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招生咨询常见问题解答及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状况_第1页
研究生招生咨询常见问题解答及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状况_第2页
研究生招生咨询常见问题解答及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状况_第3页
研究生招生咨询常见问题解答及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状况_第4页
研究生招生咨询常见问题解答及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状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研究生招生咨询常见问题解答为方便广大考生报考我校研究生,我办就招生咨询中的常见问题汇总解答如下:1、报考硕士研究生需要具备什么资格?答:政审要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学历要求: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报考;已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为原单位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生。年龄要求: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委托培养、自经费研究生者的年龄可适当放宽。身体条件: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2、考研如何报名?答:先网报,再现场确认,缺一不可。网报时间:应届生:9月份;往届生:10月份届时请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按报名网站的提示和要求如实填写本人报名信息。网上报名期间,考生可修改本人信息,并于11月10-14日到所选择的报名点进行现场确认;温州市报名点::温州市招生办(市21中内),市研招办联系电话:88638086我校代码:103513.如何查询贵校考研信息?报考我校请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点击首页上:温州大学图标查阅;或登陆:温州大学网页-招生就业-研究生招生招生政策查询:温州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查阅报考条件、报名方法、考试录取方式等)考试科目查询:温州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查阅各专业初、复试考试科目、招生人数等)参考书目查询:温州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统考科目不指定参考书目;均不提供邮购)考研政策性问题咨询研招办,专业性问题咨询招生学院。研招办将在校园网上及时发布招生信息,请考生密切关注我校网站。4、同等学力人员报考研究生有何特殊要求?答:大专毕业学历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5、贵校是否接受跨专业考生报考研究生?答:我校欢迎来自全国各高校各专业考生报考我校研究生。6、跨专业报考复试有没有其他要求?答:跨专业考生在复试时各硕士点视情况会加试两门专业核心课程。7、研究生报考类别共有哪些类别?答:①计划内非定向②计划内定向(在职公费)③计划外委托培养(在职自筹)④计划外自筹经费8、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硕士生有何区别?答: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硕士生的共同点:考生均系在职人员,由本人所在单位推荐报考,被录取者须由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定向或委托培养协议书,由用人单位承担学习期间的工资及劳保福利等,研究生完成学业后回定向或委托单位工作。不同点:定向培养研究生属国家计划内招生,其培养费由国家承担;而委托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费由用人单位支付。9、我校研究生录取类别有哪些?答:我校主要有三类:1.国家计划非定向培养研究生:培养费由国家财政拨款,全脱产学习;毕业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2.计划外委托培养研究生:培养费由选送单位支付,招生对象为在职人员。学习形式:第一年全脱产,从第二年开始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考生录取前其选送单位及考生本人须与我校签订委托培养协议,毕业后回原委托单位工作。3.计划外自筹经费培养研究生:我校2008年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并被录取的考生一律享受公费生待遇。全脱产学习;毕业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一般不必报考自筹经费类别,如分数未进入非定向类别分数线,自动调整为自筹经费类别。10、计划外研究生的录取、待遇如何?答:凡考试成绩达到我校录取基本要求但不能计划内录取的考生,即录取为计划外自筹经费或委托培养研究生。计划外研究生在培养上与计划内研究生完全一致,凡培养合格者,均可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11、各专业招生人数如何分配?答:在录取过程中,由于国家下达招生计划相对滞后,各专业报名和考试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招生专业目录中所列的各专业招生人数将会有所调整。若生源质量较好,有关专业将会适当增加招生人数。12、是否举办考前辅导班?答:根据教育部规定,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13、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问题我校硕士生招生时只按照专业划分,报名时不需要选择导师。我校选择导师实行师生双向选择政策,所以考生在报考时不用关心哪位导师,直接按专业报考即可。另外,导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非常繁重,难有精力给众多考生一一指导。应大多数导师的要求,我办不提供联系地址和电话。14、关于业务科目的参考书我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试科目及其参考书可以在招生目录上查询。某些科目没有列出参考书,是由于该科目不指定参考书(如《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由教育部统一考试,我校不指定参考教材);某些参考书有多种版本,新一些的版本应该都是可以的,因为参考书也只是仅供参考,并不是非此不可的。所有参考书目各地书店均有销售,我校一律不办理邮购。15、如何获得贵校的业务课考试大纲、历年试题等?请考生与硕士点所在学院联系或登陆学院的网页。16、关于08级研究生的待遇?凡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并被录取的考生一律享受公费生待遇,并给优秀研究生发放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对科研工作优秀的学生发放科研奖励(见《温州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励办法》)。17、有何政策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奖学金种类有多少?答:经济困难学生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入学时凭民政部门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办理)。入学后,学校提供三助岗位,帮助生活困难的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我院设有多种奖学金。计划内非定向生享受普通奖学金(200-240元/月)。优秀学生可享受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研究生科研奖及各类专项奖等。18、体检如何安排?答:考生复试、入学报到后均要体检,体检标准与本、专科生招生一致,凡体检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19、关于人事档案和户口问题答:非定向和自筹经费的研究生需将其人事档案转入我校。学生户口关系是否迁移到学校,由学生自主决定。20、你校研究生的录取条件是什么?答:我校研究生录取条件:①初试达到当年教育部规定A类地区参加复试的分数线;②通过我校的复试;③政审合格。符合上述三项条件者才能被录取。教育部规定的复试分数线每年有变化。21、准考证、成绩单、复试通知、录取通知书何时发出?答:准考证、复试通知和录取通知书的发出时间分别为12月中旬、4月初、6月中旬。届时,将由我办统一邮寄。初试成绩在3月初可通过电话、网上查询等形式获取,我校将不再另行发放成绩单。研招办将在校园网上及时发布招生信息,请考生密切关注我校网站。热忱欢迎全国各地的考生报考我校!预祝各位考生取得优异成绩!如何异地报名考研时几个关于户口的注意事项

一、考研可以不在户口所在地报名吗?该如何在异地报名?

答:报考的地点和考试地点一致就可以了,比如如果你计划在清华大学参加考试,就可以到清华大学报考。另外报名表上需要的公章,是你的档案所在单位的公章。

二、如果考研报名时用了假证明,对以后录取会不会有影响呢?

答:单位盖章的事情要妥善处理。报名时提交学校的资料中,需要的是本人档案所在单位的人事处公章,如果你使用了其他单位的公章,学校会认为你的人事档案和相关工作经历将在该单位。如果复试通过,学校将对该单位发调档函,如果你在调档截止日期之前不能及时把档案转移到该单位,学校可能会视为欺骗而取消你的入学资格。

三、身份证上的地址与现在户口所在地址不一样怎么办?报名表上的身份证号怎么填?

