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ef790fdb810b8567db9f51305b7a1ae/def790fdb810b8567db9f51305b7a1ae1.gif)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ef790fdb810b8567db9f51305b7a1ae/def790fdb810b8567db9f51305b7a1ae2.gif)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ef790fdb810b8567db9f51305b7a1ae/def790fdb810b8567db9f51305b7a1ae3.gif)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ef790fdb810b8567db9f51305b7a1ae/def790fdb810b8567db9f51305b7a1ae4.gif)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ef790fdb810b8567db9f51305b7a1ae/def790fdb810b8567db9f51305b7a1ae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0)1.(2分)北京人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古人类学家制作“北京人复原头像”的主要依据是()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C.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D.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2.(2分)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文物(如图)引人注目.根据文物名片()名称:骨耜用途:在水田中使用的农具,主要用于平地、挖沟、引排水等A.北京东胡林遗址 B.浙江河姆渡遗址 C.陕西半坡遗址 D.山东龙山文化遗址3.(2分)距今5000年前后,山东大汶口文化农耕经济已经具有一定水平。原始居民有了私有财产,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A.贫富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4.(2分)黄帝陵(如图)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时节()A.推行禅让制 B.主持治水有功 C.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开创世袭制5.(2分)时间观念是认识、研究历史的基本意识。图①对应的朝代是()A.商朝 B.春秋 C.西周 D.秦朝6.(2分)西周时期形成“列鼎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士三鼎二簋,都有一定的规矩。与列鼎制度形成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7.(2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从如图可知,甲骨文()A.已经被完全识别出来 B.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C.记载夏朝时期的历史 D.文字载体多数是青铜器8.(2分)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兵大举北上,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水、洛水流域,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历。“问鼎中原”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周天子控制诸侯 B.封建制开始确立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统一战争频繁9.(2分)春秋争霸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吴王夫差 B.越王勾践 C.楚庄王 D.齐桓公10.(2分)列表总结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某班学生绘制了如下表格,据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政治局面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经济发展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各国应对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A.动荡不安的西周时期 B.奴隶制度的确立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分裂趋势的增强11.(2分)实物史料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如图中的文物“商鞅铜方量”可以佐证商鞅主持变法期间()A.确立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耕织 D.奖励军功12.(2分)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能够体现他的这一思想主张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13.(2分)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文化上颁布了通用全国的文字,如图所示()A.甲骨文 B.小篆 C.草书 D.楷书14.(2分)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据图片判断()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5题10分,第16题16分,第17题6分,共32分)15.(10分)【农业的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原始时代开始,粟是黄河流域的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它们抗寒能力强、生长期短,对黄河流域春旱多风、夏热冬寒的自然条件有天然的适应性……水稻长期是南方人民的主粮,相传大禹治水后——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材料二:“人类耕作技术之发展,……若仅为木石所制,似尚停滞于耙耕期中……在春秋时期,进入犁耕期。”——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三:都江堰示意图(1)(3分)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特点,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2)(3分)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的主要变化。(可从耕作技术、农业用具两个方面作答)(3)(4分)材料三所示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该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16.(16分)【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制度构建和政策实行既反映了时代特色,又蕴含着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礼记•礼运》材料二:周朝的封建体制下,作为政治上的“共主”的周王,通过诸侯对王朝以外的地区实行间接的统治。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直至乡村。——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1)(6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天下为公”“天下为家”分别指古代哪两个政治制度?“小康”社会是从哪一个王朝开始?(2)(4分)周秦之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试比较周朝、秦朝的有关制度,补充①、②两处的内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意义。比较内容周朝秦朝统治地方的方式①郡县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王②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3)(6分)材料三反映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项措施说明其对国家发展的意义。17.(6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方式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商鞅生平大事年表时间主要活动公元前390年商鞅出生于卫国,好“刑名之学”公元前365年25岁时求仕魏国,未受重用公元前361年31岁西向入秦,取得秦孝公信任仕秦期间廷议变法,驳斥守旧势力,扫除变法的障碍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制度,不告发犯罪要处以腰斩之刑奖励军功公元前350年第二次变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县制统一度量衡变法成效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强大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后兵败被车裂商鞅死后秦惠文王时期仍执行商鞅变法时确立的各项制度——整理自漆侠《中国改革史》、赵明《大变革时代的立法者:商鞅的政治人生》商鞅死后,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薄情寡义的酷法者,表明你的观点,并简要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论述中至少提及材料中的两个史实)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0)1.