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安全30年回顾与展望_第1页
世界粮食安全30年回顾与展望_第2页
世界粮食安全30年回顾与展望_第3页
世界粮食安全30年回顾与展望_第4页
世界粮食安全30年回顾与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粮食安全30年回顾与展望

食品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之所以说它沉重,是因为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自1974年国际社会首次提出“粮食安全”(Foodsecurity),时至今日,将近30年过去了,全球仍有7亿多人为一日三餐无米下锅发愁。之所以说它沉重,是因为中国粮食安全也不容盲目乐观。随着中国人口的刚性增长和资源的刚性减少,要彻底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还任重道远。对于粮食安全,我们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武装头脑,随时保持清醒的认识,不断清除认识上的误区,充分认识到粮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粮食安全的内涵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人口迅速增长,粮食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要和学术界的关注。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国际约定》指出,粮食安全的内涵有三点:一是从数量上看,粮食供给充裕,进口国家或地区既要能买得到,又要买得起;二是从质量上看,既要营养全面,又要卫生健康;三是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然而,20多年过去了,尽管世界粮食产量增加了近10亿t,但世界人口平均每10年增加10亿,到2000年全球人口已达到60.5亿。据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4年世界粮食安全日的讲话中宣称,全球仍有8亿多人处于经常性营养不良之中。1粮食消费总量逐年下降,进口量减少,量降反增,消耗量持续下降自20世纪末期以来世界谷物产量出现下滑,由1998/1999年度的19.1亿t,下降到2001/2002年度的18.5亿t,减少了近6000万t;而谷物消费量逐年增加,从1998/1999年度的18.7亿t,增加到2001/2002年度的19.2亿t,增加5000万t。谷物的供给量也相应减少,从25.75亿t下降到25.25亿t,减少了5000万t;谷物贸易量则停滞在2.3亿t左右;库存量则下降近1亿t,到2002年世界粮食储备仅有5.8亿t。西方几个大国仍然占据世界粮食市场的垄断地位,在世界年粮食贸易总量2.3~2.5亿t中,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年谷物净出口量,几乎占了世界粮食出口市场的一半以上。而在东南亚10国中,有谷物净出口能力的仅有泰国、越南和缅甸,年谷物净出口量约900万t。据世界银行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粮食贮备率一直徘徊于16%上下,低于安全线17%~18%;而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自给率逐年下降,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粮食自给率为91%,2015年预计下降到88%,2030年下降到86%。即便按低水平粮食消费,到2030年,全球粮食消费总量将达到28.6~29亿t,比现在的年消费量高出10亿t。由此可见,即便届时粮食总供给不成问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能否买得到和是否买得起,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一个十分尖锐而突出的问题。1.2关于粮食产业发展中重要误区的认识新中国建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粮食发展方针的正确指导下,中国粮食生产快速发展,1952~1995年的43年间粮食生产年均增长2.45%,1997年粮食总产突破5亿t(5.123亿t),当年粮食人均占有量突破400kg(412kg),仅谷物产量已达4.925亿t,人均占有谷物390kg。以占世界耕地总面积7%的土地解决了占全球人口22%的人民的吃饭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1998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出现了较大反复,粮食总产连续5年下滑,到2002年粮食总产4.25亿t,较1997年减少8000多万t,粮食年消费量则停留在4.8~4.9亿t,粮食库存已不足2亿t。粮食人均占有量由400kg降到350kg的温饱线。之所以出现这样大的反复,问题出在对粮食安全的认识存在几个误区。误区之一,1998年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400kg后,一些同志囿于自然经济的陈旧观念,盲目乐观地认为中国粮食已经“过关”。