答:身份证上面有一个有效期限,只要是没有超过这个有效期限,就可以用。身份证上面的地址,是可以和户口所在地址不一样的?

四、如果档案与户口所在地不一致,有单位证明,还需要户口所在地证明吗?

答:无须户口所在地证明,只要单位证明就可以了。

五、成绩单盖哪里的章?

答:如果你的成绩单是从档案中复印的,成绩单就是由档案所在单位盖章。

六、成绩单上面有学院的盖章,但和档案里的不一样,没有包括所有的成绩,可以用来报名吗?用原件是不是可以不要单位盖章?

答:如果是往届生,提交的报名材料中的成绩单是要求从档案中复印而来,或者从学校教务处开具。不同的学校要求稍有不同,有些学校会接受教务处开具的成绩单原件。

七、如果盖的章和自己所在的单位不在一个城市,将来调档怎么办?

答:调档是由学校根据你所提交的报名表中的资料,如档案单位人事处公章,向盖人事主管部门发出调档函。调档的整个过程,原则上是不经过个人的。如果你的档案不在出示公章的单位,请你在复试之前将档案调转至你所盖章的单位,和两单位是否在同一城市并没有关系。

八、如果盖的不是本单位的章,是别单位的章,若复试过,学校发调档函是发到我盖章的那个单位吗,我是不是还要把档案调到那个单位,户口是不是不用过去了?

答:复试过了以后,学校是把调档函发到盖章的单位,你需要做的就是能够保证学校调档的时候,能够顺利的从盖章单位调出。户口和档案没有必然的关系。

九、毕业后在家复习没工作,准备继续复习明年考研究生,户口转回后怎样保管?

答:为了考研后能顺利通过复试并完成入学提档,考生在回家复习期间应做好两件事:1、是携带毕业证、派遣证(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和家里的户口本,到人才中心报到。2、是在复习考研期间,要在市或区上的人才中心办理档案人事代理手续,因为将来考研复试时,学校要查阅考生的政审报告,而一旦考研成功,学校还要提取考生档案,这里的政审报告和档案都得由人才中心出具。网上报名常见问题

1、网报过程中,考生填写个人信息时应注意什么?答:①在选择招生单位及报名点过程中,注意系统弹出的重要公告消息。

②“招生单位”、“报名点”、“考试方式”是报考关键信息,在提交信息后,不允许修改,请考生注意选择。

③输入姓名时要输入真实汉语名字,汉字与汉字中间不可有空格,输入法中无法找到的汉字,可用英文半角“?”代替,一个“?”代替一个汉字。

④通讯地址为考生接收准考证、复试通知书和录取通知书的有效地址,考生必须准确填写。

⑤应届毕业生的“户口所在地”和“户口所在地详细地址”两栏应填写考生现就读学校所在地和现就读学校详细地址。

⑥考生在填写联系电话时应注意区号、分机号可以用“-”分开。多个电话可以用逗号“,”分开,最多可输入30个字符,请填写可随时联系的电话。⑦考生在填写报考类别时应注意,若硕士毕业后离开原单位,应填国家计划内“非定向”或国家计划外“自筹”;若硕士生毕业后不离开原单位,应填国家计划“定向”或国家计划外“委培”。2、网上预报名和网上正式报名有什么区别?

答:预报名主要针对在校的应届毕业生,正式报名则是所有的考生。预报名与正式报名同样有效,不需要重复填报。

3、在填报时,招生单位、报名点或考试方式选择错误怎么办?

答:每个注册的用户名,只能填报一次,考生可以修改一些基本信息,但不允许考生修改招生单位、报名点和考试方式等信息,如发现选择错误,可重新注册一个用户名,并重新填报报名信息,系统会生成新的报名号。11月10

4、“户口所在地”、“档案所在地”及“户口所在地详细地址”应该如何填写?

答:应届考生填写就读学校所在地,往届考生按实际情况填写。

5、暂无工作或学习单位,如何填写“现在学习或工作单位”?

答:填“无”。

6、在填报时,发现网报系统中的数据与学校公布的不一致,请问怎么办?

答:发现这一问题,请及时向招生单位联系确认,出现这一情况,有可能是招生单位的考试科目出现错误,考生可等待几天,等问题解决后重新填报。

7、如何区分”自筹”和”非定向”等报考类别?

答:研究生培养类别分国家计划内非定向研究生、国家计划内定向培养研究生、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研究生四种。

①非定向研究生

非定向研究生在录取时不确定未来的工作单位。在校期间享受国家规定的奖学金和其它生活待遇。毕业时应服从国家就业指导,在国家规定的服务范围内进行安排或实行双向选择。

②定向培养研究生

定向培养研究生培养费用由国家提供。在录取时就确定将来的就业单位,并由考生与招生单位和定向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培养合同书,毕业后到合同规定的单位工作

③委托培养研究生

委托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费用由委托单位提供,毕业后到委托单位工作。其它均与定向培养研究生相同。

④自筹经费研究生

自筹经费研究生是招生单位根据社会需求,在培养条件、指导力量具备的前提下,用导师的科研经费、学校创收的经费或社会集资的自有经费培养的研究生。自筹经费生国家不负责分配。

8、少数民族考生名字中的点如何填写?

答:输入英文状态下的小数点就可以。

9、毕业院校已经改名了,应该如何填写?

答:可以在院校下拉列表中选择其他,然后在框中填写院校名称。

10、为什么我选择了毕业院校了,还提示毕业院校没有选择?

答:可先清空缓存,然后关闭所有网页,重新登录

11、报名的时候出现会话异常?

答:按照正常的流程是不会产生这种情况的,如果出现,应该是通过非法途径访问了系统。

12、如何修改报名信息?

答:输入用户名、密码、校验码进入系统后点击“修改已填报信息”即可。

13、如何知道网上报名已成功?

