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长期项目与银行脆弱性_第1页
信息不对称、长期项目与银行脆弱性_第2页
信息不对称、长期项目与银行脆弱性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不对称、长期项目与银行脆弱性

目前,对银行脆弱性没有精确、完整的定义。本文认为,所谓银行体系脆弱性就是指由于高风险状态的存在和演化造成银行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其内在不稳定性及易受攻击性。一、加强信息不对称与“囚徒困境”在Diamond和Dybvig(1983)的模型中,银行将存款人的存款投资于经济中的长期项目,银行这一功能实现的前提是所有存款人不会在同一时间提取存款。在正常情况下,银行的贷款得以支持长期经济投资,经济运转正常,存款人得到存款利息,经济实现好的平衡点。但当许多存款人从银行提取存款时,由于银行的流动资金有限,银行不得不将其贷款所支持的长期项目中途下马,这将导致银行贷款的损失。由于银行不能偿还所有存款人的本金和利息,使得最先提取存款的存款人损失最小,而最后提取存款的存款人损失最大。因此,如果某种原因使得存款人确信他人会提前提取存款,那么每一个存款人的理性选择是立刻从银行提取存款,结果导致所有存款者都受到较大的损失,经济实现的是一个坏的平衡点。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即不知道银行的真实贷款状况),储户往往会盲目地进行集中提款,从而使一些经营良好的银行也趋于倒闭。在储户提款的过程中,储户之间的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博弈更加剧了这种“挤兑”行为,“囚徒困境”在储户之间仍然再次发生。首先来看看简单的博弈例子。假设某银行只有a、b两个储户,银行的全部资产来自于储户的存款,他们分别存有一个单位的货币。银行把这两个单位的货币发放资产,到期回报率为30%,如果资产持有到期日可以获得2.6个单位的货币。但如果任何一方在资产到期前取款,银行就不得不把资金提前撤回,要受到惩罚。假设本金损失40%,提前取的一方能获得全部本金,另一方只能获得剩下的可支配资金0.2。此时银行只能收回1.2个单位货币。假设a、b都有任意提款的权利,由于信息不对称,a、b在作出决策时,总是要估计对方的行为。假设他们提款和不提款的概率都是50%,方框数字为他们在各自条件下能得到的货币单位。同理,a不抽回资金(他可以估计b抽回和不抽回的概率是50%),则a此时的受益为:显然a会理性地抽回资金。同样的道理,b也会理性的抽回资金。对于更多的其他的储户也同样会作出这个选择。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两人都只得到了0.6个单位的货币。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抽回资金,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都不提款到期各自得到1.3个货币单位)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提款的策略以及因此只能得到0.6个单位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注:纳什是美国一个著名的数学家,但他最著名的贡献是提出了纳什博弈论,即“囚徒困境”,从而把博弈论从抽象数学带到具体经济生活)。“纳什均衡”的最大特点是双方没有胜利者。在储户提款的过程中,储户之间的博弈更加剧了这种“挤兑”行为。具体地讲,当某储户假定其他储户的策略是提款时,他也去提款无疑是最好的策略,因为这将使他少受损失;当他假定其他储户的策略是不提款时,他去提款自然不会影响银行的安全,因此,也应该去提款;即使全体储户事先达成共谋,在银行面临困难时不去提款,以维护大家共同的利益,那么由于该储户不能肯定其他储户是否会遵守此共谋协定,因此,最好还是去抢先提款。总之,不论其他储户的策略是什么,该储户的最佳策略就是提款。当所有的储户都存在这种想法时,“挤兑”就无法避免了。二、对银行挤兑的恐惧“囚徒的两难选择”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它充分体现出“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当各人都只追求利己行为的时候,那么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果。他们两人都是在提款与不提款的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结果必然是他们都只能得到更少的收益。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或者相互合谋(不提款)时,才可以得到银行充分利用资金进行投资得到的收益分出,但这种理想的结果却很难实现,因为他们不可能完全信任对方。从“囚徒困境”(纳什均衡理论)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现实生活中许多司空见惯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银行挤兑是理性的且存款者的预期具有自促成性质。如果所有的人都不提取存款,那么所有存款者的福利都将增加。尽管如此,在预期给定的情形下,单个存款者提前提取存款只能增加个体的福利。这意味着存款者试图离开即将倒闭银行的行为将使得所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且每一个存款者都有提前提取存款的激励。银行挤兑传染,也就是来自于银行挤兑的部分仍旧蔓延的恐惧无疑使银行挤兑传染面的出现,也就是说,对已知银行的挤兑能够引发对其他银行的挤兑。根据这个观点,银行像传染病或森林火灾一样。他们的危险大多不是因为他们可能迫使个别银行违约,而是因为他们可能粉碎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并引发一次体系范围内的挤兑。银行挤兑传染假说被广泛接受———用考夫曼(kaufman,1987.10)的话说:“大多数作者并不对此提出严肃的质疑,并把传染几乎自动发生当作一个信念而接受。”———部分是因为他们(不正确地)相信银行挤兑传染是个历史记录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解释银行挤兑的广泛恐惧和与这种恐惧相关的、认为银行挤兑是恶魔要不惜一切代价来避免的信念时,这种传染假说也起了很大作用:在对银行破产及其危害整个经济活动的严重性所怀有的创伤性的———几乎是神经质———恐惧之下,是对传染整个体系的银行挤兑的认识。这样的恐惧今天仍然盛行。1984年5月在对他拯救的大陆伊莉诺伊国民银行的行动的辩护中,通货监理官康弗(c.t.conver,1984)证实,“在我们的集体判断中,如果大陆伊利诺伊破产,并且处理方式是使储户和债权人受到损失,我们应该能够看到一次全国性的,如果不是国际性的,我们难以想象其幅度的金融危机。我们没人想看到。”对银行挤兑最有力的讨论是,如果债权人察觉到另一个银行的挤兑,那就会导致他们相信他们自己的银行不再安全,所以他们可能挤兑他们的银行。储户将不会对他的银行的财务健康状态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如果他是理性的,当他尝试对状态进行评价和决定是否继续在他的银行储蓄时,他会运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另一个银行正处于困境的观察可能导致他修正对他自己银行财务健康的评价,尤其是如果另一个银行与他自己的银行相似的话。造成其他银行困境的无论什么因素也可能影响他自己的银行,他将不得不决定关于其他银行的“消息”是否应该导致他大大降低对自己银行财务健康的评价以致认为他的储蓄变危险了。如果这两个银行足够相似,并且关于其他银行的消息足够坏,他可能由此决定提款,并且如果其他人像他一样想,银行将面临一次挤兑。对第一个银行的挤兑就能够被描述成传染性的。然而,如果对第一个银行的挤兑足以引发对第二个银行的挤兑,第二个银行必定是相当脆弱的。三、.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难以防范金融危机的直接危害性,综上所述,基于信息不对称下的挤兑冲击的不可避免性,往往导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