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五个重要问题——解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是当前困扰中小学、幼儿园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2002年9月1日,我国首部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全国性教育法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下称《办法》)正式开始实施。该法规的出台弥补了我国教育立法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专项法规上的空白,为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它涉及学生伤害事故的各个主要方面,对一些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司法实践,并引起教育法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作出了法律上的明确回答。《办法》对这些重要问题的回应,简而括之,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明确了一个法律关系,确立了一项归责原则,设定了一套事故处理程序,提出了一种筹措赔偿经费的途径,规定了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办法”。一、《办法》明确了学校与学生在监护问题上的基本法律关系,即学校不是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办法》第七条规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责任,但法律有规定的或者学校依法接受委托承担相应监护职责的除外。”这一规定实际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从一般的意义上,明确指出学校与未成年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二是不排除特殊情况,指出在法律有规定或学校依法接受委托的情况下,学校可能依法承担相应的监护责任。首先,对于一般的中小学校而言,学生被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并不意味着学校成为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这是因为,从法律上讲,我国现行的法律没有把学校列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如果父母已经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可由下列人员担任未成年人的监护人:(1)祖父母、外祖父母;(2)兄、姐;(3)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在没有上面规定的人可担任监护人时,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或者由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这一法律条款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范围规定得十分全面,但是其中并没有规定学校可以作监护人。从教育的实际情况看,未成年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而且由于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成熟,其自制力、判断力、自我保护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伤害;而学校实行的是大班集体教学,一个教师要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在这种情形下,学校往往无法预料或预防所有的伤害事故。因此学校没有能力也没有条件成为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学校不是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并不是说学校不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第三章“学校保护”专门规定了学校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学生的责任。因此,保护在校的未成年学生是学校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但是保护和监护有着本质的区别,保护是指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尽力照顾,使之不受伤害,而监护则是对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的监督和保护。所以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保护不是建立在监护基础之上的,而是以国家法律的规定为依据的,因此,学校有义务对未成年学生实施保护,尽可能保证其人身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未成年学生有权要求学校对其实施保护。但学校实施的这种保护一定是与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保护,而不是其职责范围之外的保护。由此可见,学校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的教育机构,学校对学生只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责任,不承担监护职责,如果学校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过错才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次,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学校应依法承担相应的监护职责。一是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学校应承担监护职责的情况。目前我国的法律在这方面暂时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二是学校依法接受委托,承担相应监护职责的情况。如未成年学生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或全托幼儿园,在其子女入学时与校方签订委托合同,针对学生寄宿学校这种特殊的情况,要求学校代替学生家长履行部分监护权。又如有的未成年学生有特殊体质,其父母在其入学时就委托学校根据孩子的特殊身体状况予以特殊的护理或者照顾等。在这些情形中,学校在接受委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尽到相应的监护职责而导致未成年学生发生伤害事故,学校就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就普遍的情况而言,学校不是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目前,《办法》以正式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了学校与未成年学生在监护问题上的基本法律关系,为确定事故的归责原则、赔偿原则等重要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二、《办法》确立了学生伤害事故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归责原则是指“以何种根据确认和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1]在侵权民事责任的认定中,归责原则是决定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负担、免责条件、损害赔偿的原则的基本依据。在我国现行的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民事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主要有四种: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公平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过去教育法学界研究的分歧主要是,未成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应主要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还是过错推定原则,以及在何种情况下适用公平原则和无过错原则。有部分学者认为,未成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应主要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归责,即从行为人致未成年人损害的事实中,推定学生家长或学校有疏于教育、监督的过失。同时,在特殊情况下适用公平原则,即考虑案件的具体情节和双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公平合理的分担损失赔偿。这是一种“以过错推定原则为主,公平原则为辅”的观点。但是根据这次出台的《办法》,这种观点显然不能成立。首先,《办法》明确规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学生伤害事故适用过错推定原则的基本依据。因为根据我国的民法通则,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人致人损害属特殊侵权行为,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或公平责任原则,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2]既然学校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学校就只需要承担过错责任。其次,依据《办法》,“以公平责任原则为辅”也不能成立。《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学校无责任的,如果有条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本着自愿或可能的原则,对受伤害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这个规定和公平责任原则有一定区别。