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修辞理论与中国现代修辞学_第1页
西方修辞理论与中国现代修辞学_第2页
西方修辞理论与中国现代修辞学_第3页
西方修辞理论与中国现代修辞学_第4页
西方修辞理论与中国现代修辞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修辞理论与中国现代修辞学

在中国古代修辞研究的基础上,以刘涌的《文心雕龙》为代表,建立了中国古代修辞理论的框架,并以不同于西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为代表。上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修辞学进入了一个由复兴到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现代修辞学是在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融、冲击之中逐步形成的。尤其是后20年发展速度很快,而且保持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1932年)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为21世纪中国的修辞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世界已经步入21世纪,中国的修辞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尽管如此,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的修辞学研究应该和其他学科一样,在学科体系建构和研究方法上要进一步继承、务实、创新。一、是对内容与态度的所感观修辞学界一些学者认为,我国修辞学研究不能老是跟在西方语言学理论后边转。应该从广阔的民族文化背景中考察、解释修辞现象,建立具有民族特色、受社会欢迎的修辞学理论体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视对中国古代修辞学的继承。陈望道先生在写《修辞学发凡》时十分注重对中国古代修辞学遗产的继承。他说:“无论中的外的古的,都只能备作我们的参考。”中国古代修辞学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受浓郁汉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中国古代修辞学有自己的原则。“修辞立其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修辞学的特色。从《周易》以来,“修辞立其诚”就受到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儒家更是高度重视“修辞立其诚”的原则。中国修辞学的开创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孔子,孔子提出修辞的要求是“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孔子讲修辞注意说话的环境、对象、和说话时的态度,孔子讲修辞又结合品德修养谈修辞。如:“子曰:‘法语(正言)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xùn,婉转的话)与之言,能无说(悦)乎,绎(推寻它的含义)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子罕》)这是讲说话要和品德修养结合。汉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中《深察名号》里说:“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这里讲名是“正名”,是“修辞立其诚”。“修辞立其诚”在王充的《超奇篇》中阐述得更为具体。他说:“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人之有文也,犹禽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焉。选士以射,心平体正,执弓矢审固,然后射中。论说之初,犹弓矢之发也;论之应理,犹矢之中的。夫射以矢中效巧,论以文墨验奇;奇巧俱发于心,其实一也。”这里说的是实诚和文墨相称,文采和内容相称,是对修辞立诚的进一步说明。如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修辞立其诚”的修辞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修辞学的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修辞立其诚”的修辞思想的伦理性表现在修辞讲“德”、讲诚敬、讲向善。这是中国修辞学悠久的良好传统。何以“修辞”须“立其诚”?《周易·乾》文中说:“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唐代孔颍达疏曰:“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宋代王应鳞解释说: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唐代的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把为人的诚信和文辞的得体看作体表关系。