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模块)下册》094-9(牛雁斌)教案 第11课 古代诗文选读(二)_第1页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094-9(牛雁斌)教案 第11课 古代诗文选读(二)_第2页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094-9(牛雁斌)教案 第11课 古代诗文选读(二)_第3页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094-9(牛雁斌)教案 第11课 古代诗文选读(二)_第4页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094-9(牛雁斌)教案 第11课 古代诗文选读(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古代诗文选读(二)11古代诗文选读(二)第课第课第课古代诗文选读(二)PAGE1111PAGE10PAGE10课题古代诗文选读(二)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名家的诗歌作品,体会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下诗歌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色(2)通过诵读诗歌作品,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意蕴和优美的语言(3)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概况、基本特征及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思政育人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诵读诗歌作品,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意蕴和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概况、基本特征及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考勤(2min)→问题导入(5min)→文以载道(五)(18min)→文以载道(六)(20min)问题导入(5min)→文以载道(七)(15min)→文以载道(八)(20min)→课堂小结(3min)→作业布置(2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考勤(2min)【教师】使用文旌课堂APP进行签到【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问题导入(5min)【教师】提出问题: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度思卿一怆然。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学生】聆听、思考、举手回答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文以载道(五)(18min)【教师】通过讲解、举例、展示图片等教学手段,介绍白居易,并安排学生朗读《琵琶行》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琵琶行(并序)》是一首歌行体的长诗,诗人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抑郁悲凄之情。二、朗读《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详见教材)三、整体感知提问: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答案:序言的作用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和原因,并为全诗定下悲凉感伤的感情基调。Φ【课堂提问】提出问题: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画。诗人白居易以他的生花妙笔,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场景。说说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音乐。Φ【学生】聆听、思考、举手回答四、分析课文主要情节问题1:谁解琵琶声?根据作者描写的琵琶女的琴声,勾勒出琵琶女的生活轨迹和形象,并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答案:整个曲调可分为四个乐章,应结合后文的叙述分析琵琶女的情感变化,通过分析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把握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奏曲——孤单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似诉平生不得志”欢乐曲——欢喜从“低眉信手续续弹”到“大珠小珠落玉盘”沉思曲——悲痛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悲愤曲——愤恨从“银瓶乍破水浆迸”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问题2:【学生】聆听、理解、记录Φ【课堂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对于以上内容,大家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Φ【学生】聆听、举手提问Φ【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通过理论讲解、举例、提问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相关知识文以载道(六)(20min)【教师】通过讲解、举例、展示图片等教学手段,介绍柳永,并安排学生朗读《雨霖铃》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87—1053),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这首词是他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所写,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重在描写环境与情态,下阕写离别后的痛苦,重在刻画心理。诗人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心爱之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二、朗读《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详见教材)三、整体感知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写了什么内容?是情还是景?由起首三句可知是秋季,人们通常会有怎样的感受?作者为什么会写秋季呢?答案:这三句写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情人离别时的典型环境。秋季通常给人萧瑟的感觉。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作者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因此,起首句写秋季,其作用是给全文定下凄切的基调。Φ【课堂提问】提出问题:诗人运用了哪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来描绘清秋时节的离别画面?体会一下此情此景是如何有机交融,并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诗中一开始没有写女子出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Φ【学生】聆听、思考、举手回答四、分析课文主要情节问题1:“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两句写了什么?是情还是景?答案:这两句写情,即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问题2:诗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中,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怎样的心态?把“执手”换成“牵手”或“握手”合适吗?为什么?答案:一个人将另一个人的手放在自己手中,相互看着时泪眼婆娑,竟然是被泪水给噎住而说不出话来了!一个“竟”字将作者离别时依恋、痛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执手”换成“牵手”或“握手”并不合适。因为“执手”感觉很郑重,而“牵手”和“握手”不能充分表达这种郑重感。问题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两句写了什么?句中的意境是怎样的?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这两句虽然在写景,但却表达出了作者的哀愁。“念”字之后“去去”两字连用,不仅能展示出激越的声情,而且一字一顿具有音律美,令人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之后,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有“千里烟波”,又有那夜雾沉沉、一望无边的楚地天空,这样的画面给人压抑、苦闷的感觉。