在我国民法中,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对造成的损害事实均没有过错,而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支付能力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或者受益人对受害人所受损失给予补偿。[3]这个原则实际包括三个要点:一是责任双方均无过错;二是考虑当事人的实际财产状况;三是通过法院的判决,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给予赔偿。但根据《办法》第二十六条,学生伤害事故不能完全适用公平原则。首先,对第一个要点,《办法》只是提到学校无责任的情况,没有具体说明受伤学生自身有过错的情况。因而,第一要点不完全具备。其次,公平原则的第三个要点显然也没有具备。第二十六条只是规定学校可以本着自愿或可能的原则,对受伤害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那么,未成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应主要适用什么原则呢?《办法》的第八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一规定实际上将过错责任原则确定为学生伤害事故民事责任的主要归责原则。首先,过错是归责最根本性的要件,无过错即无责任,所以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当事人的过失行为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判断当事人是否承担责任的依据,当事人只有在其有过错的情况下才需要承担事故责任;其次,过错责任是依照过错程度确定责任范围的,在混合过错的情况下,考虑双方的过错程度,并加以比较,根据过错相抵规则确定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因此,该条款中提到了“过错程度的比例”的问题,当事人承担主要责任还是次要责任,关键要看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还是次要原因。《办法》在明确事故归责原则的基础上,还分别列举了四类具体情形:(一)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的具体情形;(二)学生或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应当承担责任的具体情形;(三)由意外因素导致的,学校不承担责任的情形;(四)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以外发生的,学校不承担事故责任的情形。对这些具体情形的详细列举,进一步明确了各方在各类原因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中应承担的责任,给事故责任的认定提供了更加具体准确的法律依据,大大提高了事故责任认定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司法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三、《办法》设定了发生事故后,学校及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迅速有效地处理事故的程序。《办法》的第三章规定了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程序。这个程序明确规定了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在处理事故时各自的职责范围和处理工作的基本步骤。对学校来说,事故发生后应及时救助受伤学生和及时通知其监护人,如果情形严重,应及时向上级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学校和受害学生或其家长可以自行协商解决事故责任纠纷,或书面请求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调解。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如果事故属重大伤亡事故,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如果认为必要,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指导、协助学校处理事故;如果收到调解申请,可以对事故纠纷进行调解。在这个处理程序中,有一个核心内容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解决纠纷的途径。《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与受伤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双方自愿,可以书面请求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调解。成年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也可以依法直接提起诉讼。”这个规定实际上提出了三种不同层次的解决纠纷的途径:一是当事人双方自行协商解决;二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调解;三是当事人直接提起诉讼,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对民事纠纷而言,前两种途径较为普遍。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学生伤害事故的赔偿纠纷最后都要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调解才得以解决。针对这一现象,为了规范教育行政部门的调解行为,《办法》的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详细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调解纠纷的有关事项,如受理调解的方式、调解完成的期限、调解结束或中止的条件和方式等等。教育行政部门的调解属于行政调解。行政调解是指由国家行政组织出面主持的,以国家法律和政策为依据,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促使争议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互让互谅,达成协议,从而解决争议的方法和活动。[4]它具有三大特点:1、行政调解由国家行政组织主持。即调解人必须是行政组织。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是教育行政部门。因此,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时,由于事故发生在学校或者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中,作为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在必要的情况下理所当然承担调解的任务。2、行政调解必须以自愿为原则。行政调解与行政处理不同,不能由行政部门单方面作出决定,强制当事人通过调解解决纠纷。教育行政部门只有在学校和学生或其监护人都愿意接受调解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调解,而且通过调解达成的协议必须是双方当事人都同意的,不能由教育行政部门自行决定,强加于被调解人。3、行政调解是诉讼外调解,这种调解不是诉讼必经的程序,不能因为行政调解而限制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当事人未经教育行政部门调解或在调解过程中都有权利依法直接提起诉讼,寻求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纠纷。教育行政部门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的调解对妥善处理事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当事人来说,由于调解人是国家行政组织,具有较高的权威,双方更容易接受调解,通过调解,双方互相谅解,平等协商,有利于避免矛盾激化,消除双方的成见,增进社会的团结;对于行政部门来说,有利于化解纠纷,减少诉讼,及时有效的结束对事故的处理。规范、合理的程序是实现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这次出台的《办法》中规定的事故处理程序具有考虑全面、表述清晰和操作性强等优点,它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处理事故的基本行为置于法律的规范之下,为迅速、有效的处理事故,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四、《办法》提出了筹措赔偿经费的途径,即通过社会保险的方式,建立学生伤害事故充分有效的救济渠道,转移学校的赔偿责任。《办法》的第四章“事故损害的赔偿”主要涉及有关赔偿的三个重要问题,简言之就是“赔什么,谁来赔,怎样赔”,其中“怎样赔”提出了筹措赔偿经费的途径,是根本解决赔偿问题的关键。“赔什么”即学生伤害事故赔偿的性质及其范围是什么。学生伤害事故从性质上属于侵权民事责任。根据民法,其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是经济赔偿。所以《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学校对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根据责任大小,适当予以经济赔偿”。在明确赔偿的性质同时,还要区分赔偿的具体范围。赔偿必须是与伤害事故本身直接相关的,而不涉及与之无直接关系的其他事项。因此,第二十六条同时还规定“不承担解决户口、住房、就业等与救助受伤害学生、赔偿相应经济损失无直接关系的其他事项。”“谁来赔”即承担事故赔偿责任的主体是谁。《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应当由学校负担的赔偿金,学校应当负责筹措;学校无力完全筹措的,由学校的主管部门或者举办者协助筹措。”这表明如果学校有责任,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一般是学校,但是考虑到绝大多数学校是国家举办的公共教育机构,属于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没有创收能力提供额外的经费用于赔偿,因此《办法》规定学校的主管部门或举办者有责任协助学校筹措赔偿费,以保证最终有机构承担赔偿受害学生的责任。“怎样赔”涉及如何筹措赔偿经费的问题。从我国教育的现状来看,全国的教育经费相对紧缺,而绝大部分学校属于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因此学校筹措赔偿经费比较困难。由于担心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承担经济赔偿责任,许多学校无奈之下取消一些竞争性的、冒险性的活动。