答:网报系统反馈给考生一个9位数的报名号,即表明报名已成功。该报名号需妥善保留,现场确认的时候需向报名点提供报名号。

第十章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状况10.1结论摘要●科技人力资源概况:数量减少,结构不合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加和科研机构改制的深入,研发机构的科技人力资源逐年减少,其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也略有下降,非科研性人员比重较大的不合理结构依然存在。尽管拥有研究生特别是博士学位的人员比重不断提高,但较之研发机构极富探索性、创造性、前沿性的科研特点,科技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力资源构成地区间科技人力资源分布严重失衡,东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素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数量增长与素质提高幅度上看,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较缓;经济较发达省市集中了较多的科技人力,其中北京、上海、辽宁、江苏的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而西藏、海南、宁夏、青海则科技人力匮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制造业又是工业的主体,因而制造业、农牧业集中了大量的科技人力资源,但总体上素质较低,并呈减少趋势,而供应业的科技人力在缓慢增长,素质也较高;制造业内部高技术行业(计算机行业为代表)的科技人力资源在增长,传统行业(服装制品业为代表)则在萎缩。从学科分布看,工程科技的科技人力资源拥有量最多,但投入到R&D的比重最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技人力资源素质最高,投入到R&D中的比重也最高。●科研经费配置状况近年来研发机构的经费来源基本上呈政府投入、机构自营、银行贷款三足鼎立之态,科研经费总量及人均经费额逐年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由于经费支持对象过多、经费投向上非科研性投入比重较大,导致研发机构人均科技经费支持力度过小,严重制约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的发挥。●科技产出状况近几年研发机构科技产出总量增加,质量有所提高。从科技产出的分布上看,东部较之中西部占了绝对优势;制造业较之其他行业科技产出量最多,但人均科技产出率较低;较之其他学科自然科学的人均科技产出率最高。●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有人员结构缺乏科技竞争力,人员流动的单向性与逆循环现象严重,研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的科研竞争力有下滑趋势;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与经费投向分散、经费使用浪费并存;科技创新体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缺乏持续性培养导致科研人员知识更新速度迟缓;研发机构缺乏职业魅力而难以吸引优秀科研人才的加盟与继续效力。●对策建议研发机构精减化、研发人员精英化;创建能发挥科技资源潜力的科研体制;抛开门户之见,充分调动全球科技资源等。10.1.1总量持续减少、结构基本稳定1.总量持续减少1996~1998年从业人员逐年加速递减,由1996年的68万减少到1998年的64.4万,年递减率由1997年的1.76%升至1998年的3.65%。其中退休人员以年平均12%的幅度逐年增加,1998年离退休26894人,占减少人员的62.2%。迄今退休人员总数已达到27万人,导致从业人员与离退休人员之比逐年减少,1996~1998年分别是:3.15:1、2.76:1、2.39:1。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社会负担日益加重。科研性人员的数量递减的速度更快。1998年科技活动人员、课题活动人员、课题投入人员及其中的R&D投入人员的数量分别是38.3万、22.8万、16.8万人年、9.4万人年、12.2万人年,较之1997年分别减少了4.4%、3.6%、3.9%、4%,均高于从业人员3.5%的递减率。(参见表10-1)随着离退休人员数量的增加及科研机构改制的深化,研究与开发机构人员数量将进一步减少。表10-1各类人员数量变动状况1996年1997年1998年从业人员680196668249644702科技活动人员416028400692382987课题活动人员244512236483227905课题投入人员(人年)172056174985168126R&D投入人员(人年)935599810694148R&D折合全时人员(人年)122078退休人员2158122416342702842.各类人员比例结构基本稳定,科研性人员比重略有下降1996~1998年研发机构从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课题活动人员、课题投入人员、R&D投入人员、R&D折合全时人员的比重变化不大,1998年分别是59.4%、35.4%、26.1%、14.6%、18.9%(参见表10-2)。但随着研究与开发机构从业人员的缩减,科技活动人员在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略有下降,由1996年的61.2%减少到1998年的59.4%,而生产经营人员所占比重逐年递增,由1996年的24.9%升至1998年的26.2%,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研究与开发机构中,科研性人员比重在下降(参见表10-2)。但从科技活动人员结构变动看,由于科技管理与科技服务人员的数量减少幅度较大,分别降至1998年的6.3、9.2万人,较之1997年减少了5.6%、5.5%,导致科技管理人员和科技服务人员所占比重逐年减少,1998年分别为16.5%、24%,较之1997年减少了0.2、0.3个百分点。而直接从事课题研究的课题活动人员由于数量减少幅度相对小,其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逐年缓慢上升,1998年达到59.5%,比1997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表明科技活动人员中科研性人员比重在提高。(参见表10-3)表10-2各类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结构变动状况1996年1997年1998年从业人员100%100%100%科技活动人员61.2%60.0%59.4%课题活动人员35.9%35.4%35.4%课题投入人员25.3%26.2%26.1%R&D投入人员13.8%14.7%14.6%R&D折合全时人员0.0%0.0%18.9%生产经营人员24.9%25.8%26.2%其他人员14.0%14.2%14.4%表10-3 科研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人员的构成1996年%1997年%1998年%科技活动人员416028100400692100382987100科技管理人员6872016.56687116.76310216.5课题活动人员24451258.823648359.022790559.5科技服务人员10279624.79733824.39198024.03.基础研究力度加强,R&D构成不合理在课题活动人员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从绝对量到相对量上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98年达到1.4万人,较之1997年提高了10%,其占课题活动人员的比例也由1997年的7.3%提高到8.4%,说明研究与开发机构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日益加大。同时1996~1998年期间从事科技服务的人员比重缓慢上升,1998年达到13.7%,比1997年上升了0.3%;而从事生产性活动的人员则逐年减少,其在课题活动人员中的比重亦逐年下降,1998年为4280人,比重只占2.5%(参见图10-1、10-2)。1998年研究与开发机构R&D折合全时人员12.2万余人,占科技活动人员的45.8%。其中全时人员9.8万人,占科技活动人员的36.8%,非全时人员4.6万人,占17.4%。从R&D人员构成看,其中有45%的人员从事试验与发展,这与研发机构主要从事开创性科学研究的定位不相符(参见图10-3)。