可见“修辞”须“立其诚”,这是因为只有以诚实的态度、真实的内容同富有文采的言辞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才有“功业可居”。这些论述阐明了诚信和辞巧的关系、思想内容和言语文采的关系。诚信和辞巧是相结合的,诚信的态度是前提,而富有文采的形式是诚信的情感、诚信的内容之负载,讲究文采的目的是使思想观点得以广泛传播,因此要慎用文辞,修辞以能明确地表达思想为准。在我国古代,“诚”是天道,是万物万事的先天秩序,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人格理想,是内心修养的准则,是内心修养的最高境界。即“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诚”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是百行的源泉。即“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这其实是把道德修养和认识世界结合在一起。所以“修辞立其诚”从根本上来说,也是把修辞看作是认识世界的一个手段,也是从社会效果来看修辞。人们一般认为西方修辞学传统,是把修辞看成一种技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修辞术看成是一种诡辩术。而中国古代修辞学从来没有单纯把修辞看成是一种技巧,往往把修辞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紧密联系起来,注重修辞的人文性,强调修辞主体的气质、情感、道德与修辞客体的关系。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其实西方也有主诚派。他们对于修辞者应具有的品格、应持的态度,修辞活动应当达到的结果、成功的修辞作品的标准,以及修辞学的功能等,都有具体而深刻的论述,与中国古代的主诚派观点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在当代,不唯某些中国学者主张修辞立其诚,西方的一些学者也是如此。赫伯特·维切恩斯(Herbertwichrlns)在其揭开了当代修辞学批评序幕的《演讲的文学批评》一文中,明确指出:“……修辞学研究的范畴包括作为影响因素的演讲者的人格因素,也包括演讲者的‘公众品格’,即公众是如何看他的,而不是他本人如何。修辞学批评要求对演讲者的听众进行描述,对演讲者向听众反复注输的主要观点进行描述,即演讲者的话题、他的动机、他提供的证据的性质。这些方面将显示出他对于观众的人性的判断,以及他所讨论的问题的判断……修辞学批评不能忽视演讲者谋篇和表述的方式,也不能忽视他准备演讲的习惯和实际在台上作演讲时的方式,虽然这后面的两项比较次要……”。现在已经有不少学者意识到中国现代修辞学在向西方文化学习的时候,过分地追求形式化、公式化、系统化,反而丢掉了中国修辞学的优良传统。比如陈炯先生认为在20世纪初形成的中国现代修辞学,借用了西方的语言理论和方法,使中国的修辞学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大大地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却丢掉了“修辞立其诚”的传统,只讲修辞技巧,因而割断了修辞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这就使修辞学应有的实用价值大为降低。这也是修辞学在社会上不被重视的原因。修辞学要在社会上树立威信,发挥作用,就必须回到“修辞立其诚”上去。因此在新世纪的中国修辞学,不应该丢弃中国修辞学的优良传统,而应该在自觉追求探索修辞学科学化的同时,继承和发扬古代修辞学“修辞立其诚”的优良传统。既要借鉴西方修辞学中一些理论方法,同时对中国古代修辞学学术形态中好的东西应继承、吸取。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通论》中说:“修辞立其诚,这是中国传统修辞学的精髓所在。他认为建立以诚信原则为核心的新修辞学,它以“诚”为核心,为灵魂,为基础,为基本点、立足点、出发点;它是善言之学,坚持善言说,坚持以善统帅的真善美的统一。“诚”的特色是善言,“诚”的基础是适度,“诚”的表现形态是得体。修辞学虽然是一门语言技巧的学问,但是,在我们看来,现代修辞学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抓住这个“诚”字。”追求“诚信”不仅在中国,即使在世界上各民族讲修辞,也都是大力提倡“诚”的。“修辞立其诚”是当代修辞学建立的基础,修辞学的社会价值就在这个“诚”字上,在这个“诚”字上来构建当代修辞学理论大厦,这应该是21世纪修辞学的真正目标,中国当代修辞学就是应该以“诚”字为特色。这里我们应该注意:重新强调“修辞立其诚”并非是偶然的,而是修辞学学科发展的必然。“修辞立其诚”一方面适应功能主义的趋势,一方面适应社会应用的趋势。故在现当代修辞学研究中要重视研究修辞与伦理道德的关系。重视修辞学的伦理性,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我们应该在当代修辞中更多一些人性化、伦理化的色彩,为现代人类的进步和文明做出更大贡献。二、语言美质、体修辞是以逻辑的真,以语法的通为基础,以深切、真诚的题旨为核心,以语境为机制,以辨证法为科学的方法论,以实现语言的美质、得体为目的,最终实现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活动。在确定了修辞学的基础应该建立在“修辞立其诚”上,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如何继承古代修辞学传统,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修辞学体系。