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理论综合》考试大纲_第1页
《音乐学理论综合》考试大纲_第2页
《音乐学理论综合》考试大纲_第3页
《音乐学理论综合》考试大纲_第4页
《音乐学理论综合》考试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音乐学理论综合》考试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性质:音乐学专业“专升本”课程。三、编写说明1.本考核大纲根据《西方音乐史》、《基础和声》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2.本考核大纲适用于音乐学专业“专升本”考试。四、课程考核要求与知识点第一部分《西方音乐史》第一章古希腊、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二、三、四讲)1.识记:(1)里拉琴;(2)古希腊悲剧;(3)格里高利圣咏;(4)奥尔加农;(5)法国游吟诗人。2.理解:(1)中世纪世俗音乐的发展状况;(2)14世纪的“新艺术”新在何处。3.运用:音乐史中文艺复兴的“复兴”内涵。第二章巴洛克时期(第五、六、七、八讲)1.识记:(1)蒙特威尔第与《奥菲欧》;(2)宣叙调、咏叹调;(3)清唱剧;(4)康塔塔;(5)受难乐;(6)维瓦尔第《四季》;(7)楔槌键琴、羽管键琴;(8)古钢琴组曲;(9)巴赫的《马太受难曲》、《音乐的奉献》、《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10)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2.理解:(1)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形成;(2)意大利歌剧产生的过程。3.运用:巴赫音乐创作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古典主义时期(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讲)1.识记:(1)喜歌剧;(2)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乐;(3)海顿的《第94号“惊愕”交响曲》、《第101号“时钟”交响曲》;(4)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g小调第40交响曲》;(5)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九交响曲》。2.理解:格鲁克歌剧改革的措施和成果。3.运用:为什么把贝多芬称为时代的音乐巨匠。第四章浪漫主义时期(一)(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讲)1.识记:(1)艺术歌曲;(2)舒伯特的《魔王》、《冬之旅》;(3)舒曼的《桃金娘》、《诗人之恋》;(4)门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5)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降D大调“雨滴”前奏曲》;(6)李斯特的《钟》、《匈牙利狂想曲》;(7)交响诗;(8)斯美塔纳的《伏尔塔瓦河》。2.理解:(1)柏辽兹的“固定乐思”作曲技法;(2)浪漫主义时期标题音乐的体裁发展状况。3.运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主要艺术特征。第五章浪漫主义时期(二)(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讲)1.识记:(1)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2)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3)马勒的《大地之歌》;(4)比才的《卡门》、《阿莱城姑娘》;(5)格里格的《培尔·金特》;(6)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7)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钢琴协奏曲》;(8)圆舞曲。2.理解:(1)勃拉姆斯音乐创作的“反潮流”表现;(2)为何约翰•施特劳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3.运用: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创作的特点及风格。