(2分)北京人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古人类学家制作“北京人复原头像”的主要依据是()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C.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D.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故B正确、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排除ACD。故选:B。2.(2分)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文物(如图)引人注目.根据文物名片()名称:骨耜用途:在水田中使用的农具,主要用于平地、挖沟、引排水等A.北京东胡林遗址 B.浙江河姆渡遗址 C.陕西半坡遗址 D.山东龙山文化遗址【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骨耜”“在水田中使用的农具”可知,骨耜是水田中使用的农具,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故B符合题意,与北京东胡林遗址、山东龙山文化遗址无关。故选:B。3.(2分)距今5000年前后,山东大汶口文化农耕经济已经具有一定水平。原始居民有了私有财产,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A.贫富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大汶口原始居民,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父系氏族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大都有随葬品。故A符合题意、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4.(2分)黄帝陵(如图)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时节()A.推行禅让制 B.主持治水有功 C.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开创世袭制【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炎帝和黄帝。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依据课本所学,相传黄帝建造宫室,还教人们挖井,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C是正确的选项,排除A,排除B,排除D。故选:C。5.(2分)时间观念是认识、研究历史的基本意识。图①对应的朝代是()A.商朝 B.春秋 C.西周 D.秦朝【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公元前771年。故C符合题意,排除A,排除B,排除D。故选:C。6.(2分)西周时期形成“列鼎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士三鼎二簋,都有一定的规矩。与列鼎制度形成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识记西周分封制相关知识。【解答】A.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排除A。B.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C.依据“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在自己的封地继续分封。故与列鼎制度形成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分封制。D.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故选:C。7.(2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从如图可知,甲骨文()A.已经被完全识别出来 B.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C.记载夏朝时期的历史 D.文字载体多数是青铜器【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片的解读。【解答】观察图片可知,甲骨文使用了象形、会意,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甲骨文还没有被完全识别出来;甲骨文记载的是商朝的历史;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故选:B。8.(2分)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兵大举北上,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水、洛水流域,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历。“问鼎中原”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周天子控制诸侯 B.封建制开始确立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统一战争频繁【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兵大举北上、洛水流域,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历”可知,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各国不断进行战争,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九鼎是王权的象征,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排除A,封建制开始确立;春秋时期,排除D。故选:C。9.(2分)春秋争霸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吴王夫差 B.越王勾践 C.楚庄王 D.齐桓公【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首霸﹣﹣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解答】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生产,组建强大的军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选:D。10.(2分)列表总结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某班学生绘制了如下表格,据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政治局面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经济发展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各国应对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A.动荡不安的西周时期 B.奴隶制度的确立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分裂趋势的增强【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社会变革,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铁制工具和牛耕出现于春秋后期,排除A。B.夏朝确立奴隶制度,排除B。C.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战国社会变革,经济上,政治上,为了富国强兵,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D.这时期增强的趋势是统一,排除D。故选:C。11.(2分)实物史料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如图中的文物“商鞅铜方量”可以佐证商鞅主持变法期间()A.确立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耕织 D.奖励军功【答案】B【分析】本题结合图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的知识。【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故“商鞅铜方量”是商鞅统一秦国度量衡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器具,故B符合题意,与“商鞅铜方量”不符,商鞅铜方量反映的是统一度量衡的措施,排除C,与题意不符。故选:B。12.(2分)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能够体现他的这一思想主张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诸子百家思想观点,重点掌握法家学派的思想。【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以使臣民慑服,他反对空谈仁义,树立君主的权威。题干“事在四方,在于周围四方的臣民。故D符合题意,譬如北辰”属于儒家学派思想观点;“生于忧患,属于儒家学派;“无为而治,排除C。故选:D。13.(2分)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文化上颁布了通用全国的文字,如图所示()A.甲骨文 B.小篆 C.草书 D.