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选读主讲-张银柱第一章气阴阳五行第一节精气学说精气的概念:精气,简称气,《内经》认为,气是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在天地未形成之前,这种细微难辨、运动不息的物质之气,便充满着整个太虚,后来天体的形成,万物的生化,无不以之作为其物质基础。这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元素论在古代天体形成学说的体现。原文太虚廖廓(1),肇基化元(2),万物资始(3),五运终天(4),布气真灵(5),总统坤元,九星悬朗,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8)。(素问。天元纪大论)名词解释1太虚廖廓:太虚,指天空,宇宙。廖,通寥,空阔之意,廓,广大之意。太虚廖廓,谓宇宙广阔无边。2肇基化元:王冰注:“肇,始也。基,本也。”元,古代哲学概念,指天地万物的本源。3资始:资,凭借。4五运终天:五运,指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合称,亦既风,火,湿,燥,寒五气的运动。终天,形容长久.5布气真灵:谓宇宙布真气,因其生化之机,而造就物性之灵明。6九星悬朗,七曜周旋:七曜,指日,月,木,火,土,金,水五星。七曜周旋,既七曜(发光的星球)在环周旋转。7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柔”柔弱。“刚”,刚强。“柔刚”指大地上具有阳刚阴柔不同性质的物类。“幽”,即幽暗,指黑夜。“显”即明显,指白昼。“幽显即位”指昼夜有一定的时空位置。“驰”,落弦。“张”起弦。“寒暑驰张”即寒暑往来交替的意思。6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生”生长。“化”变化。生生化化,指万物不断地生长变化。品,众也。品物,指众物。“咸”,全部。章,通“彰”,有明显之意。
按语本段从阴阳学说的角度,简述了宇宙万物的形成,本质,运动,演化等问题。1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2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可用阴阳来概括说明临证意义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又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并与之息息相通,因此,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般法则-----阴阳五行,也就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一般法则了.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加深我们对阴阳五行的认识。特别是对阴阳五行的实质的认识,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了都大有裨益。原文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大论)名词解释张介宾注:“始者,肇其生机。散者,散于万物。布者,布其茂盛。终者,收于成功。此言万物之始终散布,本同一气。”生化,指胎孕繁殖。有形,指发育成形。蕃育,指生长、壮大。象变,指动植物衰亡而物象改变。按语本段说明天六气的始成、流散、布化到终未的运动,导致生物的生化、成形,蕃育、象变的生命过程。1103原文阐释万物形成始于气的生化;其气扩散,形成事物的形态;其气的布化,使事物能够以育、生殖;气化终止则物体发生变易。以此说明气之聚散决定物之变化原文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1。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2。名词解释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天在上,地在下,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感,即所谓“高下相召”。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之气互为升降,即所谓“升降相因”。
理论阐发《内经》认为自然界大气的升降运动,是阴阳两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宇宙的组成部分,同样存在这一规律。后世医家也把调整阴阳作为治病的纲要,并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形成为中医学的气机升降学说,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临证指要张××,男,36岁.素有饮酒癖好,因病心下痞满,时发呕吐,大便不成形,日三四次,多方治疗,不见功效,脉弦滑,舌苔白.辩证:证为酒伤脾胃,升降失调,痰从中生.痰饮使胃气上逆则呕吐,脾虚气寒则大便不成形.中气不和,气机不利.故作心下痞.