(一)是要继承传统、体现新观念,把握修辞规律对方法和方法论的高度重视,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修辞学方法论是从哲学的高度提出的问题,是指带有原则性、根本性、相当概括、宏观的修辞方法。科学的方法不外三个层次:1)宏观的,统摄的唯物辨证法;2)通用的科学方法,如归纳、演绎等;3)具体、微观的方法。第一,继承中国古代修辞学的传统,用辩证的动态的观点与方法研究修辞现象。古代修辞学虽没有明确修辞的范畴与命题,论述带意象性和模糊性,但它注重对认知对象的整体把握,重视范畴与范畴之间、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对立辩证、和谐互转的关系。修辞上的辨证可表现为:贯彻相反相成的原则,刘勰在谈“文”与“质”的关系时,指出“文附质”、“质待文”(《文心雕龙·情采》)。曹丕在谈文体特点时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典论·论文》)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学者常以二元对待、互转统一的观点来界定和描写修辞范畴。如寓抽象于具体,于常规中求超常,寓情于景、寓动于静、平中求曲,旧中求新,同中求异、褒词贬用、欲扬先抑、虚情实写等。修辞中的对立面很多,如“文”与“质”,“气”与“言”,“虚”与“实”、“平”与“仄”、“辞”与“情”等。朱熹认为:“天下之物,未尝无对。有阴便有阳,有仁便有义,有善便有恶。”老子曾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世上所有事物现象之间,关系密切的是矛盾统一的两个对立面,他们之间的相互对照、对比反差最大,最能鲜明地表现彼此的面貌,彼此也最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在表述上辨证地相反相成地加以变通,最容易造成语感上的鲜明美、错综美、巧妙美、形象美。中国传统修辞学注重认知对象的关系的和谐及辩证对立。我们应继承这一传统,以辩证的动态的观点来分析修辞现象,抽象修辞规律。微观与宏观统一。过去的研究,大都注重具体辞格的探讨,总结旧格,归纳新格,定名称,分细类,辨交叉,说作用,收到了可喜的效果。然而,如果单纯地求多求细,只分析不综合,只分化不整合,只限制不概括,就必然会影响修辞实践。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具体的辞格,而且要研究由这些“格”概括出的上位系统,即要把微观与宏观研究结合、统一起来。在这方面,宗廷虎等先生做了有益的探讨,他们在《修辞新论》中把修辞方式划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分平直与奇曲,从而进行整体分析。高万云先生勾勒出一个修辞术系统,下面分语形利用术和语义配置术,两个子系统下面又统摄6个具体修辞方式(原生、复叠、伸缩、转移、比并、逆变)。在修辞过程中有利于人们从微观上定位,并移辞为文。可见,这样分析研究修辞,能够从宏观上以及微观上把握修辞方法,有利于指导人们进行修辞实践。归纳与演绎并重。过去的修辞学研究多用归纳法,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任何一门科学的建立与发展都不可能不用归纳法,演绎的前提是从个别事实中归纳出来的。问题是,只靠归纳法永远不能证实任何科学定律,因为经验是不可穷尽的,任何数量的观察陈述都不可能增加一个全称命题的可靠度,更何况归纳推理往往陷入循环论证或先验论。于是,科学理论的建立还需要演绎法,只有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使研究最具说服力。如此,我们已经认识到过去的研究对已有的修辞现象归纳、总结多于演绎,有很多学者大声疾呼要归纳与演绎并重,这是正确而且科学的。因为修辞现象纷繁复杂,隐显难测,且语言使用者常常求新求异,有很多潜在的、尚未发现的修辞现象未被认识和发现。正如陈望道先生所说:“无论如何渊博的修辞学家必不能把古今中外一切的模式尽行搜集了来,也无论如何详尽的修辞学书必不能把古今中外一切的模式尽行罗列在一书之中……”因此,修辞学研究者不应该只是进行整理归纳,而应当从一定的原则、理论出发,收集一定数量的可靠的语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方法论原则,分析语料,上升为抽象的原则、规则,建立由一定的原则所构成的有解释力,帮助人们发现更多现象的理论体系。即应该寻找它们生成的规律,推演生发各种新的修辞现象与手段来。如王希杰先生从博喻推演出博引,例如:你真是心狠手毒。好哇,你?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杀人不过头点地。苦苦哀求,就是不留!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最是生离死别时!我把你剁成肉泥!杀他个良莠不分,鸡犬不留!一不做,二不休,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死去原知万事空!我容易吗?也可谓书香门第,知书识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又是一年芳草绿,爆竹声中一岁除。恩爱夫妻万事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子一生无非是贞节二字。好一个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罢、罢、罢。芍药开,牡丹放,花红一片。艳阳天,春光好,万鸟争喧。