图10-1研究与开发机构中各类课题投入人员数量变动图图10-2研究与开发机构中各类课题投入人员比重变动图图10-3R&D人员研究领域分布结构10.1.2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1996~1998年研究与开发机构中,尽管科学家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总量的比重以年0.8%左右的速度递增,但1998年也只有64.6%。从学历角度看,研究与开发机构中高学历人员,即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的数量及其占总量的比重越来越高,1996~1998年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的数量逐年递增,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5%和16%,1998年分别达到30568人、5579人;研究生及博士比占科技活动人员总量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分别比1997年提高了0.5%、0.3%,1998年达到8.0%、1.5%。而研究生以下学历的人员在数量上均逐年减少,大专以下学历的人员在科技活动人员中的比重不断下降。1998年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有19万余人,比1997年减少了2.5%,但其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则比1997年提高了0.8%,达到49.6%。(参见表10-4、10-5)从职称角度看,高级职称科技人力的数量及其占总量比重在增长。1998年高级职称人员数量在科技人力总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较之1997年反而有所增加,增幅约1.7%,达91408人。而其余各级职称人员的数量均有所减少。从各级职称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看,高级职称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不断上升,1998年达到23.9%,比1997年提高了1.5%,中级及以下职称所占的比例则呈缓慢下降趋势(参见表10-6)。尽管研发机构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及双高人才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但对于担负着探索性、创造性研究任务的研发机构而言,还需进一步提高。表10-4科技活动人员的学历结构1996年1997年较前一年增加1998年较前一年增加科技活动人员416028400692-3.7%382987-4.4%研究生29687299190.8%305682.2%博士4137482716.7%557915.6%硕士2401023880-0.5%23779-0.4%大学本科172728165677-4.1%160173-3.3%大专9201490173-2.0%88736-1.6%其他121599114923-7.7%103510-14.0%表10-5各学历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例变动状况1996年1997年1998年科技活动人员100.0%100.0%100.0%研究生7.1%7.5%8.0%博士1.0%1.2%1.5%硕士5.8%6.0%6.2%大学本科41.5%41.3%41.8%大专22.1%22.5%23.2%其他22.5%21.5%19.4%表10--6科技活动人员的职称结构1996年1997年1998年人数比重人数比重人数比重科技活动人员416028100.0%400692100.0%382987100.0%高级9146822.0%8989022.4%9140823.9%中级14909335.8%14213435.5%13609135.5%初级11134026.8%10598126.4%9953626.0%其他6412715.4%6268715.6%5595214.6%10.2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分布概况10.2.1分地区:地区分布严重失衡从三大地带科技人力分布来看,东、中、西部分布严重失衡,呈明显的由高及低阶梯形态分布。东部集中了绝大多数的科技人力资源,其中科技活动人员占全国的55%以上,课题投入人员和R&D折合全时人员均占到60%左右,科学家工程师数量占到全国总量的近58%,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力占全国总量的72.7%、拥有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力占到总量的82.4%、拥有高级职称的占到总量的61.2%。表明高素质人才向东部集聚的迹象更加明显。各省市科技人力分布也不均衡,经济较发达省市集中了较多的科技人力。其中北京、上海、辽宁、江苏的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四省市集中了全国35.6%的科技活动人员、45%的R&D折合全时人员;而西藏、海南、宁夏、青海则科技人力匮乏,四省市科技活动人员数仅占全国的1.7%、R&D折合全时人员仅占全国的1.4%。各省市之间从业人员结构效率差距较大。1998年各省市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位列前四的分别是福建(76.1%)、新疆(69.2%)、青海(67.1%)、浙江(66.7%),排名最后的省市分别是湖南(50.9%)、广西(49.6%)、江西(46.8%)、宁夏(40.3%)。1.三大地带之间分布失衡:东部引力继续强劲、西部开始突显、中部略显疲态1)从量上看,东部集中了大部分科技人力,特别是高素质科技人力。1998年东部集中了55%、58%左右的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工程师,而中部分别是25%、24%左右,西部分别是19%、17%左右,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东、中、西部科技活动人员占其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是60%、59%、58%左右,科学家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例分别是67%、62%、60%左右,表明东部从业人员结构效率及科技人力的素质较高。1998年东、中、西部课题投入人员分布上,西部课题投入人员占全国总量比重较之1997年有所提高。课题投入人员中R&D人员投入的比重东部较高,为58.4%,西部只有50%,但从其变动趋势看,东、中部略有下降,而西部则增长较快。在12.2万R&D折合全时人员中,东部拥有7.4万人年,占60.9%,中、西部则分别只占25%、14.1%。R&D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比重东部最高,占到78.6%,中、西部相差不多,分别为72.6%、71.5%。在R&D人员中的科学家工程师总量中,东部占了62.9%。(参见表10-7、10-8、10-9、10-10、10-11)表10-7东、中、西部科技人力数量变动状况从业人员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工程师1997年1998年1997年1998年1997年1998年总计668249644702400692382987254481247555东部368127355193224815213042149349143336中部16976316382798860966725976260027西部13035912568277017732734537044192表10-8东、中、西部科技人力比重变动状况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科技活动人员分布科学家工程师分布1997年1998年1997年1998年1997年1998年总计60.0%59.4%100.0%100.0%100.0%100.0%东部61.1%60.0%56.1%55.6%58.7%57.9%中部58.2%59.0%24.7%25.2%23.5%24.2%西部59.1%58.3%19.2%19.1%17.8%17.9%表10-9东、中、西部课题投入人员及其R&D投入人员数量课题投入人员R&D投入人员1997年1998年1997年1998年总计1749851681269810694148东部105173996616198458228中部39243383802185520879西部30569300851426715041表10-10东、中、西部课题投入人员及其R&D投入人员比例区域课题投入人员占总量比重R&D投入人员所占比重1997年1998年1997年1998年总计100.0%100.0%56.1%56.0%东部60.1%59.3%58.9%58.4%中部22.4%22.8%55.7%54.4%西部17.5%17.9%46.7%50.0%表10-11R&D人员状况R&D折合全时人员比重科学家工程师比重R&D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比重总计122078100%92896100%76.9%东部7437760.9%5846662.9%78.6%中部3054925.0%2217223.8%72.6%西部1715214.1%1225813.2%71.5%与科技人力资源向东部集聚相比,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素质科技人力向东部集中的现象更加明显。