处方:半夏12g干姜6g黄芩6g黄连6g党参9g炙甘草9g大枣7枚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液甚多,呕吐遂减十分之七,再一剂,而痞与呕吐俱减,又服两剂,则病痊愈.(伤寒论十四讲)二[原文]1106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1)。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2)。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3)。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守常,反常则灾害至矣(4)。(素问。六微旨大论)名词解释1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指大气的内外出入,亦指体内外的物质交换。“废”,即废止。“神机”,指自然界阴阳变化,亦指生命活动。“化灭”即灭绝。“升降”,指大气的上升下降,亦指体内之气的升降。“息”即停止。“气立”,指依靠外界气候条件而生存的意思。“孤危”即孤立危害。2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已,即死亡。“生、长、壮、老、已”,指人类和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生、长、化、收、藏”,指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3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降息矣:“器”即有形的器质,这里指有生命运动的形体。《内经》称为“生化之宇”,即物体进行生化运动的处所。并认为凡是有生命的物体,无论大与小,都有升降出入运动,所以是“无器不有”。如果形体一旦解体,生化运动即告停止。故又说:“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名词解释4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守常,反常则灾害至矣:“化”即生化。“小大”指物体。“期”,指生与死的间隔时间,即生命的长短。“四者”指升降出入。“守”指固有规律。“守常”即经常保持固有规律的意思。理论阐发《内经》把物质运动的形式概括为升降出入,并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临证指要于××,男,29岁.夏日酷热,贪食寒凉,因而吐泻交作,但吐多于泻,且伴有心烦口苦等证.脉数而滑,舌苔虽黄而润.辩证:为火热在上而寒湿在下,且吐泻之余,胃气焉能不伤.中为中虚而寒热相杂之证.处方:黄连6g黄芩6g人参6g干姜3g嘱另捣生姜汁一盅,兑药汤中服之.一剂即吐止病愈.(伤寒论十四讲)临证指要饮食生冷,而致吐泻,此脾胃虚寒所致无疑.而患者又有心烦,口苦,脉数等热象.心烦,口苦表现为上,泄泻,呕吐病变在中下,一寒一热,一上一下,错综复杂,刘老清上温下,选用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治,干姜以温中,芩,连以清上,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升降相因.临证指要呕吐属胃气不降,泄泻属脾气不升,心下痞满属胃气失和,盖脾之与胃,脾主升而胃主降;脾主运而胃主纳.今患者,胃不降,脾不升,二证俱在.刘渡舟教授抓住其升降失的病机,降胃升脾同时并举,选用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以半夏,干姜之辛开散阳气以升;黄连,黄芩之寒以降,一升一降,一寒一温,便脾升胃降,气机得舒,不仅胃气上逆之呕吐得解,脾气不升之泄泻得除,且心下痞满随之而痊.1106原文阐释出入---化收藏凡有生之物体内生生不息之机,名曰神机;依赖于外在气化作用而成立者。名曰气立。若升降出入停止,则神机毁灭、气立危亡。因此,没有出入与升降,就不会有事物生长壮衰已和生长化收藏的生化过程。以此说明任何生物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110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出入,存在于任何物体。说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形式区广泛性。1106原文阐释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物体就象是生化之器具,若器具的形体不存,则升降出入也要分离,生化之机也就停止了。说明气的升降出入决定事物的生化过程。1106原文阐释故无不出入---反常则灾害至矣。任何物体都有出入升降之机,只不过生化过程和期限有大小、长短的区别。不论大小远近,贵在保持升降出入的正常,否则就要发生灾害。说明气的运动存在于任何事物,其正常状态是事物正常存在的基础。1106论述题何为“神机”“气立”?它们与精气的运动有什么关系?生命体内部存在的生生不息之机,名曰神机;生命体的外形依赖于天地气化而存在,名曰气立。神机和气立都以精气的运动为基础,是生命力的体现。三原文1107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1)。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争修明,音声能彰(2)。