这两句是说,诗人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愁思也越来越深。问题4:如何理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答案:这句是在叹息古往今来离别之情的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又推进一层,意思是说,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这是多么令人难以忍受啊!柳永把这种离别之情带来的感受融入自己的诗句,同时又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此外,“清秋节”一词照应了前面的“寒蝉凄切”,再次营造了离别时的凄清氛围,强化了词中的离情别绪。【学生】聆听、理解、记录通过讲解、朗读、提问、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赏析《雨霖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文学素养第二节课文以载道(七)(20min)【教师】通过讲解、举例、展示图片等教学手段,介绍作者苏轼,并安排学生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作者简介苏轼是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时年45岁,谪居黄州。词的上片主要写景,描绘了赤壁的壮美景象,并把眼前美景与古代人物联系起来,进入深邃邈远的历史沉思。词的下片主要记人,塑造了周瑜风流倜傥的英武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历史、自然和人生的感悟。本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体现了作者豪迈旷达的情怀。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写景、记人、抒情巧妙结合的写作技巧。二、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详见教材)整体感知提问: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干古风流人物”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原因是什么?答案:这三句将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归入眼底,不仅引起怀古思绪,而且境界开阔,气势恢宏,瞬间让豪放之气笼罩全词。作者将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带给人强烈的感情冲击,使人不由地对历史和人生进行思索。Φ【课堂提问】提出问题:本词写了哪些赤壁景观?对此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怀古情思?Φ【学生】聆听、思考、举手回答四、情节分析问题1:作者描写赤壁景色时,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答案:“人道是”三字是用来点明这里并非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只是借此来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已。问题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三句描绘景象时用字非常巧妙。这些巧妙的字有哪些呢?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答案:“乱”写出了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写出了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突出了波涛力量的浩大。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这样描绘不仅表现出了作者豪迈奋发的意气,还渲染了环境气氛。问题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案:这两句在全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一时多少豪杰”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阕,引出下阕。Φ【课堂提问】提出问题:下阕中,作者主要写回忆和感慨,他回忆的是什么?感慨的是什么?Φ【学生】聆听、思考、举手回答Φ【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前五句为作者所忆——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后五句为作者所感——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作者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自己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通过理论讲解、举例、提问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文学素养,并体会作品的深刻内涵文以载道(八)(20min)【教师】通过讲解、举例展示图片等教学手段,介绍作者关汉卿,并安排学生朗读《窦娥冤》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课文节选的是《窦娥冤》中的高潮部分,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全剧悲剧气氛浓烈,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生动,主题思想深刻,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朗读《窦娥冤》【滚绣球】选段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详见教材)三、整体感知提问:课文可分为几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答案: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第二部分(从“刽子云”至“负冤衔屈”):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第三部分(从“刽子做喝科”至文末):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是塑造窦娥反抗性格最精彩的笔墨。Φ【课堂互动】提出任务:《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窦娥的反抗精神,以及她的善良心地与孤苦处境的?Φ【学生】聆听、思考、举手回答分析课文问题1:课文通过哪些场面来表现窦娥之“冤”?不同场面中,女主角窦娥的感情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表现窦娥的感情的?答案:表现窦娥之冤的场面有三个:窦娥被绑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窦娥与婆婆诉说冤情、悲痛诀别的场面;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不同场面中窦娥的感情:绑赴刑场的场面表现窦娥之“怨”,婆媳诀别表现窦娥之“悲”,临刑发誓表现窦娥之“恨”。作者通过窦娥指斥天地清浊不辨、善恶不分,而自己却落得两泪涟涟来表现其“怨”;通过后街赴刑、诀别婆婆写窦娥之“悲”;通过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誓应验,感天动地,来写窦娥之“恨”。问题2: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说她所希望的是什么?答案: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得到上天的回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问题3:窦娥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之间具有什么关系?两者是否矛盾?答案: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对天地许下三桩誓愿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在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反映了剧作家的阶级局限性。一方面,剧作家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剧作家因为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所以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问题4:作者为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答案: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课文写窦娥临刑前许下三桩誓愿时运用了大胆想象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这种艺术手法的使用使全剧的悲剧气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