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杜牧专题练习合集+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杜牧专题练习合集+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杜牧专题练习合集+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杜牧专题练习合集+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杜牧专题练习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杜牧专题练习合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楼晚望杜牧湖山翠欲结蒙笼①,汗漫②谁游夕照中。初语燕雏知社日,习飞鹰隼识秋风。波摇珠树③千寻拔,山凿金陵万仞空。不欲登楼更怀古,斜阳江上正飞鸿。【注释】①蒙笼:草木茂盛。②汗漫:广远无涯。③珠树:神话传说中的仙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湖光山色,青翠欲滴,山上葱茏,草木与水中倒影成一个整体。B.颔联写燕知社日、鹰识秋风,意在表明人生在世,应知出仕和隐退之道。C.第五句写江水的波涛拍打着金陵古城墙,金陵城上的古树已有千寻之高。D.第六句化用秦始皇凿山断金陵王气的典故,叹息金陵山已凿平,不再险要。2.诗人“登楼晚望”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所写之景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①杜牧百感中②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③休。睫在眼前长④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注】①张祜应贡举,被主考官列为第二。张祜以为耻,遂“行歌而返”。杜牧得知此事,表示同情。张祜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此诗作于别后。②中,一作“衷”。③即,一作“始”。④长,一作“犹”。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角声”勾起诗人内心感叹;斜阳画角经“孤起”二字点染,一种旷漠、凄咽之情油然而生。B.“碧山终日……恨即休”将无形的离思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之中,丰满、具体,情深意长。C.诗歌尾联运用反问句,极力推崇张祜才华出众,无人能及,并劝解张祜投笔从戎,建功立业。D.此诗是为友人张祜鸣不平之作,诗歌格调苍凉,感情沉痛,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兴寄深远。4.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颈联的含意。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总结上片,带起下片,前句对大自然发出由衷的赞叹,后句则由“江山”引出“豪杰”。B.《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格调清新,上片侧重写景,下片因景生情,极豪放之致。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点出了历史风云,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的感叹。D.“铜雀春深锁二乔”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间接描绘二乔将要承受的命运,把战争胜负写得含蓄蕴藉。6.《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中作者都借用周瑜的典故,各有何用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九峰楼寄张祜①杜牧百感衷来不自由②,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注:①据《云溪友议》载:白居易长庆(821—824)年间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②不自由:情不自禁。7.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先果后因的倒装句式,造成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以寂静旷漠处的号角声渲染凄凉黯然的意境,烘托诗人岑寂凄恻的心境,引发下文复杂的情感。B.颔联承上碧山芳草之景物,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离思是无形的,把它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中,便显得丰满,具体,情深意长了。C.尾联中“千首诗轻万户侯”一句,采用对比手法,将“千首诗”与“万户侯”作对比,突出前者轻,而后者重,从而巧妙地劝说朋友应该走科举封侯之路。D.这首诗纯乎写情,旁及景物,描写碧山芳草,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离思别恨;全诗格调苍凉,感情沉痛,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兴寄深远,情韵悠长。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李侍郎于阳羡里富有泉石,牧亦于阳羡粗有薄产,叙旧述怀,因献长句四韵杜牧【1】冥鸿【2】不下非无意,塞马归来是偶然。紫绶公卿今放旷,白头郎吏尚留连。终南山下抛泉洞,阳羡溪中买钓船。欲与明公操履杖,愿闻休去是何年。注:【1】其时杜牧回朝任司勋员外郎。【2】扬雄《法言·问明》:“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后喻避世者。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意为自己本如高飞的鸿雁不愿落下,此次回朝做官是实属偶然。B.“白头郎吏”句表明自己虽韶华不再然尚有留恋朝廷不甘沉沦之意。C.颈联通过与终南山的对比,表现对阳羡的喜爱和对居住阳羡的向往。D.诗歌赞美了李侍郎的旷达精神,表示愿意对李侍郎恭谨相就并追随。10.全诗无一“隐”字,却处处表现归隐之志,请对此作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逢故人(唐)杜牧年年不相见,相见却成悲。教我泪如霰,嗟君发似丝。正伤携手处,况值落花时。莫惜今宵醉,人间忽忽期。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言不见之久,下句叙相见之情;相见“成悲”看似反常却真实。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描写诗人悲伤之态,又揭示诗人悲伤之由。