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区上新庄镇X7606项目排污管线工程环评报告_第1页
湟中区上新庄镇X7606项目排污管线工程环评报告_第2页
湟中区上新庄镇X7606项目排污管线工程环评报告_第3页
湟中区上新庄镇X7606项目排污管线工程环评报告_第4页
湟中区上新庄镇X7606项目排污管线工程环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生态影响类)章):西宁市湟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制—1—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名称湟中区上新庄镇X7606项目排污管线工程项目代码2109-630122-04-01-299001建设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建设地点青海省(自治区)西宁市湟中县(区)上新庄镇乡(街道)七家庄(具体地址)地理坐标起点坐标:E101°55′19.960″,N36°44′69.453″终点坐标:E101°59′70.035″,N36°43′66.561″建设项目行业类别五十二、交通运输业、管道运输业,146.城市(镇)管网及管廊建设(不含给水管道;不含光纤;不含1.6兆帕及以下的天然气管道),新建涉及环境敏感区的(km)3965m建设性质新建(迁建)□技术改造建设项目申报情形首次申报项目□不予批准后再次申报项目□超五年重新审核项目□重大变动重新报批项目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部门(选填)西宁市湟中区发展和改革局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号(选填)湟发改字(2021)201号总投资(万元)环保投资(万元)9.5环保投资占比(%)0.67施工工期是否开工建设否专项评价设置情况无规划情况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情况无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符合性分析无—2—其他符合性分析1、产业政策符合性本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二十二、城市基础设施”中的“9、城镇供排水管网工程、供水水源及净水厂工程”,为鼓励类项目。且本项目已取得西宁市湟中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湟中区上新庄镇X7606项目排污管线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湟发改字(2021)201号文件,因此项目符合国家及地方的产业政策。2、《湟中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湟中区总体规划中关于排水工程规划:(1)污水处理设施规划规划县域内新建3座污水处理厂,扩建1座污水处理厂。规划污水处理厂出厂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工业污水和医疗废水需经过处理达标后排入污水管网。对于农村地区污水,靠近城区、镇区有条件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系统的,新建污水管道,纳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无条件接入的村庄,选择合适的乡村污水处理技术,根据地形,利用水塘和洼地自建污水处理设施,以生态法、微动力法工艺为主。(2)雨水规划规划雨水排放应充分利用湿地、自然水道、河岸缓冲带、土壤渗透、天然植被带,以自然消纳为主。规划县域加强山雨洪水的疏导和截流。3、“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①生态红线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通知》(青政[2020]77号)(以下简称《通知》),本项目管线敷设工程穿越七家庄,沿线西宁绕城公路,管线靠近饮用水二级保护区,属于优先保护单元。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项目,本项目属于“与保护水源有关的”污水管网建设工程,运营期不排放污染物,符合优先保护单元—3—的要求。穿越七家庄人口密集范围属于重点管控单元,其他线路段属于一般管控单元,不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②环境质量底线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096-2008)2类标准要求;本项目施工期废气主要来源于施工扬尘、施工机械尾气等,这些废气产生量较小,分布较为分散,通过采取防护措施和大气自然稀释后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本项目检查井过程产生极少量施工废水沉淀后回用或用于施工区域抑尘;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合理处置;项目施工噪声主要为机械噪声,本项目分段施工,施工机械主要为挖掘机、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级较低,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不会突破所在地的环境质量底线。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环境质量底线要求。③资源利用本项目管网敷设线路无需征地,农田段、机耕路段管网敷设占地拟采用租地方式开展作业,施工结束后恢复地表并复耕,土地资源占用多为临时的,检查井永久占地范围较小,施工结束后对永久占地进行恢复;项目施工过程消耗的资源为电能和燃油,施工用水来自当地给水管道供给,使用量不大,不会突破当地资源上限。本项目的资源利用满足要求。④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本项目为污水管网敷设工程,建设内容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划要求,根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本项目不属于其中禁止准入类项目,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要求。综上,项目建设符合三线一单的要求。4、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符合性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相关要求:(1)根据第三节-城镇水污染防治第四十九条:“城镇污水应当集中处理”;—4—(2)根据第四节-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第五十二条:“国家支持…正常运行”;(3)根据第五节-饮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体保护第六十三条至第六十六条:“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防止污染饮用水”。本项目建成后可收集X7606项目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置。X7606项目穿越湟中县加牙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下游段,X7606项目目前无污水管网,生活污水不经收集分散散排,存在较为严重的城镇生活污染,且对二级水源地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隐患。本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收集X7606项目的生活污水,既保护了水源地,同时有效解决了项目生活污染,总体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因此,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相关要求。5、与《青海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符合性分析本项目管线线路穿越湟中县加牙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下游段,根据《青海省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相关要求: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除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禁止的行为外,还禁止下列行为:(1)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或者其他设施;(2)向水体倾倒生活垃圾;(3)贮存、堆放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4)从事淘金、采砂、采石、采矿活动;(5)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源的行为。