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翼》制方治法探析_第1页
《伤寒论翼》制方治法探析_第2页
《伤寒论翼》制方治法探析_第3页
《伤寒论翼》制方治法探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寒论翼》制方治法探析

清朝医生柯云伯在《伤寒方剂学》中首先提出了方法,将六经理论与方剂、证、病机相结合,解释方剂的意义,进行类比分析,形成了《仲景方剂论体系》。它明确反对“经典方剂”,具有独特的优势。柯韵伯认为,要想把《伤寒论》的理论运用于临床,最实际的就在于以方类证,弄清楚仲景辨证用方的规律,不必孜孜于考订仲景旧论的编次。如何掌握前人遗留下来行之有效方剂,关键在于领会用方规律——制方大法。1处方的辩证法原则的体现柯韵伯在《伤寒论翼》中专题论述了制方大法,成功地将《内经》治法理论和仲景方剂互相印证。1.1合归并以他药柯氏云:“仲景之方,因证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体现了方剂辨证的原则,是仲景之活法。《伤寒论》的方剂配伍严谨,法审于方,方有主证,许多方证是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每个方剂都有相互的证候,只要有此证,便可用此汤方,往往取得满意的疗效。如本是此证,却用彼方,则非但无效,有时还会遗患无穷。“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皆是柯氏临床实践的总结。合是证而用是方,不必拘于日数,也不必拘于误治及用何种方法误治。如《伤寒论》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外感病虽然已经八九天了,但只要表证仍在,就仍可以用麻黄汤发汗。如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于柴胡汤。”原来是柴胡汤证,误下以后,病机仍未发生变化,那么仍然可以用柴胡汤和解。又如第63条误汗后出现了“汗出而喘,无大热”,第162条误下后出现了“汗出而喘,无大热”,虽然误治的手段不同,但误治后出现了同样的麻杏石甘汤证,就都可以用麻杏石甘汤进行治疗。1.2“阳明”病外证或热汗证,是“则犯”柯韵伯认为:太阳行于身之后,阳明行于身之前,所受到的风寒之邪,都不在营卫之表。太阳营卫有虚有实,阳明营卫也有虚有实,虚证用桂枝,实证用麻黄,这是仲景“治表之宝局”。同时批评了后世医家“妄以方分经络,非阳明不敢用二方,即太阳亦弃之久矣。”《伤寒论》188条提出了阳明病初感外邪的见证。阳明病外证的特点是不恶寒、反恶热。阳明初得之,亦有发热而恶寒者,此阳明初惹外邪,经气被遏,阳气郁而不伸所致。其恶寒程度较轻,且时间短暂,很快就会因邪热内炽而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之阳明本证。柯氏说:“本经受病之初,其恶寒虽与太阳同,而无头项强痛可辨,即发热汗出,亦同太阳桂枝证,但不恶寒反恶热之病情,是阳明一经之枢纽。”对本条恶寒的性质所辨甚妥。事实也是如此,太阳病篇的数方都与太阳病无关,即使治太阳表证的主方,也不局限于太阳病,如麻黄汤除用于太阳风寒表实证以外,对于风寒束肺、肺失宣降的气喘,风寒外伤经脉、营卫郁滞的周身关节疼痛,虽然没有表证,用之都有疗效。桂枝汤的运用范围很广,凡属于营卫障碍或脾胃失调而致的病证,都可使用。方剂辨证的“证”,不是指孤立的、个别的症状,也不是指毫不相涉的几个症状凑合,而是指在一定病理作用下互相联系的若干症状的有机组合。通过方剂的整体作用调节机体,消除疾病。1.3抓住病机,培训用药柯氏云:“仲景制方,不拘病之命名,惟求证之精当,知其机,得其情……随手拈来,无不活法。”因而其所治病证“只有表里、寒热、虚实之不同,并无伤寒、中风、杂病之分别。”谨守病机,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不必执方以治病,同时批评了某些医家的错误倾向:“不审仲景此方主何等证,又不察仲景何证用何等药,只在中风伤寒二证中较量,青龙白虎命名上敷衍,将仲景活方活法为死方死法矣。”病机是证的高度概括,只有抓住了病机,“证”才是被透彻理解了的整体。凡临床见证与所论的内容相同,即用其方;如果见证不同,病因病机相同,亦可用之。如桂枝汤是治表虚证的主方,但如抓住营弱卫强的病机,亦可治疗下利、缩阳、皮肤瘙痒。柯氏重视方与证、证与机的联系,每方之首,心定本方之主证,并说明其病机所在。如论述小青龙汤,则认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痛、或喘者,用此发汗利水,……此因心气不足,汗出不彻,故寒热不能而心下有水气。”2方为主,诸方所具体柯韵伯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仲景方精而不杂,其中以六方为主,诸方从而加减矣”(《伤寒论翼·制方大法》)。以法统方,深明制方大法,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2.1从方法学角度分析其治疗功效六方为主,子方加减,对临床指导意义较大。柯氏在制方大法中列举六方为例,是说明病证有常变,治法有主次,而方剂和合间亦有进退损益之妙。柯氏指出:“汗剂皆本桂枝,吐剂皆本栀豉,和剂皆本柴胡,寒剂皆本泻心,温剂皆本四逆,攻剂皆本承气,混而数之,为一百十三方者,未之审也。”如此归纳,甚精要。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是治疗八法,以法统方,提纲挈领,为后人分析《伤寒论》方提供了不少方便,不仅在学习时容易理解,而且在临床应用时能左右逢源。