C.颈联进一步描述与故人相逢后的情景,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D.尾联既是劝慰故人亦是自劝,珍惜相逢时美好时光,今宵不惜一醉方休。12.结合全诗,说说诗中之“悲”有哪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杜牧邀侣以官解①,泛然②成独游,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杜村连潏水,晚步见垂钩。【注】①以官解:以公务在身而不能前来。②泛然:飘然,无拘束的样子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因友人未至,诗人飘然独游,悠闲地欣赏樊川景色。B.颔联“媚”“矜”二字化静为动,将水光山色描绘得尤为动人。C.颈联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出了诗人在野外漫步的所见所闻。D.尾联用姜太公钓鱼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从政的期待。14.这首诗的情感较为丰富,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16.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商山富水驿①杜牧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注】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B.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C.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D.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18.这首诗的颔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鹭鸶

鹭鸶①杜牧

欧阳修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注]①此诗作于庆历五年初冬,当时作者被贬滁州。1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诗次句写鹭鸶在溪水中捕食鱼虾,清澈的溪水映衬着它们那洁白美丽的身影。B.杜诗三四句,远近结合,以远方碧山为衬,用梨花作喻,境界开阔,引人遐思。C.欧诗前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滩浪的巨大声势,都用了比喻手法。D.两首诗都写鹭鸶,杜诗笔调轻快,而欧诗笔调婉约,都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20.欧诗在鹭鸶怎样的形象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登九峰楼寄张祜[注]【唐】杜牧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注】据《云溪友议》载,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孤起”一词,写角声凄厉,实际上也烘托出诗人独自登上九峰楼孤寂黯然的心境。B.颔联把无形的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显得丰满具体,意蕴深长。C.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思无尽”“恨即休”是本诗的诗眼。D.尾联一个“轻”字表现出张祜蔑视权贵利禄的名士风骨,暗寓对张祜的赞赏。22.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要求诗歌不正言直述,而是托物(景、事)兴情,有所寄寓。杜牧“兴寄深远”的诗风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留诲曹师等诗①杜牧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注】①此诗作于大中二年(852年),杜牧临终留诗,诲其子。曹师,杜牧之子晦辞的乳名。23.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这类诗在创作上比较自由,曹操《观沧海》、白居易《琵琶行》、李贺《雁门太守行》都属此类。B.前两句诗是说万物都有美丑之别,姿态各异,开门见山,统领全篇,意在教诲曹师等要努力追求美好的品质,摈弃丑恶的行为。C.三、四两句诗意在强调人生的关键在于学,学与不学是人与人之间区别的核心,力学能获得美德,废学难免有鄙陋浅浮之弊。D.五、六两句诗承接上文,进一步告诫曹师等学习要紧抓关键,紧抓根本,不可在表面上、虚华处、非关痛痒的地方下功夫。24.请结合全诗对“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进行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旅

宿杜

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注:侵晓即拂晓,天色渐明之时。25.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试简要分析。26.尾联是怎样传达诗人的思乡之情的?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面小题。旅宿唐·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27.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知音,专注幽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B.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鸣叫,屋里诗人深愁难眠。C.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D.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况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28.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阅读诗歌,完成下面两道小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9.“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0.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案及解析1.D2.①孤独之感。诗人日晚登楼,极目所见,湖山苍翠一色,因无人同游而顿生孤独之感。②繁华不再。金陵城高万仞,然而却一片空寂,诗人感慨人事代谢,昔日繁盛不再。