本项目为污水管网建设项目,本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收集X7606项目的生活污水,改善周边水环境质量,因此本项目是符合《青海省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相关要求。6、与《西宁市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符合性分析本项目管线穿越湟中县加牙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下游段,根据《西宁市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除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禁止的行为外,还禁止下列行为:—5—(1)设置排污口;(2)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3)向水体排放生活污水;(4)堆放、倾倒、填埋生活垃圾;(5)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6)从事淘金、采砂、采石、采矿等活动;(7)在水体清洗车辆;(8)建立墓地、丢弃或者掩埋动物尸体;(9)挖掘、铺设输送工业污水、油类、有毒有害物品的渠道或者管道。本项目为污水管网建设项目,本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收集X7606项目生活污水,改善周边水环境质量,因此本项目是符合《西宁市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相关要求。7、与《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符合性分析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三章“保护”相关要求(1)第十七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的活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2)第二十四条:“占用基本农田…保护方案”。本项目为污水管网敷设工程,不属于禁止类项目。本项目建设过程涉及的基本农田占用基本为施工期的临时占用,施工时期安排在农作物收割之后。采用分段施工方式,管沟开挖采用小型挖掘机与人工开挖相结合的方式,位于永久基本农田内的线路管材,采用人工运输方式,严格控制施工宽度,及时增派施工人员,缩短工期,施工结束后,及时回填恢复耕地。综上,本项目是符合《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相关要求。—6—二、建设内容地理位置本项目位于青海省湟中区上新庄镇,管线起于上台村附近(起点坐标:E101°55′19.96″,N36°44′69.45″),沿线西宁绕城公路,穿越七家庄,止于西宁绕城公路与西久公路交叉口附近(终点坐标:E101°59′70.03″,N36°43′66.56″)项目地理位置详见附图1,外部环境关系图见附图3。项目组成及规模一、工程建设内容本项目建设内容为湟中区上新庄镇X7606项目污雨水管网敷设工程,本工程污水管道的纳污范围主要为X7606项目,管线建成后远期规划收集黑城村、班隆村、七家庄村三个村庄污水,污水管道全长3965米,管径DN400-DN500,座,管网最终在101省道附近排入现状市政污水井,最终通过市政污水管道排入城南污水处理厂。根据X7606项目业主提供资料,最大日污水流量按1000M3/d设计,本次接入村庄人口根据规划为黑城村281人、班隆村480人、七家庄村450人,村庄最大日污水流量根据规划为187.66M3/d,故污水设计流量为30.24L/s。雨水管线穿越民湟公路排至北侧南川河,管线长度约275米,管径DN1200-DN2400,雨水检查井3座。根据业主要求将项目雨水接至附近水体,沿途均为农地,无雨水接入,也不设其他雨水收集设施。三个雨水接口汇合设计,管径为DN2400,i=0.009,过流能力21.81m3/s,V=4.82m/s。根据西宁市湟中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湟中区上新庄镇X7606项目排污管线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湟发改字(2021)201号文件,项目主建设内容和规模为:路线主要沿西宁环城公路敷设污水管3965米,管径为DN400-DN500,检查井99座;设计雨水管275米,管径为DN1200-DN2400,检本项目具体工程组成见表2-1;表2-1项目工程组成一览表工程类别项目内容项目组成主体工程污水管道敷设mdHDPE壁波纹2.5米污水检查井检查井99座,平均深度2.5m,设置间距不大于50m—7—雨水管道敷设管道全长约275m,管径1600mm,雨水管采用钢筋混凝土管道雨水检查井检查井3座,平均深度3.0m,沟槽土石方开挖量开挖量41802m³原土回填量原土回填41802m³碎石夹砂回填量砂垫层基础486m³现状路面破除与恢复水泥路面恢复量2249.1㎡辅助工程施工营地本项目不设施工营地,施工人员均为周边村民,食宿自行解决管材堆场本项目分段施工,拟在马场村村头空地设一处100㎡的管材堆场公用工程供电施工期用电接自附近村庄电网供水施工人员生活用水和施工用水由附近村庄自来水管网供给排水施工期生活污水依托附近村庄卫生设施,施工废水沉淀后回用或用于施工区域洒水抑尘环保工程废气施工区域洒水降尘、土方及时转运、运输车辆加盖篷布、加强施工场地管理等措施废水沉淀后用于施工区域洒水抑尘声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选用低噪声设备,规定运输车辆行使路线,临近村庄、学校区域减速慢行,减少鸣笛;施工过程中大型设备尽量安装在远离村庄、学校的区域;加强施工人员管理固体废物拆除路面产生的建筑垃圾等运至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纳场,施工开挖土方合理利用,能回填的优先回填,其次用于土地、路面的平整;其中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段开挖的土方需单独存放,施工结束后用于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的土地恢复二、土石方工程(1)土方平衡根据项目施工方案和工程分析,本项目施工期土石方按照经济优化原则,管沟填方充分利用挖方,尽量做到挖填平衡;检查井挖方尽量回填,余方用于道路恢复和周边土地平整,不产生弃方。项目土方平衡分析见下表2-2;表2-2项目土石方平衡分析表工程类别土方回填(m3)余(弃)方(m3)备注管网工程4180241802/挖方用于施工区域管沟回填,余方用于施工区域土地平整和道路恢复,不产生检查井477477/道路拆除恢复2249.1249.1恢复量)2249.1渣、废弃混凝土块日产日清,及时清运,不在施工区域堆存—8—项目管网工程开挖量41802m3全部用于管沟回填不产生弃方。检查井开挖量477m3全部用于施工区域土地平整和道路恢复,不产生弃方。道路拆除开挖量2249.1m3全部为弃方,产生的弃方日产日清,每天用车辆拉运至湟中区建筑垃圾消纳点,弃方运输车辆应严格密闭,严禁物料洒落,采取以上措施后对环境影响很小。(2)取土场、弃土场设置工程施工期间需动用一定量的土石方,开挖时表层土和下层土分层开挖,挖出的土方分别堆放,回填时按下层土和表层土反序分层回填。根据工程设计资料,本项目管沟挖方量,施工后全部用于管沟回填,不需要取用其他土方;检查井挖方量回填后剩余土方用于施工区域土地平整,不产生弃方;道路拆除产生的弃渣、废弃混凝土块等日产日清,及时拉运至湟中区建筑垃圾消纳点,因此,项目不设置取土场和弃土场。总平面及现场布置1、总平面布置(1)污水管网平面布置本项目主管网平面布置根据沿路实际情况,为保证管网施工、维护便利,同时考虑管道收水效果,主要管道基本均沿西宁绕城公路沿线布置。污水主管网设计划分按环境敏感区域和村庄区域为重点。沿西宁环城公路自西向东新建d400~d500污水管,起点为X7606项目污水排出口,最终在101省道附近排入需要业主与公路管理部门作协调工作,施工时应尽量不影响公路已建设施。管线局部穿越七家庄,共穿越村庄道路两次,穿越长度约15米,穿越位置如下图所示:—9—穿越位置一穿越位置二(2)雨水管网平面布置新建d1200~d2400雨水管穿越民湟公路排至北侧南川河,管线长度约275m。根据路政部门意见通过顶管穿过环城公路,向北接入水体。管线穿越公路长度约10米,穿越位置如下图所示:雨水管线穿越公路位置2、现场布置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拟在马场村村头空地设一处100㎡的管材堆场,用于临时停放施工机械和管材,施工时将临时堆场的管材运输到施工段,可临时堆放在管线敷设范围内的道路边或田地边;本项目不设弃土场,施工单位应根据路段位置及周边环境特点,在分段施工时根据路段两侧实际情况设置临时堆放场,要求临时堆放场充分利用路边和田地边埂,不能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耕地和主干道。—10—马场村村头拟设管材堆场现状路边和田地边埂现状项目设置选址选线过程中占用的永久基本农田的地块在施工结束后进行复耕还田,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对基本农田段表土进行剥离、妥善保存,施工结束后按照土层结构依次反序回填,恢复表土,尽可能地保护耕地。本工程施工人员不在施工营地内食宿,日常如厕活动依托附近村庄生活设施。本项目主管网具体平面布置情况详见附图2。