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课件_第1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课件_第2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课件_第3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课件_第4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与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与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1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问题。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命题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3、认识运动的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命题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认识与实践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目的: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这也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4中国哲学里的知行观最早提到知行观的文献:《左传·昭公十年》:时郑国大夫子皮要去参加晋平公的葬礼,准备带厚礼献给晋国新君。子产告诫他,参加葬礼不用带厚礼见新君。子皮不听,后果然没见到新君,但礼物却要不回来了。事后总结到:“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尚书·说命中》:傅说向高宗武丁进治国方略,方略虽好,但傅说理性地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知行关系的一种:知易行难。(知行关系被不自觉地认识到。)中国哲学里的知行观最早提到知行观的文献:5老子:知行观的自觉地提出其一:“知常”、“玄览”。“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十六章)“常”,就是恒常的道。通过保持极度虚空,高度安静的方法,从而看到万物所呈现出来的本然状态,老子又称之为“玄览”。其二:“不行而知”。一种排斥感性认识的直觉认识方法,“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四十七章)反对五色、五音、五味,主张通过直觉体认天道。其三:“无知”、“无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十九章)“民之难治,以其多智。”(六十五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对知、欲的否定,也是对感官认识的否定。所以,老子的行是一种不需要感性知识的行,是一种顺应自然的不自主的行为。老子:知行观的自觉地提出其一:“知常”、“玄览”。“夫物芸芸6庄子:对认识能力的否定“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齐物论》)庄子主张排斥感官知识,是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知北游》)承认知识的无限性的同时,进一步否定人的认识能力。“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知北游》)。和老子不同,庄子甚至不讲对道的认识,反对一切认识。庄子:对认识能力的否定“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7孔子:“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两种矛盾的认识方式:“生而知之”属先验论,“学而知之”主张知识需要积累,属于朴素唯物论,是孔子比较提倡的,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学思结合:孔子不仅重视学,还重视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思结合以积累知识是正确的态度。行重于知:因为重视学与思,所以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也就是“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孔子:“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两种矛盾的认识方式:“生而知8孟子:良知、良能良知良能的先验性:孟子继承了孔子“生而知之”的思想,提出了“良能”、“良知”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良知、良能指的是道德意识与行善的能力,孟子认为这是与生俱来的。突出心而贬低耳目:他还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告子上》)这是贬低了耳目等感官,突出了作为思维器官的心的地位,从而否定了认识的一般规律。孟子:良知、良能良知良能的先验性:孟子继承了孔子“生而知之”9荀子:先秦的朴素唯物认识论认识是人的本性:“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是人的本性。主客统一:“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正名》)这种认识能力必须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体现出来,即“能有所合谓之能”。因此,这是对“生而知之”的观点的否定,也是对庄子对认识能力怀疑的否定。“知之不若行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儒效》)荀子不仅强调行的重要性,更提出了闻、见、知、行的认识规律,强调后一个范畴是前一个范畴的升华。其中,把行作为认识过程的最高阶段,是荀子对知行学说的一个重要贡献。荀子:先秦的朴素唯物认识论认识是人的本性:“凡以知,人之性也10董仲舒:神学目的论的认识方法对天意的认识:其一为“谨按灾异以见天意”(《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其二为“察身以知天”(《郊语》)。