③怀古悲愁。尾联“不欲登楼”,正话反说,本不想登楼怀古,怕引起伤感之情。然而眼前所见之景,夕阳一落而不见,飞鸿一去而不返,自然引发了无限悲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和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D.“叹息金陵山已凿平,不再险要”错误。第六句化用秦始皇凿山断王气的典故,意思是说金陵的山虽有万仞高,但空有天险,王气已收,一片空寂。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湖山翠欲结蒙笼,汗漫谁游夕照中”两句描写湖山苍翠,草木茂盛,远远望去,湖面广阔无边,夕阳西下之时,只有诗人一人江楼眺望,不由生出孤独之感。“波摇珠树千寻拔,山凿金陵万仞空”两句描写湖水荡漾,树木已经高达千寻,不由想起当年秦始皇凿山断王气的典故,眼前的金陵的虽有万仞高山,但空有天险,王气已收,只余一片空寂。因此感叹繁华不再,昔盛今衰。“不欲登楼更怀古,斜阳江上正飞鸿”交代诗人不想登楼的原因,就怕看到山水景色,引发怀古伤感之情,然而眼前夕阳西斜,转眼不见,飞鸿翻飞,去而不返,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悲愁。3.C4.①“睫在眼前长不见”意思是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这是对张祜的主考官不识才的微词。②“道非身外更何求”意思是大道本非身外还去何处求?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诗歌尾联运用反问句”错误。尾联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将“千首诗”与“万户侯”做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张祜的敬重。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长庆年间,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长剑倚天外赋》、《余霞散成绮诗》,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杜牧事后得知,也很愤慨。此诗为友人张祜鸣不平,表达了作者对张祜怀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对白居易的不满,抒发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伤感之情。颈联“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意思是: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有道有才华在身,又何必向别处追求呢?“睫在眼前长不见”,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这是对白居易的微词。“道非身外”,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这是故作理趣语,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自此,诗的境界为之一换,格调也迥然不同,可见作者笔姿的灵活多变。5.B6.(1)苏词借此引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反衬自己年华老去却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2)杜诗蕴含造化弄人的意味,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格调清新”错误,本词应该是“格调雄浑”。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苏轼词中极写周瑜的年轻英俊,而功业盖世,塑造出其风度翩翩又年少即建功立业的儒将形象,其实是为了反衬出自己已近中年,却被贬黄州,可以说“一事无成”的怅然失意,表达自己年华已逝而“早生华发”,难以实现壮志的伤感。杜牧诗中是借周瑜火烧赤壁之战是因借东风之天时方得成功,倘若当初没有这阵东风,或许吴国便会战败。作者是借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受,自己缺乏的正是周瑜当初的这阵“东风”,生不逢时,以至于无法施展才华。7.C8.①诗歌寄寓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离思别恨;②杜牧以目不见睫喻指张祜不被人赏识,又称张祜诗艺高妙,有道在身,无须他求,写出了对张祜的同情与安慰,更表达了赞赏之意;③诗人称颂张祜清高豁达无人能及,以上千首诗篇蔑视权贵利禄,表达了诗人对其无限的推崇与敬仰之心。【分析】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从而巧妙地劝说朋友应该走科举封侯之路”错误。本句写出了张祜对诗歌的执着和对科举封侯的不屑,从而表达了自己对张祜这种清高豁达精神的盛赞和敬重。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结合注释及后四句把握全诗情感。三、四句承上而来,抒发别情。对面的青山──前番是把臂同游的处所;夹道的芳草──伴随着友人远去天涯。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离思是无形的,把它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中,便显得丰满、具体,情深意长了。五、六两句思笔俱换,由抽绎心中的怀想,转为安慰对方。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这是对白居易的微词。“道非身外”,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这是故作理趣语,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写出了对张祜的同情与安慰,更表达了赞赏之意。七、八句就此更作发挥。“谁人得似”即无人可比之意,推崇之高,无以复加。末句“千首诗轻万户侯”补足“谁人得似”句意,大开大合,结构严谨。在杜牧看来,张祜把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重,没有谁及得上他的清高豁达。9.B10.首联:冥鸿无意落下,喻不愿为官,期望隐居;“塞马”句感任职朝中祸福难料,已思隐退;颔联:通过与李侍郎高官尚思归隐对比,表明自己更不需留连微官。颈联:阳羡买钓船,为隐居找好去处;尾联:探听李侍郎何时退职,欲一同隐居。(三点即可)【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尚有留恋朝廷不甘沉沦之意”理解错误。“白头郎吏”一语暗含对自己现居郎官之位的些许不满,更显出对悠闲的林泉之趣的向往,所以,这里并没有留恋朝廷不甘沉沦之意。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冥鸿”“塞马”“无意”“偶然”等词表达了作者回朝之后所任官职不过是偶然而已,自己居其位也不过是暂且“流连”罢了,进而表达了自己的退隐之意。