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年地理教科书与中国地理学
1《调查学科报》是最成熟的学术期刊1901年,中国现代地理先驱张相文编撰了中国现代地理书籍《地理》和《地理》。一百多年来,我国的近现代地理学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繁荣,虽然期间经过多次挫折和低谷,但是在一代又一代地理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地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涉及众多领域的庞大的学科集群,并在国际上赢得了相应的地位。与此同时,凝聚我国地理学研究精华的地理学术期刊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不仅刊物种类众多,发表文章的质量也日益提高,获得了国内外地理学界的一致肯定。在众多的地理学术期刊中,《地理学报》是创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刊物,自1934年9月创刊以来,至2005年《地理学报》在70多年的时间里共发行60卷228期(包括增刊),载文2386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年完成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地理学报》总被引用频次1200次,名列核心期刊第40位,在地球科学40余种刊物中居第2位;影响因子为2.31,位居核心期刊第3位。《地理学报》无疑是我国地理学领域最重要、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代表着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水平。有鉴于此,本文选取《地理学报》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自创刊以来所有载文进行检索统计,并加以分类,对我国地理学70余年来的研究发展的变化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近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期获得有价值的结论。2信息市场的分类本文对《地理学报》自1934年9月创刊以来至2005年所有2386篇(关于高校地理系的介绍以及学术会议通讯的文章未予统计)载文进行考察,分类统计。根据检索结果,将所有载文划分为综合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信息四大板块(领域),具体涉及79个专业领域。对每个一级领域及每个专业又按照理论类、方法类和实践类进行进一步细分。为排除偶然因素所导致的波动,以五年为间隔,将所有载文划分为14个时间段分别加以汇总,并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尽可能地挖掘这些数据背后所隐含的内在规律。需要说明的是,为统计方便,第一个统计年段跨度较长,从1934年创刊到1940年,共计7年;另外,由于《地理学报》1966年6月停刊,1966—1970年的论文统计只涉及到1966年的第1、2期的12篇论文,而1971—1975年的所有数据均为零,因此,部分统计计算工作并未包含1971—1975年的情况。3分析3.1《调查研究》的“变”和“不变”(1)从总体上看,《地理学报》单位时间段内载文数以及每期载文数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见图1、表1及表2)。创刊之初的1934—1940年,《地理学报》总载文数为97篇,到1991—1995年上升到339篇,而到2001—2005年,更是上升到了579篇。这反映出我国地理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繁荣的事实。每期载文数方面,1934—1940年平均每期载文6~7篇左右;而到了1941—1945年,由于战争及经费等原因便降到了不到6篇;到了1946—1950年更降到了3.7篇;而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1955年,由于国内的和平环境以及地理学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地理学者的研究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论文写作快速增加,每期载文量迅速回升到7.07篇;至改革开放后的1981—1985年,平均每期载文达到10篇左右。之后由于稿源丰富,版面有限,自1994年起,每年出版增刊一期;到了2000年以后每期载文达到14篇左右,2003年每期版面由原来的128版扩版到160版,每期载文量更是达到18篇。每期载文数的增加源于稿源的丰富,而稿源的丰富则体现出地理研究的繁荣。(2)从载文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地理学报》发展经历了2次明显的低谷。第1个低谷出现在1937—1950年,历时13年;第2个低谷出现在1960—1978年,历时18年,见图1、表1。第1个低谷主要是战争原因。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地理学报》第4卷第1期在南京印刷完毕,因日本飞机轰炸未能分发,到重庆后重印发行。同时,《地理学报》编辑部自南京迁至重庆中央大学地理系。抗战期间,地理研究难以开展,《地理学报》在稿件获取、评审、印刷及发行等均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每期载文数也随之下降,并且由季刊改为年刊,总载文量急剧减少。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地理学报》编辑部及其编委会却克服困难,继续出版,使《地理学报》成为在抗战期间唯一一份始终未曾停刊的地学刊物,令人钦佩。