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音乐教育的理念、教学与管理_第1页
西周音乐教育的理念、教学与管理_第2页
西周音乐教育的理念、教学与管理_第3页
西周音乐教育的理念、教学与管理_第4页
西周音乐教育的理念、教学与管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周音乐教育的理念、教学与管理

西周时期,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完整的教育和音乐体系。这一时期,音乐教育机构庞大,专业设置合理,教学管理严格,形成了较为独立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完善化的体系。西周的音乐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注重人格的培养,是一种对人的全面培养式教育。西周的音乐教育理念、教学和管理经验为后世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研究西周的音乐教育,从中汲取经验,将对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有所启迪。一、西部地区的教育和文化1.音乐教学及管理西周建立了以礼乐教育为主体的音乐教育机构。这个机构十分庞大,工作人员的人数多达一千四百多人,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西周的音乐教育机构分为行政、教学和表演三大部分。行政方面:机构的领导者为“大司乐”,统领众乐官和乐工。“大司乐”是周朝王家音乐机构的乐官之长(《礼乐》称“乐正”),隶属于“掌邦礼”的春官宗伯。《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大司乐总管音乐行政、教育、乐制,教贵族子弟乐德、乐语和乐舞。“大司乐”之下的“乐师”职责是“掌国学之政……凡乐官,掌其政令,听其治讼”(《周礼·春官宗伯》)。还有管理人事及学生学籍、考核乐官的“大胥”,从平民中选拔优秀青年入学、监督乐官演奏及负责考试事宜的“小胥”等不同职责的负责人。另有许多工作人员,如专门保管乐器、庸器和舞器的“典庸器”、“司干”等。教学方面:设置乐器、舞蹈、演唱和理论等学科,由不同的乐官及乐工授课。乐器的演奏由“小师”、“瞽矇”、“磬师”和“笙师”等教授;“乐师”、“韎师”和“旄人”等负责传授舞蹈;“小师”和“瞽矇”等教演唱;“大师”等讲授音乐理论。表演方面:表演的任务是在祭祀、丧葬、宾射等仪式与场合中奏乐、演唱和舞蹈。负责表演的乐工有“眡瞭”、“镈师”、“钟师”和“龠章”等,还有些乐官和乐工肩负表演和教学双重任务,如“小师”、“磬师”、“韎师”、“旄人”和“龠师”等等。2.以儒学为主的下一步发展为周朝政治的需要西周音乐教育培养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世子是王和诸侯的嫡子,国子是公卿大夫的子弟。统治阶级让自己的子弟接受严格的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其自身素养,同时加强王权统治。受教育的对象还有少数从庶民中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即学士。挑选优秀的平民青年接受音乐教育,为周王朝的音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为其政权统治吸纳了新生力量。总之,西周的音乐教育是面向王公贵族,而非广大的平民百姓。至春秋时期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才使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了庶民。3.周延甲“音乐等级制”的代表据《周礼·春官》记载:“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袛、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由此可知,西周音乐教育传授的主要内容为乐德、乐语和乐舞,即音乐思想、演唱艺术和舞蹈艺术三个方面,另外还包括乐器演奏方面的学习。其一,乐德之教。道德伦理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向来受重视,西周的乐德之教也正反映了这一特点。西周的乐教重德,正所谓“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周礼·春官》所载乐德之教的主要内容是:“中、和、袛、庸、孝、友”,郑玄注曰:“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袛,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乐德之教是通过音乐独具的艺术魅力及其感染力去教化学生,遵从六德,从而达到和谐社会、巩固统治的目的。此六德明确了君臣、长幼及亲朋的关系,它既是现实生活的需求,同时又体现了一种政治要求,具有“政教合一”的性质。例如:在乐队的规模和排列上表现出的音乐等级制度,《周礼·春官》记载:“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又如:在乐舞的规格上也体现出了音乐等级制。《左传》记载:“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唯天子才能独用八佾(六十四人)的乐舞表演。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鲁国大夫季桓子竟在家观赏“八佾之舞”,孔子气愤至极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以上两例,音乐的等级制度和严格的乐舞制度均体现出周朝森严的阶级等级制度,同时,反映出西周音乐教育提出的乐德之教的思想,即恪守“中、和、袛、庸、孝、友”六德。由此可知,西周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阶级统治。《周礼·地官》载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又曰:“以《六乐》防万民之惰,而教之和。”可见,统治阶级是利用音乐教育以达到防止人民反抗,保持统治地位的目的。其二,乐语之教。《周礼·春官》记载了乐语之教的主要内容:“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曰:“兴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剀今也;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端曰言;答述曰语。”西周时期盛行诗乐,诗歌弦乐可谓社交礼仪娱乐活动中进行诗乐的酬唱应答时不可缺少的形式,唱诗对答成为西周王公贵族与文人学士的必要修养之一。针对这一社会音乐实践需求,西周的音乐教育相应地制定出了诗乐的写作、阅读、背诵、吟咏以及应用中的引发、答述,即乐语之教,既可以提高学生本身的音乐修养,又具有极大的社会实用性。乐语之教的内容也是诗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其教材就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中包括了民间歌曲、宫廷歌曲和祭祀乐舞三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音乐作品。修海林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认为,西周时的《诗经》是诗乐的存在,并且是用以礼乐教化,亦即诗乐教育存在。在西周礼乐教育体制中,《诗经》被作为一种通用的教本,在当时音乐机构中的乐师、乐工以及受教者国子那里存在,也在社会礼仪音乐活动的“歌诗必类”行为中存在。其三,乐舞之教。西周乐舞之教的主要内容为六代乐舞。《周礼·春官》记载:“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大咸》、舜时的《大韶》、夏时的《大夏》、商代的《大濩》和周代的《大武》是六部规模宏大且具有史诗性质的乐舞,它们或祭祀天地之神、先妣先祖,或歌颂统治者的丰功伟绩、文武功德,使受教育者从中既可以得到历史知识的学习,又可以受到道德思想的教育,是雅乐实施的重要内容。