施工方案一、施工方案1、雨污水管道施工管道施工方法:按一般段和特殊段分别考虑,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一般段采用直接开挖方式施工;特殊段采用顶管施工工艺。管道施工总体要求:项目管道沟槽在地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小放坡坡比,以减小开挖面,项目实施前应重新核实项目区范围内地勘,以确定项目区边坡及土石方开挖量。(1)一般施工段沟槽考虑道路的现状宽度和穿越村庄房屋的特点,结合污水管网规划情况和市政管网实际情况,沿西宁环城公路自西向东新建d400-d500污水管,局部穿越村庄,管线长度约3965m,主要收集X7606项目污水,该污水管道会穿过最终通过市政污水管道排入城南污水处理厂;新建d2400雨水管穿越民湟公路排至北侧南川河,管线长度约275m。本项目中一般施工段包括永久基本农田施工和村庄道路施工。①永久基本农田、耕地施工本工程永久基本农田段拟采用租地方式埋设管道,该段污水主管道直径为—11—DN400-DN500,其中,永久基本农田段管线长度3618m,该段管道埋深约1.25m,开挖宽度2m,采用管沟开挖施工方式,施工时根据耕地及基本农田的实际情况,靠近机耕道和田地边坡的线路采用小型挖掘机进行机械挖掘,穿越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内部的线路以人工开挖为主,辅以机械开挖;管道工作井和检查井尽量选择在田埂或者土路上,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承插连接。部分耕地段需建临时施工便道,施工结束后进行拆除,及时复耕还田。②村庄道路施工村庄道路段施工时按照施工设计要求,先将路面剥离,剥离后采用机械开挖方式施工,管道敷设后及时回填压实并恢复原有路面(混凝土路)。村庄车行道及人行道管道基础及还建要求详见下图;(2)特殊施工段特殊施工段采用顶管施工方式,包括穿越民湟公路公路段。2、检查井布置检查井设在管道交汇、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的地方。为便于今后的维护疏竣,本次设计污水检查井设置间距—12—要求不大于50m,雨水检查井设置间距要求不大于100m。位于车行道的检查井应采用具有足够承载力和稳定性良好的井座。在污水检查井内设置防坠网。防坠网要求防坠网网绳为高强度聚乙烯等耐潮防腐材料,承重不低于300千克。通检查井,其中H小于2.3米时可酌情减少下部井室深度,以保证收口及井座;H大于2.3米且不大于4.1米保证下部井室高度为1.8米,调整上部收口素混凝土高度;H大于4.1米且不大于6米,保证上部素混凝土收口高度为2m,调高下部井室高度,井筒、井室采用C30素混凝土现浇。流槽采用C30混凝土现浇。检查井采用球墨铸铁防盗成品井盖、盖座及球墨铸铁踏步(06MS201-6/14)。根据《检查井盖》(GB/T23858-2009),车行道下采用重型球墨铸铁井盖及井座,承载等级为D400类;人行道下采用“普型”球墨铸铁井盖及井座,承载等级为C250类。球墨铸铁井盖应采用“五防”井盖,并设置防坠落设施,并符合GB/T1348的要求。检查井用混凝土采用P6抗渗混凝土。二、道路开挖和交通疏散1、道路开挖及修复根据现场调查分析,道路面主要为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在对进行挖掘的道路、绿化道进行修复及恢复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若无特殊要求,原则上按照道路、绿化原有规格修复;若具体各个工程对道路、绿化有特殊要求,需要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进行调整;道路路面开挖及修复大样图如下:新旧沥青路面搭接处理图沥青混泥土路面恢复图2、交通疏散—13—本工程实施位置涉及道路穿线两处,在工程实施前需要对道路进行交通疏散以及施工围蔽。三、项目周边情况本项目污水管网路段主要沿线西宁绕城公路进行敷设,管线两侧主要分布为农田,部分管线两侧分布为居民、道路。四、土地利用本工程的占地范围主要为施工带、埋地敷设的污水管道及检查井位置(含0.7米保护范围)。1、永久占地根据工程布置,本工程永久占地主要为检查井占地,本项目共有99座污水检查井,3座雨水检查井,总占地面积为199.92㎡。2、临时占地根据现场实际施工布置计算确定,主要包括临时堆放场占地、施工便道占地,临时施工占地尽量布置在本工程红线范围内,不再另行占地。根据工程规划设计资料,本项目充分利用村道及机耕路作为施工便道,总临时占地面积为9704㎡;要求施工结束后尽快复耕还田。本项目不设弃土场,施工单位应根据路段位置及周边环境特点设置临时堆放场,要求临时堆放场不能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主干道,施工结束后恢复原地并复耕。五、施工时序及建设周期1、施工时序工图设计及审查和招投标等前期工作;2022年3月:工程验收及办理管护移交手续、投入使用。(2)建设周期2021年8月-2022年3月。若项目未按原计划核准批复,则实际开工日期相应顺延。本项目工程实施计划进度见表2-3。表2-3线工程实施计划进度表—14—进度项目前期设计工作施工招标施工前准备工作排水、场地平整、附属结构物施工工程验收及办理管护移交手续、投入使用其他湟中区上新庄镇X7606项目排污管线工程设计比选方案如下:在南川河附近省道桥下河边穿过省道。此方案路线最短,占用农田数量最少,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方案二:管线长度约4.290km。在祁家庄前,利用已建涵洞或顶管穿过省道,需与公路管理部门协调。终点污水管接口暂缺资料。如穿越南川河,项目可能对南川河造成污染,对地表水的影响较大。方案三:管线长度约5.64km。在祁家庄前,利用已建涵洞或顶管穿过省道。终点污水管接口暂缺资料。此方案线路最长,服务村庄最多,占用农田数量最大,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项目线路设计图示如下图2所示—15—图2项目工程主管网设计对比图少,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方案2,3终点位置缺资料,服务人口较多,占用土地数量较多,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着重于环境影响角度考虑,本项目采用方—16—三、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生态环境现状一、生态环境现状1、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划根据《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图》可知,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本项目涉及的区域为东部重点开发区,形成以西宁市为中心,以兰青、青藏铁(公)路为主轴,以黄河沿线为副轴,大通-西宁-平安-化隆-同仁为纵轴,其他城镇为节点的“两横一纵”空间开发格局,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加强河湟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本项目不涉及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等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2、青海省生态功能区划按照《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青海省划分为5个一级自然生态区:a.祁连山针叶林-高寒草甸生态区[Ⅲ2(1)];b.青海东部农牧生态区[Ⅲ2(2)];c.江河源高寒草甸生态区[Ⅲ2(3)];d.柴达木盆地荒漠-盐壳生态区[Ⅲ3(1)];e.北羌塘高原半荒漠、荒漠生态区[Ⅲ3(2)]。根据青海省生态功能区划,本项目位于青海东部农牧生态区,为Ⅲ2(2)-1-3湟水谷地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3、土地利用类型根据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知,本项目周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农地,局部穿越村庄。4、土壤、植被及野生动物(1)土壤项目区域土壤以栗钙土和冲积灌淤土为主。①栗钙土:发育在黄土及次生黄土母质和残积坡积物上,具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和钙积层。粒状或块状结构,表层有机质含量一般为2-7%,侵蚀斑秃处可②灌淤土:是在灌溉条件下,经过灌淤、施肥、耕作等人工高度熟化的土壤,主要分布于河谷两侧耕灌时间较久的阶地上。粒、团、块状结构,耕灌淤—17—积物厚度60cm左右,有机质含量2.10-3.74%、全氮0.142-0.231%、全磷(2)植被本工程涉及区域植被主要以人工植被为主,田间、路边零星分布有人工林地,树种以杨、柳为主,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农作物有小麦、马铃薯、油菜等。(3)动物项目区内动物物种数量较少,结构单一,经调查发现,无国家及地方保护动物出现,基本为田鼠、野兔、麻雀、野鸡、家燕、乌鸦等,无大型哺乳动物和候鸟。5、地质地貌(1)地形地貌湟中区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其地形地貌兼具二者的特色,境内三面环山,祁连山余脉娘娘山雄踞于北,拉脊山脉绵亘于西南,湟水由西向东横贯区境中部,两侧形成多级河谷阶地。