抗战结束后,1946年《地理学报》编辑部迁回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翌年1月恢复为季刊,然而正在这时,国内战争爆发,《地理学报》的发行工作再次面临困难。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地理学报》改由中国科学院出版,情况才出现了转机。第2个低谷的原因是政治运动的冲击,《地理学报》先是由于反右斗争于1960年停刊整顿,而后又因受到“文革”的影响,于1966年6月正式停刊,直至1978年7月方才复刊,在抗战期间都不曾停刊的《地理学报》,就这样整整停刊12年,成为《地理学报》历史上最严重的低潮阶段,也是中国的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遭受到的一次最沉重的打击。3.2领域和专业分布规律3.2.1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自然地理始终是《地理学报》的主体,其载文数一直居于首位。1934—1950年,载文76篇,占同期《地理学报》载文的49%;到1951—1966(1975)年段,其载文数达到218篇,其比重也迅速上升为62%;自此之后,自然地理的载文数虽有增长,但其比例基本保持稳定。这就是说,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首先是从自然地理学的兴起开始的。人文地理载文数一直居于第二位,1934—1950年其载文数为56篇,比重为36%,但建国后人文地理的比重急剧下降,1951—1966(1975)年,其载文数虽然达到79篇,但其比重却骤降为22%。改革开放之后,在地理学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比例稳步回升,达到24%。综合地理发展缓慢,比重逐步下降。从《地理学报》载文分析来看,综合地理始终发展得很缓慢,1934—1950年期间载文数为18篇,1951—1966(1976)年期间为38篇,1976—2005年为118篇,其比重依次为11%、11%和6%,已由原来的第3位下降为第4位,相对地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说明,近70年来,我国地理研究正处在领域分化的阶段,这与整个科学的发展阶段是相对应的。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较为迅速,比重稳步上升。1934—1950年段其载文数为7篇,到1951—1966(1975)年段增加到18篇,而到1976—2005年段,则增加到162篇,其比重分别为4%、5%、9%,呈稳步上升的态势,已取代综合地理成为《地理学报》第三大领域。3.2.2《调查地理位置》的专业构成不断优化,有的“偏科”现象有所抑制地理学的发展脉络不仅表现在四大板块的此起彼伏,各板块内部的分化和融合也在加强。分析《地理学报》载文的专业构成可以看出,地理学专业构成日趋丰富,尽管经历了两次起伏,专业总数仍然不断上升(如图3所示),1934—1940年,《地理学报》论文涉及到的专业数为32个,1956—1960年达到44个,到1981—1985年上升到56个,1996—2000年更达到了71个,几乎已经涉及到了地理学的所有专业领域;而到了2001—2005年,专业数又降到67个,说明地理学分化的趋势已经减缓,新的综合时代正在孕育,个别专业的研究已少有问津。在专业构成逐渐丰富的同时,《地理学报》的专业结构也趋于合理,从图4的雷达图中可以看出,1934—1950年《地理学报》的专业构成十分不合理,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少数专业十分突出,其他专业有的很薄弱,有的干脆没有涉及。到了1951—1966(1975)年(图5),情况有所改善,“偏科”现象得到初步抑制,同时涉及的专业数也有所增加。而到了1976—2005年(图6),从这一阶段的雷达图中可以看出,此阶段的专业构成比较合理,除区域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海岸地貌和土地利用等极少数专业略显突出外,图像近于完美,这说明《地理学报》的专业构成逐步趋于合理。3.3地理学地理资源科学论文按照目标划分,可分成理论、方法和实践三大类。理论类论文历来是《地理学报》载文中比重最高的论文类型,占《地理学报》70余年来所有论文的68%;其次是实践类论文,占20%;最后是方法类论文,占12%。以理论为主的论文类型结构并不意味着《地理学报》的载文轻视实践,而是由地理学的基础性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加上学术期刊本身的特点,这种以理论为主的结构应属正常。考察不同时间段三类论文的变化,我们发现,理论类论文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1934—1950年《地理学报》理论类的论文共计127篇,1951—1966(1975)年期间为265篇,1976—2005年期间为1226篇,其比重依次为81%、75%、65%。与此同时,实践类论文在1934—1950年的论文数为28篇,1.地理理论;2.地理教育;3.研究方法;4.计量地理;5.地球系统;6.自然资源;7.水土保持;8.;辐射;9.环流;10.季风;11.小气候;12.历史气候;13.沙漠;14.冻土;15.岩溶;16.泥沙;17.蒸发;18.地下水;19.土壤水分;20.生物地理;21.生态环境;22.化学地理;23.水文化学;24.土壤化学;25.大气元素;26.医学地理;27.生态系统;28.自然灾害;29.泥石流;30.滑坡;31.古地理;32.第四纪;33.全新世;34.国土规划;35.乡村地理;36.历史地理;37.地理信息科学;38.遥感;39.地理信息;40.数字地球;41.电脑应用;42.自然地理;43.海岸地貌;44.冰川;45.黄土;46.湖沼;47.植物地理;48.动物地理;49.经济地理;50.工业地理;51.商业地理;52.地理总论;53.外国地理;54.自然区划;55.气温;56.城市气候;57.水文;58.能源地理;59.旅游地理;60.水文地理;61.景观;62.人文地理;63.地理学家;64.土地利用;65.地貌;66.土壤;67.农业地理;68.地理学史;69.交通地理;70.城市地理;71.聚落地理;72.海洋;73.地图学;74.降雨;75.