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越族团与华夏汉族的渊源关系
中华民族是中国的地方领域,由多民族共同形成。换句话说,费孝通教授说,“多元融合模式”确认了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源论地方理论”1,这无疑是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生存现状。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形成问题,不仅要依据新石器时期以来,北方游牧族团、中原(华夏)黍、粟族团和东、南沿海或总称南方稻作族团的考古资料、汉文史籍,而且还要依据当今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论证与印证,才是较为正确的研究方法。目前,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及民族学界,就北方游牧族团与华夏黍粟族团的渊源关系的研究成果已得到多数学者们的共识,但是不少学者往往把“百越”族团与华夏族团混在一起,统称农业族团。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无疑是由北方游牧(包括早期氐羌族团)族团,中原华夏黍粟族团和南方“百越”稻作族团逐渐汇聚、交融与融合而形成的。“百越”稻作族团及其后裔壮傣语族,从远古到中世纪及至近现代一直与华夏(汉族)都有着汇聚、交融及互相融合的事例。木文就“百越”族团与华夏(汉族)的渊源关系试作一探讨。一、在古代,东越人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一)商汤所崇拜的远东越人根据近几十年来考古学资料与汉文献记载互相印证:东夷越人或称“百越”族团人群,一直沿着江河湖海或溪流居住与迁徙,从中国的渤海湾、辽东半岛,境外的朝鲜半岛,日本群岛,东南沿海的华东、华南和西南乃至东南亚群岛各国均有越人分布。秦以来的汉文史籍中记载颇多。《诗经·商颂·玄岛》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长发》云:“有方将,帝立子生商”。以鸟为图腾的商颂诗,已为甲骨文和考古学资料所证实;以鸟为图腾的人们共同体可能就是东夷越族的图腾信仰。这说明在商代人们共同体中,有一部分是东夷越人的一支。有人说:“商原是东夷人,而且是游牧起家的,……后来迁到泰山,再向西达到河南南部,发展了农业,使用畜力耕种。”②1《礼记·王制》云:“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被发文身”与越人同俗。《尚书》中的《尧典》、《禹贡》诸篇称,东方的土著为“岛夷”,即居住在东方沿海的人们共同体,“东夷”——越人。《史记·五帝本纪》又称东方沿海的人们共同体为“鸟夷”,“鸟夷”即是以鸟图腾为崇拜对象的东夷越人。《逸周书·伊尹朝献》记载,商汤之时,奴隶出身的伊尹管理四方部族,东方就有“沤深等九夷十蛮,越沤箭发文身,诸令以鲏之鞞,鲗之酱,鲛利剑为献。”这里“沤深”“越沤”都是指东夷越人而言。《诗经·商颂》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商代疆域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辽宁、安徽、浙江、江苏和江西一部分。周朝《竹书纪年》载:周穆王“三十七年,伐越,大起九师,东至九江”。《逸周书·王会解》云,周成王大会诸侯于洛邑时,四方献方物的就有:“东越海蛤、瓯人磾蛇,……于越纳,姑妹珍,具区文蜃,共人玄贝,海阳大蟹,自深桂、会稽”。这说明早在商周时期东夷越人与华夏人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互相交汇、融聚与族团之间的融合了。东夷越人从远古到上古时期,有许多人与华夏人融合,有的又沿海、沿河、沿江返回南方。夏代中原与山东、浙江有密切的关系。《史记·封禅书》云:“禹封泰山,禅会稽”,封与禅是联系在一起的,不会相距太远,禹不可能既在山东封泰山,又到浙江禅会稽。这里所说的会稽,必然是山东泰山附近。无论会稽在山东也好,在浙江也好,按照南北侨迁地名规律,反映两处地方的人民必曾有过密切的关系,故《淮南子·汜论训》说:“秦之时……东至会稽浮石。”高诱注:“会稽,山名也,浮石随水高下,……一说会稽在太山下,封于太山,禅于会稽也。”太山即泰山,会稽与泰山相接近,有可能在夏之时,会稽在泰山附近,为东夷越人所崇敬,后来鲁、苏地区的部分东夷越人与华夏人融合,不再被称为越人,尔后,返回浙江的越人因怀念其先祖,会稽一名又出现在浙江。所以这个传说颇有来历,并非臆造。《汉书·地理志》臣瓒说的“自交趾至会稽”的越人分布地区,应是商周以后的情况,而更早的越族分布应与东夷、菜夷地区结合,即于山东。③2费孝通教授说:“东夷是殷商的先人,当他们被西方来的羌人之后的周人击败后,一部分和周人一起融合进入了华夏集团,也有一部是被驱逐出走他方。这一部分中可能有上面说到过出海的和绕道东北去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的人,但大部分走向南方。……三十年代,我曾在朝鲜人体质资料中看到有大量和江苏沿海居民相同的B型,即圆头体矮的类型。”