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比喻研究综述_第1页
国内外比喻研究综述_第2页
国内外比喻研究综述_第3页
国内外比喻研究综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外比喻研究综述

从表面上看,隐喻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修辞方法。事实上,隐喻修辞是一个非常深入的主题,与语言的使用、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它为促进语言发展和解释语言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对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比喻还是一种人们感知、解释和评估世界的综合性方式,是在潜意识层面上的一种情感转移。此外,从交际修辞和美学修辞的角度解读语言现象,比喻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千百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它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一、是汉语修辞学的主要学术价值之一我国对于比喻辞格的研究渊远流长。最早研究辞格的是“辟”,也就是现在的比喻格,“辟”在先秦的文学作品《诗经》、《楚辞》、《论语》中均有出现。但最早给“辟”下定义的是汉语古代修辞学的第一篇专论《墨子·小取》:“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后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中阐明了“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的道理,也肯定了比喻的价值。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修辞学家刘勰的《文心雕龙》的诞生标志着汉语古代修辞学的初步建立。《文心雕龙》对诗文的修辞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探讨。这部力作的后半部,许多文章专门论述修辞格。其中,《比兴》篇专论比喻,它先从概念上说明“比喻”与“起兴”的区别与联系,接着讲了比喻的不同角度,最后强调比喻的要旨在于恰切。在我国古代学术研究中,“修辞”一词虽然出现得很早,但修辞学并不是独立的学科,有关修辞的论述散见于解经、文论、史论、诗话、词话、笔记、随笔之中。而在这时期,人们对修辞现象和方法的分析不但加强了,而且已经不完全依附于文论,有了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在修辞的研究上跨出了一大步。之后隋唐五代的史论修辞、诗论修辞、散文修辞也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宋元,诗话、笔记之类的修辞著述所论及的辞格已有30多种。南宋陈騤的《文则》是古代修辞学著作中讲比喻讲得最为详备的。有人认为《文则》是历史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修辞学专著。它把比喻之法分做10种,即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这虽然未必切当,但毕竟可以说明那时人们既看重修辞格的分析和研究,又将修辞格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来看待了。此外,元朝的《修辞鉴衡》是我国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著作,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签》是我国第一本断代的修辞学资料汇编,而清代王国维的诗歌评论在修辞学方面也多有贡献。从我国修辞研究的历史可以看出,修辞现象中比喻、夸张这些方法的运用,在古代早就引起了注意,在修辞研究的发展中,探讨最多的是修辞格;最先从文论中分离出来,作为修辞的方法来研究的是修辞格;取得成果最多的也是修辞格,而其中研究最深,成果最丰的是比喻研究。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建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五四”运动前后,汉语修辞学的研究有了重大的发展和突破。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引进或参考了欧洲和日本的修辞学,开始建立了系统的汉语修辞学学科,并且在有的高等学校开设了修辞学课程;二是逐渐有了专门以现代白话文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修辞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陆续出现一些修辞学专著。1923年胡怀琛的《修辞学要略》可算是中国最早的现代修辞学著作。最早给修辞格下定义的是1923年唐钺的《修辞格》。唐钺先生的定义强调了修辞格的变异性,即语法的变异性。1932年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标志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建立。这部书参考了欧洲传统修辞学,较多的是参考日本修辞学,但是又多有自己的创见。它继承并发扬了《文则》和元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中指瑕、正误的传统,并把修辞区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它还继承了中国古代著作中讲比喻、夸饰、偶俪等修辞技法的传统,并参考东西方修辞格的讲法,条分缕析,把汉语修辞格列为38格;此外,陈望道先生还明确地说明了修辞的作用,在对修辞格定义时,又强调了对寻常文字、寻常文法和寻常逻辑的超脱性,扩大了修辞格变异性的范围。这些,对后来汉语修辞学的研究都有很大影响。“五四”运动以后建立的以修辞格为主要内容的修辞学,虽然有借鉴国外修辞学的地方,但作为基石的是汉语修辞格研究的传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修辞学研究也有了新的、较大的发展。《文则》和《滹南遗老集》里那些正误指谬的部分,《修辞学发凡》概括为消极修辞的部分,不少地方是和语法交错的;在汉语这种非形态语言里,语法、修辞以至逻辑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西方语言更为密切一些。这些事实逐渐被语言学界感受到,从而有了把它们结合起来讲述的设想和尝试。1951年吕叔湘、朱德熙发表的《语法修辞讲话》,就是以“匡谬正俗”为主要任务的(见《语法修辞讲话》序言),而1963年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出版可以说是现代汉语修辞学的第二个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汉语修辞学的研究重新蓬勃开展起来。许多年轻一代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修辞进行着新的探索。有的广泛深入地探讨汉语修辞技法,特别是修辞格;有的把注意力指向近代汉语的全面研究,包括对近代汉语修辞以及修辞专书的研究;有的着重对现代和当代作家作品中的修辞进行研究;有的试图探讨与写作训练密切结合的实用修辞学,或者称之为文章学;有的侧重探讨不同文体的、不同交际功能的所谓功能修辞学;有的则着重探讨处于语法学和修辞学边缘的、以连贯语言的运用为研究对象的所谓话语语言学,等等。