河流地貌;76.人口地理;77.构造地貌;78.区域地理;79.气候1.地理理论;2.地理学史;3.研究方法;4.地球系统;5.自然资源;6.蒸发;7.地下水;8.土壤水文;9.生态环境;10.土壤化学;11.大气元素;12.医学地理;13.自然灾害;14.泥石流;15.全新世;16.能源地理;17.文化地理;18.地理信息科学;19.地理信息系统;20.数字地球;21.电脑应用;22.城市气候;23.冻土;24.岩溶;25.泥沙;26.生物地理;27.生态系统;28.滑坡;29.古地理;30.人文地理;31.聚落地理;32.地理总论;33.地理教育;34.计量地理;35.小气候;36.化学地理;37.国土规划;38.工业地理;39.商业地理;40.城市地理;41.乡村地理;42.自然地理;43.季风;44.湖沼;45.海洋;46.土壤;47.遥感;48.水土保持;49.黄土;50.水文化学;51.第四纪;52.旅游地理;53.人口地理;54.历史气候;55.区域地理;56.历史地理;57.景观;58.环流;59.交通地理;60.降雨;61.辐射;62.地貌;63.海岸地貌;64.沙漠;65.土地利用;66.经济地理;67.气温;68.冰川;69.气候;70.构造地貌;71.动物地貌;72.地理学家;73.植物地理;74.水文;75.外国地理;76.地图学;77.河流地貌;78.自然区划;79.农业地理比重为18%;1951—1966(1975)为64篇,比重仍为18%;18%;1976—2005年论文数为390篇,比重上升到21%,相对比较稳定。而方法类论文在1934—1950年期间为2篇,比重为1%;1951—1966(1975)为24篇,比重上升为7%;1976—2005年论文数为260篇,比重上升到14%,呈现不断快速上升的趋势。反映地理学科学化的趋势,地理学手段、方法的进步,推动了地理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地理学整体的发展。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学,已经成为科学大家族中最耀眼的领域之一。3.4主要研究领域《地理学报》70余年来的发展脉络需要从整体发展态势与发展速度两方面分析,前者选取不同时期《地理学报》载论文最多的前几个专业作为主要指标,用以表述地理学不同时段的主体领域和专业;后者选取《地理学报》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专业载文增长速度为主要指标,用以揭示《地理学报》70余年来的动态规律。3.4.1新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地理研究《地理学报》70余年来各个领域、专业载文数量的排序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背后则隐含着中国地理学各个专业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发展特征。从图8中可以看出,在1934—1940年段,《地理学报》载文数最多的前三位专业依次是气候、降雨和人口地理。1950年以后,由于新中国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以及地理学本身发展的要求,农业地理、自然区划以及河流地貌迅速崛起,成为《地理学报》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专业领域。1981年以后,随着我国水资源日趋紧张,经济发展与水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水环境的研究快速兴起。同时,在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地理学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服务,城市地理、海岸地貌和地理信息系统也迅速成为这一时期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由此我们认为,从整体发展态势看,自1934年以来,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脉络是:气候→区域地理→构造地理→外国地理→河流地貌→农业地理→土地利用→地理学史→农业地理→城市地理→海岸地貌→气候→城市地理(见图8)。3.4.2我国调查地理学史发展高速趋势由于需要将1934—1940年作为参照系,因此动态分析以1941—1945年作为考察年段;另外,由于1971—1975年各项数据均为零,在增长速度的计算中容易造成所计算无效的情况,因此在分析中去掉了这一年段,1976—1980年以1966—1970年为参照系。自然地理长期以来增长稳定,自1951年以后增速逐渐加快,并在1951—1955年和1976—1980年两次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但1981年以后,增速逐渐放缓。人文地理在1941—1945年曾陷入负增长,1950年以后略有恢复,1961年以后再度陷入负增长,直到1976年才逐步恢复,至1981—1985年达到高峰,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后增速逐渐减缓,但仍然是发展速度最快的领域。综合地理增速波动较大,1941—1945年曾是增速最快的领域,而自1950年以后,其增速逐渐放缓,多次出现负增长,1976—1980年有所恢复,但之后增速再次放缓,并在其他领域整体增长的情况下于1986—1990年和2001—2005年两度陷入负增长,值得关注。地理信息是新兴专业,其增速自1978年来一直较快,并于1991—1995年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2001—2005年段虽不是发展速度最快的领域,但与最快的人文地理差距极为微小,可以说这两大领域代表着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方向。由此可以认为,从发展速度上看,我国地理学不同时期增长最快的领域依次是:自然地理→综合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人文地理→人文地理。