通过观察凤凰、麒麟、日食等灾异现象来判断天意,或者通过内省得失来体会天意。当然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所以说“圣人者,见人之所不见者也。”(《郊语》)知先行后:“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知先规而后为之。其规是者,其所为得,其所事当,其行遂,其名荣,其身故利而无患,福及子孙,德加万民,汤、武是也。”(《必仁且智》)规就是谋划,意思是知的是非对错对于行动的成败、名声的荣辱,以及子孙的祸福与国家的兴亡都有决定性的作用。但董仲舒的知是对天意的知,是行的决定因素。董仲舒:神学目的论的认识方法对天意的认识:其一为“谨按灾异以11王充:汉代的朴素唯物认识论反对“生而知之”说:强调感性知识必须同时对实际事物的接触才能获得。“如无闻见,则无所状。”(《实知》)“圣贤不能生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同上)事物必须通过耳目官能来认识,所以“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同上)生产实践也能形成认识:“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之。”(《程材》)齐部的女子个个都会刺绣,襄邑的钝妇也善织锦,这就是孰能生巧的结果,都是后天习得的能力。实践决定认识,否定先验的认识论。从根本上批判了汉代圣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流行看法。王充:汉代的朴素唯物认识论反对“生而知之”说:强调感性知识必12李翱:感觉和思维都要排除超越感官与思维的认识:“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者,是至诚也。”(《复性书》中)人的认识本不需出于思虑,要想达到圣人的至诚境界,就必须使内心脱离感官、动静的活动状态。这种知“弗虑弗思,情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同上)脱离思虑感官的知,摒弃了一切情感,然后“视听昭昭而不起于见闻者,斯可矣。无不知也,无弗为也,其心寂然,光照天地,是诚之明也。”(同上)简言之,李翱复性论的知排除了一切客观的感觉经验与主观的思虑情感,当然,最终获得的至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很难知道。李翱:感觉和思维都要排除超越感官与思维的认识:“知本无有思,13张载: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见闻之知”: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大心篇》)这种认识方式依赖于对客观事物的接触以获得感性知识,他强调了主体与客体相结合而产生认识,属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德性之知”:属非感性知识,“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诚明篇》)属于性与天道的知识,“乃德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强也。”“非思勉之能强”。(《神化篇》)德性之知是先验的,是神秘的。张载认为见闻之知不如德性所知,因为见闻之知是会妨碍人的德性修养的。而张载的贡献在于区分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区分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之后由王夫之、王廷相的出现才得到继续发展。张载: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见闻之知”: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14程颐:知都是先验的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都是先验的天赋观念:必须通过格物穷理来获得。尤其是德性之知,就是理学家所谓的理,属于普遍知识,是天地万物的内在规定性。他说:“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遗书》十五卷)格物的方法:“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遗书》十八卷)从这个角度讲,这是通过实践直接获得理性知识。知先行后:主张“不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得,安能持久?”(《遗书》十八卷)重视知是对的,但贬低了行就不对了。行难知亦难:强调知比行更难。程颐:知都是先验的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都是先验的天赋观念:必须15朱熹:格物致知论只是一样的知:“问:知有闻见之知否?曰:知只是一样知,但有真与不真,争这些子,不是后来又别有一项知,所知亦只是这个事。”(《语类》卷三十四)德性修养要通过持敬的实践获得,探求事物的道理要通过致知的方式获得。格物致知:其一是探究天地万物之理,以达到“众物表里精粗无不到”;其二是通过对万物之理的认识达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精神境界。所以格物致知既是求知方法也是修养方法,是认识论与道德论的统一。知行相须:“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卷十四)知行是相互依赖的,不能偏废。朱熹:格物致知论只是一样的知:“问:知有闻见之知否?曰:知只16“知为先”:“孩提之童,知爱其亲,及其长也,知敬其兄,以至饥则知求食,渴则知求饮,是莫不有知也。”(卷十五)他用这种人类本能的道德心理来证明知在先,这在认识论上当然是唯心的,先验论的。知所以行:他认为“既知则自然行得”(卷十八),就是说知得道理就必然能实践,换言之,那些做得不好的人,其实是对理的无知。行比知重,“书固不可不读,但比之行,实差缓耳。”(《答吕子约》,《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八)行才是真知,不能行的知不是真知,这种力行观念是非常正确的。“知为先”:“孩提之童,知爱其亲,及其长也,知敬其兄,以至饥17王守仁: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佣工,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传习录中》)因为“‘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为一也。”