大南川、西纳川、云谷川等14条河流呈扇形从南、西、北三面山区汇集湟水。由于众多河流的切割冲刷作用,使区境内沟谷纵横,山川相间,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9.9%,地势南、西、北高而东南略低,海拔2225米〜4489米,最低点是田家寨乡的谢家,最高点为群加藏族乡的果山峰,相对高度为2264米,局部高差一般为200〜700米。自然是现随海拔变化呈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差异。区境地貌可分为河谷阶地地带、低山丘陵地带、中山地带、高山地带四个类型,各地带在平面上呈同心圆态势分布。(2)管基的地层结构与岩土特征根据地质调绘及勘探揭露,项目区主要以第四系植物层(Q4pd)耕表土、人工堆积层(Q44ml)杂填土、素填土、冲洪积物(Q41(al+pl))黄土状土、圆砾、卵石及第三系(E)泥质砂岩组成组成,场区出露的地层分布及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别详述如下:①-1层杂填土(Q44ml):杂色;稍湿-湿,以稍湿为主;稍密;其成分以粉土为主,可见植物根系,混有粉细砂和碎石颗粒,内含有大量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土质不均,结构松散,欠固结。层厚0.70-1.80m,平均厚度为1.10m。—18—该层在场地沿线局部地段分布,里程桩号为K0+932.485、K1+402.725、K4+567.903(污水井号为W27、W39、W114),对应勘探点编号为8#、12#、37#。①-1层素填土(Q44ml):黄褐色、红褐色;稍湿-湿,以稍湿为主;稍密;其成分以粉土为主,含大量植物根系,混有粉细砂和碎石颗粒,土质不均,结构松散,欠固结。层厚0.80-5.00m,平均厚度为2.76m。该层在管线起点区域分布,里程桩号为K0+000-K0+700(污水井号为W1-W21),对应勘探点编号为1#-5#。①-3层耕表土(Q4pd):灰褐色;稍湿-湿,以湿为主;稍密;成分以粉土为主,含大量植物根系,混有粉细砂和碎石颗粒,土质不均,结构松散,欠固结。层厚0.20-1.00m,平均厚度为0.35m。该层在管线全线基本均有分布,里程桩号为K0+700-K4+560(污水井号为W21-W114),对应勘探点编号为6#-37#。②层黄土状土(Q41(al+pl)):根据湿陷系数该层可划分为②-1层黄土状土(湿陷)和②-2层黄土状土(非湿陷)。②-1黄土状土(湿陷)(Q41(al+pl)):灰褐色、黄褐色;稍湿-湿,以稍湿为主;稍密-中密,以稍密为主;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粒为主,含有粘土粒和粉细砂,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低,具针状孔隙及虫、根,层顶标高为2685.35-2722.62m,厚度为0.80-5.40m,平均厚度为2.80m,该层具有湿陷性。②-2黄土状土(非湿陷)(Q41(al+pl)):灰褐色、黄褐色;稍湿-湿,以湿为主;中密;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粒为主,含有粘土粒和粉细砂,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低,层顶标高为2685.62-2700.96m,厚度为0.50-2.20m,平均厚度为1.40m。该层在17#勘探点未揭穿。③-1层圆砾(Q41(al+pl)):杂色;稍湿-饱和;成份以变质岩为主,母岩由花岗片麻岩、砂质板岩、石英岩组成,粒径一般2-7mm,最大可达13cm,粒径>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51.00-55.60%,平均值为53.10%;0.075-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36.20-40.70%,平均值为38.07%;<0.075mm的颗粒占质量总质量的7.50-12.80%,平均值为8.83%;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好,多呈亚圆状,充填物为中粗砂及细砂,局部夹有薄层粉细砂。密实度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录A.0.6野外鉴别为稍密。顶面埋深0.50-5.00m,层顶标高为2683.45-2721.42m,揭露厚度为1.50-5.00m,平均—19—揭露厚度为3.22m。该层未穿透。据颗粒分析成果资料圆砾层不均匀系数Cu=28.956-39.576,曲率系数Cc=0.571-0.951,颗粒大小不均匀,级配良好。③-2层卵石(Q41(al+pl)):杂色;稍湿-饱和;骨架颗粒成份由石英岩、花岗岩、辉绿岩、变砂岩等硬质岩石组成,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52.70~57.20%,平均值为55.20%;粒径20~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19.00~23.00%,平均值为20.68%;粒径2~0.07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18.00~22.70%,平均值为20.50%;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1.80~5.10%,平均值为3.62%。卵石的一般粒径为20~50mm,其余由砂土充填,可见最大粒径为100mm,分选性较差,磨圆度较好,颗粒形状多呈亚圆形~圆形;颗粒排列十分混杂,绝大部分不接触,级配良好,母岩成分以变质岩为主,骨架颗粒间充填物为各级砂砾,密实度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附录A.0.6野外鉴别为稍密。顶面埋深0.20-1.80m,层顶标高为2685.62-2688.62m,揭露层厚4.40-5.40m,平均揭露厚度4.96m。该层未穿透。据颗粒分析成果资料卵石层不均匀系数Cu=83.93-149.30,曲率系数Cc=2.292-5.662,颗粒大小不均匀,级配良好。④层第三系强风化泥质砂岩(E):红褐色;稍湿;可塑;可见有灰白色条带,状态为硬塑,组织结构大部分被风化破坏,砂岩结构呈颗粒状、粘土状,31.50-35.20%,平均值为33.55%;浸水易软化,浸水软化后工程性质类似于一般粘性土,顶面埋深3.80-5.60m,层顶标高为2682.26-2690.12m,揭露厚度为1.10-2.70m,平均厚度为1.70m。该层未穿透。(3)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根据现场调查,拟建排污管线沿线在K2+780-K2+796及终点K4+609.394以东处有地表流水,其中,K2+780-K2+796处为沟道,属季节性地表水,本次勘察期间有流水,但水量不大;K4+609.394以东为南川河支流,属季节性地表水,本次勘察期间有流水,水量较大。据勘探点揭露,拟建管线在勘探点5#(里程桩号K0+600、污水井号W18)、—20—23#(里程桩号K2+800、污水井号W74)、38#(里程桩号K4+609.394、污水井号W116)中有地下水揭露,地下水稳定水位深度为0.50-5.00m,稳定水位高程为2685.42-2707.19m,地下水属无压型孔隙潜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河水补给地下水。圆砾及卵石层为主要含水层,属强透水层,本勘察期属丰水期,枯水期水位降幅约0.50-1.00m左右。降水方案可采用明排降水。根据附近抽水试验资料,圆砾的渗透系数K为75-150m/d考虑,卵石的渗透系数K(4)场地地震基本烈度根据《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西宁市湟中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属第三组。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拟建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5s,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08。拟建排污管线场地属中软土-中硬土,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场地内无发震断裂,液化土层及影响岩土地震稳定性的因素。场地属抗震一般地段。二、环境质量现状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为了解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本次评价引用湟中区生态环境局公布的《2019年西宁市湟中县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空气质量数据进行达标区判SONOPMPMCOO监测及评价结果见下表3-1。表3-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及评价结果单位:ug/m3监测项目年评价指标现状浓度标准值占标率(%)达标情况PM10年平均质量浓度6085.71达标PM2.597.14达标SO260达标NO24095达标O3O83.75达标CO(mg/m3)3457.5达标由上表评价结果可知,环境空气中六项污染因子年平均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为达标区域。