进一步考察不同专业载文的增长速度可以揭示地理学发展脉络的具体方向和动态,图10和图11描述了《地理学报》不同时期载文增长最快的前几位专业。从图10可以看出,1941—1950年增速最快的专业是外国地理,紧随其后的依次是经济地理、交通地理、农业地理和水文,这说明我国地理学此时仍然处于向国外学习的初级阶段,人文地理研究发展较快,自然地理研究略显滞后。1951—1966年自然区划、动物地理、地图学、农业地理和气候迅速兴起,这说明我国地理学在建国以后逐步摆脱了单纯向外国学习的境地,开始主动发展,自主选题,直接为国家建设服务。1976—2005年地理学史迅速兴起,而作为自然地理重要内容的气候、自然区划和冰川的研究也增长较快。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理也成为增长最快的专业之一。然而,笔者认为,关于1976—2005年地理学史的高增长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1976—1980年以1966—1970年为参照系,而1966—1970年总共只有12篇论文,参照指标较低,加之1978年《地理学报》复刊,各专业载文数均呈现恢复性增长,地理学史等少数专业获得了超高增长,从而拉高了该专业的整体增速,属非正常现象。从图11中可以看出各具体年段载文增速最快的前几位专业。根据图11我们可以概括出1941—2005年不同年段增长较快的专业依次为:土地利用→地貌→农业地理→河流地貌→辐射→土地利用→地理学史→海岸地貌→水文化学→旅游地理→湖沼→生态系统。4中国调查地理学者的研究工作概况《地理学报》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学术期刊,其70多年来载文的变化体现着其发展的轨迹,而这一发展轨迹则是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发展脉络的集中反映,通过对《地理学报》载文进行分析,可以对我国地理学70余年来的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梳理出近现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脉络。(1)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在曲折中前进,日益走向繁荣。中国地理学的百年发展一波三折,《地理学报》创刊71年,其中有31年处于低谷阶段,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次次的社会动荡、列强侵略、国内战争乃至政治运动,都不断冲击着中国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与中华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然而,正如中国社会在曲折中不断进步一样,无论面对多少困难和阻力,中国地理学都未沉沦,而是在困境中寻求出路,不断前进,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一旦有了适宜的环境,中国地理学便会迅速地发展起来。中国地理学正在走向繁盛。(2)从单调到丰富,中国地理学专业体系逐渐成熟与完善。中国地理学的领域构成在不断丰富完善,从最早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分天下,到自然地理、综合地理和人文地理三分天下,再到今天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综合地理和地理信息四分天下,无不体现着这一轨迹。地理学涵盖的专业数由上世纪初的10余个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的30余个,并最终发展到今天的79个专业的庞大集群,已基本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所有专业领域,中国地理学的领域构成从单调走向丰富,领域专业体系正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3)从引进学习到与世界同步,中国地理学正在完成质的飞跃。近现代地理学发源于西方,这决定了中国地理学在其开始阶段必然要向西方学习,这成为我国近现代地理学发展初期的主流。从1901年张相文编纂的我国近现代最早的地理教科书出版,到竺可桢、胡焕庸、王成组、黄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 《楼宇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 屋顶餐厅屋顶防水修缮协议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冷冻仓储服务合同
- 河道城市办公设施工程合同
- 建筑绿化模板施工承包合同
- 航空航天甲方现场管理办法
- 玩具零售联营合同
- 教育工程合同教学质量
- 23J916-1 住宅排气道(一)
- 2024年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单元第5课时 梯形的认识》教学课件
- 采购主管岗位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大型国企)2024年
- 短视频运营及带货逻辑课件
- 2024年中国陶茶具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传播学概论(第四版)》全套教学课件
- 2022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试卷
- 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课件Unit 3 Lesson 6 Reading Plus
- 第4章 跨境电商选品与定价
- 《介绍教室》(教案)-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中医科研思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