④1“我们可以从徐、舒、畲一系列的地名和族名中推想出一条民族迁移的路线。很可能在春秋战国时代,东夷中靠西南的一支的族名就是徐。他们生活在黄河和淮河之间,现在还留下徐州这个地名。……从文献中可以看到这块地区的居民被称作舒。潘(光旦)先生认为畲字和徐字是同音,徐人和舒人可能是畲人的先人。……就是说,从山东到广东的整个沿海地带曾经是古代越人或粤人活动的区域。⑤1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苗九黎”被黄帝战败后,南下的东夷越人与南方越人共同建立了于越,于越也曾与中原华夏集团争霸是历史公认的。(二)文化的互相交融据考古学家论证: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为中原文化中心,其文化特征是:以彩绘陶器著名,被称为彩陶文化;黄河下游(即东夷越人居住地),以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为代表,其文化特征是:光亮黑陶著称,被称为黑陶文化。这两个系列不同的文化,代表着原始的中原华夏文化和东夷越人两个不同的文化区域。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是大体并行发展的两支原始文化,互相借鉴和影响之处很多。如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的鼎、圈足器和钵孔器多为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为仰韶文化所吸收;而大汶口文化刘林、大墩子墓葬中的彩陶盆、钵无疑是从仰韶文化中汲吸的。在长江中游,大溪文化中期的卷唇盆。敛口钵与仰韶文化相同,器盖上的把钮与半坡尖底瓶口形状一致,关庙山遗址出土的彩陶花纹中也有庙底沟类型的特征。上述考古学资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古越人先头部队——东夷越人,已沿南海、东海、渤海沿岸迁徙与居住,最后落脚于黄河下游,或与沿长江中下游、淮河而来的另一支古越人汇合,创造了大汶口文化、山东龙文化。他们与华夏族团在经济上和文化上均有过汇集、交融与互相融合的历史遗迹。“考古学上的这个时期,即仰韶文化、河南浙川下王岗文化及山东大汶口文化,都已开始融合起来了。因而当时的华夏族既以羌族的黄、炎为基础,又融合了南方一部分苗族和东南的一部分东夷越族。至于中原以北各族所追求的地方是宜于畜牧的草原,他们在阶级社会出现以前与中原华夏族的融合远不如南方。……由此可见,在黄、炎时期的华夏——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由羌族、苗族和东夷越人的祖先为主混合形成。”⑥1二、“百越”族与中华族的起源(一)《越绝书外记载地传》中“越”字,仅有两个条件《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云:“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守禹之祀。”《正义》引贺循《会稽志》云:“少康,其少子号于越,越之称始于此”。于越,最早见于《竹书纪年》云:“周成王二十四年,于越来滨”的记载。《越绝书·外传记地传》又称无余为“越之先君”。“越”最初是一个文化名称,即华夏族对于东方或东南沿海地区使用有段石锛、有肩石斧的人们共同体的称呼。“越”字古代作“戊”字。《说文·戊部》云:“戊,斧也。”甲骨文中有“王戊于上”的记载。殷代甲骨文中,戊字为象形文,形体很多,尚未固定,如(《簠室殷契类纂》正编十二)中的6个“戊”字都是不规范的“戊”字。另有“斧”字,金文中的6个字形都是手持石斧的形象;“戊”字在金文中又另有两个不同的字形。斧、戊在古文字中的区别,在于有柄无柄,以后斧也安柄,斧戊的形制相应有所发展变化。所以罗香林说:“凡古代越族所分布也,亦往往有旧遗无孔石斧之发现,此为中国斧戊文化之一大系统,亦即戊族或越族之戊越所由称也。”⑦3(二)关于吴王夫差《铁云艾龟》云:“口贞,戊不其来”、“口贞,戊获羌”、“口贞,戊不其获羌”。(《殷墟书·契前编》卷七)云:“己已卜,献贞:方弗亢ue83b戊”。《韩非子·说林下》云,周时惠施曾比喻说:“羿执鞅持杆,操弓吴机,越人争为持的。弱子扦弓,慈母入室閇户。”这显然指的是羿的敌方,夏人。春秋时期,越人族团曾与吴人联合争霸中原,兼并齐、鲁及楚国的事例也很多。当时,“吴、越同俗”,两国居民都是南方土著。在吴国至吴王夫差二十三年时被越王勾践所灭之后合为于越。《史记·周本纪》云:太伯、仲雍“文身断发”入于荆蛮。《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太伯之犇蛮者,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越绝书·外传记·范伯》云:“吴越二邦,同气同俗”。《越绝书·外传记·策考》记载,伍子胥说:“吴越为邻,同俗拜土,……两邦同城相压门户。”《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王余祭时,齐庆封奔于吴“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鲁哀公七年“吴王夫差强代鲁,……因届略地齐鲁之南”。