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机率,但是最终压制了正常的教育活动,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改变这种尴尬局面的一种主要途径是:通过社会保险的方式,建立学生伤害事故充分有效的救济渠道,转移学校的赔偿责任。《办法》在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分别提出通过设立学生伤害赔偿准备金、鼓励中小学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提倡学生自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等的办法筹措赔偿金。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保护教育的原则,一方面保护学生,支付保险金,抚慰受伤学生及其家长,减轻监护人的经济压力,在经济上最大限度减少伤害事故对学生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保护学校,转移学校可能承担的主要经济赔偿责任,最大限度消除赔偿纠纷对学校正常教学的干扰,使学校能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按照教学计划大胆的组织学生进行各类丰富多彩的有益活动。但是,应该看到,这些措施目前在《办法》中仅仅是作为一种建议被提出来,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中小学校如何在实践中具体实施还有待研究,特别是需要由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把《办法》的精神真正贯彻到基层中去。五、《办法》规定了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办法,处于不同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关系主体适用不同的处罚办法。一旦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在认定责任以后,责任人除了在经济上要给予受害人相应的经济赔偿外,有关的当事人还要被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因此,《办法》在第五章中规定了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办法。责任人的范围包括学校、学校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对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学生、在事故处理过程中扰乱学校正常秩序,或者侵犯学校、学校工作人员合法权益的学生监护人或其他有关人员等。根据责任人本身的法律地位及其行为的性质,这些责任人之间构成了三种不同的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这些不同的法律关系将决定其法律关系主体承担不同的责任形式,适用不同的处罚办法。(一)行政法律关系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教育行政部门与上级部门之间构成行政法律关系,对存在过错,但其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学校或学校工作人员、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适用行政法规定的处罚办法,予以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学校与政府行政部门是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关系,行政部门享有行政管理权,学校则有服从行政部门合法管理的义务。当学校对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且情节严重时,教育行政部门有权对学校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工作人员依法进行行政处分,如警告、记过、降职、撤职、开除等。如果学校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罚,如警告、罚款、吊销办学许可证等。同样道理,教育行政部门未履行相应职责,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负有责任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学校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与学生之间构成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关系,学校可以对那些违反学校纪律,对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我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第四款规定,学校有权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教育。因此,对那些违反学校纪律,对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学生,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制度予以相应的纪律处分。(二)民事法律关系学校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与受伤学生的监护人之间构成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学校对在事故处理过程中扰乱学校正常秩序,或者侵犯学校、学校工作人员合法权益的学生监护人或其他有关人员可以依法追究民事侵权责任,要求其赔偿损失。且这些责任人的行为触犯社会治安管理条例,学校应当报告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根据《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罚。(三)刑事法律关系无论学生、学校的工作人员还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如果其行为触犯刑律,构成犯罪,则产生刑事法律关系。对这类责任人的处理无一例外是将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7361字)《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解读教育部制定的行政规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令第12号正式颁布,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办法》依据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保护学生、学校合法权益为基础,突出强调了学校依法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积极预防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界定了学校对学生伤害事故承担的责任,规定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途径、程序及赔偿等。该办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了便于学校和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把握本办法的内容和精神,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并运用《办法》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下面对《办法》的有关内容做一些粗略解读。1、《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立法目的及立法依据是什么?制定《办法》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积极预防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其根本目的是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不能无限扩大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立法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规定。2、《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从学校的范围来讲,《办法》适用于国家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的中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幼儿园发生的幼儿伤害事故,应当根据幼儿为完全无行为能力人的特点,参照本办法处理。从事故的范围来看,《办法》适用于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这里明确了学校管理职责内的事故属于学生伤害事故,与学校管理职责无关的学生伤害事故,如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途中发生的事故,不属于学生伤害事故。同时,也将伤害事故的概念限定在造成人身损害的范围内,将没有造成人身损害后果的其他校园事故或者教师个人的侵仅行为,排除在学生伤害事故的范畴之外。此外,还应当明确,属于本办法的适用范围,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学校责任事故,这就涉及到如何认定事故责任的问题。3、如何认定事故责任呢?《办法》根据学校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的不同情形,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将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是学校责任事故,即由于学校过错而造成的事故。《办法》具体列举了学校教师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忽视学生安全的各种过错,这就是划分事故责任的标准。二是学生责任事故,即由于学生本人或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的过错造成的事故。三是其他相关人员的责任事故,即因与学校或学生个人活动有关的,其他个人或组织的过错造成的事故。四是混合型责任事故,即由多方当事人的共同过错造成的事故。