另外,乐舞教学的内容还包括其他一些乐舞,例如:小舞,由乐师掌教,其中有手执彩绸而舞的帗舞、手执羽毛而舞的羽舞、手执氂牛尾而舞的旄舞、手执盾牌而舞的干舞和舞动长袖的人舞;散乐、夷乐,为民间舞蹈,由旄人掌教;四夷之乐,即其他民族或部落的乐舞。其四,乐器演奏。目前,见于记载的周代乐器约有七十种,周代将这些乐器按照不同的材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即“八音”乐器分类法。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方法,它反映出周代器乐艺术的丰富与繁荣。乐器演奏是西周音乐教育的科目之一,有专职的乐官和乐工教授不同的乐器。如,“小师”教鼗、柷、敔、埙、箫、管、弦诸乐器的演奏;“瞽矇”协助“大师”进行器乐教学;“磬师”教击磬和击编钟。“笙师”教授竽、笙、埙、箫、篪、埙、笛、管等乐器。4.受教育教学过程西周的音乐教育在教学进度方面有着统一的、严格的规定。《礼记·内则》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十五岁),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受教育的年龄由十三岁开始,二十岁毕业。受教育期间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接受能力及心理特征,实施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进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合理。并且规定了一年四季的学习程序以及其他学习制度,包括考选、入学、升学、毕业、奖惩等等,对于乐师的训练也有规定。演习礼乐时,周王要亲自率领贵族大臣去看。二、西部音乐与历史的意义1.夏商时期的音乐教育我国的音乐教育最早可以上溯至氏族社会时期。根据相关的音乐考古资料和音乐文献可以推测,在氏族社会时期就已经有音乐教育行为的存在,而音乐教育机构则可能产生于氏族社会的末期。《尚书·舜典》记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是舜时的乐官,这则文献既讲明了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又表述了音乐教育的观念。夏商时期的音乐教育以礼乐教育为主,出现了音乐教育机构,但此时的音乐教育体系尚处于不完善阶段,直至西周才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较为完备的音乐教育体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音乐教育机构庞大,人数众多,分工明确,管理严格。不同专业的教师分别教授器乐、声乐及舞蹈等课程,专业设置合理实用,专业划分细致。专门的人员负责招生、学籍、考试、升学、毕业及制定奖惩制度等,教学管理严格有序,规章制度完善齐全。其次,音乐教学内容丰富广泛,主要以乐德、乐语和乐舞三个方面为主。教学不仅只是音乐技能的施教、音乐本体的传授,更注重了音乐思想的教育。再次,在教学进度方面,不同的年龄阶段开设不同的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体现了教学进度制度的严格化和规范化。由此可见,西周的音乐教育已经发展成为较为独立化、系统化和完善化的音乐教育体系。2.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任务之一西周的音乐教育是以礼乐教育为基本特征。这种“乐教”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一种发展人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全面培养式教育。乐德之教作为西周音乐教育的首要内容,突出了德育的重要性。其提出“中、和、袛、庸、孝、友”六德,体现出西周的音乐教育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器乐和歌唱的研习,可以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审美能力,音乐作品的道德内涵还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教化作用。乐舞的学习,作为一种艺术实践,其教育功能可说是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兼备。通过学习民族的历史,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赞颂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从而在礼乐教育中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合乎道德规范的人才,这就是实施德育的任务;通过学习民族的历史知识,学习乐舞实施中的礼仪规范,以及对乐舞表演诸要素的表演、感知与理性的把握,建立起内化的知觉模式,这就是实施智育的任务;通过乐舞的形体动作,使习舞者血气畅达而具有良好的精神气质,这就是实施体育的任务;通过乐舞的多种艺术表演实践,歌诗、奏乐、行舞,集多种艺术素养于一体,调动诸种积极的心理整合能力于乐舞活动中,在审美情感体验中陶冶性情、增强和提高对艺术美的感受力,这就是实施美育的任务。西周的音乐教育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而今天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两者的教育理念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西周德育培养的目的是为了巩固阶级统治,而今天的德育教育是为了培养服务于社会,造福于国家的人,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3.确立音乐目的,强化宗教性西周以前的音乐教育及音乐行为其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巫术和宗教祭祀活动。原始音乐艺术,是与当时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密切联系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他们一方面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又用幻想的方式,去理解巫术、宗教为达到他们物质愿望的手段。因此,原始音乐艺术常与巫术、宗教等相结合。“巫”掌握占卜职务,是神权统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专业的音乐舞蹈家,在祭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夏商周三代都是以礼乐教育为基本特征,但夏商时期频繁的祭祀活动使音乐服务于宗教祭祀的音乐教育观念一直没有改变。直至周朝音乐教育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音乐教育更注重人文性,弱化了长期存在其中的宗教性。西周的音乐教育以人为本,其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于统治阶级。这一点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中有所体现,“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周代音乐教育机构乐官之长“大司乐”的职务即为治理音乐教育,培养全面人才。另外,周朝音乐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周公,其乐教思想是因德重教,以德育教,强调对人的培养。西周的乐教体现出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转变:由“娱神”转向“娱人”和“育人”,这和当时的统治思想从“尊天敬神”向“敬天保民”转变相适应,闪现出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火花。总而言之,西周的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较为完备的音乐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