东部具有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职称的科技活动人员占总量的比重显著高于中部及西部水平,中、西部之间差距不大。从增长趋势上看,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减少的情况下,东部和西部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数量均有所增长,使其占全国的比重也有所增长。与西部高学历人员绝对数量及相对比重缓慢增长的趋势相比,中部呈缓慢减少态势。科技活动人员中的高层次人才向东部集中的迹象更明显,有72.7%的研究生(其中82.4%的博士、70%的硕士)、56.2%的大学本科、61.2%的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力集中在东部。中部科技活动人员为9.7万人,占总量的25%,其中研究生(包括博士、硕士)、高级职称人员占总量的比重分别是15.5%(10.2%、16.5%)、23.5%;西部科技活动人员为7.3万人,占总量的19%,其中研究生(包括博士、硕士)、高级职称人员占总量的比重分别是11.7%(7.4%、13.3%)、15.3%。(参见表10-12、10-13)在1998年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较1997年有所减少的情况下,东部、西部研究生的总量仍有所增加,分别达到22233人、3593人,增长了3%、2%,而中部的研究生数量则减少了1.4%,降至4742人。东、中、西部博士的数量均有所增加,1998年分别达到4599人、567人、413人,较之1997年分别增长了16.6%、17.4%、3.5%。从研究生及博士的增减状况看,东部对高学历人员的吸引力依然很大,在净增的752位博士中,有87%的人员选择了东部省市就业;在包括净增及由中部流出的人员中,近90%的人选择了东部省市。(参见表10-14、10-15)表10-12东、中、西部科技活动人员学历与职称数量结构科技活动人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大学大专高级中级初级东部213042459916699222339010046871559297529853155中部96672567391647423993524920215073465325578西部73273413316435933013816945139722614020803表10-13东、中、西部科技活动人员学历与职称比例结构科技活动人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大学大专高级中级初级东部55.63%82.43%70.23%72.73%56.25%52.82%61.19%55.33%53.40%中部25.24%10.16%16.47%15.51%24.93%28.08%23.53%25.46%25.70%西部19.13%7.40%13.31%11.75%18.82%19.10%15.29%19.21%20.90%表10-14大、中、西部科技活动人员中研究生与博士的增减量东部中部西部总计研究生增减量644-6772649博士增减量6548414752表10-15区域科技活动人员中学历与职称比重结构:博士硕士研究生大学大专高级中级初级东部2.16%7.84%10.44%42.29%22.00%26.25%35.34%24.95%中部0.59%4.05%4.91%41.31%25.78%22.25%35.85%26.46%西部0.56%4.32%4.90%41.13%23.13%19.07%35.67%28.39%2)从素质结构看,东部的科技人力素质明显较高,其科技活动人员中高素质人才包括研究生特别是博士、高级职称所占比重显著高于中、西部。东部科技活动人员中研究生的比重(10.4%)是中部(4.9%)、西部(4.9%)这一数值的2倍,其中东部科技活动人员中博士的比重(2.2%)是中部、西部科技活动人员中博士比重0.59%、0.56%的近4倍。东部高级职称在科技活动人员中的比重(26.3%)也高于中部(22.2%)、西部(19.1%)。中、西部在研究生、高级职称占其科技活动人员比重方面相差不大。(参见表10-16)从素质结构变动方向看,东、西部科技活动人员中高素质人员有所增长。其中东部的研究生比重特别是博士比重,分别由1997年的9.6%、1.8%上升到1998年的10.4%、2.2%;西部研究生特别是博士比重由1997年的4.6%、0.5%上升到1998年的4.9%、0.6%;中部研究生的比重1998年与1997年基本持平,博士比重则由1997年的0.5%提高到1998年的0.6%。可见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增长速度东部最快,西部其次。职称方面1998年东、中、西部的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较之1997年均有所提高,其中东部提高了1.7%,而中、西部则提高了1.3%左右。(参见表10-16)表10-16各区域科研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学历与职称比重状况对比东部中部西部1998年1997年1998年1997年1998年1997年博士2.2%1.8%0.6%0.5%0.6%0.5%硕士7.8%7.4%4.1%4.2%4.3%4.1%研究生10.4%9.6%4.9%4.9%4.9%4.6%大学42.3%41.8%41.3%40.9%41.1%40.6%大专22.0%21.3%25.8%25.6%23.1%22.0%高级26.3%24.6%22.2%20.9%19.1%18.2%中级35.3%35.4%35.8%36.4%35.7%34.7%初级25.0%25.7%26.5%26.6%28.4%28.3%2.各省市科技人力分布失衡1)发达省市集中了较多的科技人力资源。1998年各省拥有科技活动人员量的座次及其在总量中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有4个省市的科技活动人员达2万人以上,占全部人员的35.7%。其中人数最多的北京拥有科技人员6.4万(是位居第二的上海的2.4倍,是位居最后的西藏的近142倍,足见北京对科技人力的吸引力非常大),占了16.8%,较1997年的17.3%下降了0.5%,是各省市中科技人力资源减少幅度最大的。其次是上海,拥有近2.7万,占7%左右,另外两家超过两万的省份是辽宁(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4万余人,占6.3%)、江苏(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1万余人,占5.5%),均属于东部地区;达1万以上的省份有15个,占了全部人员的77.6%。前十五个超过万人的省份中,东部有7个,占了47%;中部有5个,占了33%;西部有3个,占了20%。这一状况与1997年相同。(参见表10-17)表10-17各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及比重状况1998年比重1997年比重总计38298714006921北京643560.1680693420.1731上海269510.0704288410.0720辽宁242210.0632258050.0644江苏211940.0553222200.0555四川198930.0519217990.0544湖北173110.0452170840.0426山东170020.0444175800.0439广东160930.0420161590.0403陕西145240.0379146450.0365吉林144460.0377150990.0377天津137870.0360142530.0356河南137120.0358141890.0354湖南115310.0301117830.0294黑龙江113350.0296109630.0274甘肃108980.0285112820.0282山西82620.021687450.0218浙江78400.020580520.0201云南78090.020480470.0201安徽73830.019377250.0193河北72960.019177700.0194广西71910.018875870.0189江西63860.016765490.0163内蒙63060.016567230.0168新疆56900.014958210.0145福建52800.013853680.0134重庆50660.013255800.0139贵州47920.012551180.0128青海22830.006023060.0058宁夏18640.004919290.0048海南18310.004818380.0046西藏4540.00124900.0012从人员构成看,各省市之间研发机构中科研性人员比重差距较大。