(《与陆元静》)知指道德良知,认识良知的同时即将良知显露出来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构成:知行交渗、行先知后、以知为行。“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上)且“不行不足谓之知”(《答顾东桥书》),这就是说知与行始终是融合在一起的。“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答友人问》)这就是以知为行。王守仁: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18王夫子:中国古代唯物论哲学的巅峰王夫之对知行合一论的批评:“其所谓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也。”(《尚书引义》卷三《说命中二》)知行毕竟是两件事,若以知为行了,其实是“以不行为行”。“能必副所”:王夫之首先确定了人有认识能力,以及认识必有客观对象,前者称为“能知”,后者称为“所知”。能与所的关系是,主观认识作用于客体,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体用一依其实,不背其故,而名实各相称矣。”(《召诰无逸》)这就叫做“能必副所”,是认识的基本原则。王夫子:中国古代唯物论哲学的巅峰王夫之对知行合一论的批评:“19关于认识的途径与方法:“格物”:“博取之象数,远证之古今,以求尽乎理,所谓格物也。”属于归纳总结的经验知识;“致知”:“虚以生其明,思以穷其隐,所谓致知也。”(《说命中二》)这是指通过思维推导,获得普遍知识,既指智慧也包括道德知识。两者的关系是相互支撑的,“非致知,则物无所裁而玩物丧志;非格物,则知非所用而荡智以入邪。”(同上)格物是使人学到丰富的知识避免学到坏的东西,致知则通过反思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避免沉湎于表面的现象。关于认识的途径与方法:20知行统一:王夫之既反对“知行合一”,也反对知行分离。他说:“繇知而知所行,繇行而行所知之,亦可云并进而有功。”(《论语·为政》,《读四书大全说》卷四)知就是知道要干什么,行就是实践自己所知道。不仅如此,“知者,知礼者也;礼者,履其知也。履其知而礼皆中节,知礼则精义入神,日进高明而不穷。”(《思问录·内篇》)即在实践知的过程中,深化认识,获得精进。“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行是知的来源,“力行而后知之真”(《四书训义》卷十三);行可以发挥知的实际作用,“且夫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说命中二》);行是知的目的,“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实践之,乃心所素知,行焉皆顺。”(《张子正蒙注·正当篇》);行高于知,“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行必统知也。”(《论语·卫灵公》,《读四书大全说》卷六)。因为行的重要性,所以行也比知难,王夫之主张难者为先,所以也主张行先知后。知行统一:王夫之既反对“知行合一”,也反对知行分离。他说:“21中国古代知行观的三个基本问题

1、知行先后问题:知先行后:代表人物以程朱学派为主,主张“格物致知”,也就是先获得知识(道德知识),再进行涵养。所以这一派强调人心的作用,主张人心的灵明觉知,认为心具有强大的认识功能,行则是后一位的事。行先知后:代表人物以王夫之、颜元为主。他们从认识的基本过程来考察,认为行然后有知,这就比较接近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了。知行合一:代表人物首先是孟子,孟子最早提出的“良知”是不学而能的,是一种先验的认识,包涵了一种行动的能力。此后由王守仁发展到高峰,提出了“一念知便是行”的论断,将知行不加区分的融合了起来。中国古代知行观的三个基本问题1、知行先后问题:222、知行轻重问题:知重行轻:如程颐的“以知为本”说。行重知轻:孔子、墨家、朱熹、王夫之、颜元为代表,值得注意的是,主张行重知轻的既有所谓唯物主义者,也有所谓唯心主义者。知行并重:王廷相的“知行并举”,是典型的唯物主义知行观。2、知行轻重问题:233、知行难易问题:凡是重行的学者,多认为行难知易,如朱熹与王夫之都认同《尚书·说命》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命题。而程颐则主张知行都难。其实孰易孰难,都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有意义,脱离实际情况讨论难易,并不正确。3、知行难易问题:凡是重行的学者,多认为行难知易,如朱熹与王24中国古代知行观的主要缺陷一,没有真正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实践的概念在中国主要指个人的道德实践,是中国哲学中理想人格养成的重要方式。然而,只有个别学者如王夫之才提出了生产活动与社会历史的创造活动的实践内涵,比如他说:“以天治人而知者不忧,以人造天而仁者能爱,而后为功于天地之事毕也。”(《周易外传》卷五)意思是,人的实践活动既是要通过努力改造客观世界,也要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君相可以造命”,“一介之士,莫不有造焉。”(《读通鉴论》卷二十四)就是说,不仅帝王将相,即使普通人也是可以参与创造历史活动的。当然,实践概念的外延很大,今天的科学实验也属于实践的范畴。二,除王夫之等少数学者对知行的辩证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外,大多数学者并不懂得知行关系的辩证法。知行关系的辩证就是由行而知,再知而后行,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以及从感性到理性,从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中国古代知行观的主要缺陷一,没有真正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25总结一、知行哲学是贯穿于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知行观主要解决人的认识问题,包括人的认识能力、认识对象,以及认识方法。列宁讲:“哲学史就是认识史”,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西方哲学追求一种普遍知识的获得,所以必先考察人是否有认识这种普遍知识的能力。而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