—21—2、声环境质量现状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湟中区上新庄镇,项目两侧有七家庄村、黑城村、和班隆村3村庄,现状除居民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外无其他噪声源,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区标准。3、地下水环境现状根据现场调查,评价区域内地下水功能主要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湟中县加牙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标准。4、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区的地表水体为南川河,根据《青海省水环境功能区划》可知,静房村下游民湟公路跨河桥-塘马坊断面为Ⅲ类水体,因此,本项目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5、生态质量现状根据现场调查情况,评价区域及沿线主要为农田生态系统和乡村居民区。评价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中,大部分区域为基本农田,少部分居民区;评价区的植被类型主要以人工栽培作物(油菜、小麦、马铃薯)为主,自然植被主要有林木(杨树、榆树等),灌草类(冰草、茅草、芨芨草、蒲公英)等野生植物,无水生植物,自然植被的覆盖度较低,农田覆盖程度呈季节性分布,夏季覆盖度高,秋冬季覆盖度很低,其所占比重少;评价区内野生动物主要为大仓鼠、小家鼠、田鼠等,评价区各个区域均有分布;禽类主要家燕、喜鹊、乌鸦、麻雀、野鸡等,评价区居民家养牲畜主要有羊、牛、马、猪、兔、犬、猫等,家禽主要有鸡、鸭等,主要在村庄圈养。6、加牙水源地保护区现状距县府驻地12千米。辖21个村,人口1.9万,总面积227平方公里。加牙水源地位于上新庄镇加牙村,地理坐范围包括陈家滩、东村、张家庄、王斌堡、谢家寨、新庄、泉尔湾、逯家寨、圆堡子、王家山。水源地位于条带状相对封闭的沟谷,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区发育后期地—22—貌,整个地势总体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主要为坡地、川台地,沟道内沟底地势相对平缓,主要地层为上更新统黄土,上部为黄土层,厚约200m,下部为砾石层,厚约3-4m,不整合于第三系红层之上,沟道内沟槽两侧零星分布有全新统洪积砂壤土,厚约2-3m,沟底宽50-100m,岩性为洪积碎石土,厚约4-8m。根据现场踏勘结果,加牙水源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完整;其中植被以人工栽培作物为主,覆盖度较高;野生自然植被以灌草类为主,分布于田间道和边坡;田间道和地块边坡分布有树木,树种为杨树、榆树等。与项关的原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无—23—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根据现状调查,本次评价范围内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下表3-2:表3-2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和保护内容一览表环境要素保护目标与项目位置关系环境功能环执标准方向大气环境紧邻管线两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北侧80m(120户,480人)南侧240m南侧m马场民族学校北侧405m声环境紧邻管线两侧《声环境质量标准》标准北侧80m(120户,480人)南侧240m南侧m马场民族学校北侧405m地表水南川河评价区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地下水湟中县加牙水源地评价区 (GB/T14848-93)中Ⅲ类标准土壤基本农田评价区/生态环境项目区内的动、植物(农作物)评价区/—24—评价标准一、环境质量标准1.大气环境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湟中区上新庄镇,属环境空气功能二类区,故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具体标准见下序号污染物项目平均时间浓度单位标准来源1年平均60ug/m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5002NO2年平均40802003CO4mg/m³1h平均4O2003PM10年平均24h平均4PM2.5年平均24h平均2.声环境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湟中区上新庄镇七家庄村、班隆村和黑城村3个村庄,其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具体标准限值见表3-4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单位:dB(A)类别昼间夜间603.地表水环境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湟中区上新庄镇七家庄村、班隆村和黑城村3个村庄,地表水主要为南川河,根据《青海省水功能区划》,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具体标准限值见表3-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5—序号项目单位最高允许浓度标准类别1pH6-9Ⅲ类2CODmg/L3BOD5mg/L64氨氮mg/L.55总磷mg/L0.26粪大肠菌群个/L100004、地下水环境根据现场调查,评价区域内地下水功能主要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湟中县加牙水源地),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标准,具体限值见下表3-6:序号项目标准值序号项目标准值16.5-8.57L02总硬度(CaCO;)mg/L4508亚硝酸盐mg/L0.023硫酸盐2509溶解性总固体mg/L04250大肠菌群3.05高锰酸盐指数mg/L3.0挥发酚0.00260.2二、污染物排放标准1.废气项目施工期扬尘排放标准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新污染源无组织排放标准,详见表3-7:表3-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单位:mg/m³项目无组织排放限值颗粒物≤1.02.噪声项目在建筑施工阶段噪声排放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表1的排放限值,详见下表3-8:表3-8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单位:dB(A)昼间夜间3.固废项目在施工阶段固体废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及“2013修改单”要求。其他无—26—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为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根据项目的工程特性,涉及污染物排放集中在施工期,因此本项目主要对施工期污染情况进行分析。本项目施工工艺分为一般段开挖施工和特殊段顶管施工,具体工艺流程如下:G、N、SG、N、SN、S场地G、N、SG、N、SN、S场地管沟开挖管道敷设筑WG废气N噪声W废水S固废图4-1一般段开挖施工工艺图 图4-2特殊段顶管施工工艺图—27—一、施工期污染影响分析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施工期产生的污染物主要为施工扬尘、施工机械废气、施工废水、施工噪声以及施工固废。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项目施工期大气污染物主要为施工扬尘、施工机械燃油废气。(1)扬尘施工扬尘主要来源于:土方开挖、堆放和回填;施工材料装卸、运输和堆放。按起尘的原因可分为风力起尘和动力起尘,其中风力起尘主要是由于露天堆放的土方和建材及裸露的施工区表层浮尘因天气干燥及大风天气,产生风力扬尘;而动力起尘,主要是在建材的装卸、搅拌以及交通运输过程中,由于外力而产生的尘粒再悬浮而造成的。施工扬尘的起尘量与许多因素有关,起尘量与风速、土壤的颗粒度、土壤含水量等因素有关。对于渣土堆场而言,起尘量还与堆放方式、起动风速及堆场有无防护措施等有关。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和类比调查表明,影响起尘量的主要因素分别为:防护措施、风速、土壤湿度、挖土方式或土堆的堆放方式等。施工过程中,扬尘环境影响最大的环节为车辆运输。一般情况下,施工场地、施工道路在自然风作用下产生的扬尘影响范围在100m范围内,如在施工期间对车辆行驶的路面实施洒水作抑尘,每天洒水4-5次,可使扬尘减少70%SPm由于本项目施工区域大多处于平坦区域,工地施工扬尘排放有一定的扩散条件,加之本项目所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建设单位只要严格执行提出的扬尘防治措施,严格确保施工扬尘场界达标排放,则施工扬尘不会对项目所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造成明显不利影响。