1998年各省市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位列前四的分别是福建(76.1%)、新疆(69.2%)、青海(67.1%)、浙江(66.7%),排名最后的省市分别是湖南(50.9%)、广西(49.6%)、江西(46.8%)、宁夏(40.3%),北京为59.9%,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9.4%。可见无论省市发达与否均存在大量非科研性人员。(参见表10-18)从科学家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看,各省市之间差距较大。1998年科学家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排在前四名的省市是河北(73.1%)、北京(71.3%)、浙江(70.7%)、黑龙江(70.5%),排在后四位的是贵州(56.4%)、江西(51.7%)、西藏(37.9%)、海南(31.9%)。第一名与最后一名相差了41%左右。(参见表10-18)表10-18各省市科技活动人员及其科学家工程师比重状况省市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省市科学家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1998年1997年1996年1998年1997年1996年福建76.1%75.8%76.1%河北73.1%71.6%71.4%新疆69.2%69.6%70.0%北京71.3%71.3%72.1%青海67.1%70.0%69.1%浙江70.7%68.5%66.6%浙江66.7%66.3%67.1%黑龙江70.5%66.3%64.8%安徽66.2%68.5%69.6%辽宁68.0%67.6%66.6%河南65.5%65.3%65.5%上海67.3%64.4%65.6%贵州64.4%66.5%67.0%福建66.4%66.1%66.0%西藏64.4%61.3%59.2%天津66.3%63.9%62.8%江苏64.3%64.5%65.7%山东65.7%65.2%63.5%云南63.7%63.8%64.9%江苏65.1%64.6%62.8%甘肃63.6%62.9%62.7%新疆65.0%63.7%62.0%广东63.5%62.7%63.0%平均水平64.6%63.5%63.1%辽宁63.4%63.7%63.7%河南63.9%60.3%58.5%湖北62.1%58.4%60.8%甘肃63.7%63.0%62.3%内蒙61.3%61.1%56.1%安徽63.6%64.6%61.7%天津61.1%59.0%58.9%湖北62.7%61.4%59.9%黑龙江61.0%57.7%61.6%山西62.7%60.9%56.8%山西60.0%61.1%62.7%重庆62.6%56.0%56.0%北京59.9%63.1%64.9%云南62.1%60.8%58.7%陕西59.8%58.1%58.5%青海61.9%60.8%60.4%平均水平59.4%60.0%61.2%宁夏61.9%59.8%56.4%山东58.8%58.5%57.8%内蒙61.2%60.2%58.9%吉林57.9%57.4%57.5%陕西60.5%61.1%60.4%海南55.7%53.4%55.5%广西60.4%59.3%56.5%河北54.1%54.7%55.5%吉林59.5%57.9%59.9%上海54.1%55.9%56.7%湖南58.9%59.9%60.1%四川52.4%55.3%54.4%广东58.6%57.0%57.6%重庆52.3%53.9%60.2%四川56.8%55.1%55.8%湖南50.9%51.0%53.1%贵州56.4%55.5%55.4%广西49.6%50.9%54.0%江西51.7%50.1%53.6%江西46.8%47.3%47.9%西藏37.9%35.1%36.9%宁夏40.7%41.1%42.3%海南31.9%32.8%31.1%随着研发机构从业人员的减少,与1997年比,绝大多数省市课题活动人员的数量有所减少,其中减少幅度最大的省市包括海南、北京、河南、四川等,分别降低了41.6%、10.5%、8.7%、6.7%;1998年课题活动人员数量位列前四的省市包括北京(33735)、上海(12120)、辽宁(10010)、江苏(9209),占总量的38.7%。与1997年相比,各省市课题投入人员中投入R&D研究的比例基本持平,但海南、西藏、四川这一比例增长较快,分别上升了16.6%、16.2%、10.7%,表明不发达省市加大了对创造性科研的人力投入。而河北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下降比例达12.2%。1998年投入R&D研究的人员占课题投入人员比重位列前四名的省市是北京(81%)、吉林(76.4%)、海南(74.7%)、上海(61),位列后四名的省市则分别是贵州(33.5%)、山西(33.0%)、重庆(27.3%)、河北(24.2%)。(参见表10-19)表10-19各省市课题投入人员数量及R&D人员比例状况1998年1997年1998年1997年位次省市课题投入人员省市课题投入人员省市投入R&D研究人员比重省市投入R&D研究人员比重1北京33735北京37689北京81.0%北京80.0%2上海12120上海12666吉林76.4%吉林76.5%3辽宁10010辽宁10369海南74.7%湖南61.1%4江苏9209江苏9112上海61.0%海南58.1%5广东7834四川7835湖南60.6%广东57.3%6四川7313广东7672黑龙江59.8%湖北57.3%7山东6982天津6994陕西59.0%黑龙江57.0%8湖北6915湖北6973广东58.0%上海56.6%9天津6400山东6846甘肃57.0%甘肃56.6%10吉林5830吉林6101西藏53.2%陕西55.0%11河南5229河南5725江西53.2%青海54.3%12黑龙江5175黑龙江5244福建52.9%江西52.7%13甘肃4980甘肃4989安徽51.3%安徽51.1%14陕西4944陕西4756四川51.1%新疆51.1%15云南4495云南4536江苏50.3%山东51.0%16湖南4242湖南4406青海50.1%云南48.9%17浙江4208浙江4214新疆50.1%河南47.7%18河北3599河北3604湖北49.4%辽宁46.5%19安徽3364安徽3282云南48.8%福建44.1%20山西2955山西2871河南47.8%江苏42.7%21新疆2630新疆2733广西42.9%广西40.6%22江西2602福建2594宁夏42.2%四川40.4%23福建2592广西2558浙江41.4%浙江39.4%24广西2473江西2461辽宁41.4%山西37.3%25内蒙2068内蒙2180内蒙36.4%西藏37.0%26贵州1996贵州2030山东36.3%河北36.4%27重庆1962重庆1895天津34.8%贵州36.1%28青海764海南855贵州33.5%宁夏35.7%29宁夏723青海763山西33.0%天津34.3%30海南499宁夏740重庆27.3%内蒙33.9%31西藏278西藏292河北24.2%重庆27.9%R&D折合全时人员具有较高的集中度。R&D折合全时人员占总量比例位列前四名的省市分别是北京(约3.4万人年,占27.8%)、上海(约0.94万人年,占7.7%)、广东(约0.62万人年,占5.1%)、江苏(约0.61万人年,占5.0%),均属于东部地区,占总量的45.6%;位列最后四名的省市分别是青海(573人年,占0.5%)、海南(478人年,占0.4%)、宁夏(415人年,占0.3%)、西藏(206人年,占0.2%),除海南属于东部外,其余均属于西部。R&D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比重较高的省市是河北(占85.8%)、辽宁(占82.8%)、山东(占82.3%)、重庆(占81.2%)、北京(占80.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76.1%的省市有11个,西部的新疆(占79.9%)、青海(占76.3%)分列第6、11位。排在最后的四个省市分别是江西(占62.6%)、海南(占61.1%)、宁夏(占52.5%)、西藏(占44.7%)。R&D折合全时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1.9%的省市有9个,位列前四名的省市分别是北京(占52.8%)、西藏(占45.4%)、吉林(41.1%)广东(38.6%)。