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3),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4)。(素问。六节藏象论)名词解释1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食”音义均同饲。有供给、饲养的意思。“五气”,即风、火、湿、燥、寒。2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争修明,音声能彰:“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修明”,原义是整治洁明。《韩诗外传》:“礼仪修明,则君子怀之。”此处引申为明润。“彰”,即显著。指声音洪亮、清晰。湿疹怎么治疗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气和”,谓五脏之气协调正常。“生”,指生化机能。“气和而生”,谓五脏获得天气与水谷精微的营养,脏气趋于协调正常,因而能保持旺盛的生化机能。“津液”,此处泛指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质,是产生一切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津液相成”,说明人体生化机能得到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资助,于是“神乃自生”。“神”这里指生命活动,它是依附于形体而存在有功能表现。
理论阐发吸入空气,摄取食物,是与人体生命活动到关密切的问题。从临床来看,观察病人的呼吸变化,可以测知心肺,甚至肝肾等脏的病变及其预后,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脉〉说:“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及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这是从呼吸情况辨明疾病部位及其预后吉凶的例子。又如,在临床上根据病人食欲,食量的变化,不仅可以了解脾胃的病变,还可测知内脏的寒热,以及疾病的预后转归。1107原文阐释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供给人类以风者湿燥寒五气,地供给人类以饮食五味,说明人类受养于自然。1107原文阐释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脏腑之气和谐而有生化机能,则人的气血津液即应而生成,在此基础上精神活动自然产生并健全。原文1108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災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理论阐发人体与天地相通应一方面,天地之气入通人体以养脏腑,另一方面,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又与天地的事物应象.法天地之理养生治病的意义.临证指要李××,女,10岁.病孩由其父抱持而来,合眼哆口伏在肩上,四肢不自主地下垂软瘫,如无知觉状.其父代诉:病已三日,每到中午午时和半夜子时左右,即出现上述症状,呼之不应,但过一时许,即醒起如常人.岳见病状及聆听病情亦感茫然,讶为奇症.乃深加思考,得出子时是一阳生之际,午时是一阴生之际.子午两时正是阴阳交替之候,而出现痴迷及四肢不收之病状,则治疗应于此着眼,但苦无方剂,展转思维,想到小柴胡汤是调和阴阳之方剂,故投以二帖试治.不意其父隔日来告服药二剂,已霍然如常人,即拟上学读书云.(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临证指要中午午时,乃阳尽阴生之际;夜半子时,乃阴尽阳生之际,患儿于此二时见有四肢软瘫,说明于阴阳交接之时,阴阳交接不利,致使阴阳之气不得顺接,气血不达四肢,故见此象.岳美中老中医运用人与自然相应的观点,对此怪病一诊即能明确其病机,而选用小柴胡汤调和阴阳,疏达气机,恰到好处.1108原文阐释天气通于肺—雨气能于肾天之风寒暑湿燥火气候通达于肺,地之饮食五味之气经咽而入于胃,风气通达于肝,雷火之气通达于心,水谷之气通达于脾,雨水之气通达于肾。说明天人之间物质相通,人受自然养育。1108原文阐释故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调养身体若不取法自然规律,疾病就要发生了,说明人应遵循天地自然之道以养生、防病、治病。阴阳学说原文120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1),万物之纲纪(2),变化之父母(3),生杀之本始(4),神明之府也(5)。治病必求于本(6)。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7),阴静阳躁(8)。阳生阴长,阴杀阳藏(9),阳化气,阴成形(10)。寒极生热,热极生寒(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12),清气在下,则生飧泄(13),浊气在上,则生真胀(14)。