颔联,“紫绶公卿”代指李侍郎,如今位居高位的李侍郎尚且“放旷”而隐居,而作为“白头郎吏”低微之官的作者更不需要对官场有所留恋,通过对比表达自己的退隐之意。颈联,不管是终南山的“抛泉洞”,还是阳羡溪的“钓船”,均说明作者已经为隐居找好了去处,足见作者的归隐之意。尾联,希望能知道“明公”什么时候退职,作者想和“明公”一块“操履杖”游玩山川,寄情山水,以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的退隐之情。全诗之中,作者没有用一个“隐”字,而是通过对李侍郎阳羡别业泉石风景的羡慕,表现了自己已欲退隐林泉的心理。11.C12.①一别多年,不能相见的悲伤;②白发如丝,容颜已老的悲叹;③暮春时节,落花飘零的悲凉;④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哀。(意答对即可)【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解读有误,结合“伤”可知诗歌颈联中的情感是悲伤而不是惊喜。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年年不相见”,“年年”即“一年又一年”,“多年”。表达了分离时间之长,写出一别多年,不能相见的悲伤;“相见却成悲”“教我泪如霰,嗟君发似丝”,好容易见面了,却让人更加悲伤,我的眼泪不断地落下来,因为看到故人白发如丝,容颜已老,其实故人的形象又何尝不是自己的形象呢?此句抒发了白发如丝,容颜已老的悲叹;“正伤携手处,况值落花时”,与故人正携手交谈,彼此伤感,何况又看到了落花飘零?暮春时节,百花凋谢,一年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这是否也预示着二人美好年华的逝去?此句写暮春时节,落花飘零的悲凉;“莫惜今宵醉,人间忽忽期”,今晚我们一醉方休吧,人生倏忽而逝,人生这样的重逢又能有几次呢?此句抒发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哀。13.D14.①对友人爽约的遗憾之情。友人因公务在身无法前来,诗人只好独游樊川,稍觉遗憾。②对大好秋色的热爱之情。樊川的水光山色、野竹岩泉,无不让人喜爱,足以怡情悦性,诗人兴致倍增。③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垂钩”即垂钓,是隐逸的代称,全诗以此收结,委婉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在、高雅淡泊的情环。【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D.“尾联用姜太公钓鱼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从政的期待”错误,“杜村连潏水,晚步见垂钩”描写樊川村落连着潏水,傍晚散步时看到河边垂钓者,此处并未用此典,并且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由诗歌题目“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和“邀侣以官解,泛然成独游”描写诗人本来在秋天的傍晚与朋友相约游樊川,结果友人因为公务在身,不能前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爽约的遗憾之情。“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描写樊川美景,阳光朗照,山川秀丽,秋色动人,竹林时疏时密,泉水曲折流淌,怡情悦性,诗人兴致倍增。表达了作者对大好秋色的热爱之情。“杜村连潏水,晚步见垂钩”描写诗人看到樊川村落连着潏水,傍晚散步时看到河边垂钓者,垂钓,是隐逸的代称,全诗以此收结,委婉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15.B16.(1)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解析】1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错误。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故选B。注意: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古诗词常见的写景角度: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时空角度等。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一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一幅是想象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寺宇时隐时现,是虚写,是远景;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实写,是近景。诗歌的前四句间接抒情,乐景衬哀情,写江南的早春,清新的空气,明亮的阳光,鲜美的芳草,倜傥自信的友人,激昂的马叫声来衬托离别的惆怅和伤感,抒发依依惜别之情;前四句写景是反衬后面的抒情。17.C18.(1)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2)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3)“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4)“后代声华白日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解析】17.本题考核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错,诗句“邪佞每思当面唾”可以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但“清贫长欠一杯钱”句并非“借酒浇愁”,表现的也非“遭贬后的郁闷”,而是对邪佞的唾弃、憎恨。故选C。18.本题考查鉴赏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目要求赏析诗歌第二联的写法妙处,其实是考查诗句的表达技巧。而要赏析此联写法的巧妙之处,应从语言表达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分析注意紧扣“巧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达效果,方得其妙。答题模式:诗句是何种手法+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某句运用了……的手法,写了……的内容(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具有……的优点,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注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的内容。