《史记·鲁周公世家》云:八年“吴为邹代鲁,至城下,盟而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勾践在平吴之后“乃以兵渡淮,与齐鲁诸侯会于徐州,号称霸王。”《管子。小匡》亦云:“诸侯多沈乱,不服于天子。于是乎(齐)桓公东救徐州分吴半。为鲁蔡林,割地越。”楚威王兴兵伐越,杀吴疆,“尽取故地至浙江。”《史记·楚世家》记载说:“楚昭王之妄,惠王之母为越女。”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孔夫子和子贡劝说越人学习中原礼俗的记载是很有意义的。《越绝书·外传记地传》说:孔子欲以“三王五帝之道”往说勾践,“勾践乃身披赐夷之甲,带步之光之剑,杖物卢之矛,出死士三百人为阵关下。”他对孔子说:“水行而山处,以船为是,以辑为马,……锐兵任死,越之常性也”不让孔子说教。以上所赘述的汉文史籍记载,便是“百越”族团与华夏族团政治、经济、军事及婚姻等方面的一般概述。三、本文在考古学的基础上研究了“百越族”集团与中国少数民族的关系(一)中国南、北地区人类遗产的起源在中国本土上,早在更新世,即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至一万年前为止,就出现了人类化石。考古学界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按人类体质发展过程为直立、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等三个历史阶段。中国南、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发掘的遗址,在南方计有云南元谋人遗址(距今170万年左右)、安徽和县人、广东马坝人、广西柳江人、台湾左镇人和贵州观音洞人等;在北方有山西兰田人(距今80万至75万年)、北京人、山西丁村人、峙峪人、北京山顶洞人和河南小南海人等。这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在中国本土上,南方和北方都有了人类活动,即在地质年代大体相同的自然环境下,南北地带的类人猿已完成从直立行走到早期智人的发展过程。当然,在旧石器时代,南北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是难以区别的,这只有借助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资料了。(二)沿海地区文化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主要分为北辛文化、青在中国南方及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遗物,按早、中、晚期来考察,计有如下一些主要地区和特点。早期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江西万年仙人洞,广东英德青塘洞穴群,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潮安石尾山,广西防城杯较山、马兰咀山和南宁豹子山等址遗,距今11000——7500年间。这一时期,石器多以砾石为原料;打制石器以锤击法为主;石器以大中型为主,细石器及磨制石器多见于石斧、磨、刀、镰、杵、臼等,同时有大量的骨角、蚌制成的渔猎工具;墓葬以屈肢蹲葬为主,一般无随葬品。人类生活以采集和渔猎为主。⑧4大约在距今7000——650年左右,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全面走向锄耕农业阶段,人类有了长久和稳定的定居点,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不同区域性文化。在黄河中游地区有磁山、裴李岗、老官台等文化;而整个沿海地区各区域类型的文化也全面展开;在东北有大凌河、辽河地区有兴隆注文化,⑨5在胶东半岛有白石村一期文化,⑩6在黄河下游有汶泗河流域的北辛文化,(11)7淮河下游以南地区有青莲岗文化,(12)8长江下游有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早期遗存及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存。(13)9在闽、粤、台沿海一带能确立的文化,还有金门富国墩文化及台湾的大坌坑下层文化。由于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食物资源丰富,所以在锄耕农业兴起以后,整个沿海地区,以杭州湾为界,南北文化上的进程发生了很大的差异。在北面由于自然地貌以平原为主,使得农牧业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而在南面则反之,人们仍以采集和渔猎手段获得丰富的自然食物。杭州湾以北地区,在早期锄耕阶段,不论是北辛文化与青莲岗文化,还是河姆渡文化与马浜文化都已开始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北辛文化陶器以夹砂黄褐陶为主,器形主要是鼎、釜、陶文座等,大多数陶饰都有纹饰,以刻划线纹为主。青莲岗文化陶系与北辛文化较一致,但器形有明显的差别,主要器形为腰沿釜。泥质彩陶比较丰富,以红、黑的内彩陶为主,纹饰以渔网纹和水波纹突出。