在上述事故中,责任者根据自身过错程度的比例,来承担与过错相应的责任。4、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后,应该怎样进行处理?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后,学校有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以及对受伤害学生进行救助的义务。还要迅速将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以及处理结果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办法》还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解决:学校与受伤害学生或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双方自愿,可以书面请求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调解。成年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也可以依法直接提起诉讼。5、学生伤害事故怎样进行赔偿?《办法》中规定,对发生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组织或个人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事故责任者承担赔偿责任,要求其行为有过错且与事故的发生有因果关系,还要求事故给受害人确实造成了损失。具体的赔偿范围和标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相应规定来确定。6、学校应该怎样预防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从实际发生的伤害事故来看,学校校舍的不安全是导致学生伤害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学校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条件是举办者的重要责任。除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质量标准外,还要符合学校用房设计和建筑的特殊要求。学校应当把安全教育作为学校的日常工作,对学生进行经常性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伤害事故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按照规定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并采取相应措施把安全制度落到实处,做到防患于未然。制定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1、《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属于行政规章,并不是行政法规,因此人民法院再审理这类案件时应当适用《民法通则》而不适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纠纷一般按民事纠纷处理。从我国目前教育状态来看,很多人认为学生(包括学生的监护人--家长、受托管理人--亲朋好友)与学校之间似乎是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即教育关系。他们以义务教育为例,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说是民事关系有些不恰当,因为该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并非是建立在自愿、公平、等价有偿的基础之上。首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具有法律强制性。学校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也可以说是无条件的,学校不收学费,只收学杂费。教师也不是“以合同履行义务,提供服务”,而是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实际上,九年义务制教育的“不交学费”已无太多实际意义。在农村大多数孩子因贫困、因没有或者缺少学校而无法上学就不必多说,“义务制教育”在这里没有任何意义。在大城市里,“教育产业”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试问:不交学费何为产业?在产业中,学校已是巨大盈利行业。这盈利来自三方面(以CD为例):1、高额选校选班费,小学6000左右、中学6000-12000(0827-CD报刊为调剂生费:省重点每生每期2500元、市重点2000元、一般中学1500元)、大学20000-50000元/人(校方与当事人协商收取)。2、较高的学杂费、补习费:目前学杂费相当高,以CD-20020027报纸刊出为例:小学约180杂费课本费、初中240元杂费课本费/学期,中学杂费课本费600-800元/学期,住宿费80元;省重点中学学费课本费每生每期640元、市重点520元、一般高中460元,农村高中380元。职业高中每生每期学费据专业不同分别为:1200、1400、1500、1800元;职业中专每生每期学费据专业不同分别为:1700元、1900元、2000元、2200元。另外一般学校采取加课、周六、假期课的方式收取,一般一学期在100-200元不等;3、后勤保障费,如补课教室费、电费、校服、课间饮料、食品等;尚未考虑经营免税和其他收益。CD在2002年度的城市职工低保为178元,这样的收费已让广大家庭低收入家庭、下岗职工家庭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国字号学校早已由吃“皇粮”转化为自收自支,实质上已成为教育经营性单位,只是形式尚未完全转化,相信在2003年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将会实现这种转化。前几年出现的私立学校、贵族学校、明星开办的艺校,外国人投资的学校,与外方联办的出国预科学校,已完全是纯经营性的。这种以收费为基础的教育关系已是民事法律关系,而不是其他法律关系。学生上学,监护人与学校之间应当是一种民事委托管理法律关系。在学生进入学校离开学校到家这个时间段内,学校应当承担受托管理中的过错责任。在所有学校要承担责任的案件中,都是以学校对学生造成了人身损害有过错为前提的。如果学生受到人身损害,学校和老师对此都没有过错,学校是不会承担责任的。这里的“过错”有故意和过失两种情况。实践中,学校成为被告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学校或教师的过失造成的。教师在管理中的责任由学校来承担,然后由学校来追偿教师的个人责任。2、从制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主体来看,这次是我国“立法”史上罕见的一次,教育部自己给自己所属于学校规定“不负责任”,该办法所谓“不负”的显然是法律责任。本人认为,该办法应由国务院制定公布。是否承担法律责任,不能由自己说,而是全国人大立法的法律、或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来规定,而人民法院依据法律、行政法规、案件事实来加以认定和裁决。这次是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争权冲突的一次具体表现:首先暴露出,我国立法程序仍存在严重的漏洞与瑕疵。其次,立法权限仍未限制与监督。第三、行政部门与立法机关争权,条条块块利益保护现象仍十分严重。3、该办法与《民法通则》的民法精神、民法原理是冲突的。4、该办法必然今后事故发生中,加剧学生家长与校方的冲突,行政规章与民事法律的冲突。近年来围绕校园伤害事故发生的诉讼,大多数家长诉学校。家长们的主要理由是,孩子上学,就是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实际上意味着家长已经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监护责任委托给了学校,于是发生在学校内的所有事故,学校都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而从以往的判例来看,在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的情况下,法庭也往往,至少是部分地,支持这种主张。但近年来的许多争论,也正是因此而发生。是否承担法律责任,这一命题应当围绕学生这一未成年人主体而认定,而不能因对方主体发生变化而改变命题。为了保护未成年人,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监护人法律制度,也就是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活动必须受到监护。不少国家法律规定,禁止未成年人独处,家长外出将孩子单独关在家中属于违法行为。根据法律的监护制度,学生上学期间,未成年人监护责任委托给了学校,否则是否家长也要随学生一同到校进课堂?《办法》本身设立的承担责任与不承担责任同样是以过错责任为前提的,而过错责任本身就是民事责任。《办法》明确了学校并不承担对学生的监护职责,那么学校承担的是什么法律责任?制定者试图回避与绕过民事责任。《办法》意味着即使是在校期间,家长依然要为自己未成年孩子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点是完全于法无据的。如果说,家长没有管好孩子应当承担监护责任,但家长已将孩子送到学校,交由学校教育与管理,那么家长的责任从何而起?例如,在学校确无过错的情况下,学生因行为不当而对自己造成伤害,其主要责任要由家长来负;如果因其他孩子的不当行为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伤害,“肇事”孩子的家长应承担主要责任。《办法》的出台,估计会受到大部分学校的欢迎。而大多数家长必然有疑义,因为孩子若真的不幸受伤,家长会觉得追索无门。作为救济措施只好鼓励学生、家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但商业保险赔付只是事后的救济办法的一种,它并不能解决法律责任问题,也不能解决伤害赔付的全部,并且将会生产一些附带的法律问题与纷争,例如交通事故的处理中,首先需要认定责任与划分责任,然后根据责任大小赔偿分担带进行赔偿支付。众所周知,交通事故中的车辆都是购买了强制保险的,不能说买了保险就不需要分清与承担责任吧?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要看是否是赔付范围内的事故,否则不予赔付,也就说,买了保险不一定能获得赔付。家长、学校该担啥责———新《办法》解读孩子是家庭的“宝贝”,预防和处理孩子在校园内外受到的伤害自然也就成了家长老师关心的头等大事。因为校园伤害事故频发,家长、学校往往对责任到底在谁莫衷一是,因调解不成矛盾激化,然后对簿公堂讨要说法的事很多。但因为《民法》里的规定相对来说比较笼统,各界一直有人呼吁以立法形式出台相关法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需要,教育部才颁布了这个《办法》。《办法》的内容对校园事故责任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覆盖。