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1页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2页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3页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东昌府的商业发展马克思曾说过:“一个东西可以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P51)。那么,是不是通过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就可以断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就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呢?不是的。从马克思这段论述可以看出,他是指那些天然存在的、没经过人的破坏、也没经过人的劳动就使能为人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不存在价值。也就是说没经过人作用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诸因素对人来说是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一旦这些资源进入了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转过程,该资源与环境就具有了价值。京杭运河的浚通使运河成为一条经济带,带动了沿岸经济的发展,其价值得到巨大的体现。明代,会通河的浚通使运河山东段与京杭大运河全线接通。运河成为贯穿南北物资交流的大动脉。到永乐末年山东运河沿岸的济宁、聊城、临清、德州已是“商贩所聚,……百货倍往时”(P21)。运河的浚通使鲁西平原成为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东昌府藉运河之便很快成为“商贩所聚”之处,大大促进了运河沿岸上品流通的发展。明代运河漕运的主要物资便是粮食,京杭大运河循山东西境穿鲁西平原而过,是山东粮食流通的主干线。明代,鲁西平原的不少州县均有余粮输出。东昌府濮州,明代中叶曾是山东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东昌府又是山东小麦的主要产区,临清、古亭、濮州等处都是商人收购小麦的主要码头或产地,麦收时节,大批商人赴境采买外运。自明代中叶起,政府允许漕运官兵于漕船北上之时搭载一定数量的土宜沿途贩卖,免其抽税,以补贴运军生计和运粮脚价之不足。这一免税土宜的限额是不断增加的,弘治年间限每船10石,嘉靖时增至40石,万历时又增至60石。山东水稻产区不多,市场上的稻米大约主要来自漕船所带。这使运河沿线的东昌府的粮食流通规显扩大,输入输出量均有增长。棉花是运河北部地区的大宗农产品。山东运河流域东昌府的高唐、夏津、范县是提供商品棉的主要产区,每年吸取大批“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P2381)。丝绸其销路主要也是通过运河北销。在东昌府的高唐县,“缯绮自苏杭、应天至”(P2380)。东昌府地区产的胶枣、牙枣等枣制品更是输往江南的著名果品。东昌府的临清、聊城、张秋沿运城镇都是大宗干鲜果品的集散码头。此外,通过漕运流通的商品还有瓷器、铁器、纸张、铸模、茶叶、药材、等等。上述漕运物资都是沿运关榷的主要税收项目,它使沿岸的东昌府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东昌府下辖的临清也是运河北部地区的商贸经济中心,临清的转贩贸易特别兴盛发达。史载“临清为南北都会。萃四方货物(P2380)”。像江浙的茶叶,无锡、广东的铁锅,江西的瓷器,陕西的皮货,辽东的毛皮,苏杭的布绸等,通过陆路转水路,源源不断地运抵临清,然后再由此向其它地区贩运。因此,在临清的市场上,活跃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其中徽商居多,势力最盛,其次为江浙及山陕商人。发达的转贩贸易,使得临清得客官邸店及搬运业特别兴盛。繁盛的贸易也促进了临清关税额的增长。另外,漕运的发展也使东昌府的商业得到较快地发展。丝织业快速发展。“阖境桑麻,男女纺织以给朝夕,三家之市,人挟一布一兼詹石之粟”(P459)。东昌府的临清藉运河之便发展成为运河沿岸的重要的商业城市。城内各种商业店铺之多为它城罕见。