粮食人均占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物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主要指标。中国2003年之前粮食虽有出口,但人均占有量已在温饱线上下,粮食进出口以余缺调剂为主。2003年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330kg,2004年上半年粮食贸易即由2003年同期净出口748.5万t转变为净进口73.6万t。未来10年中国食物营养结构仍以植物性营养为主。到2010年,粮食年消费量将达到5.7亿t以上,较2004年预计粮食产量4.55亿t增加1.15亿t以上,人均占有粮恢复到400kg。2020年,粮食消费量将达到6.5亿t,人均有粮430kg。2030年粮食需求量7.5亿t以上,人均有粮470kg。误区之二,泛化“比较效益”。一些同志把“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绝对化,一谈到农民增收,就把粮食生产置之脑后,把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对立起来。应当说,考虑经济问题,讲比较效益,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一大进步,但应清醒地认识到既然有比较,比较效益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决不能使之绝对化,更不能使之僵化。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往往随生产规模、农民组织化程度,尤其是科技含量而变化。农户生产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是中国当前的国情。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粮食产业科技含量,大幅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是提高中国粮食作物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误区之三,把粮食产业发展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立起来。一些同志既没看到当前粮食产业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对粮食产业发展与畜牧业、水产养殖、林业及城乡农产品加工业等二、三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也缺乏清醒的认识。有的同志可能连“粮多猪多,猪多肥多”的浅显道理都忘了。误区之四,把“经济全球化”理想化。误以为中国粮食价格已高于世界粮食市场价格,进口粮比自产粮更便宜。没看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公正的世界经济新秩序还远未形成。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战略物资,决不是谁想买,就能买得到的。上述几个认识上的误区,所幸并不具有全局性,但在一些地方、一些同志那里则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有的地方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抓粮食生产时紧时松,形势稍有好转,或淡化粮食生产,或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你抓粮,我抓钱”的错误倾向。粮食生产出现较大波动和反复则是这些表现的必然后果。1.3粮食产品品质变化云南粮食安全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尽管“八五”、“九五”期间云南省粮食生产连续上了4个台阶,2003年粮食总产达到1471万t,是该年度全国少数几个粮食增产的省(市)、区之一。鉴于云南省粮食单产水平、粮食人均占有量或拥有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均处于后几位,要解决云南省粮食安全,还有崎岖而漫长的路要走。2001~2003年,云南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仍继续减少,200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较2001年减少了17.34万hm2(260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得更多,两年就减少了27.1万hm2(405万亩),四大粮食作物中,小麦种植面积调减最多,两年调减7.3万hm2(110万亩),玉米减少7.2万hm2(108万亩),稻谷减少5.7万hm2(85.5万亩),薯类有所增加,增了5.3万hm2(79万亩)。由于受天气影响较大,粮食作物的单产,除稻谷外,没有明显提高,年度间波动大,总产亦起伏于1425~1486万t之间。从云南省粮食的消费结构看,云南省粮食消费仍停留在以口粮或食物消费为主的阶段;2002年谷物总产的63.6%,薯类总产的55.6%为城乡居民的口粮;用作饲料的谷物仅占谷物总产的24.1%,薯类总产的37.5%;玉米在饲料用粮中挑了大梁,饲用玉米占了玉米总产的63.6%。加工用粮所占比例很小,谷物仅占3.1%,薯类仅占3.1%;在薯类中,加工用马铃薯比例较高,达到总产的8.9%。从粮食流通来看,流通量还较小。