《办法》共分为总则、事故与责任、事故处理程序、事故损害的赔偿、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以及附则等6章40条。有教育界人士称,这将对指导和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起到良好的作用。(一)12种情况下学校要承担责任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后,学校在什么情况下才承担责任,《办法》第9条列出了12种情况。因为校园里的楼梯栏杆、体育设施等给孩子造成伤害的不少。《办法》对这一问题作了阐述:“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学校要承担责任。”学校的安全保卫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办法》的解答是:“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要承担责任。”其它规定学校要承担责任的还有:“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安全措施的;学校知道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的;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注意的;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学校有未依法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形的……”孩子擅自离开学校发生问题责任谁来承担呢?规定称:“对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学校发现或者知道,但未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导致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护人的保护而发生伤害的,学校应该承担责任。”《办法》关于体罚的规定也很清楚:“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学校要承担责任。”(二)5种情况下家长要承担相应责任根据《办法》的要求,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并非就没有了责任。《办法》规定了五种情况下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由于过错,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五种情况包括:1、学生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律,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的;2、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3、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学校的;4、未成年学生的身体状况、行为、情绪等有异常情况,监护人知道或者已被学校告知,但未履行相应监护职责的;5、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有其他过错的。(三)学生参加风险性体育竞赛受伤学校不担责1998年11月,年仅16岁的北京一私立学校寄宿男生张某在校遭同学殴打,其睾丸被打碎。4个月后,张某因无法忍受肉体和精神折磨而自杀。为此,张某父母以学校失职为由将该私立学校告上法庭,索赔300万元。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父母将儿子送往学校寄宿学习,在学校接纳后,应视为家长将对未成年人子女的部分监护权委托给学校,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委托关系成立,学校因此承担起学生在校期间人身安全的监护责任,法院据此作出终审判决,判令这家私立学校赔偿原告14.3万元,其中精神抚慰金8万元。但如果依据现在的《办法》来判,很可能学校就不会赔那么多,因为《办法》明确规定了自杀、自伤等不承担责任。另外,以往在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运动受伤后,法院都会依据公平原则判令学校承担部分责任,但现在《办法》认为这属于学校的免责范围。除“自杀、自伤”和“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学校不承担责任外,《办法》第12条规定的学校“免责”情况还有: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的。(四)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路上的事故学校不担责学生伤害的范围很广,但《办法》规定,在以下情况下发生的事故学校不承担责任:“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发生的。”《办法》认为,在上述情形下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事故责任应当按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其他有关规定认定。(五)事故调解:教育行政部门要管根据《办法》,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后,学校与受伤害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如果双方自愿,可以书面请求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调解,成年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也可以依法直接提起诉讼。教育行政部门收到调解申请,认为必要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进行调解,并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完成调解。经教育行政部门调解,双方就事故处理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在调解人员的见证下签订调解协议,结束调解;调解结束或者终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那些在事故发生后不愿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纠纷的家长,可以通过这个程序调解处理。保险:解决意外伤害之良方本报记者郭铭张贵勇最近几年,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报道屡见报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完善教育行业的相关法规,在学生在校期间意外伤害问题的处理上,分清学校、学生、家长的责任,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2002年9月1日正式施行,施行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和效果。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法制工作处处长张文指出,出台《办法》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一是引起了学校对学生安全工作的重视。《办法》在总则里提出了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安全工作中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各方的具体责任,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二是《办法》解决了发生事故之后的处理问题。这次出台的《办法》属于教育行政规章,规定了教育系统的工作及其责任问题,这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办法》的出台主要根据过错责任来分清伤害方和受伤害方。强调过错责任,也就是说,尽职则无过错,在法律上就不予以追究,未尽职则追究责任。《办法》使学校的安全工作趋于规范化,对促使学校由粗放型管理向细致化管理方向转移有着一定的意义。另外,通过立法,受侵害者的权益可以得到法律的有力保护。《办法》的出台的确使学校和学生明确了各自的责任,但这是否意味着学生意外伤害问题就解决了?在多方采访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责权明确固然必要,可是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最有效的解决途径还是保险,即通过社会保险的途径让受伤害人得到合理、适当的赔偿,使伤害降至最低。教育部法规司:普及学校责任险《办法》第31条明确规定:学校有条件的,应当依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中小学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提倡学生自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学校可以为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创造便利条件,但不得从中收取任何费用。对于保险,张文指出,实际上它分为两部分,《办法》里规定的是学校责任保险,属于宏观方面的保险。主要用来赔偿由于学校负有不可推卸责任而造成的学生意外伤害,由于该保险数额比较大,因此,确实能够有助于实质性的赔偿问题的解决。这部分经费的来源,原则上应该来源于国家教育经费。另外一部分保险是针对个人的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学生是否投保完全自愿,属于商业保险。这与学校的责任险是两回事,性质也不同。也就是说,买了学生意外伤害险的学生如果因为学校过失而发生事故,他不仅可以得到学校的赔偿,同时也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赔偿。在问及上海市政府为学校集体办理保险和深圳市通过社会基金形式为所有在校中小学生投保这两种形式的意义时,张文认为,上海市政府的这种做法属于地方政府给学校办理学校责任险,其前提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目前还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因此要想解决西部学生的保险问题,应该采取社会资助、保险公司让利等多形式、多渠道共同解决。但有一个原则,如果西部学校的学生受到伤害的话,学校必须要给予赔偿。这样,对保障西部孩子成长是有益的。至于深圳的做法,属于社会支援教育,是值得提倡的。