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矛盾中的我欧阳修祭文浅窥《祭石曼卿文》赏析_第1页
论矛盾中的我欧阳修祭文浅窥《祭石曼卿文》赏析_第2页
论矛盾中的我欧阳修祭文浅窥《祭石曼卿文》赏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矛盾中的我欧阳修祭文浅窥《祭石曼卿文》赏析

在中国古代散文的漫长发展历史中,宋代散文可以说是一个鼎盛时期。所以,明代的宋濂说“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论及代表作家,欧阳修“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苏轼《六一居士集叙》)欧阳修不论从理论还是创作方面,都极富开拓意识,为散文的成熟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一生,留下的散文数量繁富,并且佳作纷呈。此外,他的创作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政论文、山水游记、墓志铭、祭文外,兼及文赋、诗话、随笔等体裁。在他的文集里有多篇祭文同样独具艺术特色,《祭石曼卿文》即是此例。这里,先来简要回顾一下宋代之前祭文这种文体的发展状况。再把欧阳修的这篇祭文放在祭文发展流变这样的大环境中进行观照,以便更好地理解欧公的散文特点。祭文,是专门用来追怀哀悼亲友丧葬的文字,最早常用的形式为诗歌。诸如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的《葛生》、《黄鸟》等哀诗,屈原的《九歌》、宋玉的《招魂》祭歌等,都属于早期形式的祭文。而以散文形式出现的哀祭文,大概是《尚书》中的《周书·金縢》。到了汉代,祭文大都如梁代刘勰《文心雕龙·诔碑》所说“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论其人也,暖乎若可觌;道其哀也,凄焉如可伤。”明确交代了祭文的一般结构。也就是前半部分为死者传记生平,以示颂扬;后为四言诔辞,寄托哀思。前者为散体,后者为韵体,骈散结合。比较好的文章如扬雄的《元后诔》、张衡的《司空陈公诔》、蔡邕的《济北相崔君夫人诔》等。唐宋时期,由于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兴起,骈文相对式微,作散文反而成为时新。只是由于骈体文一方面历史悠久,势力强大,比较占有优势;而且制诰等官方文件都用骈文写成,以及科举考试大都以骈文取试,也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对于祭文而言,骈体文接近于诗歌,适合表达感情,同时典雅庄重。所以这一时期的哀祭文是散体和骈体并行。此外,在内容与体例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局限于四言,而逐步向长短句过渡。《祭石曼卿文》,是作者于治平四年在毫州时所作。是年,欧阳修因为其妇弟薛宗孺“帷薄不根之谤”及蒋之奇和彭思永重提“濮议”之事,在政治上屡遭打击。最后虽得清白,然而此时已61岁,不愿受官场羁绊,心生退居之意,力请外任。至三月“罢为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石曼卿于庆历元年去世,在距离石曼卿去世26年后,欧阳修派人到石曼卿墓地悼念他时写了这篇文章。时过境迁,死者已长眠地下,生者经过了几十年宦海沉浮,荣辱成败,此时致祭亡友,其复杂心情,可以想见。这年作者还写了《英宗皇帝灵驾发引祭文》、《祭胡太傅文》、《祭丁学士文》、《祭蔡端明文》几篇祭文,多为怀念去世已久的故友而作,反映出他因政治上失意而引发的感念畴昔的孤独寂寞心情。石曼卿是欧阳修的朋友,善工诗且知兵法,愤世嫉俗,豪放潇洒,“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石曼卿墓表》),却一世不得志。欧阳修又在其文《释秘演诗集序》中言“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很欣赏他的才华和高士节气,誉他是“智谋雄伟非常之士”,因“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故隐于酒。对于曼卿的诗,“诗辞清绝”,“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下面我们具体来感受一下这篇美文。“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首段以“生而为英,死而为灵”两语入文,初下笔就感情悲壮。作者首先慨叹死者声名之不朽。石曼卿生前作者称他“信哉天下奇,落落不可拘。轩昂惧惊俗,自隐酒之徒”(《哭曼卿》)。无论是在文章、才能,还是气节、伟行方面,都是世上难得之士,尤表推崇钦慕。对于这样的人,虽然斗转星移,万物终将化为无物,都只是一闪而逝的暂时的存在,但不会伴随草木自然俱尽,其名声必将为后人所缅怀。古人总是通过审视自然意识的镜像进而审视自我意识。个人的存在,都是源源不断的时间流中一个影像片断,广袤空间里的一粒微尘,真实而虚幻。面对时空的无限绵延,生命的短促和无常。很多人都试图在历史无限的流中打下有限的个人的烙印。儒家讲“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送徐无党南归序》欧阳修讲到同样的问题。“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在这里,欧阳修作为传统士大夫阶层中一员,他同样看重立言,所以讲“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祭奠缅怀之际,借己之文为石曼卿扬名,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另一方面,就个人才能而言,石曼卿“不屈以求合”的名士节操,又通晓兵法,曾为北宋抵御西夏侵扰而立下军功以及个人的文学才情,他的身后名也是生前所成就,应该的。“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犹能彷佛子之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燐飞萤。但见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次段,悲死者墓道之凄凉,然后追忆过去交往的真情。清代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云:“此遣祭曼卿墓下之词,非始死而吊奠,故全在墓上着笔,而以曼卿生平之奇,串入生发。”前边写想象中墓道上的情景:以其生前为人,死后身躯该“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或“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这些都是从侧面来彰显褒扬曼卿。后面紧跟着笔锋一转,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荒野散漫无边际,荆棘丛生、风凄露落、磷火飘荡。一片满目凄凉景象,令人已悲不自胜。而在墓旁,“牧童樵叟歌吟”,何其欢快,可谓死去何所道,悲其友者,独作者一衰飒老翁矣。除此,更有“惊禽骇兽”“悲鸣踯躅”,满目凄凉景象。如此,作者更进一层,设想多年后,谁能知道其墓就不会成为狐貉与鼯鼪的洞穴呢,实在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但最后,作者又故作旷达,认为人死而化为朽壤是自然规律,自古圣贤,也不能逃脱。论冷冰冰的理,是没有可悲怆的,然而理不胜情。表面上旷放通达,实际上是强作自我安慰,心情更加沉痛。“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畴昔,悲凉凄怆,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尚飨!”末段,感念生前与其的深厚友谊,难已悲凉凄怆之情。“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照应前面“同乎万物”“复归于无物”,“与万物俱尽”,自古圣贤无不幸免,以及次段的“自古圣贤亦皆然兮”。明知盛衰之理,却欲罢不能,“临风而陨涕”,怀念之情缠绵悱恻。太上忘情,可是成为太上的人总是寥寥无几。并且往往最能打动人的,却在于情,文亦主乎情。文章以三呼曼卿统摄全文,情真意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清代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三胸中评此文曰:“自有透顶解脱,意中却是透骨相思,于是一笔已自透顶写出去,不觉一笔又自透骨写入来。不知者乃惊其文字一何跌荡,不知非跌荡也。”前两段,作者始以透骨相思始,落笔于透顶解脱,末段却先说固知盛衰之理之解脱,最终使全文结笔在唏嘘欲绝的相思上。有理有情,却理不胜情,表现无法解脱的沉痛哀思,情韵缠绵凄恻。表现手法上,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在行文上,此文具有散文赋的特点,以散文句式笔法写韵文,亦骈亦散,是宋代文赋的先导。文赋,是古文向赋渗透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在这篇祭文里表现为:一方面,变华丽空洞的铺张为适度简练的铺陈,同时又具有抑扬顿挫的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