小,以草食性为主,食物主要是种子和果仁,部分物种会以昆虫和蔬菜为食,其中一些热带物种更会为捕食昆虫而进行迁徙。松鼠原产地是我国的东北、西北及欧洲,除了在大洋洲、南极洲外,全球的其他地区都有分布。獾(学名:Melesmeles)也叫狗獾、欧亚獾,是分布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属于食肉目鼬科。主要吃蚯蚓,但也吃昆虫、甲虫和小型哺乳动物。獾是群居动物,一个洞穴内居住十只左右。獾是夜行性动物,有冬眠习性,在秋季积累大量脂肪,11月入洞冬眠,第二年3月出洞。负鼠(Opossum)为中、小型兽类,负鼠布于加拿大东南部,向南通过美国东部和墨西哥到达阿根廷境内南纬47°的地区。负鼠的天敌很多,在来不及躲避敌害时,往往装死,有人曾认为负鼠的“装死”并非骗术,而是它们在大难临头时真的被凶神恶煞的猛兽吓昏过去了。但科学证明,负鼠处于“装死”状态时,它们的大脑一刻也没有停止活动,不但与动物麻醉或酣睡时的生物电流情况大相径庭,甚至在“装死”时,负鼠大脑的工作效率更高。大灵猫,俗名香猫、麝香猫、九江狸,九节狸、灵狸,大灵猫生性机警,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善于攀登树木,也善于游泳,为了捕获猎物经常涉入水中,但主要在地面上活动,具有药用价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林缘种类,主要栖息在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林缘灌丛,草丛。大灵猫体重6~10千克,体长60~80厘米,比家猫大得多,雌雄两性会阴部具发达的囊状腺体,雄性为梨形,雌性呈方形,其分泌物就是著名的灵猫香。浣熊(学名:Procyonlotor),浣熊最初生活在北美、中美和南美洲。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它们被放生或从毛皮兽场逃出后生活在中欧。因其进食前要将食物在水中浣洗,故名浣熊。浣熊最初生活在北美、中美和南美洲。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它们被放生或从毛皮兽场逃出后生活在中欧。浣熊是“游泳健将”,喜欢栖息在靠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树林中,它们大多成对或结成家族一起活动。浣熊白天大多在树上休息,晚上出来活动。经常在树上活动,巢也筑在树上。虽然是食肉目动物,但浣熊偏于杂食,嗜捕食鸟、老鼠、昆虫、小鱼、蜗牛、小龙虾和青蛙。它们的食物也包括蛋类、坚果、谷物、水果和橡树籽等,不伤害人畜。火狐又叫红狐、赤狐等,细长的身体,尖尖的嘴巴,大大的耳朵,短小的四肢,身后还拖着一条长长的大尾巴。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大陆,还被引入到澳大利亚等地。喜欢居住在土穴、树洞或岩石缝中,有时也占据兔、獾等动物的巢穴,但它的住处常不固定,而且除了繁殖期和育仔期间外,一般都是独自栖息。通常夜里出来活动,白天隐蔽在洞中睡觉。麝鼠(Ondatrazibethicus),是北美洲本土较大的水栖啮齿目动物,后被引种到欧洲。它们在中大西洋被称为“沼泽松鼠”。成年的麝鼠通常长约25~40厘米,并有一条约20~25厘米长的强壮尾巴。它们的身躯被一层厚、棕色而防水的毛皮盖著。它们的后腿部分有蹼,有一对像人手的小前腿,重量可达1700克,大约是一只沟鼠的四倍重。雄性麝鼠在4~9月繁殖期间能通过生殖系统的麝鼠腺分泌出麝鼠香,具有浓裂的芳香味。土拨鼠,也叫旱獭。最大可成长至6.5公斤,身长约为56公分。主要分布于北美大草原至加拿大等地区。土拨鼠主要以素食为主,食物大多为蔬菜、苜蓿草、莴苣、苹果、豌豆、玉米及其它蔬果为主,一天最多可以吃上五公斤的绿色蔬果。以人工方式饲养时,除了新鲜蔬果之外,建议饲喂兔子饲料而不要用老鼠饲料,以减少其心血管、内分泌失调及体重过重等疾病。