解答此类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答一种即可。19.D20.欧诗中的鹭鸶,在江滩之上风吹浪打的喧闹环境中,独立不倚、气定神闲,保持自己高洁的姿态。诗人借咏此鸟来抒发自己虽遭贬谪,但仍保持内心独立清高的思想感情。【解析】19.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欧诗笔调婉约……”错误,从诗中所写的景和所抒发的情来看,欧诗应该是豪放的风格,如写到滩浪的巨大声势“如战鼓”,写到水浪的形“翻天”“似银山”,景象宏阔大气,所塑造的鹭鸶在这样的情境下依然独立不倚、气定神闲,由此可知欧阳修的这首诗歌的风格应是豪放的,并非“婉约”。故选D项。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欧诗在鹭鸶怎样的形象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先要分析欧阳修诗歌中鹭鸶的形象特点,然后在结合注释对诗人情况的介绍来分析“鹭鸶”这一形象身上寄托的情怀。从欧阳修的诗中来看,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的对象是“鹭鸶”,诗歌前两句没有描写鹭鸶,而是对鹭鸶所处的环境进行描写,第一句“声如战鼓”写出水浪的声音响亮,第二句中“翻天浪色似银山”写出水浪之大,这就把鹭鸶所处环境的“喧闹”写了出来,由此可知鹭鸶身处在风吹浪打的环境之中;第三句依然对鹭鸶所处环境进行描写,“滩惊浪打风兼雨”,鹭鸶所处的环境既有惊浪,也有狂风和暴雨,而在这样的环境中,鹭鸶是“独立亭亭意愈闲”,前面是环境对鹭鸶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凸显出鹭鸶独立不倚、气定神闲的特点。再结合诗歌的注释来看,“此诗作于庆历五年初冬,当时作者被贬滁州”,诗人此时是被贬之时,可见鹭鸶所处的环境其实也就是诗人所处的环境,诗人以自然界的风吹浪打来写政治上的风吹雨打,而他依然如鹭鸶一样保持自己高洁的姿态,诗人以鹭鸶自况,抒发自己虽遭贬谪,但仍保持内心独立清高的思想感情。考生结合这些内容作答即可。【注意】咏物诗是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此类诗歌标志如下: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内容情感:此类诗歌的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情感上,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此类诗歌常用手法: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21.C22.①善于借景抒情。“角声孤起”渲染出岑寂凄厉的氛围,更烘托出诗人独游时黯然神伤的心境。芳草连天,明写草之繁盛,实写愁绪多而难解,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②善于婉讽,充满理趣。以目不见睫这种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暗讽白居易不擅识人,“道非身外”既称颂张祜诗艺之高,又委婉规劝朋友不必过于看重他人评论等身外之物,以此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富有哲理,寄意深远。【解析】21.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思无尽’‘恨即休’是本诗的诗眼”分析错误,诗歌的诗眼应是“百感衷来不自由”,故选C。2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题主要考查“兴”这种手法。“兴”源于《诗经》,在教材中出现过,从能力层面讲,也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谓“兴寄深远”就是诗人往往不正言直述,而是有意让它的意味“使人思而得之”或“以俟人之自得”。在本诗中,首联“孤起”一词,写角声凄厉,实际上也烘托出诗人独自登上九峰楼孤寂黯然的心境。颔联把无形的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诗人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寄寓在“碧山”“芳草”之中是借景抒情,将对白居易的婉讽通过就在眼前而不可见这一生活现象曲折地传递出来,暗讽白居易不擅识人,将对友人的勉励之情通过“道非身外”这种充满理趣的句子表现出来,含蓄婉转而又激情荡漾。【注意】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选项都是内容理解错误。23.B24.①这两句诗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根本”喻修身立德,“柯叶”喻事功名位,抓住了学习的根本,才能功名显赫。表达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和劝诫。②从结构上讲,总结前文,指出立根的重要意义,为后面对儿子的叮嘱张本。【解析】2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前两句是说万物以姿态分美丑,紧接着三四句诗说,只有人不是这样,人的美丑由学与不学来定,因此前两句诗的作用是起兴,而非统领全篇。故选B项。2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对‘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进行赏析”,这是考查考生赏析诗句的能力,作答时可以从诗句的艺术手法角度考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其中运用的一些艺术手法,“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意思是树木的根深厚、扎实,枝叶自然就会繁茂。这句话照应前面“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用“根本”喻修身立德,用“柯叶”喻事功名位,意思是抓住了学习的根本,才能功名显赫。结合注解,以及结尾两句“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看,这是一位父亲临终之际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这一句在结构上起到总结上文,为下文对儿子的叮嘱作张本的作用。【注意】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本题主要从修辞手法和行文结构方面来赏析。25.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是路途遥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诗人羁旅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