排在最后的四个省市分别是内蒙(占15.5%)、河北(占15.1%)、山西(14.9%)、重庆(13.7%)(参见表10-20)表10-20各省市R&D人员状况全时人员各省市占总量比例科学家工程师比重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总计122078河北85.8%北京52.8%北京3395327.8%辽宁82.8%西藏45.4%上海94317.7%山东82.3%吉林41.1%广东62055.1%重庆81.2%广东38.6%江苏60915.0%北京80.9%云南36.4%吉林59444.9%新疆79.9%黑龙江35.3%辽宁55474.5%天津79.4%上海35.0%四川52244.3%安徽78.4%甘肃34.5%湖北44993.7%山西77.4%福建33.2%黑龙江39973.3%上海77.2%平均值31.9%陕西39403.2%青海76.3%安徽31.1%甘肃37623.1%平均值76.1%湖南29.9%湖南34452.8%云南75.5%新疆28.8%河南34002.8%福建75.4%江苏28.7%山东32822.7%江苏75.1%浙江28.7%天津28902.4%黑龙江75.1%江西28.1%云南28442.3%内蒙75.0%陕西27.1%安徽22991.9%甘肃74.5%四川26.3%浙江22511.8%湖北74.0%海南26.1%江西17971.5%贵州72.5%湖北26.0%福建17521.4%河南72.3%青海25.1%新疆16401.3%吉林71.9%河南24.8%广西13961.1%湖南71.7%辽宁22.9%山西12281.0%浙江71.1%宁夏22.3%河北11010.9%广东71.0%天津21.0%内蒙9800.8%陕西70.0%广西19.4%贵州8120.7%广西69.8%山东19.3%重庆6960.6%四川64.4%贵州16.9%青海5730.5%江西62.6%内蒙15.5%海南4780.4%海南61.1%河北15.1%宁夏4150.3%宁夏52.5%山西14.9%西藏2060.2%西藏44.7%重庆13.7%高学历科技人力在各省市之间分布的集中程度较高,各省市之间差距明显。1998年研究生数位列前五的北京、上海、广东、江苏、辽宁5省市所拥有的研究生占总量的62.2%、博士科技人力占总量的76.4%,其中北京就占了52.7%。而西藏、宁夏、海南、青海四省市科技人力具有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的占全国总量比例的只有0.56%、0.49%。从各省市各种学历人员占总量的比例变动趋势看,发达省市对高学历人员的吸引力继续加强,而不发达省市则面临难以吸引高学历人才与现有高学历人才流不住的双重困境,这进一步拉大了各省市间科技人力素质水平上的差距。1998年新增(包括净增加量与由其他省市流出量)研究生数为886人、博士数为825人,其中研究生增加较多的省市为北京(30.6%)、广东(23%)、上海(11.7%);博士增加较多的是北京(44.4%)、辽宁(9.5%)、上海(7%)。不增反减的省市中,研究生减少最多的是吉林(减少71人,流失率10%)、广西(35人,流失率14.4%)、湖南(27人,流失率4.16%);博士减少最多的省市是陕西(54人,流失率74%)、广西(9人,流失率50%)、吉林(5人,流失率5.2%)。(参见表10-21)注:流失率=当年减少人数/上一年人员总数2)从素质结构看,发达省市科技人力的素质较高。1998年各省市科技活动人员中研究生所占比重位于前四位的省市是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其研究生、博士比重分别超过5%、3%;这一指标位列后四位的省市是西藏、宁夏、内蒙、江西,其研究生、博士所占比重均低于0.23%。(参见表10-22)各区域内部省市之间高学历人数差异较大,特别是东、西部省市之间差距悬殊。如东部,北京科技人力中研究生(11381)、博士(2943)数是海南(分别是67人、13人)的170倍、226倍。表10-21各省市研究生、博士学历人员数量及变动情况1998年1997年研究生增加量博士增加量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总计305685579299194827649752北京113812943111102577271366上海2356573225251510458广东1875203167114920454江苏182622017961893031辽宁15763251571247578湖北12971571335138-3819四川117981118867-914山东987139940924747吉林71896789101-71-5甘肃707122687962026河南68963674421521陕西63973640127-1-54浙江6235862840-518湖南6225064937-2713天津6073662739-20-3黑龙江46080407685312云南4456541057358河北3963936734295安徽3917241665-257福建3313232029113山西27431250202411新疆219152077128广西2081824327-35-9重庆158181389209江西1478144632内蒙144101456-14贵州1422514526-3-1青海7012727-25海南671364736宁夏3013020-1西藏414100表10-22各省市技人力资源各学历人员占总量的比例变动状况1998年1997年研究生博士硕士大学本科研究生博士硕士大学本科北京0.37230.52750.33810.17270.37140.53390.33610.1789上海0.07710.10270.06710.06360.02100.10670.06450.0638广东0.06130.03640.06740.04160.01230.03090.06360.0391江苏0.05970.03940.06330.05460.05250.03920.06330.0539辽宁0.05160.05830.04850.06590.07530.05120.05000.0686湖北0.04240.02810.04490.04020.06000.02860.04660.0389四川0.03860.01450.04660.04750.02100.01390.04500.0500山东0.03230.02490.03540.04600.01070.01910.03380.0443吉林0.02350.01720.02510.03960.03140.02090.02690.0391甘肃0.02310.02190.02390.02890.05590.01990.02340.0293河南0.02250.01130.02460.03770.00810.00870.02510.0358陕西0.02090.01310.02600.03830.00210.02630.02510.0373浙江0.02040.01040.02290.02330.00840.00830.02350.0229湖南0.02030.00900.02240.02690.00480.00770.02520.0279天津0.01990.00650.02400.03830.02640.00810.02420.0385黑龙江0.01500.01430.01510.03480.01360.01410.01430.0316云南0.01460.01170.01480.01990.01390.01180.01360.0199河北0.01300.00700.01470.02220.00480.00700.01400.0225安徽0.01280.01290.01200.01980.02250.01350.01340.0200福建0.01080.00570.01160.01540.04460.00600.01150.0152山西0.00900.00560.00950.02070.02170.00410.00880.0200新疆0.00720.00270.00780.01560.00460.00150.00820.0151广西0.00680.00320.00740.01650.03970.00560.00850.0170重庆0.00520.00320.00570.01330.00480.00190.00550.0127江西0.00480.00140.00550.01500.01370.00120.00770.0151内蒙0.00470.00180.00540.01480.00010.00120.00570.0154贵州0.00460.00450.00440.01390.02140.00540.00620.0138青海0.00230.00220.00250.00560.02300.00150.00310.0054海南0.00220.00230.00190.00260.00240.00150.00210.0027宁夏0.00100.00020.00120.00470.00100.00040.00100.0047西藏0.00010.00020.00020.00060.00690.00020.00000.0006从研究生占科技活动人员比例的变动情况看,较之1997年,1998年大部分省市都有所提高,其中东部、西部的部分省市增幅较大,如北京增幅最大,较之1997年的16.02%增加了1.66%,其次是广东增加了1.31%,上海增加了0.93%而由去年的第五位升至今年的第三位。