獴,以吃蛇为主,也猎食蛙、鱼、鸟、鼠、蟹、蜥蜴、昆虫及其他小型哺乳动物。獴是毒蛇的天敌,它们不仅有与蛇搏斗的本领,而且自身也具有对毒液的抵抗力。猫鼬又名蒙哥,直立身高仅12英寸,一种小型、花面的哺乳动物,居住在地球上最炎热、最干旱的地区之一。作为獴科动物之一,这种可爱、早熟且喜欢群居的动物,性情凶暴起来足以杀死一条眼镜蛇。狐獴是一种小型昼行性动物,居住在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雄性平均重约731克,雌性720克,有着修长的躯干跟四肢使它们的身长可达到25到35公分,尾长亦有17~25公分。狐獴的主要以昆虫为食,但它们也会吃蜥蜴、蛇、蜘蛛、植物、卵跟小型哺乳动物。就如其他獴一样,狐獴发展出对许多的毒免疫,这使它们可以吃蝎子(包括刺)跟有些蛇而不至于导致不适、中毒或死亡。它们体内没有储存脂肪,所以如果它们没有每天觅食就会饿死。黄鼬(学名:Mustelasibirica)俗名黄鼠狼,因为它周身棕黄或橙黄,所以动物学上称它为黄鼬。主要生活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西藏、泰国等地,中国很多地区都有分布。是小型的食肉动物。与很多鼬科动物一样,它们体内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气,在遇到威胁时,起到麻痹敌人的作用。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动物,民间谚语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实际上黄鼬很少以鸡为食。黄鼬的皮毛适合制作水彩或油画的画笔,中国人称为狼毫。环尾猫鼬(环尾獴),一种生活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动物,旧属獴科,今归入食蚁狸科的环尾獴亚科。环尾獴体型较小,体长为32-38厘米,体重仅700-900克。身体细长,体毛为深红色,脚为黑色,尾巴为黑红相间的环状。环尾獴非常灵敏,善于攀爬。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鱼、爬行动物和卵为食,偶尔也吃昆虫和水果。日本貂,体长45-50cm、尾长17-24cm、体重1-1.5kg。夏季毛色深褐,冬季毛色黄褐。具臭腺。产在日本列岛上,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对马岛均有分布。生活在高山森林里的物种。以昆虫、蠕虫、啮齿动物和鸟类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利用岩洞树洞作为巢穴,春季产2崽。夜行性,不冬眠。鼬是鼬科种类动物的通称,全世界共有17种。该科动物的普遍特点是状似鼠而身长尾大,躯体瘦削、四肢较短,属于小型食肉动物,遇到侵害能由肛门分泌臭液自卫,大多数种类有赤褐色的毛皮,躯体下半部呈白色或黄色。冬天有少数种类如白鼬、伶鼬会褪去夏毛更换冬毛,因而出现白色的个体,是适于雪地景观的保护色。小熊猫(学名:Ailurusfulgens)又名红熊猫、红猫熊、小猫熊、九节狼等,是一种濒危的哺乳类动物,分布在中国南方到喜马拉雅山麓、不丹、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等国。小熊猫所属小熊猫科,是一种介于熊科和浣熊科的科目。栖居在树洞或石洞中,凌晨和黄昏出洞觅食。常在树枝上攀爬,有时高卧树枝上休息。夏季喜欢在河谷地区活动;冬季蹲伏在山崖边或树顶上晒太阳。小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海拔二、三千米的亚高山丛林中。棕熊(学名:Ursusarctos),亦称灰熊。