第六章浪漫主义时期(三)(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讲)1.识记:(1)韦伯的《魔弹射手》;(2)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3)大歌剧;(4)喜歌剧;(5)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6)威尔第的《茶花女》、《弄臣》;(7)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蝴蝶夫人》、《图兰朵》;(8)芭蕾舞剧;(9)德彪西的《牧神午后》、《月光》;(10)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2.理解:(1)瓦格纳的歌剧改革——“乐剧”;(2)印象主义音乐常用的艺术手法。3.运用:浪漫主义时期法国歌剧的艺术特点。第七章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时期(一)(第二十七、二十八讲)1.识记:(1)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2)新古典主义音乐;(3)斯特拉文斯基的《诗篇交响曲》、《浦契涅拉》;(4)新民族主义音乐;(5)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6)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2.理解:表现主义音乐的创新。3.运用:前苏联音乐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第八章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时期(二)(第二十九讲、三十讲、三十一讲、三十二讲)1.识记:(1)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火鸟》;(2)百老汇;(3)音乐剧《音乐之声》、《西区故事》;(4)爵士乐;(5)布鲁斯;(6)乡村音乐;(7)电影歌舞片《雨中曲》。2.理解:(1)序列音乐的定义;(2)根据对作品《4′33″》的理解,认识偶然音乐。3.运用:(1)20世纪上半叶的流行音乐;(2)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剧。第二部分《基础和声》第一章三和弦1.识记:(1)和音、和弦与三和弦;(2)和弦音的名称;(3)调式中的各级三和弦;(4)正三和弦(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与副三和弦;(5)和弦的原位与转位。2.理解:(1)大、小、增、减四种三和弦的性质与表现特性;(2)传统和声学的调式基础;(3)和声的作用。3.运用:用临时变音记号的形式在不同的调性上书写自然大调与和声小调的各级三和弦。第二章和弦外音1.识记:(1)弱位外音:经过音、辅助音、换音、先现音;(2)强位外音:延留音、倚音。2.理解:(1)和弦外音的界定;(2)和声分析的目的与方法。3.运用:对织体不复杂的主调音乐作品(片断)进行和声分析,要求标明调性与和弦,标出和弦外音,并注明其类型。第三章四部和声及其写作方式1.识记:(1)四部和声;(2)高音声部(女高音)、中音声部(女低音)、次中音声部(男高音)、低音部声(男低音);(3)外声部、内声部、上三声部、下二声部;(4)声部交叉;(5)键盘体。2.理解:(1)四声部的作用;(2)合唱体四部和声中每个声部的音域;(3)和弦音的重复与省略;(4)三和弦的三种旋律位置;(5)和弦的排列法(密集排列法、开放排列法);(6)和声写作中应避免的错误。3.运用:用原位正三和弦在不同的调性上规范地书写合唱体的四部和声,包括三种旋律位置,密集排列与开放排列两种形式。第四章原位正三和弦及其连接1.识记:(1)正三和弦的功能性:主功能(T)、下属功能(S)、属功能(D);(2)和声进行:正格进行:I—V,V—I;变格进行:I—IV,IV—I;完全进行:I—IV—V—I;(3)和弦连接中的声部进行:一个声部中的进行“平稳进行”:“保持”(同度)、“级进”(二度)、“小跳”(三度);“跳进进行”(四度或四度以上);两个声部的进行:“同向进行”(包括“平行进行”)、“反向进行”、“斜向进行”;(4)调式中的和弦关系:二度关系、三度关系、四五度关系;(5)和弦的共同音。2.理解:(1)调式、调性;(2)和声中的调式与和声功能;(3)和声进展的三种基本逻辑:T—D—T、T—S—T、T—S—D—T;(4)功能逆行;(5)连接法(和声连接法、旋律连接法);(6)和声连接中应注意的问题(平行五、八度及四部同向)。