表明北京、广东、上海日益成为高层次科技人力积聚的地区。其余研究生与博士数量增加较快的包括重庆(分别增加了0.6、0.2个百分点)、河北(分别增加了0.7、0.1个百分点)、云南(分别增加了0.6、0.12个百分点)。而湖北则由1997年的7.81%,下降到1998年的7.49%,从而导致其位次由去年的第四降至今年的第七位。处于同一地带的各省市之间高学历人员比重差别较大。如东部的海南、广西研究生的比重只有3.66%、2.89%,分列第23、28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7.98%低4.32%、5.1%,比位列第一的北京低14%、14.8%;中部中研究生比例最高的湖北占7.49位列第6,比排在最后的江西高出5.2%;西部大部分省市研究生占科技活动人员人员的比重偏低,但甘肃、四川这一数值分别是6.49%、5.93%,比位列最后的西藏的0.88%高出5.6%、5.1%。(参见表10-23)表10-23各省市科研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学历比例结构按研究生比例排序1998年1997年省市研究生博士硕士大学省市研究生博士硕士大学本科1北京17.68%4.57%12.49%42.98%北京16.02%3.72%11.58%42.74%2广东11.65%1.26%9.96%41.39%广东10.34%0.92%9.40%40.08%3上海8.74%2.13%5.92%37.78%江苏8.08%0.85%6.80%40.19%4江苏8.62%1.04%7.10%41.28%湖北7.81%0.81%6.52%37.68%5总计7.98%1.46%6.21%41.82%上海7.81%1.79%5.34%36.63%6浙江7.95%0.74%6.95%47.51%浙江7.80%0.50%6.97%47.09%7湖北7.49%0.91%6.17%37.18%总计7.47%1.20%5.96%41.35%8辽宁6.51%1.34%4.76%43.61%甘肃6.09%0.85%4.95%43.01%9甘肃6.49%1.12%5.21%42.51%辽宁6.09%0.96%4.63%44.07%10福建6.27%0.61%5.25%46.61%福建5.96%0.54%5.12%46.89%11四川5.93%0.41%5.57%38.26%湖南5.51%0.31%5.11%39.25%12山东5.81%0.82%4.95%43.31%四川5.45%0.31%4.93%37.99%13云南5.70%0.83%4.49%40.82%安徽5.39%0.84%4.14%42.82%14河北5.43%0.53%4.80%48.67%山东5.35%0.52%4.60%41.73%15湖南5.39%0.43%4.62%37.30%吉林5.23%0.67%4.26%42.91%16安徽5.30%0.98%3.86%42.87%云南5.10%0.71%4.04%40.98%17河南5.02%0.46%4.27%43.99%河南4.75%0.30%4.23%41.84%18吉林4.97%0.66%4.14%43.89%河北4.72%0.44%4.30%48.07%19天津4.40%0.26%4.14%44.46%天津4.40%0.27%4.06%44.71%20陕西4.40%0.50%4.26%42.19%陕西4.37%0.87%4.10%42.20%21黑龙江4.06%0.71%3.17%49.12%黑龙江3.71%0.62%3.11%47.82%22新疆3.85%0.26%3.27%43.83%新疆3.56%0.12%3.35%43.05%23海南3.66%0.71%2.40%22.67%海南3.48%0.38%2.72%24.32%24山西3.32%0.38%2.75%40.18%广西3.20%0.36%2.66%37.05%25重庆3.12%0.36%2.66%41.93%青海3.12%0.30%3.17%38.99%26青海3.07%0.53%2.58%39.42%山西2.86%0.23%2.39%37.94%27贵州2.96%0.52%2.17%46.33%贵州2.83%0.51%2.87%44.70%28广西2.89%0.25%2.43%36.75%重庆2.47%0.16%2.35%37.62%29江西2.30%0.13%2.05%37.52%江西2.20%0.09%2.82%38.13%30内蒙2.28%0.16%2.05%37.68%内蒙2.16%0.09%2.01%38.05%31宁夏1.61%0.05%1.50%40.24%宁夏1.56%0.10%1.19%40.59%32西藏0.88%0.22%1.10%19.82%西藏0.82%0.20%0.20%19.39%1998年高级职称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3.87%的省市有10个(北京、黑龙江、河北、天津、湖北、浙江、安徽、江苏、辽宁、上海),其中7个属于东部,3个属于中部。位列后十位的省市中,西部有6个(西藏、青海、贵州、云南、内蒙、重庆),中部有2个(江西、山西),东部有2个(海南、广西)。各区域内部省市间的差异较大,如东部地区,北京高级职称占33.43%位列第一,比位列倒数第二的海南高出近27%;西部多数省市位列较后,但新疆高级职称比例占21%排第14位,比位列最后的西藏的6.39%高出14.6%。(参见表10-24)表10-24各省市科研机构科技人力资源职称变动情况按高级职称比例排序1998年1997年省市高级职称中级职称省市高级职称中级职称1北京33.43%33.04%北京30.73%33.60%2黑龙江28.89%38.09%黑龙江26.91%38.90%3河北27.28%39.20%河北26.37%39.05%4天津25.07%36.31%天津23.86%36.08%5湖北24.70%34.12%辽宁23.21%37.87%6浙江24.44%36.95%浙江22.89%37.92%7安徽24.41%34.93%江苏22.81%34.42%8江苏24.28%34.27%安徽22.80%36.38%9辽宁24.27%37.48%总计22.43%35.47%10上海23.92%39.21%湖北22.40%35.96%11总计23.87%35.53%山东22.24%37.40%12山东23.70%37.44%上海22.05%37.71%13吉林22.24%34.14%吉林21.39%35.08%14新疆21.04%36.20%湖南21.13%36.44%15陕西20.78%35.05%新疆20.37%35.20%16湖南20.73%35.83%宁夏19.85%35.20%17河南20.60%36.53%陕西19.58%36.17%18宁夏20.12%35.89%河南19.46%35.77%19四川19.82%33.65%甘肃19.06%37.31%20甘肃19.82%37.36%四川18.45%32.39%21福建19.41%34.92%福建18.44%35.62%22广东19.28%32.11%广东17.84%31.33%23山西18.81%38.27%重庆17.62%32.11%24重庆18.08%36.26%广西17.52%36.73%25广西17.73%37.20%山西17.12%37.34%26内蒙17.46%40.69%江西16.16%32.62%27云南16.93%37.80%云南15.86%35.84%28江西16.79%32.10%内蒙15.59%39.42%29贵州15.23%37.50%贵州15.16%34.74%30青海12.35%38.33%青海13.57%37.25%31海南8.08%16.93%海南8.00%17.57%32西藏6.39%20.93%西藏6.73%21.22%10.2.2分行业:总量分布格局依旧注:这里只分析农、林、牧、渔业(简称农牧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简称供应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简称地勘水利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简称交运通信业)。制造业中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简称服装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简称电信设备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简称计算机制造业),分别代表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制造业、农牧业集中了科技大量科技人力资源,但呈减少趋势,供应业的科技人力在缓慢增长。从从业人员中科研性人员比重看,供应业、建筑业效率较高,制造业最低。从人员素质看,供应业、采掘业的人员素质较高,而农牧业与制造业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