主要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多在白天活动,行走缓慢,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平时单独行动。食性较杂,植物包括各种根茎、块茎、草料、谷物及果实等,喜吃蜜,动物包括蚂蚁、蚁卵、昆虫、啮齿类、有蹄类、鱼和腐肉等。冬眠,在冬眠时体温、心跳和排毒系统都会停止运作,以减少热量及钙质的流失,防止失温及骨质疏松。奔跑时速度可达56公里/时。冬眠期间产仔,每胎1~4仔,春季雌熊常带小熊在林中玩耍。分布于欧亚大陆,以及北美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亚洲黑熊(学名:Ursusthibetanus),体长150~170厘米,体重150千克左右。体毛黑亮而长,下颏白色,胸部有一块"V"字形白斑。栖息于山地森林,主要在白天活动,善爬树,游泳;能直立行走。视觉差,嗅觉、听觉灵敏;食性较杂,以植物叶、芽、果实、种子为食,有时也吃昆虫、鸟卵和小型兽类。北方的黑熊有冬眠习性,整个冬季蛰伏洞中,不吃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至翌年3~4月份出洞活动。夏季交配,怀孕期7个月,每胎1~3仔。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台湾、日本等地的森林地带。亚洲象(拉丁文学名:Elephasmaximus)是亚洲大陆现存最大的动物,也是当今世界体型第二大的陆地动物(仅次于非洲象)。一般身高约2.9米(最高记录3.3米),重可达6吨。现分布于北纬24.6度以南的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及南亚、东南亚部分地区。主要栖于亚洲南部热带雨林、季雨林及林间的沟谷、山坡、稀树草原、竹林及宽阔地带。以海拔1000m以下的林带最为常见非洲象体躯庞大而笨重,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和第二高的动物。它们是非洲大陆最常见的野生动物,喜群居,性情警惕而暴躁。非洲象的耳朵非常大,上下可长达1.5米。非洲象分布于非洲东部、中部、西部、西南部和东南部等广大地区,北起苏丹草原,南至南非腹地,东从东非沿岸,西达西非赤道一带,主要栖息于热带草原和稀树草原地区。蛮羊,非洲仅有的一种野羊。分布在北非摩洛哥至埃及、大西洋海岸到红海。蛮羊栖息在荒凉的岩石和沙土地带。它们一般结戚家族生活在一起,其中一雄羊统领整个家族,其它成员为雌性和未成年幼仔。由于生存环境干旱,因此蛮羊非常耐渴,可以长时间不饮水,身体所需水分多来自吃的各种植物。因生活区域内少有高大植物可以藏身,它们养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习性,就是在有敌害发现它们时,它们会一动不动呆若木鸡,借此来骗对方以为是其他物体。斑马为非洲特产。南非洲产山斑马,除腹部外,全身密布较宽的黑条纹,雄体喉部有垂肉。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产普通斑马,由腿至蹄具条纹或腿部无条纹。非洲南部奥兰治和开普敦平原地区产拟斑马,成年拟斑马身长约2.7米,鸣声似雁叫,仅头部、肩部和颈背有条纹,腿和尾白色,具深色背脊线。东非还产一种格式斑马,体格最大,耳长(约20厘米)而宽,全身条纹窄而密,因而又名细纹斑马。斑马是草食性动物。除了草之外,灌木、树枝、树叶甚至树皮也是它们的食物。适应能力较强的消化系统,令斑马可以在低营养条件下生存,比其他草食性动物优胜。栖居在干燥、开阔、灌丛较多的草原上和沙漠地带,山斑马喜在多山和起伏不平的山岳地带活动;普通斑马栖于平原草原;细纹斑马栖于炎热、干燥的半荒漠地区,偶见于野草焦枯的平原。长颈鹿是一种生长在非洲的反刍偶蹄动物,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雄性个体高达4.8到6.1米高,重达1500公斤。