(2)施工机械废气本项目施工期建设单位在运输原材料、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均会排放一定量的CO、NOx以及未完全燃烧的HC等,其排放量小,属间断性排放。本项目管网开挖土方相对较少,管道敷设及安装简单,施工机械车辆较少,车辆尾气排放的污染物排放量较少,只要加强管理,施工机械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燃料,排放的尾气影响较小,影响程度较轻,对周边敏感点影响—28—较小,可忽略不计。2、水环境影响分析项目施工期水污染源主要来自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及施工废水。(1)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本项目不设施工营地,施工人员为周边村民,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为盥洗用水,本项目施工高峰期人员及民工约15人,施工期为8个月。每天人均生活Ldmd排水按用水的80%计,则排水0.48m³/d(115.2m³/施工期)。施工人员盥洗用水水质简单,可直接泼洒降尘,如厕依托村庄现有旱厕。(2)施工废水本项目施工废水主要是施工机械冲洗废水、施工建材、设备工具清洗水以及混凝土现浇养护水等,含有泥沙和固体废料,也含有少量来源于设备和车辆的石油类,悬浮物浓度较高,pH值呈弱碱性。根据类比调查,本项目施工废水少于1m³/d,该水经沉淀后回用或用于施工场地内洒水降尘不外排。(4)管道试压废水项目管道敷设完成后进行管道清洗和试压,采用分段试压方式,试压时将将管道内水压缓慢的升至试验压力并稳压30min,期间如有压力下降可注水补压,但不得高于试验压力;检查管道接口、配件等处有无漏水、损坏现象;有漏水、损坏现象时应及时停止试压,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后重新试压。单次分段清洗、主要污染物质为SS,不含有毒有害物质,根据分段试压分布情况,就近在出水处经简单沉淀预处理后用于就近的农田灌溉。3、对加牙水源地的影响本项目管线敷设全部沿线西宁绕城公路外15米敷设,穿越湟中县加牙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下游段;施工过程中及时清理施工现场的生活废弃物;不随意乱丢废弃物,保证工人工作环境卫生质量,施工废水合理排放,则对水源地的影响很小。4、声环境影响分析施工阶段各种施工车辆、机械产生的噪声源强在75~85dB之间,对周围—29—声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施工期噪声主要来自施工现场的各类作业机械,如:推土机、挖掘机、运输车辆等。施工阶段主要施工机械作业期间产生的噪声源见下表4-1:表4-1各施工机械的噪声值序号施工设备声级dB(A)(5m处)噪声限值dB(A)昼间夜间1挖掘机852运输车辆噪声随着距离的衰减按下式计算:L(r)=L(r0)-20lg(r/r0)式中:r-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r0-参考位置的距离,取1m;L(r)-噪声在预测点的A声级,dB(A);将每种设备的噪声值分别代入噪声衰减公式进行计算,各种施工设备在施工时随距离的衰减计算结果见下表4-2:表4-2单台设备噪声预测结果单位:dB(A)设备名称200250300运输车辆66464240小型挖掘机694945.5434139.4由上表可以看到,这些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影响会导致施工现场附近10米范围内噪声出现超标。本项目管网施工过程一小部分穿越沿线村庄,穿越线路距最近的居民住宅10米左右,本项目夜间不施工,因此施工噪声对周围敏感点产生影响的影响很小。5、固体废物影响分析施工期固废主要为道路拆除和检查井砌筑时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1)建筑垃圾建筑施工垃圾的成分有:渣土、废钢筋、废砖块、碎混凝土块和各种废包装,搬运过程中散落的黄砂、石子和块石等。通过类比同类项目,管网敷设和检查井砌筑过程产生的废弃黄砂、石子、块石、废钢筋、废砖块、碎混凝土块和各种废包装等的量较少,其中废钢筋和废包装袋可回收进行综合利用;根据—30—项目工程分析,项目道路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弃方)总量2249.1m³,因此,项目建筑垃圾主要是道路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运往湟中区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处理。(2)生活垃圾施工施工人员及工地管理人员约15人,工地生活垃圾按0.3kg/人•天计,产生量约为4.5kg/d(1.08t/施工期)。为减少施工人员乱扔垃圾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工地定点设置垃圾桶用于分类收集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定期运往附近村庄的垃圾中转站。6、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附录A,本项目属于Ⅳ类建设项目,不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7、土壤环境影响分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附录A,本项目属于Ⅳ类建设项目,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详见下图。—31—二、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本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间,施工过程中将进行土石方的填挖,包括管沟开挖回填,检查井开挖建设,不仅需要动用土石方,而且有较多的施工机械及人员活动。施工期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扰动后,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以及施工噪声对当地野生动物及鸟类栖息环境的影响。1、工程占地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分析本工程占地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其中永久占地199.92㎡;临时占从工程占地性质分析,施工结束后永久占地大部分为永久建筑物(污水检查井);其余施工临时占地,对土地利用仅为短期影响,施工结束后可通过治理措施恢复其原有功能。工程永久占地面积较小,不会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产生影响。表4-1工程占地情况表单位:m2—32—序号名称永久占地面积(㎡)临时占地面(㎡)1污水检查井194.04田埂边、荒草地、农田2雨水检查井5.883污水管线/7930田埂边、荒草地、农田、村庄道路4雨水管线/550对于临时用地,主要影响是管沟开挖、土方临时堆放、施工机械及施工人员对施工占地的碾压,有效的解决措施是在施工结束后,及时实施土地整治,一般区域选择合适草种或灌木进行植被恢复,永久基本农田内的耕地及时恢复耕作。临时占地中的土地一般经过1年即可恢复原有生态。项目永久占地面积较小,因而对评价区土地利用结构及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小。从总体上来看,该项目对评价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影响较小。2、对永久基本农田的影响分析本项目管网共穿越永久基本农田3123m,开挖宽度0.8-1.4m,施工带平均宽度约2.0m,总临时占地面积6246㎡,现状农作物主要为油菜、小麦、马铃薯等,管网对永久基本农田主要影响分析:①施工带清理时直接破坏农作物使农业减产;②施工机械、施工人员碾压、踩踏破坏农作物使农业减产;③管沟挖方临时堆放压占、损坏农作物;④施工过程中临时堆放的管材占压、破坏农作物;⑤检查井砌筑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石、废混凝土不及时清理或清理不干净造成土壤污染、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⑥管材连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包装物、废钢筋等遗留在农田内影响作物生;⑦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遗留在农田影响作物生长。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分析本工程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施工过程的土方开挖、回填对土壤性质、土壤肥力的影响,降低原有的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能力。