仲景制方,不拘病之命名,惟求证之切当,每证必有主方,主方通过加减化生出很多方剂。如桂枝汤是治虚寒证的主方,其化裁而成的兼阳虚的桂枝加附子汤,兼项背强几几的桂枝加葛根汤,兼喘的桂枝加朴杏汤,兼营气不足的桂枝新加汤及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当归四逆汤、炙甘草汤等,主治功用虽不相同,但可以说是桂枝汤的定法变通加减。《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柯氏以六方总其纲,从其纲中分析其附方的加减出入,不失为一种研究方法,防止将“仲景活方活法为死方死法矣”!在一方的基础上,注意体会加减出入的道理,对《伤寒论》类方的创立很有意义。柯氏制方用药十分严谨、精当,针对病情,丝丝入扣;君、臣、佐、使配伍主次分明,悉有法度。每因一味药增减或用量改变,方名和治疗意义就有差异,并且通过方剂配伍,能够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更好地发挥其应有功能,适应比较复杂的病证。观柯氏制方遣药,正如名将用兵,法度谨严,化裁通变。2.2以方类证,以全方取代柯氏之语意,六经各有主治的方剂,其用法总以相同见证为依据,而不为六经所局限,体现了仲景用药特点。例如:麻黄汤、桂枝汤为太阳所设,而阳明之伤寒、中风亦用之,真武汤为少阴水气设,而阳明之小便不利者亦宜之,等等。柯氏批判了“后人论方不论证,故反以仲景方为难用”的错误观点,在临床实践时,只要见到病证相结合的,便可以使用适宜的方剂,或以全方取胜,或以加减奏功,“方各有经,而用不可拘,是仲景法也”。柯氏以方类证,方不拘经的观点对研究仲景学说有重要的贡献,这是他自成一家的主要原因。这种方法,对我们研究方剂来说更具有现实的意义。柯氏认为:“四逆为太阴主方,而诸经可以互用。在太阴本经,固本以逐邪也;用于少阴,温土以制水也;用于厥阴,和土以生木也;用于太阳,益火以扶元阳也;惟阳明胃实,少阳相火,非所宜耳。”扩大了方剂的运用。3为成无己《实际治疗》作“序”宋代林亿等曾将《伤寒论》全书内容概括为397法、122方。严器之在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作“序”时,承袭397法之说,此后,喻嘉言、吴仪洛、陈修园等医家对397法亦加以肯定。其实,仲景书未言多少法,且即非全书,更何从算起。3.1审断张仲景的加减法柯氏认为,397法不足为信,拘泥于固定的数目去理解《伤寒论》,对《伤寒论》的研究工作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他在《伤寒论·自序》中说:“三百九十七法之方,既不见仲景之“序”文,又不见于叔和之序例,林氏(亿)创于前,成氏、程氏和于后,其不足取信,王安道已辨之矣,而继起者犹琐琐于数目,即丝毫不差,亦何补于古人,何功于后学哉?”持柯氏同见的学者尚有元代王履、钱天来等。张仲景在加减法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所以仔细的审察张仲景的方剂,就可以知道随证制立方剂的好处,理解张仲景的加减法,就知道用药加减的精华。正如柯氏所说:“如腹中痛者,少阳加芍药,少阴加附子,太阴加人参。若心下悸者,少阴加桂枝,少阳加茯苓。若渴者,少阳加瓜蒌根、人参,太阳加白术。加减中分阴阳表里如此。”柯氏认为仲景书法中有法,方外有方,何得以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耶?如“小青龙设或然七证,加减法内,即备五方,小柴胡设或然五证,即加减七方。要知仲景有主治之方,如桂枝、麻黄等方是也;有方外之方,如桂枝汤加附子、加大黄是也;有方内之方,如青龙、真武辈之有加减是也。”柯氏主张“医不执方”,不能死守成方,先贤尝有“执成方怡今病,古今之大患也,犹如拆东墙补西壁,不经大匠之手”之喻。柯氏法中有法,方外有方之说,理亦若是。3.2以小异所见之偶方《内经》从病情轻重,病位上下,病势缓急,药味奇偶作为制方依据,创大、小、缓、急、奇、偶、复等名称。后人引申意义,定名为“七方”。柯氏认为:“仲景更穷其病之变幻,而尽其精微。”例如,发表攻里,是驱逐邪气的大法,而发表攻里的方剂,有大有小,有缓有急。大青龙、大陷胸、大承气、大柴胡等属大方,而小青龙、小陷胸、小承气、小柴胡等则是小方。麻黄汤、大承气汤汗、下之急方,桂枝汤、小承气汤汗、下之缓方。奇偶之法,有麻黄桂枝各半之偶方,有桂枝二麻黄一汤之奇方,如甘草汤;病势较繁者用偶方,如桔梗汤,所谓“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也。更有君一臣二、君二臣三之奇,君二臣四、君二臣六之偶。若复方是二方或数方相合之谓,如大青龙汤。今以麻桂各半为偶,桂二麻一为奇,其复方亦与上述小异。柯氏剖析,理明义深。仲景处方不但用药精简,其配伍也有一定的法度。柯氏指出:“后人妄谓仲景方治表而不及里,曷不药性一思之”,并举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四方为例。柯氏说:“营卫行于表,而发源于心肺,故太阳病则营卫病,营卫病则心肺病。心病则恶寒,肺病则发热;心病则烦,肺病则喘。桂枝祛寒,芍药止烦,麻黄散热,杏仁除喘。所以和营者,正所以宁心也;所以调卫者,正所以保肺也。麻黄汤、桂枝汤二方,便是调和内外、表里两解之剂矣,如大青龙用石膏以祛烦躁,小青龙用五味、干姜以除咳嗽,皆于表剂中即兼治里,后人妄谓仲景方治表而及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