学校:关键在于教育和管理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运秉志看来,首先要明确的是,学校有教育管理的责任,但没有监护的责任。另外,学校的老师要面对很多的孩子,不可能对孩子照顾得面面俱到。而限制孩子的活动,减少课外活动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也不现实。对于学校,最主要的就是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如检查校内设施、校园环境,学校一方面加强设施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另外就是增强安全意识,减少学生可能发生意外事故的因素,在这方面,我们学校安排有安全教育课,如以学校广播、健康教育、班队会的形式展开。对于老师来说,应该考虑周到,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如进行课前教育和指导。运秉志认为,解决意外伤害问题比较好的途径是给学生上意外伤害险。这对于家长和学校都有好处。这两年我们虽然没有号召家长去给学生上保险,但给家长分析买保险的利弊,把决定权留给家长,让他们自己定夺。买了保险,孩子没事保个平安;如果孩子出了事,可以获得一部分赔偿.从这个角度讲,还是非常有益的。至于学生买保险是否构成一种负担,运秉志指出,学生的个人保险每年才几十块钱,对于城市来说,还是能够负担得起的。其实对于农村,如果他们认清了买保险的利弊,也并非构成多严重的经济负担。家长:买保险“有备无患”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认为孩子进了学校,一切就应该由校方负责的家长尚占有一定比例。对于学生在学校以外发生的事故,家长们则认为学校对此没有责任。关于保险问题,由于给孩子买保险的花费相对来说并不多,北京市第123中学的一位家长说,她孩子所在的中学每年保险费为55元,不算多,所以大多数家长都给孩子买了保险。在问及给孩子买保险是否能够有效处理意外伤害问题时,这位家长认为,买保险并不能够防止意外的发生。家长都不希望孩子发生意外,平平安安的最好。一旦发生了意外,要求学校给予赔偿也不是家长的初衷。之所以给孩子买保险,只求“有备无患”吧!另一位学生家长说,她不仅在学校买了保险,还在其他的保险公司给孩子投了保,主要是为增加安全感。关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的意外伤害问题,123中学一些家长认为,每天上学之前,都叮嘱自己的孩子千万注意交通安全,在学校不要和同学打闹。而在学校期间,学校应该做好管理和教育工作,尤其是一些潜在危险性的体育项目,如铅球、标枪等,学校一定要把好安全关。当问到是否听说教育部于2002年出台了《学生意外伤害处理办法》时,大多数的家长没有听说过。对此,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运秉志认为,这主要是教育部门及社会的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媒体也应该对此多加宣传。只有社会各界将之重视起来,学生的安全利益才能够得到保障,其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29日第7版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探析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场所,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片净土,而近年来突增的校园伤害事件,引起了人民的普遍担忧。它分散了学校的办学精力,加大了学校的经费负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校园需要良好的环境和稳定的秩序,校园安全呼唤立法。目前,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伤害故事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的处理作出规范。本文将依据有关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并结合对《办法》中相关规定的评析就在审判实践中如何界定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责任进行阐释,与大家商榷。一、学校、学生及学生的监护人(以下统称学生家长)之间的法律关系的分析要探究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首先要理清学校、学生及家长之间的法律关系。目前比较流行的有二种说法,且这二种通说的反对者又各有其反对的理由。(一)两种通说一种通说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事实上的类似合同的法律关系,学校作为公益性的一方当事人,虽不能完全按市场价格取得报酬,但其收取一定的费用,因此负有教育监督的义务,此种关系类似委托合同,学校作为受托人由于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学生家长造成损失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未成年学生小静诉北京市21世纪实验学校侵犯人身权一案(载《法制日报》2002年4月30日第3版)。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认为:学校在履行教育管理职责时并无不当,小静出走属于违反学校纪律擅自离校的行为,学校对其无过错,不应承担责任。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学校对在校期间的未成年学生有教育、管理的义务及责任,在学生家长将未成年的孩子送往学校就读期间,学校即与家长之间建立了对孩子的委托教育、管理职责的关系。正因为该校不积极履行义务,构成了对委托人的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该案即是认为学校与家长之间是委托合同关系。反对者认为:我国实行的是国家办学,学校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它所承担的是社会义务,即公立学校承担的是公法意义上的义务而不是私法意义上的义务,因此学校与学生家长不存在契约关系,不应承担违反合同之债的责任。另一种通说即监护权转移说:认为学生在校期间由学校行使监护人之责,由于学校不尽监护之责造成学生伤害,应由学校承担赔偿责任。例1998年11月20日年仅16岁的小冲在寄宿的学校遭到同校学生董某的无端殴打,睾丸被击碎。4个月后,小冲因无法忍受肉体和精神的摧残而绝望自杀。小冲父母以学校严重失职为由,将该校告上法庭。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认为: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他人,学校在校注册登记和缴纳约定费用后,委托关系即成立,由此即产生了学校要保证小冲在校期间人身安全的监护责任。法院判决学校赔偿小冲父母各种损失计17万多元,其中精神抚慰金8万元。反对者认为:监护权是一种亲权且监护权的取得是由法律设定或由人民法院指定的,当事人不能协商转移,学校对在校学生只承担教育管理的义务,学校不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监护人,也不是临时监护人。(二)学校与学生家长法律关系的界定通过对以上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解读,不难看出学校与学生及学生家长具有以下法律关系。1、学校按照《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2、学生应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并接受教育和管理。3、学校负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4、学校对学生伤害事故承担过错责任,学生家长对学生伤害事故承担无过错责任。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核心内容是学校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而《意见》第10条规定了监护人的主要职责是对被监护人进行教育、管理和安全保护。也就是说:学校对学生安全所负有的职责与学生家长对学生所负有的监护责任有部分重叠的内容。《办法》一方面规定了学校对学生负有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之责,另一方面又规定了“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这不能自圆其说。未成年人需要监护这是法律设置监护权的目的所在,学生入校即超出了监护人的视野之外,难以对其实施监护。此时,学校理所当然地肩负起学生在校期间的部分监所职责。否认了学校这种责任等于确认了学校成为监护的真空地带。这与法律确立监护权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保护”责任既源于法律规定又源于学生家长的委托(《意见》第22条确认了这种委托)。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应履行部分监护责任是回避不掉的。需要说明的是学校对在校学生所应履行的部分监护职责,并不能代替学生家长的监护责任。它不是监护权的转移。监护人对被监护人所负有的监护责任不因时间、地点的变化而改变,即使其将监护责任委托给他人时,也要对被监护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意见》第22条的规定)。在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上,监护人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学校承担的是过错责任。二、由侵权行为法的演变来分析学校应当承担的责任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学校负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学校如果在对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方面失责,则要对其过错造成的损害承担过错责任。(一)由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的演变去看待学校应承担的公平责任。民事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是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在法律上往往是相对的,当这种对等关系遭到破坏而失衡时,就需要用法律对这种失衡的状态进行矫正,以求恢复平衡。侵权行为法正是一项以损害的填补、转嫁为直接目的的法律设计。基本目的在于转移或分散社会上发生的各种损害。