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结草衔环,我来世把你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冤有头,债有主,只怕你凄风苦雨了却残生,孤独独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王蒙《活动变人形》转引自高万云《修辞术略论》P58)这里引用了若干俗语、谚语、诗句进行铺排罗列,引发人们展开联想,内涵广博、丰富,显然是博引。我们在这里强调宏观与微观统一,归纳与演绎并重,是要拓宽研究者的视野,提供一个新思路,即既重视细节研究,又重视整体把握;既强调事实的归纳,又强调理论的推演。当然,推演出的理论与现象、手段还有待于事实来验证。(二)是心理制约的修辞学研究要深入到心理基础层面,用科学来揭示产生修辞的心理基础及其审美功能。骆小所先生说:“21世纪修辞学研究应该进入到‘里’的探索,当然也还要着力于‘表’的揭示。21世纪的修辞学研究应该探讨修辞产生的心理秘密。……对修辞产生的心理研究是修辞学的重要内容。所有的人,每一个交际者都是一定社会文化心理的人交际活动是双向的心理活动,所以在修辞活动中交际双方的心理就是决定修辞效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人们构造话语和话语接受解读时,双方的心理在不同层次上都发挥着影响和制约作用。如果仅仅从修辞自身封闭地考察表达效果,是不能真正地把握住修辞学的。只有把握好修辞活动中各种各样的心理因素,才有可能真正把握住和解决好修辞效果的问题。王希杰先生在他《修辞学通论》中提出修辞的四个世界理论,在语言世界与心理世界中,他认为交际活动是受心理因素制约的,修辞技巧也是在心理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心理联想尤为重要。如比喻、比拟、反语、借代、夸张、谐音、通感、双关、婉曲、谐音等修辞格都是心理联想的产物。无论是修辞技巧的构成,还是修辞效果的好坏,交际者的心理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这一点,也不仅仅是现当代修辞者和修辞研究者的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的孔子在交际编码时就已经根据受话者的心理来组织话语,根据交际的环境来选择表达方式以及表达态度。例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谦恭、老实)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明辨是非,辩论),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态度刚直)也,与上大夫言,(yín)如(态度和悦)也。”(《乡党》)这里说孔子讲究礼仪,根据对象不同地位的不同心理,对其采用不同的方式与态度讲话。又如“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这是说孔子说话不仅注意受话者的心理,而且注意表达与受话效果。《季氏》:“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说明说话要看准时机,没有掌握好时机“躁、隐、瞽”效果都不好。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说话要察言观色,其实质就是要揣摩受话者的心理。又如西汉时代邹阳能因一封书信起死回生,且成为梁孝王的坐上宾。史载邹阳很有智谋才略,为人慷慨而不苟合,因而遭人谗忌。梁孝王不明就里,听信了谗言,并准备杀死邹阳。邹阳在狱中上书梁孝王,书中委婉动人地将自己对梁孝王的一片赤胆忠心尽情叙写出来,但对梁孝王听信谗言而误解忠良的愚昧却一字不提,只是说自己受冤完全是由于左右不明所引起的,丝毫没有让梁王看出有一丝一毫的埋怨之情。所以梁王深受感动,不但释放了他,而且视他为坐上宾可见古人早已注意到言语交际、修辞要建立在心理的基础之上。出言措辞必须准确把握交际对方的心理,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现代修辞学总结出的超常规修辞,不论是艺术化的语言,还是求新求异的语言,乃至错误的语言,大都是由于说话者或写作者的心理超常所导致的。求新求异心理贯穿交际活动的各个方面,从用词造句,到结构段落篇章,从语码的选择,到说写的大策略,它都影响制约着表达效果,推动着修辞现象的发展。所以在研究修辞现象时,我们还必须考虑交际者的心情、感情等心理因素。抓住心理基础分析,很多修辞现象就都可以解释清楚了。但只是如此还不够,修辞学家要观察分析人们修辞的心理现象,并从中总结出可遵循的规律,以指导人们的修辞实践,使他们自觉地运用修辞心理规律,在言语活动中尽可能完美地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三)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对汉语修辞现象还要作文化的剖析,即要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观察、分析修辞现象,抽象出修辞规律。具体的交际对象,具体的语言都是属于具体的民族,任何民族都是其特有的社会文化内涵的积淀,都有其特定的思维模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文化特征。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其意义必然受社会文化影响。反映到修辞现象,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骆小所先生的《21世纪中国修辞学研究的出路和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