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概念的价值补充_第1页
不确定概念的价值补充_第2页
不确定概念的价值补充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确定概念与价值补充亲属遗体告别权属性问题的裁判分析黄斌[案情介绍]2003年7月14日,重庆市教育学院退休副教授朱某被确诊患有直肠癌,朱某将存折和证件交给学校后于7月16日自杀。朱某生前一直居住在学校,未娶妻生子。7月17日学校将朱某的遗体火化。两天后,学校经查询人事档案后发现,朱某有兄妹七人,91岁的母亲仍健在,但亲属大部分都在云南。学校与朱某的弟弟取得联系后办理了朱某的遗物交接。回滇后,朱某的弟妹对校方单方面处理哥哥遗体的行为提出质疑。母亲高某对校方的回复不满意,于2006年5月向重庆市南岸区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学校侵犯他们的遗体处理权和告别权,要求支付补偿费、丧葬费、精神抚慰金共6万余元。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校方在朱某死后身边无亲人的情况下,出于对职工的关心处置了遗体,主观上并无恶意。遗体火化后,校方和朱某的亲属进行了遗物交接,尽到了善良管理人的义务。校方在没有通知亲属的情况下将遗体火化,违背了我国传统丧葬习俗,这种做法欠妥,但校方的侵权达不到精神损害赔偿标准,遂驳回高某的诉讼请求。高某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尽管重庆教育学院对朱某遗体火化不存在故意侵权行为,但过失行为侵害了高某的其他人格利益,原审法院判决不当,于是撤销初审判决,由学校赔偿高某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并驳回了高某的其他诉讼请求。[裁判分析]本案的裁判结果认为,校方处置遗体的行为侵犯了原告的其他人格利益,这种其他人格利益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规定的人格权范畴。我们也可以对本案作出亲属的遗体告别权属于其他人格利益范畴的理解。尽管两个法院对此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我们不难发现,法官在裁判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裁判方法。法律文本是法律解释的基础法官作出任何一个裁判都必须以法律文本为依据,这是裁判案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就本案而言,法官的法律依据包括:第一,《解释》第1条第2款,即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人格利益,构成侵权。由于近亲属间特定的身份关系,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要素对其仍然生存着的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近亲属会发生影响,并构成生者精神利益的重要内容。其中与本案相关的是“其他人格利益”;第二,《民法通则》第7条,即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其中与本案相关的是“社会公德”。然而,对于何谓“其他人格利益”、何谓“社会公德”,法律规定并不明确,这就需要法官在具体的裁判过程中加以阐明。文义解释在裁判中的运用从上述法律的文本规定出发,运用文义解释的方法完全可以否定原告提出的亲属遗体告别权。首先,从法律的规定来看,无论是一般性的法律还是相关的司法解释,我国均没有关于亲属遗体告别权的明确规定。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所规定的“其他人格利益”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具有很强的弹性和包容性。凡是人格权没有概括进去的,又需要法律予以保护的人格利益,都可以涵括在这个概念之中。不过,我们只要对其他人格利益的范围作一种限制性的理解,亲属的遗体告别权就无法进入其他人格利益的范围。其次,从《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的“社会公德”的角度来看,尽管校方处置职工的遗体违背了我国传统的丧葬习俗,但是由于学校在处理遗体的过程中已经尽到了善良管理人的义务,因此这种校方的侵权未达到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出于好意处置身边没有亲属的职工遗体的行为,这本身就是一件符合社会公德的事情,是我们的社会所提倡的。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我国传统的丧葬风俗,势必会影响到以后学校再去做类似的好事。可见不支持亲属的遗体告别权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不确定概念的价值补充不过,现实生活要比法律文本丰富得多。在承认人的思维有限性的前提下,我们也必须为任何新生的事物预留出一定的空间,包括法律制度。尤其是面对法律文本中的不确定概念之时,不能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便绝对地加以否认,在此情况下,我们应采取价值补充的办法对法律的规定作出解释。仅仅认为法律没有规定某项权利便加以排斥,这种做法并不能让人信服,那么,符合《民法通则》第7条的“社会公德”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转化为一种法律权利呢(具体在本案中就是遗体告别权)?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这种社会公德行为在个案中具有相对重要性。权利所对应的是义务。一种社会公德行为要转化为一种法律权利,至少要表明,这种社会公德行为在个案中可以对有关对象提出要求。如果该对象未能满足这些要求,那么,这种法律权利就可以变成现实。其次,从内容来看,第一,这种权利具有人格属性,只能由死者的亲属享有,任何其他人和社会团体都无法取代,因此它属于人格利益的范畴。第二,这种社会公德是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善良风俗,而且一直沿袭至今,对社会仍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如果违反,则会给其他主体造成值得法律去调整的伤害。在本案中,亲属的遗体告别权具有很强的人格属性,只能由亲属本人享有。校方在未通知亲属的情况下将遗体火化,这违背了我国传统的丧葬风俗。学校处置遗体的行为当然是我们的社会中值得倡导的行为,不过,就我国的丧葬风俗而言,首先,校方在处置遗体时没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查找死者的亲属;其次,校方在火化遗体后仍在查找死者的人事档案,这表明校方实际上还是接受这种善良风俗,只是出于其他原因,比如天气炎热、尸体不易保存等而提前火化遗体;再次,从社会的普遍观点来看,亲属见死者最后一面仍然是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上述分析实际上是对“社会公德”和“其他人格利益”所作的价值补充。所谓的价值补充,就是在适用于裁判本案之前,必须结合案件事实,对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和适用范围加以确定。我国传统的丧葬风俗要求,在遗体火化时死者亲属应到场,如果死者亲属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到场,有关部门应尽到某种通知义务,否则会被认为没有尊重社会公德。同样,人格利益是一种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权利,亲属的遗体告别权具有很强的人身属性和明确的适用范围,即只有死者的亲属才能享有这种权利。本案的二审并没有囿于法律文本的明确规定,而是在法律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运用了价值补充的方法,将亲属遗体告别权这种“新”权利填充到既有的法律规定当中去,就此而言,法官的裁判过程与其说是在创造新权利,倒不如说是在运用裁判方法发现新权利。在此过程中,既没有从形式上破坏原有的法律结构,也没有从内容上损害现有的善良风俗。结语法律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总是存在着矛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