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临证指要治病必求于本许××男,20岁.1951年1月初发病.每日午后恶寒发热,继而大汗如洗.汗后热退,至 次日午后又复发汗.病程持续已达20日之久,曾用西药奎宁等抗疟治疗,见效不大,改请某中医用小柴胡汤仍然无效,而症象如故,体力渐难支持,由其父扶持来就诊.细审此症面色青暗,两眼无神而呆视,语音低微,少气懒言,脉沉细,重按无根,舌苔滑润质淡.其父代诉云:”发病,恶寒则冷如冰雪,发热则如抱炉火.”据其脉证,每日午后发热,状似疟疾,但热后汗出淋漓如洗,显系中阳不能内守,元气外越,此乃辩证之关键所在.再由患者面色,眼神,舌色等综合观察,已是一派体力不足之虚象,法当以理中汤加味.处方: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砂仁茯苓次日更诊,自诉服前方后寒热大减,汗液渐收,脉搏,呼吸,眼神均见好转之象.法当继续扶正祛邪,踵原方加附子温肾扶阳,以固命门.三日复诊:寒热全退,汗出全止,脉象已由沉细无根转为和缓,病势大为好转.乃着培土建中,中气健运,可望巩固,处以黄芪建中汤加味调治.(戴丽三医疗经验选)服三剂后,病渐痊愈.寒热似疟,每日午后恶寒发热,按照中医辩证常规而言,多属少阳半表半理证.<伤寒论>小柴胡汤证记载治疗的少阳半表半里证有往来寒热等证.在中医诊断学中,亦强调往来寒热属少阳半表半里或疟疾疾病的特殊症状表现,总属实证范围.戴医生诊察病情,见其有寒热后大汗如洗,两眼无神,语声低微,脉来沉细无力,舌淡等表现,诊为虚证,明确其系由中阳不能内守,元气外越所致,故一反前医攻邪之法,而改用虚则补之剂,以理中汤,附子理中汤,黄芪建中汤等调治.阳化气刘××,男,26岁患者于3月前行阑尾切除术,术前进行尿常规检查,发现有蛋白.术后不久,全身浮肿,有腹水(曾放过腹水).诊时一身尽肿,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腹部膨隆,尿量甚少,大便溏薄,肢冷畏寒,苔白,质淡,尿检蛋白(+++),血压120\90.阳虚阴盛之证,用温阳利水法治之.制附子,云茯苓,川椒目,川桂皮,巴戟天,砂仁,蔻仁生姜,薏米,陈皮,黄芪,商陆,制茅术,肉桂粉.药后尿量逐渐增多,以上方加减,服用月余而浮肿渐消.肿退后,以上方为基础,制成温肾运脾,调养气血之成药,先后调治而愈.(邹云翔医案选)按语患者所见症状,共有两类,一者肢冷畏寒,苔白质淡,大便溏薄,此属阳气不足之阳虚之证;二者,一身尽肿,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腹部膨隆,尿量甚少,此属阴水之邪过盛,故邹老从临证角度分析,诊为阳虚阴盛,治疗即温其阳,又去阴水之邪,用温阳利水法治之使阳气恢复,阴邪得去,月余而痊。阴成形张××,女,25岁,1975年1月16日初诊.据述17岁月经初潮,兹后或十月一行,或逾年始转,末次月经营1974年9月19日.望其面色晄白,形瘦不充,皮肤干枯,询知素日腰背酸楚,烦热口干,白带量多,质稠气秽,大便数日一行,或有头晕耳鸣,或发口舌糜烂,舌质暗红,苔薄腻,脉来沉细而弦.处方:当归,白芍,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丹皮,丹参,刘寄奴,车前子,薏仁米,蜀葵花,麦冬,生地,5剂,水煎服.外用蛇床子,吴茱萸,黄柏,桑螵蛸,布包,泡水,坐浴熏洗.二诊:腰酸轻前,白带已少,府行日一次,食纳略增,口干欲饮,经仍未行,舌红苔薄白.湿热得化,阴损未复,拟益肝肾,养阴液,兼予通经.处方:当归,白芍,续断,寄生,女贞子,三棱,莪术丹参,怀牛膝,车前子,山楂,瓜蒌,石斛,元参,5剂,水煎服,外用药同前.服上方5剂,月经来潮,量多,色红,带经六天而止,舌红苔薄白,脉沉细.分析冲任二脉隶属肝肾,肝藏血为女子先天,肾藏精为气血化生之源,肝肾充盛,则能”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本例因肝肾不足,精亏血少,冲任不盛,血海无余,故月经稀发,闭而不行.初诊予当归,芍,萸肉,女贞子等补肝肾,以充生血之源;生地,丹皮寸冬等凉营滋液以清虚浮之热;并以薏米,蜀葵,车前子渗利湿热而止带下,刘寄奴,丹参活血化瘀以通经脉.二诊湿热已清,故用归,芍,续断,寄生等滋养肝肾,瓜蒌,元参等沃枯救燥;丹参,三棱,莪术活血化瘀,牛膝,车前子引血下行,以为正本清源治法,全部治程以填充为主稍佐宣通.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王××,男性,56岁.初诊,1974年1月29日.患过敏性结肠炎已有十年,经中西药治疗未见效果.过来大便稀溏,每天2---3次,甚则10多次,纳谷欠佳,胃嘈,平时鼻窍呼吸不畅,流浓涕,耳鸣,两目视物模糊,脉细,苔薄.处方:党参,白术,白芍,茯苓,山药,麦冬,玉竹,桔梗,炙甘草,神曲,白蒺藜,甘杞子,七剂.药后尚能适应,大便稀溏略有改善,惟余症同前,上方继服三十余剂.六诊:大便稀薄转干,矢气较多,胃纳渐转香吉,嘈杂已减.脉细带滑,苔淡薄.其后根据病症情况,上方略作加减,服药21剂,大便恢复正常.(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分析泄泻一证,初病在胃,久伤在脾,此患者病已十年,久泻伤脾可知.清气在下,大便溏薄,脾气虚,不能运化,纳谷欠佳.清气在下,不能上养清窍,可致耳鸣,两目视物模糊.张老以四君子汤为主补益脾气.浊气在上,则生胀胡××,男性,患慢性胃炎,自觉心下有膨闷感,经年累月当饱食后嗳生食气,所谓”干噫食臭”;腹中常有走注之雷鸣声,体形瘦削,面少光泽.