2000/2001年度云南省国营粮食企业收购贸易粮12.7亿kg,销售15.5亿kg,库存20.3亿kg,其中,商品周转库存15.4亿kg,专贮4.8亿kg,库存量比上年度减少6.4亿kg,粮食可调控能力还较弱,每年尚需调入粮食10~15亿kg。2云南粮食生产的指导原则和成功经验回顾云南省粮食生产发展历程,主要经验有如下3条:2.1高稳农田建设建设高稳农田是农业增产增效的基本保障。“八五”、“九五”期间,云南省累计建成每公顷产6000kg以上的高稳农田167.4万hm2。“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决定继续加大高稳农田建设力度,每年建设3.33万hm2,前三年又建成29.5万hm2。到目前,扣除城市、公路建设用地,全省实有高稳农田196.1万hm2,保障了云南省粮食基本自求平衡,有力地推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了畜牧业发展。2.2共推科技,产品粮基地建成“八五”以来,云南省相继立项实施以吨粮田建设为中心的“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玉米杂交化工程”、“热区冬季农业开发”、“脱毒马铃薯体系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年均增产粮食5亿kg以上。同期,全省先后建成商品粮基地县47个,基地面积9.25万hm2,年提供商品粮约141万t,占全省商品粮的35%;其中达到农业部部颁二级标准以上的优质粮约占20%~25%。2.3科技投入情况。在农业科技自“八五”以来,云南省加大了农业投入,支农资金大幅增长,1980年省级财政支农资金2.26亿元,2002年增至46.3亿元,占当年省财政支出的8.7%。“九五”期间,云南省农业科技投入增长尤为显著,农业科技投入总量几乎是“八五”期间的两倍。1998年之前投资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科技投入一直向粮食作物倾斜。在省科技厅的“九五”科技三项费投入4.83亿元中,农业科技投入约占一半,其中粮作科技投入又占了农业科技投入的60%以上;在省农业厅“九五”中期以前实施的10项(前期为12项)重大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中,涉粮项目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各厅局还设立了各种专项资金,投向涉农、涉粮项目。“九五”期间省计委(发改委)立项资助云南省“优质粳稻产业化”项目,5年累计增产优质稻谷8亿多kg。上述措施的实施,稳定地提高了云南省粮食生产能力。3云南省食品安全面临的严重形势和问题3.1饲料粮单一化:肉兽蛋畜禽共粮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种植业,对畜牧业支撑强度不足,反过来,畜牧业(尤其是生猪、家禽业)对种植业拉动乏力。2003年全省粮食人均占有量仅有336kg,尚未摆脱人畜(禽)共粮的尴尬局面。近几年,云南省畜牧业快速发展,对饲料粮的需求随之增加。在2002年的肉类产品中,猪肉占83.1%,按料肉比4∶1估算,生猪养殖用去饲料粮783.4万t;肉禽、蛋禽养殖按料肉比2.5∶1估算,用去饲料粮75.7万t;两者合计,共用去饲料粮859.1万t。3.2商品粮基地的粮食生产情况1997年云南省粮食商品率仅26.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7个百分点。近几年粮食商品率略有增加,约为28.2%。由于粮食加工业的市场发育程度仍较低,企业小而分散,对商品粮生产的拉动作用不大;加之商品粮基地发展面临设施陈旧老化,示范推广经费缺乏,基层农技队伍即便有人也无钱办事,良种更新速度减慢,规范化栽培技术到位率低等诸多困难,商品粮基地县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从玉溪市2个商品粮基地县粮食生产情况调查资料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及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加速,总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其中峨山县耕地减少333.33hm2,新平县减少1500hm2;而早期建设的高稳农田由于年久失修,土壤肥力下降,高稳农田的总面积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快速增加,反而出现减少的个案。农作物播种面积未见明显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则大幅度减少,峨山县和新平县分别减少了19.3%和29.0%。从2个商品粮基地县的粮食安全状况来看,近几年粮食的优质率有所提高,但由于种植面积大幅调减,单产未相应提高,导致粮食总产急剧下降,1998~2003年6年间2个县分别下降了16.6%和38%。随之而来的灾难性后果就是粮食人均占有量急速减少,由1998年人均占有400余kg,新世纪伊始就下降到人均占有量临界线(350kg/人年)以下,2003年峨山县粮食人均占有量仅有323kg,新平县仅有245kg。根据粮食消费结构分析,不难发现,尽管2个县的口粮消费基本持平或略有减少,但饲料用粮和加工用粮却大幅度减少,饲料用粮分别下降31.2%和55.6%,加工用粮分别下降55%和26.2%。显然,这样的粮食水平难以支撑畜牧业和乡镇加工企业的发展。3.3科技创新能力较低2001年云南省科技总投入21.3亿元(其中R&D经费7.7亿元),仅为四川省的18.8%,甚至低于甘肃省的21.4亿元,全省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0.37%,在西部12省(区)中居倒数第4位。