(1)土壤性质影响①扰乱土壤耕作层,破坏土壤耕层结构—33—土壤耕作层是土壤肥力集中、腐殖质含量高、水分相对优越的土壤,平均深度一般为15~25cm,土层松软,团粒结构发达,能够较好的调节植物生长的水、肥、气、热等条件。管沟开挖必定扰乱和破坏土壤耕作层,这种扰乱和破坏,除令开挖处受到直接的破坏外,挖出土方的堆放将直接占压开挖处附近的土地,破坏土壤耕作层及其结构。由于耕作层的团粒结构是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一旦遭到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土壤耕作层的影响较严重。②混合土壤层次,改变土体构型无论是自然土壤还是农业土壤,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和能量长期垂直分异的结果,形成质地、结构、性质和厚度差异明显的土壤剖面构型。工程土石方的开挖与回填,使原土壤层次混合,原土体构型破坏。土体构型被破坏,将明显的改变土体中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传递规律,使表层通气透水性变差,表层保水、保肥性能降低,从而造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③影响土壤紧实度自然土壤在自重作用下,形成上松下紧的土壤紧实度垂直差异。施工过程中的机械碾压,将大大改变土壤的紧实程度,与原有的上松下紧结构相比,极不利于土壤的通气、透水作用,影响作物生长。(2)土壤肥力影响自然土壤或农业土壤中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均表现为表土层远高于心土层;在土壤肥力的其它方面如紧实度、空隙性、适耕性、团粒结构含量等,也都表现为表土层优于心土层。施工期土石方的开挖与回填,将扰动甚至打乱原土体构型,使土壤养分、水分含量及肥力状况受到较大的影响,影响植被正常生长。(3)土壤污染影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遗落在土壤上会影响土壤耕作和作物生长。因此,施工时必须对固体废物实施严格的管理措施,进行统一回收和专门处理,不得随意抛撒。针对以上对土壤的影响,本环评要求管沟开挖时,严格按设计施工,减少开挖量,边开挖边回填;并在开挖时对土壤进行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并对剥—34—离的表土单独堆放,覆盖保护,临时堆放的土石方采取苫盖、拦挡等临时性防护措施,管道敷设后按照土壤结构及时进行反序分层回填,剥离的表土层用于耕地(含永久基本农田)耕作层土壤恢复,降低施工期开挖等过程对土壤的破坏。开挖及回填工序避开雨天和大风天气施工,对以免造成更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和土壤表层的破坏。综上,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期开挖等活动对区域土壤环境的影响是短暂的、可接受的,不会对该区域土层的种植效益造成明显影响。4、对植被影响分析本项目建设对植被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管沟开挖、管道敷设、覆土回填等施工过程中,表现为地表开挖、土方堆放造成植被破坏、埋压等;此外,施工机械及施工人员的碾压、踩踏对植被的破坏。施工期对植被影响见下表4-2;表4-2对植被的影响序号作业内容影响原因1检查井、管沟开挖直接破坏开挖带的植被2机械作业碾压管沟两侧植被3下管作业碾压管沟两侧植被4回填土若违反反序回填程序,将造成表层土壤肥力严重损失5机械存放短期局部临时占地,破坏植被根据施工方案设计资料,本工程对植被的破坏主要集中在管网敷设穿越农田段约3123m范围内,该路段沿线两侧均为农田(油菜、小麦、马铃薯等),施工过程中,施工范围内的植物地上部分与根系均被铲除,同时还伤及附近植物的根系;施工带内植被由于挖掘出的土方堆放、人员践踏、施工车辆和机械碾压等,会造成地上部分破坏甚至去除,但根系仍然保留。这些将会造成施工区域植被的破坏,影响区域内植被覆盖度及植物群落组成和数量分布,使区域植被生产能力降低,农田及永久基本农田区域内的农作物产量降低。永久占地内的植被破坏一般是不可逆的,临时占地内的植被破坏具有暂时性,随施工结束而终止。自然植被在施工结束后,周围植物可侵入,开始恢复演替的过程。本环评要求,施工结束后应对临时占地内的植被进行恢复,农田及永久基本农田区域内及时恢复耕种。经现场调查,项目所在区域自然植被覆盖度较低、人工栽培作物覆盖度较高,永久基本农田段主要作物为油菜、小麦、马铃薯等人工栽培植物,没有珍—35—稀植物,人工栽培植物施工结束后可在当年或次年进行耕种恢复,故本项目建设对当地植被的总体影响不大,施工造成的部分植被破坏不会导致评价区生物多样性改变等不良后果,在采取环评提出的植被恢复措施后,植被破坏可得到有效补偿。5、对动物影响分析施工机械噪声和人类活动噪声是影响野生动物的主要因素,各种施工机械如运输车辆、起吊机等均可能产生较强的噪声,虽然这些施工机械属非连续性间歇排放,但由于噪声源相对集中,且多为裸露声源,故其辐射范围和影响程度较大。预计在施工期,本区的野生动物都将产生规避反应,远离这一地区,特别是鸟类,其栖息和繁殖环境需要相对的安静,因此,本区的鸟类将受到一定影响。项目区主要野生鸟类为麻雀、野鸡等常鸟类,在该区域内未发现珍稀濒危受保护的野生鸟类。项目管线埋设在地下,对动物迁徙、生活、栖息基本无影响;总体来说,施工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较小。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本项目属于污水管网建设项目,运营期不产生污染物。2、运营期环境风险分析项目为污水管线工程,营运期环境风险主要是敷设管道在非正常运行状态下的风险,指污水管道可能发生的管道破损、断裂或污水泵站密封不良导致污水泄露等产生的影响。选址选线环境合理性分析根据前文分析可知,《湟中区上新庄镇X7606项目排污管线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给出的管网的三个比选方案,每个方案选址以及管网布局均有所不同。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生态影响类)》(试行)的要求,以下从环境制约因素、环境影响程度等方面分析选址选线的环境合理性,综合比较提出推荐方案。项目方案一(推荐方案)方案二(比选方案)方案三(比选方案)工程建设方案管线长度约3.965km。需穿过祁家庄,需开挖恢复路面约360米。在南川河附近省道桥下河边穿过省道。需核实公路管理部门手续。管线长度约4.290km。在祁家庄前,利用已建涵洞或顶管穿过省道,需与公路管理部门协缺资料。如不用穿过南川河,线路最短。先暂按不穿过南川河考虑。家庄前,利用已建涵洞或终点污水管接口暂缺资料。如不用穿过南川河,线路最短。先暂按不穿过南川河考虑。服务最多村庄。环境制约1、占地:该方案管线穿越基本农田。1、占地:施工期占用大量耕地,需穿越永久基量耕地,需穿越永久基本农—36—2、大气环境:影响较小。沿线敏感点分布相对较少。3、水环境:无。4、声环境:穿越一个村庄,对其影响较小。5、生态环境:管线最短,影响较小。6、周边敏感点:沿线周边敏感点较少,影响较小本农田。3、水环境:无4、声环境:影响较小5、生态环境:穿越耕地段将破坏沿线植被、农作物。6、周边敏感点:沿线周边敏感点较少,影响不较小。2、大气环境:该方案布局需要穿越村庄交较多,沿线管网敷设分布的敏感点较多,施工过程产生的大气环境影响对周边敏感点造成一定的影响3、水环境:无对居民造成的影响较大5、生态环境:穿越耕地段将破坏沿线植被、农作物。6、周边敏感点:沿线敏感点较多,受影响范围与方案二和三相比较大。环境影响程度1、大气环境:主要是施工期扬尘、机械尾气的影响,其影响范围内敏感点分布较少,通过加强施工作业管理,采取相应措施影响不大。2、水环境:施工期、营运期均无废水外排。3、声环境:施工期噪声对周边造成一定的影响,该方案线路穿越七家庄,通过加强施工作业管理,施工期声环境影响不大。4、固体废物:施工期固体废物包括弃土渣、建筑垃圾等,分类收集后运至指定地点处理,影响不大。营运期无固体废物产生。5、生态环境:路线最短,服务人口最少,占用农田数量最少,对生态环境影响影响较小。1、大气环境:主要是施工期扬尘、机械尾气的影响,其影响范围内敏感点分布较多,对施工制,通过加强施工作业管理,采取相应措施后影响不大。2、水环境:施工期、营运期均无废水排放。3、声环境:施工期噪声响,通过加强施工作业管理,施工期声环境影响不大。4、固体废物:施工期固体废物包括弃土渣、建筑垃圾等,分类收集后运至指定地点处理,影响不大。营运期无固体废物产生。5、生态环境:占用农田数量较多,会对农田和耕地造成一定的破坏。1、大气环境:主要是施工期扬尘、机械尾气的影响,其影响范围内敏感点分布较多,对施工作业的时间要严格控制,通过加强施工作业管理,采取相应措施后影响不大。2、水环境:施工期、营运期均无废水外排。3、声环境:该方案通过村庄居民区较多,施工噪声对村民造成一定的影响,与方案二和三相比,敏感点受影响范围较大。4、固体废物:施工期固体废物包括弃土渣、建筑垃圾等,分类收集后运至指定地点处理,影响不大。营运期无固体废物产生。5、生态环境:管线最长,穿越的村庄居民区最多,最多占用农田数量与方案二和三相比,生态环境影响最大根据上述分析,方案一较方案二和三占用农田数量最少,管线通过村庄居民区域最少,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总体较方案二和三小,因此,着重于环境影响角度考虑,本项目采用方案1路线。