据《明实录》记载,在嘉万盛时,由布店73家,绸缎店32家,杂货店65家,纸店24家,辽东客店13家,典当铺百余家,粮店百余家,瓷器店数十家。此外还有众多的盐店、茶叶店、首饰店、绒货店等,至于酒肆饭庄、旅馆客栈,更是星罗棋布,遍及全城。明代,临清的商业营销量最大的是布绸和粮食。布绸来自江南,临清是北方重要的棉布转贩市场。隆万时,临清一市布行“岁入布百万有奇”(P459)。另有“一左元”布店,每进布“出银必点一朱”每年供记账用的朱砂就需而三十斤(P2366)”。棉布进销量之大可以想见。如果连同绸缎贸易量一并考虑,则为数更大。大量的布绸贸易使临清有“冠带衣履天下”(P1874)的美称。粮食主要来自本地周围及河南、直隶地区,全城粮店百余家,最保守估计,年进销量亦不下千万石。临清商业是以中转贸易为主的商业。汇集在临清市场上的商品包括农产品、畜产品、手工业品以及其他各类商品,门类繁多,种类齐全。这些商品又有高低档次之分,可适应不同等级的需求。其中,以衣食所需为大宗,临清是山东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品和粮食交易中心。京杭运河极大地促进了运河区域工商业的发展。在沿运地区尤其是运河两岸城市中百业俱兴,商业气息尤为浓厚,一大批官私工商业如造船业、瓷器业、酿酒业、纺织业、印刷业、金属品制造业、生活品制造业及其他各种手工业等,蓬勃兴起。各种商业店铺数以万计,商业人口大增,呈现出从业而聚、活动频繁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工商业文化。运河区域商品经济的繁荣,更直接导致一批运河城市的兴起。在山东主要有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其共同特点都是工商业繁荣、客商云集、货物山集、交易繁盛,成为运河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二、明、清“三大夏”治河方略京杭运河在为城市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正如马克思所阐发的矛盾论一样,任何事物都是对立与统一的矛盾统一体。尽管在明代马克思的这一理论还未诞生,但它却是存在的。黄河流经山东,运河既要用黄河之水,又要避黄河冲决之害,“非假黄河之支流,则运道浅涩难行,但冲决过甚,则运道反被淤塞。利运道者,莫大于黄河;害运道者,亦莫大于黄河”(P1154)。运河航运常常由于黄河的影响而导致中断,极大地影响了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因为沿岸很多城市都是藉运河而发展起来的。明代黄河全部水灾702次。明初黄河时常北决,冲入山东运河。这些支流此决彼淤,迭为主次,黄河不断作南北摆动,变迁极为混乱。永乐九年重开会通河之后,供应宫廷、百官俸禄和军饷的东南漕粮由运河输达北京,保证运河的安全畅通成为明朝至关重要的军国大事。正统十三年黄河决于新乡八柳树向北冲入张秋运河后,弘治二年黄河又决于开封黄沙岗,五年黄河决于开封金龙口,溃黄陵岗,都向北冲入张秋运河,造成漕运中断。朝廷先后命白昂、刘大夏治理黄河,这是明前期两次重大的治河活动,实行北堵南分的治河方略。这种治河方略影响了黄河的形势和河患发生的情况。这种治河方略一直实行到嘉靖时期,才改为令黄避运、束水攻沙。弘治六年夏霖雨大溢,河水暴涨,又决于张秋运河东岸,夺汶水以入海,张秋上下渺弥际天,东昌、临清一带河流几乎断流,南北运道中断,漕舟因而无法北上(P2036)。明弘治6-8年(1493-1495年),刘大夏治理黄河,采取遏制北流、分流入淮的策略,于黄河北岸筑太行堤,自河南胙城至徐州长一千余里,阻黄河北决,迫使南行。在黄陵岗以下,疏浚贾鲁旧河,分泄部分黄水出徐州会泗河,使得黄河主流继续由涡河和颍河入淮。直到明正德3年(1508年)黄河北徙三百里,主流由徐州入泗,黄河向南经涡河、颍河入淮河的水量才日益减少。“嘉靖36年河决原武,经流山东,决开北大堤,由武城、金乡入运”(P2084),明万历6-17年(1578-1589年),潘季驯治黄河。潘季驯采取“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河方针,大筑黄河两岸堤防,堵塞决口,束水攻沙,同时修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迫淮水入黄河攻沙。他大修黄河北岸的太行堤,又修筑黄河南岸堤防,把黄河两岸堤防向下延伸到淮阴。经过这次大规模治理,黄河一时趋于稳定。但以后由于河床不断淤高,黄河两岸决口增多。在明万历统治时期的23年(1596-1619年)中,黄河决口18次,几乎年年决口。在明朝统治期间,淮河流域的变化,除黄河主流由向南转而向东,经徐州夺泗夺淮,灾区下移到江苏和山东以外,还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并在大堤上修建了泄水闸坝以分淮入海入江。