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比喻研究非常感兴趣,他们从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等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地咀嚼比喻。当然,成熟还需要时间,不过形势已使人们预感到,比喻研究中,一种或几种新的视角正在孕育形成之中,一些新的领域也正在开拓之中。二、西方的“隐喻”研究西方最早对辞格进行论述的著作,就我们今天掌握的资料来看,应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这部著作论述了一些如隐喻、明喻、拟人等辞格的使用。他之后的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昆特里安、郎吉努斯等,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对辞格作了进一步的论述。继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朗吉努斯之后,二千多年来许许多多的学者都在研究辞格。但直到本世纪,传统的辞格研究理论上并无重大突破。到了20世纪中期,辞格研究得以复兴,其中法国“新批评派”对辞格的新研究起了推动作用。西方对比喻的研究也有一段非常悠久的历史,流派众多,所以关于比喻的定义也诸子百家,各持一说。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诗学》(Poetics)中写道:“比喻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用于另一事物”(Tropesaretheapplicationofthenameofathingtosomethingelse.密执安大学出版社1976年版的GeraldF.Else英译本)。在他看来,比喻就是简单的代替。但他也指出,隐喻是所有修辞手段中最具形象性的修辞格。古罗马的著名修辞学家昆体良(MarcusF.Quintilian)对此有进一步的认识,他是这样描述比喻的:“一个名词或动词从所属语言中正常的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不是因为那里缺了一个恰当的词,就是因为用作比喻的词较之正常的词更为可取。”(转引自Diacritics:AReviewofContemporaryCriticism1998SummerV.18,p.26-37)此后,佛洛伊德又从释梦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比喻,他认为被比喻的事物可以把整个感情和心理的负荷转移位到另一事物上去。修辞学家马丁·福斯(MartinFoss)在1949年出版的SymbolandMetaphorinHumanExperience一书中说:“比喻的要义并不在于个别的词,而是比喻的过程超越了单词的领域,取向于知识的拓宽。”上述各家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长,但它却粗略地代表了西方在比喻辞格上进行研究的历史轨迹。西方近代出版的有关英语修辞的书籍不少,但在谈比喻修辞时大都仅限于分类界说。这种静态、孤立的处理容易使读者误认为比喻修辞不过如此肤浅。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对比喻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视角,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大学的两位教授,GeorgeLakoff和MarkJohnson。他们认为,隐喻是“以此代彼”的手段,但是没有一个隐喻包括得了它所试图描述的事物的全部现实。它能阐明事物的某些方面,但同时也必然模糊了另一些方面。“我们依据不言而喻的或潜伏的隐喻在思维和行动的,似乎它们是绝对的真理。”(载JournalofPhilosophy,No.77,August,1980,p.454)在他们看来,隐喻超出了语言的范畴,成了一种借以认识世界的桥梁,从而广泛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此外,威斯康星大学的DouglasS.Diekema同样指出,隐喻只能以牺牲某些方面为代价来强调另一些方面。现实生活中,人们很自然地通过隐喻的模式来认识和解释世界。印地安纳大学的EllenMaher也认为,隐喻试图直截了当地为我们塑造事物的形象,解释事件的缘由。这样,隐喻就带着难以避免的片面性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美国当代学者AlbertHowardCarterⅢ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研究中指出,隐喻不是单纯的点缀手段,而是一种感知、评估和解释世界的综合性方式。隐喻是在潜意识层上的一种感情转移。(引自AlbertHowardCarterIII:MetaphorsinthePhysician-PatientRelationships,载CollectionsoftheUniversityLibrary,U.C.SantaBarbara,1989SpringV.72p.153-164)所有这些都说明,人们正在从一个新的角度观察比喻。例如,EugeneSteadJr.就病人提出一个比喻:“病人就是有好多经历要诉说的人。每个病人经历过的事,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样地激动人心。你从容地去听吧。”这个比喻,当然也是有片面性的。但是,它表明人们正在沿着这条思路在探索:比喻是怎样影响着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以及在广义上是怎样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的。20世纪90年代初,比喻的使用在发挥着巨大的心理影响和社会效应。那时美国舆论界再度卷入妇女是否有权自由堕胎的辩论热潮。赞成妇女有权自由堕胎者把abortion(堕胎)说成是removingfetaltissue(去除胎膜组织)。堕胎作为一项纯粹的医学措施,所除去的只不过是人体新陈代谢中的物质而已。这是一种隐喻,功用是缩小堕胎的道义责任,效果是帮助当事人获得心理平衡。反对妇女自由堕胎者则把abortion说成是themurderofunbornbabies(谋杀未生婴儿)。有预谋地蓄意扼死一条生命,是一种犯罪行为。这也是一种隐喻,功用是夸大堕胎的伦理涵义,效果是告诫当事人,享受女权不可以杀害生命为代价。DouglasS.Diekema说,“这两种不同主张者,说的都是美国英语,但他们是以特殊的隐喻方式思维的。”用GeorgeLakoff和MarkJohnson的话来说,那就是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不仅在语言中使用,而且贯穿于思维与行动中。所以,比喻不仅消极地反映观念形态,而且积极地强化观念形态,从而干预我们的生活现实。比喻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潜能来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动呢?原因就在于它的形象性。EllenL.Maher说:“一幅画的确可以抵得上千言万语,而在脑海中能唤起一幅画面的比喻确实具有更大的威力。它和绘画一样,能刺激视觉想象,激起感情反应,而它对注意力和感情的导向作用则比绘画更为显著。”这段话说得既清楚又透彻,精彩极了。比喻的作用就是化平淡为生动,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