河姆渡文化早期和马家浜早期陶器中的炊器都以釜为主,鼎未发现;河姆渡文化中的工具以骨器为主,夹炭黑陶为主;马家浜文化以石器为主,夹砂红褐陶为主。中国沿海地区的史前文化有两个重要类型,以北辛文化为中心的“海岱型”和以马家浜文化为中心的“太湖类型”,连接这两个类型的则是谅、江淮之间的青莲岗文化。在两类文化区城内均发掘有骨镟、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和大量陆生与水生动物骨骸。随后的农牧业经济迅速发展及整个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都是在这两个类型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壮大的。中期:大约在距今6000年前,整个沿海地区的气候处在最温暖的时期,整个新石器时代文化从整体上得到了一次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海岱区的大汶口文化的崛起,(14)10其北面的整个环渤海地区除胶东半岛的新石器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有紫荆一期文化外,(15)11在辽东半岛也有了以洼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6)12气候和黄河中游基本相同,与仰韶文化有联系和交往。在长江下游流域则是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在随后的一千多年中,中国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经过了一个文化上的整合过程。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沿海地区被稳定的文化圈所包容。华南地区由于稻作栽培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们由渔猎、采集生活走向农耕生活,而形成了具有地方色彩的以珠江流域为中心的石峡文化,(17)13和以闽江下游为中心的县石文化,(18)14在长江流域则是崧泽文化(19)15和良渚文化(20)16相继兴起;在黄河下游地区继大汶口文化之后是以其一脉相承的山东龙山文化的蓬勃发展(21)17。大约在5000年前左右,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海浸,沿海地区的文化进程受到阻碍,(22)18文化缺环由此产生。在海浸之时,沿海先民大量内迁,海浸之后,太湖的崧泽人们又很快回到故土种植水稻,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的良渚文化。总之,在整个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沿海、河、湖地区文化交流和发展最广泛、最繁荣的时期。石峡文化与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石峡墓出土的玉璧、玉瑗、玉笄等装饰品以及有肩石孔石钺和浙江良渚文化出土的大同小异;石峡墓出土的鬹、高柄杯、觯形器等是在大汶口一一山东龙山文化影响下产生的;石峡文化出土的陶釜与崧泽的陶釜也有相似之处。上述现象表明:石峡文化的居民与海岱区、太湖区的先民之间在崧、良渚文化时已有了广泛的交往。(23)19新石器时代整个文化发展,从发端、成熟、整合到交融的四大发展过程。早期整个南方及沿海地区是一个大文化圈;中晚期形成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珠江流域三大区域,具体又可分为汶泗区(北辛文化)、黄淮区(万北早期文化)、江淮区(青莲岗文化)、太湖区(马家浜文化)、宁绍平原区(河姆渡文化)、胶东区(白石村一期文化)、辽河、大凌河区(兴隆洼文化)、珠江区(石峡文化)等(24)20,即是整个“百越”族团文化形成的大概轮廓。以上考古学资料说明,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中心论的传统观念,从70年代开始有所改变,即“中原中心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片面的。(25)21“中国文化发源于东南,北方吸收南方文化,发扬光大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无论是玉器、漆器、木结构建筑、纺织和丝织以及水稻农业,长江流域比黄河流域先进。(26)22有的学者对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雕塑艺术对比研究,认为“总的说来,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骨、牙、玉器雕刻超过黄河流域。,,(27)23中国南方及沿海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被华夏族团视为蛮、夷之地,在汉文史籍中关于他们的记载直到春秋中叶还是很少的。事实上,沿海地区及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诸国的文化发展是较高的,传统观念上认为这些地区落后于北方实系误解。