3.运用:(1)在自然大调与和声小调的任一调性上用和声连接法连接:I—V、V—I、I—IV、IV—I;(2)在任一调性上用旋律连接法连接:I—V、V—I、I—IV、IV—I、IV—V。第五章和弦转换1.识记:和弦转换的定义。2.理解:和弦转换的类型与方法。3.运用:用原位正三和弦为高音旋律配写四部和声,适时使用和弦转换。第六章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1.识记:(1)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的定义;(2)终止形;(3)全终止(稳定的终止):正格终止、变格终止、完全终止;(4)半终止(不稳定的终止):正格半终止、变格半终止;(5)完满终止与不完满终止;(6)补充终止。2.理解:(1)和声终止式;(2)乐段与乐句;(3)为高音旋律配和声的写作步骤:分析旋律、标明调性——确定终止式——选择和弦——写出低音旋律——连接内声部;(4)和声切分;(5)低音部的写作要求;(6)特殊结尾法。3.运用:为具体的一条高音旋律配写四部和声。第七章原位正三和弦连接中的跳进(三音跳进)1.识记:三音跳进的定义。2.理解:(1)其他跳进;(2)三音跳进的使用规则。3.运用:用原位正三和弦为高音旋律配写四部和声,适时使用三音跳进。第八章正三和弦的第一转位1.识记:(1)六和弦的定义与标记;(2)六和弦的重复音与排列法。2.理解:(1)六和弦的功能特性;(2)同级三和弦及其六和弦的连接;(3)四、五度关系的三和弦与六和弦的连接;(4)四、五度关系的两个六和弦的连接;(5)二度关系的原位与六和弦之间的连接;(6)二度关系的两个六和弦之间的连接。3.运用:为旋律配写四部和声,恰当选择六和弦。第九章正三和弦的第二转位(终止四六和弦)1.识记:(1)终止四六和弦的定义与功能标记(K46);(2)终止四六和弦的重复音。2.理解:(1)终止四六和弦的节拍条件;(2)终止四六和弦的功能特性及其使用特点。3.运用:为旋律配写四部和声,注意终止四六和弦的使用。第十章属七和弦1.识记:(1)属七和弦的定义与功能标记(D7);(2)完全的属七和弦;(3)不完全的属七和弦。2.理解:(1)属七和弦的结构与功能特性;(2)原位属七和弦的典型使用位置;(3)属七原位与三个转位的解决:Ⅴ7—Ⅰ、Ⅴ56—Ⅰ、Ⅴ34—Ⅰ、Ⅴ2—Ⅰ6。3.运用:为旋律配写四部和声,恰当选择原位属七与转位属七。第十一章副三和弦(Ⅱ6及Ⅱ、Ⅵ)1.识记:(1)副三和弦的定义;(2)功能组:主功能组、属功能组、下属功能组;(3)Ⅱ6及Ⅱ的定义与功能标记(SⅡ6及SⅡ);(4)Ⅵ的定义与功能标记(TSⅥ)。2.理解:(1)三个功能组划分的依据;(2)副三和弦的重复音问题;(3)副三和弦的基本用法;(4)Ⅱ6及Ⅱ的功能特性及其使用特点;(5)Ⅵ典型用法;(6)阻碍进行与阻碍终止。3.运用:(1)为旋律配写四部和声,恰当选择副三和弦;(2)对具体的主调音乐作品(片段)进行和声分析,要求标明调性与和弦,标记和弦外音,注意副三和弦的使用。第十二章下属七和弦(Ⅱ7)1.识记:(1)Ⅱ7的定义与功能标记(SⅡ7);(2)Ⅱ7的三个转位Ⅱ56、Ⅱ34、Ⅱ2。2.理解:Ⅱ7及转位的功能特性及其使用特点。3.运用:(1)为旋律配写四部和声,恰当选择和使用Ⅱ7及转位;(2)对具体的主调音乐作品(片段)进行和声分析,要求标明调性与和弦,标记和弦外音,注意Ⅱ7及转位的使用。第十三章导七和弦(Ⅶ7)1.识记:(1)Ⅶ7的定义与功能标记(DⅦ7);(2)Ⅶ7的三个转位Ⅶ56、Ⅶ34、Ⅶ2。2.理解:Ⅶ7及转位的功能特性及其使用特点。3.运用:(1)为旋律配写四部和声,恰当选择和使用Ⅶ7及转位;(2)对具体的主调音乐作品(片段)进行和声分析,要求标明调性与和弦,标记和弦外音,注意Ⅶ7及转位的使用。五、课程考核实施要求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第一部分西方音乐史分值40分,第二部分基础和声分值60分。2.考试命题(1)本考核大纲涵盖教材的主要内容;(2)不同能力层次试题的比例为:识记约占28%,理解约占32%,运用占40%;(3)不同难易度的试题的比例为:较易占27%,中等占55%,较难占18%;(4)试题类型有连线题、判断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填空题、和声写作题与和声分析题等八种形式。3.课程考核成绩评定:考试卷面成绩即为本课程成绩。六、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①郭锳,姜暐,马晓歌.实用和声学简明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②凌宪初,崔斌.西方音乐史与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