项目选线选址的唯一性分析:本项目管线设计以收集X7606项目的污水为主,建成后后期考虑收集黑城村、班隆村、七家庄村三个村庄的居民生活污水,黑城村、班隆村、七家庄村均在加牙水源地保护区的二级保护区内,本项目建成后对加牙水源地起到很大—37—的保护作用;本项目在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南北侧高程差约50m,全线采取重力自流,且运营期清淤维护较为简便;若管线绕二级保护区外进行敷设,则线路长度增加很多,则大部分管段不能利用重力自流,需设置较多提升泵站,运营期易引发事故风险;且若管线绕二级保护区外进行敷设,则无法收集黑城村、班隆村、七家庄村三个村庄居民生活污水,生活污水随意流放会对加牙水源地造成污染。综上,项目线路必须穿越加牙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敷设。—38—五、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施工期废气污染防治措施1.1扬尘根据《青海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9年2月1日)、《青海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西宁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任务分工方案》(2018年11月19日)以及《西宁市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标准》本项目必须按照“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及扬尘污染防控标准“10个100%”措施:施工现场100%设置扬尘污染防治监督牌、施工现场100%围挡、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现场100%洒水清扫保洁、建筑物料100%密闭存放、施工现场道路100%硬化、施工现场裸露土100%覆盖、土方施工100%湿法作业、施工现场100%设置水冲式厕所、暂不开发用地100%覆盖、绿化。”采取以下措施:(1)施工现场必须围挡穿越道路和七家庄村庄段施工时,必须设置不低于1.8米的硬质围挡。(2)建筑工地必须洒水在村庄和道路段施工时,对施工场地内松散、干涸的表土等应定期进行清扫和洒水,天气晴朗时每日洒水不得少于3次(3)出工地渣料运输车辆车轮车身必须冲净和密闭运输①经常清洗运输车辆轮胎及底盘泥土,避免车辆将土带至市政道路上对运输过程中散落在路面上的泥土要及时清扫,以减少二次扬尘。②施工现场出入运输车辆应保持干净卫生,不带泥上路,不超量运载,做到密闭运输,在运输过程中保持低速,保证运输过程中不产生扬尘污染。(4)施工现场生活垃圾、道路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管材安装产生的废弃包装物等应做到日产日清,现场渣土、挖方堆放应采取防尘网(布)覆盖处理。(5)大风天气(四级及四级以上,风速风速为7m/s以上)应停止进行土方开挖、渣料清运等易产生扬尘的作业,并用防尘网覆盖土方、渣料。(6)鼓励采用节能环保的先进工艺和设备施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39—鼓励使用清洁能源,不得焚烧垃圾及其他废弃物。(7)检查井砌筑过程中需现场拌和混凝土,施工现场应对易产生扬尘砂石、水泥等物料严密遮挡,运输砂石、水泥的车辆必须密闭或采用篷布遮盖。(8)道路恢复过程中必须采用商品混凝土。1.2车辆尾气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在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气主要是CO、HC、NOx等,施工单位必须使用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的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加强设备、车辆的维护保养,使机械、车辆处于良好工作状态,严禁使用报废车辆和淘汰设备;合理规划运输车辆行驶路线,鼓励使用清洁燃料,以减少施工机械废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施工废水污染防治措施项目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废水(1m³/d)、施工人员生活污水(0.48m³/d)和试压废水。本项目施工废水主要为机械、车辆冲洗废水和混凝土养护废水。此类废水中含大量泥砂等,悬浮物浓度较高,该水经沉淀后回用或用于施工场地内洒水降尘,不外排。本项目施工人员均不在施工区食宿,故施工区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为盥洗用水,盥洗用水水质简单,可直接泼洒降尘。项目采用分段式压方式,试压废水产生量较少,在出水口简单沉淀与处理后用于就近的农田灌溉。3、对牙加水源地采取的保护措施项目管线穿越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下游段。根据《青海省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水十条等相关要求,水源保护区内必须采取如下措施来防止对水源地的污染:(1)禁止在水源地保护区集中堆放管材、渣土;(2)禁止施工人员在水源地保护区内随意抛洒杂物、排放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3)物料及弃方(道路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应严格密闭,严禁物料洒落。—40—(4)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及时收集转运处理,严禁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随意堆放。(5)施工结束后,对施工范围内残存物料、土方等进行清理并合理处置。(6)加强施工人员教育,强化施工人员水源地保护意识,避免因施工人员活动对水源地保护区内标识牌、水源井等设施造成破坏。(7)禁止设置排污口。项目在采取以上措施后可有效减少施工对水源地保护区的影响。5、施工期噪声污染治理及防范措施施工阶段各种施工车辆、机械产生的噪声源强在75~85dB之间,由于各施工阶段均有大量施工设备交互间歇性作用,因此产生的设备噪声也是间歇性和短暂性的。为了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施工期必须采取一些噪声控制措施:(1)本项目对于穿越村庄内的施工段和道路施工段,应采用封闭式施工方法,并禁止夜间施工;(2)对于村庄附近的道路段和农田段,根据距离敏感点的位置,按实际施工情况确定是否设置围挡,如部分路段设置围挡,则需要合理规划,避免出现交通拥堵情况。(3)合理布局施工现场:避免高噪声设备集中出现在村庄、集镇人口集中的区域等敏感区域内;(4)施工区域不得用高音喇叭进行生产指挥。(5)在建设期间对施工厂界进行定期的噪声监测并记录,如有超标现象应采取对应措施。(6)施工单位应科学组织施工方案,合理使用高噪声机械作业时间,并使设备维护保养处于良好状态,尽量降低设备噪声源强,尽量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减少施工噪声影响范围。工地合理安排施工工期,严禁夜间施工,同时尽量避开中午休息时间施工。禁止夜间使用施工运输车辆,运输车辆在居民点附近禁止鸣笛。(7)应严格执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减少人为噪声,进—41—行文明施工,建立健全现场噪声管理责任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尽量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建筑材料轻拿轻放,增强施工人员防噪声扰民的意识,加强民工管理,禁止夜间施工。6、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道路拆除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混凝土弃渣、废石、废弃沥青渣块等)、弃土渣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如不妥善处理,及时清运,对周围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控制施工期产生的固废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堆放和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建议采取如下措施:施工期固体废物由于其成分较简单,数量较少,收集和运输的原则是分类收集、集中堆放、及时处置。对于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应采用定点收集方式,设立专门的容器加以收集,并及时清运处置。对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渣土、废混凝土块、废钢筋、废弃包装物等),应集中堆放,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弃土弃渣,优先回填,能回收利用废钢筋、废包装应进行资源化回用;道路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应日产日清,及时清运指定的地点处置。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