雌性个体一般要小一些。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苏丹、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国,生活在非洲热带、亚热带广阔的草原上。但是,长颈鹿的祖籍却在亚洲。据古生物学家研究考证,长颈鹿起源于亚洲。白犀又叫白犀牛、方吻犀、宽吻犀等,体大威武,形态奇特,是体形最大的犀牛,也是仅次于非洲象和亚洲象的第三大陆生脊椎动物,堪称“犀牛之王”。目前野生白犀牛仅生长于乌干达和向北的尼罗河上游。仅存约4000只。白犀牛的鼻梁上,长着两只奇特的角,前角长而向后弯,一般长度在80—100厘米之间,最长纪录已超过1.5米;后角长度一般在50厘米以下。仅栖息非洲赤道南北草原,常2~5只成群。食草。喜泥水浴。黑犀(学名:Dicerosbicornis),也叫黑犀牛,是犀科黑犀属的唯一一种,产于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喀麦隆、南非、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尽管名叫黑犀,它们的体表颜色实际上更接近于灰白色,这个名字一般被用来区别于白犀(Ceratotheriumsimum),事实上这两种犀牛的区别不在于颜色,而主要在于体型,黑犀要比白犀小许多。印度犀牛(英文名:Indianrhinoceros;学名:Rhinocerosunicornis),大型食草动物,目前主要分布在尼泊尔和印度东北部,栖息于草原、森林和喜马拉雅山附近,野外不足2500头,处于濒危状态。属于奇蹄目犀科独角犀属,与数量更为稀少的爪哇犀牛是近亲。印度犀牛奔跑时速可达55公里/小时,并且游泳技能优秀。印度犀牛的听觉和嗅觉都极佳,而视力相对较差。印度犀生长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不丹五国,在中国于1934年区域性灭绝。世界上现存印度犀约3000只,印度犀属于易危珍稀类保护动物,也是以上五国的一级保护动物。但仍是亚洲数量最多的犀牛。非洲狮(Pantheraleo),颜色多样,以浅黄棕色为多,不同的是雄狮还长有很长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在所有的猫科动物中,狮子的群体意识最强,它们能够和睦相处。狮子群体的核心是四、五只雌狮,它们从小在一起生活、成长,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母狮允许其它母狮新生的幼狮吃自己的奶,这在哺乳动物中几乎是很少见的,其它大多数哺乳动物的母兽绝不会容忍非亲生的幼兽。雌狮主要负责捕猎,雄狮一般是保卫领地。猎豹(学名:Acinonyxjubatus),又称印度豹,是猫科动物的一种,也是猎豹属下唯一的物种,现在主要分布在非洲与西亚。同其它猫科动物不同,猎豹依靠速度来捕猎,而非偷袭或群体攻击。猎豹是陆上奔跑最快的动物,全速奔驰的猎豹,时速可以超过110公里,相当于百米世界冠军的三倍快。猎豹不仅是陆地上速度最快的动物,也是猫科动物成员中历史最久,最独特和特异化的品种。由于猎豹的牙比较短,所以猎豹有时候还不能用牙来把食物咬死。经常是靠上下颚就是把猎物的脖子钳子住,使猎物窒息死亡。金钱豹(拉丁学名:Pantherapardus英文名:Snowleopard,Onuca),又称豹、银豹子、豹子、文豹。体态似虎,身长1米以上,体重50千克左右。体型与虎相似,但只有虎的三分之一大,为中型食肉兽类。也被称为“花豹”。豹栖息环境多种多样,从低山、丘陵至高山森林、灌丛均有分布,具有隐蔽性强的固定巢穴。鬣狗,学名Hyaenidae,哺乳动物,是体型中等、生活在非洲、阿拉伯半岛、亚洲和印度次大陆的陆生肉食性动物。食用兽类尸体腐烂的肉维生,有时也会单独或整群地进行围猎。