根据国际公认的统计分析结论,R&D/GDP的比例小于1%时,基本不具备科技创新能力。云南省粮食作物单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除生产条件较差,近几年农民投入未见明显增长,有的地方甚至减少外,根本原因还在于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结果导致涉粮科技研发滞后,成果贮备不足,新成果技术成熟度不高,技术更新速度减慢,示范推广力度下降。粮食产品的稳定根据未来10~20年云南省农业、农村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对粮食的社会需求,仍宜定位于在加快结构调整、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同时,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不变,着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实现粮食供需基本自求平衡,余缺品种调剂。这就要求我们紧扣国家农业发展纲要,抓住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产业提升计划的机遇,立足当前,着眼未来10年,编制切实可行的粮食产业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增加支农资金投入和农业科技投入,提高云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城乡居民均口消费量据人口预测的保守估算,到2010年云南省总人口将突破450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以155kg/年计算,年口粮需求将突破700万t,以150kg/年计,也不低于680万t。4.2发展原材料食品的需求云南省目前加工用粮所占比例不大,仅占粮食总产的5%左右;未来10年,加工用粮将增加到粮食总产的10%以上,需用粮160多万t。4.3猪肉食畜禽生产情况按云南省2001~2010年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为2010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800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50%。按照规划,牛羊肉总产按占肉类总产的22%估算,较2002年增12.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总产由2002年的22.9万t增加到93.5万t;猪肉总产按占肉类总产的70%估算,比2002年减少13.1个百分点,年均减少1.5个百分点,总产由195.9万t增加到297.5万t;禽肉由17.1万t增加到34万t,禽蛋由13.2万t增加到25万t;奶类由19万t增加到45万t。不计草食畜禽育肥所需的饲料粮,仅生猪、鸡鸭所需饲料粮就不低于1227.5万t。此外,按照规划,农田种草26.6万hm2,相当于减少粮食总产或耗粮120~160万t。根据上述社会需求分析,到2010年,云南省粮食安全的底线为2000万t,比2004年预计粮食总产1493万t增加500万t以上。5粮食总量:按90%的自给率,计算粮食总量,按比例确定粮食总量如上所述,2010年,云南省粮食总供给量将突破2000万t,按90%的自给率,粮食总量应达到1800万t以上;按85%自给率,也应达到1700万t。5.2谷物育种增加复种指数,确保大小春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400万hm2。5.3反渗透膜装置以粮食播种面积400万hm2计,2010年粮食作物平均单产应提高到4500.0kg/hm2,比2004年预计单产3628.5kg/hm2提高871.5kg/hm2,年均增产145.2kg/hm2,增幅4.0%。即便按85%自给率考虑,2010年粮食平均单产也应提高到4249.5kg/hm2,比2004年增加621.0kg/hm2,年均增长103.5kg/hm2,增幅2.9%。6预测贸易量主要是品种调整为确保2010年粮食总供给量不低于2000万t,需净进口粮食200~300万t以上。反应和建议云南省目前粮食供需平衡水平较低,十分脆弱,粮食安全形势严峻,为破解粮食安全这个难题,拟提两条对策,三条建议:7以“科技”上下工夫为主,继续抓好高稳基本农田及中低产地改造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藏粮于地,藏粮于库,藏粮于科技”的方针,云南着重在“藏粮于科技”上下工夫,同时继续抓好高稳基本农田的建设与保护及中低产田地改造,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托商品粮基地县,培育粮、饲、食品及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推进粮食产业化,提高粮食商品率,促进农民增收。8提出建议8.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产业链延伸在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着力提高单产、品质和比较效益,确保粮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