在过错责任里,过失并不一定是损害发生的直接原因,以过失确定责任,是因为它符合公正的要求,一个人应对其过失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这无须更多的证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一些高度危险的行业,伤害事故频发,从肇事一方的主观分析,难以证明其存在故意或过失,如遵循过错归责原则的话,发生的损害只能由受害人自己承担,这显然不符合侵权行为法的目的,也有失公平。为了弥补这种不公平,法学家们创立了无过错归责原则,在无过错的归责原则下,行为人是否应承担责任不取决于其是否有过错,其终极关怀在于责任由谁来承担问题,而不是为什么应由谁来承担问题。但是日常生活中,偶尔出现造成损害的行为不能适用过错或无过错原则,侵权行为法应当弥补这种客观上的不幸,于是有了公平原则的出现。在当事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情况下,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此时承受风险的能力,财产的有无、多寡都成了一项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考量因素。透过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的演变可知其追求的是实质正义理念和社会妥当性。学校相对于学生它处于强势地位,负有对学生安全保护的义务,当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各方面都无过错的情况下,由其按公平责任原则给予受伤害学生一定的补偿,既符合公平的要求,更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二)用“客观过失”理论来界定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过错”标准。现代侵权行为法的演变,不仅表现在归责原则的变动,还表现在某一归责原则内部的变动。表现在过失责任上,则为过失概念的客观化,其中心即是“客观过失”理论的建立,“客观过失”学说在对过错标准的判断上更注重对行为人的客观外部行为的考察,而不是对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进行检验;强调对行为人外部行为的非难,而不是对内在的主观状态的非难。行为人具有过错乃是因为没有达到某种行为应具有的合理标准。有无过错标准,取决客观上是否有损害的发生。体现在司法实务中,法官只是怎样去认定过错,而不是在探究行为人的心理状态或意志状态。这种转变在不经意中扩大了过错责任的适用范围,提高了行为人应注意的标准。这种转变把侵权行为法从制裁、抑制的功能向补求转化。其目的在于注重对无辜受害人提供补救。它实质上是扩大了救济而模糊了责任。它把过错责任中的“过错”,从心理主义的过失演变到违反一般注意义务的过失。表现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作为特殊的场所,对应当履行的“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有着较高的要求,对其“过错”的认定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已履行了相关责任,行为并无不当”的主观层面上,更应注重对学生客观外部行为的判断。从学校的主观上去分析很难说其有什么故意或过失,但因其负有对学生行为合理的注意义务,客观上因未尽注意义务而导致了伤害事故的发生则应承担一定的责任。下这样的结论并非意在将学校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拓展到无过错责任的范畴。而是在“过错责任”的前提下赋予学校更高的注意义务。只有赋予学校更高的注意义务,才能在根本上减少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三)过错推定——举证责任的倒置。学校应对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在侵权行为法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演变中,分离出过错推定原则,它在性质上虽然仍属于过错范畴,但是与过错原则不同。过错责任原则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受害人要提出损害赔偿的请求,必须就行为人有过错提出证明。而在过错推定原则中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行为人若不能提出合理的抗辩事由以证明其没有过错,则将被推定为有过错。过错推定它通过举证责任的分配——倒置来加大处于强势地位一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减轻受害人的举证负担,以平衡当事人利益,体现了民法保护弱者,追求实质正义的价值取向,更好地实现实体法保护受害人的立法宗旨。学校与学生之间系教育、管理、保护与受教育、被管理、被保护的关系,相比较学校居于主导和强势地位。学校对学生负有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责任。这种责任涉及到学校安全制度的健全、安全隐患的排除、对学生危险行为的管束等方面。如果由学生或其家长来证明学校在上述诸多方面存在过错,显然是不公平的。相反,学校因其优势地位和影响力,其举证能力要大于学生或学生家长。因而,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学校若不能证明其在履行对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上没有过错,则要对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承担责任。学校不得以“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办法》第12条规定)为由推卸自己的责任。三、对《办法》中有关学校责任规定的评析前面我们论证了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以“过错责任为原则、公平责任为补充”。而在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中由学校对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办法》中有关的学生伤害事故对学校应承担责任又是如何规定的呢?(一)《办法》第9条具体规定了学校应当承担责任12种情形。如学校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等。总之,该条列举的是以学校作为直接侵权行为人直接侵犯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或疏于注意未履行职责而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其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行为人对其过错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这是一种自然法则,也是公正的基本要求,没有争议。但该条没有规定举证责任的分配,由学生或家长去证明学校有过错,它不符合民法所追求的,保护弱者追求实质正义的价值取向。(二)《办法》第10条规定: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由于过错有该条规定的5种情形之一的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该条只提到学生或其监护人由于过错,应当承担相应责任,而没有提及学校应负怎样的责任。该条第(二)项规定:“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由此造成的事故难道学校没有责任?学校明知其行为具有危险性,则不仅仅停留在告诫、纠正上,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否则,则为管理不当,保护不力,则应承担责任。这一规定意在帮助学校找借口,推卸责任。学生或其监护人有过错,并不因此就排除学校没有过错。前面已提及学校作为特殊的场所,赋予其较高的注意义务。即使是因学生或监护人的过错造成了学生伤害事故,如学校没有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亦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三)《办法》第12条具体规定了6种情形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如学校已履行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学校无法律责任。究竟何为“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其他以外原因造成”呢?这么大的弹性,无疑会给学校留下太多的周旋余地。该条列举的多为学生自身原因或由意外因素而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如前所述,从公平原则考虑,学校应承担责任的归属为公平责任,而不是无法律责任。法律学是以价值判断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立法及审判所做的价值判断都反映了和代表了社会中某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么《办法》所代表的是哪一部分人的利益呢?其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又是什么呢?《办法》第1条开宗名义规定“为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制定本办法”。如果其价值取向是预防的话,那么更应该制定的是《校园安全保障法》,而不是善后的处理办法,如果其终极关怀是保护广大学生的权益,则学校就应该承担其应尽的监护责任,而不是“学校对未所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责任”。《办法》过多地从教育部门的利益出发,保护了处于强势地位的学校利益,它不利于学生伤害事故的妥善处理。从长远看,由于减轻了学校职责,也不利于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徒法不能自行”。《办法》只是部门规章,它的某些条文与《民法通则》等上位法存在冲突。其实施依赖于法官们的实际操作。我倾向于在司法实务中运用《民法通则》及《意见》来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我们更期待最高法院能就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作出司法解释。作者单位:安徽皋陶律师事务所六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责任编辑:陆勤玉学生受伤害,学校怎么办?2005-10-2417:44,华东师范大学周彬,7065字,0/126,原创|引用学校在面对学生的伤害事故时,首先想到的是在道义上对学生进行照顾与安慰,并在事故中切实地体现学校传统的人道主义精神。然而他们往往不会预想到这类事故最终的也是最彻底的解决不是按照道义的原则,而是按照法律的规定与法律的程序,提交到法庭来处理,并用现行的法律法规来追究学校的法律责任。