鬣狗虽外形像狗,其实更接近猫科动物,其超强的咬力甚至能咬碎骨头吸取骨髓,是非洲大草原上最凶悍的清道夫。草原狼属于犬科动物,狼机警、多疑,形态与狗很相似。狼的视觉、嗅觉和听觉十分灵敏,狼的毛色有白色、黑色、杂色……具体各不相同。草原狼的怀孕期为61天左右。低海拔的狼一月交配,高海拔则在四月交配。小狼两周后睁眼,五周后断奶,八周后被带到狼群聚集处。草原狼成群生活,雌雄性分为不同等级,占统治地位的雄狼和雌狼随心所欲进行繁殖,处于低下地位的个体则不能自由选择。草原狼是群居性极高的物种。一群狼的数量大约在5到12只之间,在冬天寒冷的时候最多可到四十只左右,通常由一对优势对偶领导。狼群有领域性,且通常也都是其活动范围,群内个体数量若增加,领域范围会缩小。群之间的领域范围不重叠,会以嚎声向其他群宣告范围。通常群体捕杀大型猎物。幼狼成长后,会留在群内照顾弟妹,也可能继承群内优势地位,有的则会迁移出去(大都为雄狼)。刺猬家族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等“旧大陆”,并被人为引进新西兰。它的触觉和嗅觉很发达。它最喜爱的食物是蚂蚁与白蚁。刺猬是一种性格非常孤僻的动物,住在灌木丛内,会游泳,胆小易惊、喜静厌闹,喜暗怕光、怕热怕惊。剌猬行动迟缓,一般昼伏夜出。刺猬扒洞为窝,白天隐匿在巢内,黄昏后才出来活动,喜欢打呼噜。刺猬为杂食动物,食物包括昆虫及其幼虫、蜗牛、鸟蛋、蘑菇、草根、坚果、瓜和小蛇。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虫子,成熟的刺猬平均每餐进食40克食物。刺猬一般能抵抗许多种毒物,但无法抵抗杀虫剂,有时因误食被杀虫剂杀死的虫子而中毒身亡。针鼹,又叫针刺猬,外形似刺猬,尾很短,体长约40~50厘米。似鼹鼠,多夜间活动,穴居,以白蚁、蚁类和其他虫类为食。卵生,通常每次仅产1个卵。生殖期雌兽腹面皮肤褶襞成囊状,即临时性的育儿袋。卵在袋中约7~10天孵化。乳区位于育儿袋内。有冬眠现象。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河马(学名:Hippopotamusamphibius)是淡水物种中的最大型杂食性哺乳类动物,体型巨大,体长3.5米,肩高1.5米,体重约2吨,常由10余只组成群体,有时也能结成上百只的大群,单独的河马多是由群中被逐出的成年雄兽;白天几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日食量100千克以上,水草缺少时,便在夜间上岸觅食植物或农作物;惧冷喜暖,善游泳,可沿着河底潜行5~10分钟;生活于非洲热带水草丰盛地区,一般生活于河流、湖泊、沼泽附近水草繁茂和有芦苇的地带,有些栖息的海拔高度可以达到2400米。一般将龟统称乌龟,龟是以甲壳为中心演化而来的爬行类动物。龟最早见于三叠纪初期,当时即有发展完全的甲壳。早期龟可能还不能够像今日一样将头部与四肢缩入壳中。龟已经在地球生存了几千万年,和恐龙系同时期的动物。乌龟属半水栖、半陆栖性爬行动物。主要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及其它水域。白天多陷居水中,夏日炎热时,便成群地寻找阴凉处。性情温和,相互间无咬斗。遇到敌害或受惊吓时,便把头、四肢和尾缩入壳内。乌龟是杂食性动物,以动物性的昆虫、蠕虫、小鱼、虾、螺、蚌、植物性的嫩叶、浮萍、瓜皮、麦粒、稻谷、杂草种子等为食。耐饥饿能力强,数月不食也不致饿死。鳄鱼是迄今发现活着的最早和最原始的动物之一,它是在三叠纪至白垩纪的中生代(约两亿年前)由两栖类进化而来,延续至今仍是半水生且性情凶猛的爬行动物,它和恐龙是同时代的动物,恐龙的灭绝不管是环境的影响,还是自身的原因,都已是化石;鳄鱼的存在证明它更加强盛的生命力。鳄鱼之所以引起特别关注乃因其在进化史上的地位:鳄是现存生物中与史前时代似恐龙的爬虫类动物相联结的最後纽带。同时,大量的各种鳄化石已被发现;4个亚目中有3个已经绝灭。根据这些广泛的化石纪录,有可能建立起鳄和其他脊椎动物间明确关系。