明万历32年(1604年),还开辟了微山湖以下至骆马湖之间的运河,以避免黄河航运的危险,这就是现在的韩庄运河的一部分。三、京杭运河洪水原因及资源生态经济思想(一)养民心理,成立机构,实行开中法明代京杭运河由于借黄河行运,经常受到黄河水患的侵扰。论黄河水患的频繁期当从西汉开始,到了明代问题更为严重。明代黄河的决溢的频繁程度,超过了以前各个时期。明代在黄河中游设置的县治并不比秦汉隋唐各代为多,明代重新修建了长城,实际上等于划了一条农牧地区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是否合乎自然条件暂且不论,可是自从它形成以后,长城两侧为农为牧就继续下来。明代最重视屯田,黄河中游近于边陲,屯政尤为重要。开垦种植多依赖于防边的兵卒。每一兵卒应垦的田亩,虽间有多寡之别,大多数都规定为百亩(P3837)。明代为了保证边防粮秣不虞匮乏,又实行开中法,驱使盐商输粮于边地,发给盐引到指定地方贩卖。盐商不愿舍其利润,故竞相转运粮食。然远道运输确实艰难,因而纷纷在边陲就地开垦。故终明一代,黄河中游沿边一带几乎无地不垦。屯田所至,森林和草原当然难得保全。陕北的定边、靖边、志丹各县,原来都有森林存在,明代的苑牧和屯田也使这里的森林不复存在。不合理的开垦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在沿边实行屯田的地方有一定普遍性。对此,曾主持过屯田事务的庞尚鹏是有深切的体会的。他在视察九边屯田后,就提出一个令人深省的问题,说原来河北蓟州边境,多是“重冈复岭,蹊径狭小,林木茂盛,官军可以设伏,胡马不得直驰”,所以这里最初只设置了巡抚一员、兵备一员、户部管粮官一员。一年的花费不过数万缗钱。而30年之后,这里的文武官员及兵员数额增加了几倍,军费开支是30年前的数十倍,就这还“虏人犯塞,迄无宁时”、“修建边寨,举无遗策”。什么原因呢?“盖由嘉靖20年间,沿边诸臣以营缮之故,辄伐木取材,不思为边关万世虑。其后积习相仍,遂弛厉禁。烧柴为炭,折枝为薪”,“或伐木遍搜于绝峤,以给修边之功;或采薪贸易于通衢,以供抚夷之费”,致使“斧斤剥削,萌蘖殆尽”。黄河中游对森林的破坏也远超过以前各代。屯田的开垦畜牧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森林的破坏基础上的。森林的破坏能够促进侵蚀的进展,这是无待烦言的。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的降低,导致水土流失,水土中挟带大量泥沙,流经下游平原地区,落差较小,流速较缓,水中挟带的泥沙也随着陆续沉淀。很多地方黄河水位都高于陆地,在山东黄河高于地面的就有曹县、单县、金乡、武城四县,黄河实际上已成为陆上的一条悬河,致使黄河频频决口。京杭运河有一部分是借黄河行运的,所以运河的频繁淤塞也就自不待言了。(二)远见卓识的资源生态经济思想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想到古人在对资源利用方面的一些欠缺。资源生态经济学虽然是近十几年才提出的一门新兴学科,但自古以来,很多有识之士就针对当时任和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很多富有远见卓识的资源生态经济思想。荀子在其《王制》一文中就阐述了生态资源保护的思想:“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如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在《淮南子》一书中也提出了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山处者木、谷处则牧、陆处”则农、水处则鱼”。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比较深刻地阐明了综合利用问题,提出了“丰林之下,必有仓庾之坻”的观点。四、特殊的经贸社会和国际贸易社会之间的关系合理解决京杭运河产生的负效益的生态环境价值的合理补偿问题,就要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使被损害的生态环境得到必要的保护和重新建设。宣德年间明政府在济宁、临清二处设立钞关,征收商税(P1976)。在万历时,临清钞关的关税额由原来得四万两,增至八万余两,为全国各大钞关税额之首。明代的漕运制度和税收政策有利于沿河城镇商贸经济的发展。洪武时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