楷书【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B符合题意。故选:B。14.(2分)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据图片判断()A.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年代与世纪的换算的相关史实。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解答】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公元前207年应属于公元前3世纪,据图片判断。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5题10分,第16题16分,第17题6分,共32分)15.(10分)【农业的发展】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原始时代开始,粟是黄河流域的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它们抗寒能力强、生长期短,对黄河流域春旱多风、夏热冬寒的自然条件有天然的适应性……水稻长期是南方人民的主粮,相传大禹治水后——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材料二:“人类耕作技术之发展,……若仅为木石所制,似尚停滞于耙耕期中……在春秋时期,进入犁耕期。”——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三:都江堰示意图(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特点,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的主要变化。(可从耕作技术、农业用具两个方面作答)(3)材料三所示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该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答案】(1)南稻北粟;自然条件的不同。(2)耙耕期进入犁耕期,铁制农具出现。(3)李冰。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重视兴修水利等。【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都江堰、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据材料一“从原始时代开始,粟是黄河流域的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生长期短,对黄河流域春旱多风,中国古代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特点是南稻北粟。(2)据材料二“人类耕作技术之发展,……若仅为木石所制,农器已有用铁为之者,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的主要变化是由耙耕期进入犁耕期。(3)材料三所示水利工程即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该水利工程是李冰主持修建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故答案为:(1)南稻北粟;自然条件的不同。(2)耙耕期进入犁耕期,铁制农具出现。(3)李冰。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16.(16分)【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制度构建和政策实行既反映了时代特色,又蕴含着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礼记•礼运》材料二:周朝的封建体制下,作为政治上的“共主”的周王,通过诸侯对王朝以外的地区实行间接的统治。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直至乡村。——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天下为公”“天下为家”分别指古代哪两个政治制度?“小康”社会是从哪一个王朝开始?(2)周秦之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试比较周朝、秦朝的有关制度,补充①、②两处的内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意义。比较内容周朝秦朝统治地方的方式①郡县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王②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3)材料三反映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项措施说明其对国家发展的意义。【答案】(1)“天下为公”指古代的禅让制;“天下为家”指古代的世袭制;夏朝。(2)①实行分封制;②建立郡县制。意义: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3)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写出两点即可)意义:选择秦始皇统一货币: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选择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选择统一文字: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选择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禅让制、世袭制、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以及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公”指古代的禅让制;根据“今大道既隐,禹死后,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故“小康”社会是从夏王朝开始的。(2)根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统治地方的方式是实行分封制,最高统治者成皇帝,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3)根据材料三“—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材料反映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秦始皇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便利了经济的发展,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故答案为:(1)“天下为公”指古代的禅让制;“天下为家”指古代的世袭制。(2)①实行分封制;②建立郡县制,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3)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选择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度量衡的统一。选择统一文字: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17.(6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方式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商鞅生平大事年表时间主要活动公元前390年商鞅出生于卫国,好“刑名之学”公元前365年25岁时求仕魏国,未受重用公元前361年31岁西向入秦,取得秦孝公信任仕秦期间廷议变法,驳斥守旧势力,扫除变法的障碍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制度,不告发犯罪要处以腰斩之刑奖励军功公元前350年第二次变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县制统一度量衡变法成效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强大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三年级口算试题
- 电力设施升级合同(2篇)
- 2024-2025年高中化学课时分层作业7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含解析苏教版选修4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9氯气的性质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一级警卫接待方案
-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 人事专员年终工作总结
- 幼儿园健康促进工作计划范文
- 人事行政工作总结
- 酒店跟企业的合作协议
- 牙外伤的远期并发症监测
- DL-T-1846-2018变电站机器人巡检系统验收规范
-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议论文万能模板
-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与相关事故案例培训课件(建筑)
- 《我的寒假生活》
- DZ/T 0430-2023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范(正式版)
- (高清版)WST 442-2024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
- 历史时间轴全
- 高速行业网络安全与维护
- 2024年能源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 (2024年)房地产销售人员心态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