近二、三十年来,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历史学家及民族学家等,都以翔实的资料论证了中国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从各方面论述了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南方“百越”稻作族团与北方“华夏”(汉族)黍、粟族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南、北两大族团无论是在经济上和文化上,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过许多交融、汇聚和融合的事例。四、中原民族团的文化生活及文学批评(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形成,是由中国本土上的原始人群,即新石器时代的北部区域人群、中部区域人群和南方及沿海区域人群,经过数千年的交融、汇聚为族团融合打下了原始的基础;随后,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又在北方游牧族团、中原黍、粟族团和沿海东夷族团——南方沿海、沿江、沿河稻作族团的交融、汇聚、融合而逐步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这从考古学资料与汉文史籍传说中的炎、黄时代、尧舜至商周乃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记载大体相一致。在这一时期各个族团逐鹿中原,在争霸称雄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的交融、汇聚与融合也是很自然的事。最后“胜者王,败则蛮”,胜者留居中原地区,即是华夏(汉族)族团;北方族团形成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南方及沿海、沿河(淮河)、沿江(长江、珠江)族团形成为“百越”民族;另外,在游牧族团中,有一部分沿着山岭和沿江的上游形成今天的氐羌群团民族。这种历史的族团分布、迁徙状况,不仅经考古学证实、汉文史籍所印证,而且为今天各族团后裔的经历和文化生活及体质人类学都是相一致的。就经济生活而论,北方游牧民族主食牛羊肉,中原人主食面粉,南方人主食大米。文化生活特点:北方游牧人,武姿雄壮,歌声豪放;中原人,鼓舞铿锵,歌声宏亮;南方人,温文尔雅,歌声轻快。体质特征;游牧人高大,中原人粗壮,南方人体矮、深目等。(二)中原华夏(汉族)族团之所以能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并不在于她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关键是她们在新石器时期、青铜器时期这数千年各大族团交融、汇聚中,吸收了各大族团的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从春秋战国至秦汉大统时期,各族团大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优秀人才都汇聚于秦汉中央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计算机电路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接口自动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铜仁数据职业学院《桥梁结构非线性》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英才学院《儿童文学(小教)》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经贸学院《钢琴弹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健康与预防医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反担保保证抵押借款合同
- 抵押物品的合同
- 手房买卖合同独家合同
- 畜牧产品产销对接与供应链保障合同
-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实验技术人员招聘考试真题2022
- 地铁16号线风阀设备维修保养手册
- 《护士执业注册申请审核表》(新版)
- 桥牌比赛形式简介
-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成果申报书
- 肩手综合征的现代康复治疗演示
- 六角螺母加工实习指导书
- 小学生诗词大赛100题(含答案)
- 电机驱动系统
- JJF(石化)028-2019漆膜干燥时间试验器校准规范
- 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台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