学校以往的“顺从与爱心”以及社会各界对学生的“偏爱”,在理解与适用本已不健全的法律时,社会各界往往用主观性的法律解释来解决此类事故,从而对不善理解与适用法律的学校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负担。此外,学校经费支出项目中根本没有“赔偿费”,如果学校经费充裕,校长势必犯“挪用公款罪”,如果学校经费紧张,校长则不得不因“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而再犯“新罪”。解读此困境,用法律的手段解决法律问题,正是笔者的追求.学生在学校遭受伤害的事故屡屡发生,这不但给学校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还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历来以“身正为范”而著称的学校在目睹自己学生在不测事故中的种种悲剧,往往倾其全力与全心而护之,然而随着此类事故发生的频率增高与家长索赔数额的几何级增长,学校的“全心与全力”已无法承担事故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法庭辩护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由于学校以往的“顺从与爱心”以及社会各界对学生的“偏爱”,在理解与适用本已不健全的法律时,社会各界往往用主观性的法律解释来解决此类事故,从而对不善理解与适用法律的学校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负担。此外,学校经费支出项目中根本没有“赔偿费”,如果学校经费充裕,校长势必犯“挪用公款罪”,如果学校经费紧张,校长则不得不因“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而再犯“新罪”。鉴于此,对学生在校伤害的赔偿依据与赔偿来源进行分析,用以理清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为学校真正“依法管理”奠定基础正是本文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案例对学校有过错的学生伤害事故进行法律分析。案例(1):1998年12月10日下午3时课间休息时,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寸石镇南岳小学三年级学生孙慧婷与同班三位同学在教室外的二楼走廊上跳橡皮筋。当跳到第四节时,两位拉橡皮筋的同学将橡皮筋拴至腰部,离地面约90cm高,孙慧婷双手扶着铁栏杆,反身用脚去勾橡皮筋,由于用力过猛,身子失去平衡,翻过了走廊的铁栏杆,坠落至4米多高的水泥地上,当即昏迷不醒。学校老师与闻讯赶来的家长将好紧急送往新邵县人民医院抢救。在医院的全力抢救下,昏迷20多天的小慧婷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此后共住院治疗124天,于1999年4月12日出院。出院后又先后在邵阳正骨医院等地进行门诊治疗。1999年3月31日,经新邵县人民法院法医鉴定,“孙慧婷有颅脑损伤致脑挫裂伤;小脑幕处出血,有枕骨骨折、颅底骨折、左锁骨骨折形成。目前检查其遗留有智力障碍、听力、视力障碍,左小脑损伤致共济失调,左侧面神经麻痹,上述损伤严重,对其劳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均有严重影响。参照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人身损伤伤残鉴定标准(试行)》,已构成四级伤残。”鉴定后,小慧婷由父亲孙玉满带着又在新邵县人民医院进行门诊治疗,前后又花医药费、鉴定费17247.2元。孙慧婷受伤后,南岳小学、寸石学区十分关注和重视,号召全学区师生共捐款2000余元,派老师和学生代表专程送往医院并看望了孙慧婷。在治疗过程中,寸石学区和南岳小学又分别以私人名义从信用社各贷款3000元给孙慧婷治病。然而1999年4月4日,小慧婷的父母以学校拒绝出资为孙慧婷治伤为由,以孙慧婷为原告,其父为监护人,一纸诉状将南岳小学及寸石镇学区推上了被告席。从以上案例我们可知,此案例中的三方当事人(孙慧婷及其监护人、南岳小学和寸石学区)对该事故的发生都不存有故意,且事故发生后三方当事人都积极为孙慧婷的治疗出力。对孙慧婷及其监护人来说,尽管受到了学区及学校的关怀与“资援”,但面对几万元的医疗费,在感情与经济之间,选择经济也是必由之路,当然也是合法之路。对最后成为被告的南岳小学与寸石学区来说,也算是“尽心尽力”,既是捐款、看望又是贷款治疗,谁知结局仍是坐上了被告席,在感情与法律之间,最终还是面对了法律。看似无过错的三方,在彼此都不愿意的情况下在法庭见面,这其中究竟三方是否有过错,又该如何承担这一笔不小的治疗费呢?一、孙慧婷及其监护人的依法可做的诉讼请求从原告的情况来看,孙慧婷在学校课间跳绳理应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正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地理条件,这件正常的事情演变成了不正常的事故。尽管学校班主任教师曾在班里多次强调,由于怕影响人员来往通行,不准在走廊上跳橡皮筋;学校的《小学生日常规范》中也规定“注意安全,不准做危险游戏”。但作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孙慧婷,从其智力发育程度来看,很难会将极其平常的跳绳活动与“危险游戏”相联系;其次,教师说不准在走廊上跳绳的理由是怕影响人员来往通行,这并不是说在走廊上跳绳是不安全的。但在事实上,90cm高的走廊栏杆对学生的运动来说是具有不安全性,这也是学校所能意识到的,而学校并没有在走廊边设置不安全的标志或不安全的警惕语言;对这一不安全因素也未向学校的所有人——村委会反映要求加高,因此学校没有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而孙慧婷在跳绳的过程中不慎越过栏杆坠落而导致人身伤害,尽管孙慧婷本人在课间不应在走廊上跳绳,但造成事故对她本人的智力状态来说根本无法预料,其中过低的栏杆则是造成这一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学校在这起事故中有着过失性过错(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的后果,但由于过于自信而轻信不会发生或疏忽大意,没有采取措施,致使损害发生),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第一百六十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因此学校理应对孙慧婷的医疗费及其它相关费用进行赔偿。对寸石学区来说,南岳小学在行政关系上隶属于寸石学区,且南岳小学的教育经费均来自于寸石学区。现在由于南岳小学的过失性过错而导致事故发生,一方面雨寸石学区对南岳小学的管理有一定的责任,另一方面现在南岳小学所应承担的责任远非他所能履行,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寸石学区应承担连带的赔偿责任。二、南岳小学的依法可做的法律辩护对于孙慧婷由于违反学校规定在走廊上跳绳而导致的伤害事故,学校对此表示遗憾与同情,并针对此事派教师与学生进行探望、响应学区的号召向孙慧婷同学的治疗进行捐款,而且现在孙慧婷同学仍在南岳小学就读,至今没有交一分钱,因此学校在可能的范围内尽了自己的责任。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学校基于以下理由还不应赔偿:一是学校的走廊栏杆自建校以来就是这个样子,90cm高是符合当时的办学标准;栏杆之间缝隙大且有缺口,但与孙慧婷摔伤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为她是越过栏杆而摔下去的。此外,学校没有对学校设施进行维修的经费与权利,这需要村委会出资才行,因此从栏杆本身来说,学校没有过错。二是学校十分注重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学校将《小学生日常规范》写在了楼梯口的墙上,而且学校也多次要求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不学生在走廊上跳绳,这表明学校的教育是到位的,学校不存在教育上的责任。三是事故发生之时属于课间,由于教师都忙于准备下节课的内容,也就不可能注意到孙慧婷跳绳之事。四是孙慧婷在明知跳绳是违纪行为的情况下,进行跳绳这是一种故意的违纪行为,因此导致的摔伤是自己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应承担部分摔伤的责任;此外,与之同时跳绳的同学也是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是导致孙慧婷同学摔伤的原因之一,她们应负一定的责任,当然,由于她们属于未成年人无力承担责任,应由其监护人代负其赔偿责任。综合以上分析可见,从道义上,学校已经对孙慧婷同学摔伤一事表示同情,且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了援助之情;从法律上,学校不管从教育责任还是设施责任上,都没有过错,依照民法上的过错责任原则,学校不具备承担赔偿责任的条件,因此学校不应承担孙慧婷同学摔伤而导致的医药费及其它相关费用,与其共同跳绳的同学的监护应承担部分赔偿责任。三、寸石学区的依法可做的法律辩护寸石学区作为被告倍感委屈。对于孙慧婷同学摔伤一事,学区出于对同学的关心与爱护,曾发起全学区为她的医药费进行捐款,而且学区领导还曾对她进行探望。学区以上所为纯粹是出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之情,学区与孙慧婷同学摔伤一事根本没有任何一点法律关系,对学区作为此诉讼的被告而且原告要求学区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特做以下法律辩护:首先,南岳小学与寸石学区尽管有着业务领导关系,但这层关系也仅限于业务关系,二者之间不存在法律上的依附关系。其次,南岳小学属于独立的法人单位,即使它有自己的过错并应为之承担责任,也是他自己的责任范围;寸石学区作为南岳小学的业务领导部门,其自身也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它应为自己的责任范围承担责任,而不应承担别的法人的责任。再次,南岳小学的教育经费并不是由寸石学区支付,而是由镇政府提供,寸石学区只是履行发放与监督使用的责任,这与代为赔偿或连带赔偿没有任何联系。最后,寸石学区对于孙慧婷同学摔伤一事,既不存在故意的心态,从工作关系上看,也不可能预见到这种事情的发生,寸石学区对此没有任何过错,也不应承担任何法律上的赔偿或连带赔偿责任,也不应在此诉讼中以被告的身份出现。四、判决结果及赔偿依据分析1999年10月14日,新邵县人民法院作出(1999)新民初字第409号民事判决书,认定“原告孙慧婷未听从学校的教育,根据学校规定本不应在栏杆不高的走廊上做不安全的游戏,孙慧婷手扶栏杆做危险游戏时从栏杆上摔下致伤的后果,自身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被告南岳小学虽对学生有日常规范教育,但对安全教育不力,特别是对学生在走廊这个不安全的场合做一些危险游戏时,未能制止,致使事故发生,应对原告孙慧婷从栏杆上摔下致伤所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