蜥蜴(Lizard)蜥蜴属于冷血爬虫类,和它出现在三叠纪时期的早期爬虫类祖先很相似。大部分是靠产卵繁衍,但有些种类已进化成可直接生出幼小的蜥蜴。蜥蜴俗称“四足蛇”,有人叫它“蛇舅母”,是一种常见的爬行动物。壁虎(英文名:Gecko,Walllizard),爬行动物。旧称守宫,也叫蝎虎。身体扁平,四肢短,趾上有吸盘,能在壁上爬行。吃蚊、蝇、蛾等小昆虫,对人类有益。水獭又叫獭、獭猫和水狗,常独居,不成群。它们傍水而居,喜欢栖息在湖泊、河湾、沼泽等淡水区。水獭的洞穴较浅,多居自然洞穴,常位于水岸石缝底下或水边灌木丛中。分布在欧洲,亚洲,非洲。水獭的食物主要是鱼类,常将捉到的鱼托出水面而食,也捕捉小鸟、小兽、青蛙、虾、蟹及甲壳类动物,有时还吃一部分植物性食物。鸭嘴兽(学名:Ornithorhynchusanatinus),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它是未完全进化的哺乳动物,种类极少,同属之中只有鸭嘴兽一种动物。2500万年前就已出现,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亚。鸭嘴兽是极少数用毒液自卫的哺乳动物之一。在雄性鸭嘴兽的膝盖背面有一根空心的刺,在用后肢向敌人猛戳时它会放出毒液。树袋熊,又称考拉,是澳大利亚的国宝,也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英文名Koalabear来源于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drink”。因为树袋熊从他们取食的桉树叶中获得所需的90%的水分,只在生病和干旱的时候喝水,当地人称它“克瓦勒”,意思也是“不喝水”。考拉大体归属为夜行性动物,在夜间及晨昏时活动旺盛,因为这比在白天气温较高时活动更能节省水分与能量消耗,白天通常将身子蜷作一团栖息在桉树上。考拉性情温驯,行动迟缓,从不对其他动物构成威胁。考拉反应极慢,这个动物反射弧好像特别的长。曾经有人尝试,用手捏考拉一下,考拉经过很久的时间才惊叫出声。袋鼠是澳大利亚著名的哺乳动物之一,原产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在澳洲占有很重要的生态地位所有的袋鼠不管体积多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长着长脚的后腿强劲而有力。袋鼠是食草动物,吃多种植物,有的还吃真菌类。它们大多在夜间活动,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动。袋鼠每年生殖一至二次,小袋鼠在受精30~40天左右即出生,非常微小,无视力,少毛,生下后立即存放在袋鼠妈妈的保育袋内。直到6~7个月才开始短时间地离开保育袋学习生活。一年后才能正式断奶,离开保育袋,但仍活动在妈妈袋鼠附近,随时获取帮助和保护。袋鼠妈妈可同时拥有一在袋外的小袋鼠,一在袋内的小袋鼠和一待产的小袋鼠。沙袋鼠wallaby,主要产于澳大利亚。它们会把小沙袋鼠放入袋中,一次的跳跃能移动数公尺。于夜晚吃食果实等,以大群居方式生活。沙袋鼠奶使科学家在与致命病菌对垒中占据上风。沙袋鼠奶是一种神奇的乳汁,其杀菌功效比青霉素强100倍,它来源于沙袋鼠的育儿袋,是现成的,无需任何加工。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们发现沙袋鼠奶可以成为自然界赋予我们的最万能的药物。袋熊属于有袋目袋熊科,体形粗壮似熊,眼小,脸似鼠。体重可达35千克。袋熊头骨略扁平,鼻面部相对较短。所有牙齿无齿根,终生生长,尾退化。育儿袋向后开口,内有一对乳头。袋熊生活于草原或丘陵地带。营穴居生活,很善于挖洞,穴长往往超过30米,洞穴向外开着,或位于岩石堆下。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