疏方:生姜,炙甘草,党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七剂.服一周后,所有症状消失,唯食欲不振,投以加味六君子汤,胃纳见佳.<岳美中医案选>分析生姜泻心汤出自张促景<伤寒论>.在该书中提出此方主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重点在散水气之痞结,并补胃气之虚.用生姜配伍半夏以宣泄水气.黄连,黄芩苦以降之,干姜之大辛热以升发,一苦一辛,一降一升,达到和胃散痞之功效;再用参,草,枣补益中州,以达到和胃化饮的目的.1201原文阐释阴阳者---神明之府也阴阳是自然运动的总规律,是分类事物的纲领,是事物生杀变化的根本原因,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是阴阳运动而产生的。说明阴阳概念及其应用的普遍性。1201原文阐释治病必求于本人之疾病也是阴阳运动的结果,因此治疗疾病须抓住阴阳这一根本原因。从阴阳哲学高度论述疾病治疗的法则。1201原文阐释清气在下---病之逆从也人身之清气属阳应上升,若反下陷可发生飧泄等病;浊气属阴应下降,若反上逆可生胸腹部胀满等病。说明人体阴阳升降反常的病理规律。1201论述题如何理解“治病必求于本”?与现代之“治病求本”有何异同?“治病必求于本”之“本”指阴阳。此句从哲学的高度提示了治疗疾病的总则,即以调节阴阳为治疗总纲。现代的“治病求本”之“本是与“标”相对而言的,治本为针对疾病主要矛盾而制定的原则。两者层次不同。1201简答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什么?寒热即阴阳的转化关系。1201简答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寒气生浊,热气生清”为什么?阴成形,故寒能生有形之浊物。阳化气,故热能生无形之精气。`1201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论天地云雨生成过程?云雨相互转化,说明了阴阳互根互化的关系。天之云气为阳,阳中有阴,因寒凝而降为雨;地之雨水为阴,阴中有阳,因热气蒸腾升为云。1201简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的机理。清阳、浊阴升降失常。如何理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含义?阴阳共同主持事物的生长、杀藏过程。1201论述题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试述清浊阴阳升降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清阳向上向外,浊阴向下向内,对后世临床治疗学有重要意义。原文1202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1)。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20。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3);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4);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名词解释1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这里的“清阳”,指上行的轻清之气,即向上转输的精微营养物质。“上窍”指耳、目、口、鼻七窍。这里的“浊阴”,指大小便。“下窍”指前后二阴。2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这里的“清阳”,指水谷化生的卫气。“浊阴”,指水谷化生的精血。3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这里的“清阳”,指充养四肢、产生动力热能的阳气;“浊阴”,指水谷及其剩余部分。理论阐发清阳不升,可使七窍不利,营卫失调,四肢倦怠,或痿弱无力,以及肠鸣腹泻,二便失常,月经不调,带下白浊等症。浊阴不降,可使胃气上逆,胸阳痹阻,传导失职,以及身热、头痛、气喘、烦渴等症。阴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本段论阴阳之理及其普遍适用特点1阴阳是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总法则。2通过天人之象,阐明阴阳概念与阴阳变化之理。3以天地云雨形成与人体精气活动趋向,说明升降出入是阴阳之气运动的基本方式。小结经文反映了古代将阴阳的概念抽象为自然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用阴阳的性质来归纳具体事物的性质,用阴阳的变化说明具体事物的变化。阴阳的理论引入医学,和生理病理知识,临床经验相结合,再经过古人的思辨整合,就形成了中医独特的阴阳学说,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现象,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谈谈人体阴阳反作时的基本病理与症候清阳不升时可出现泄泻,其他可见眩晕、视、听、嗅、味觉等功能减退、小便不利等。浊阴不降可出现胸腹胀满,又事可见二便不通等。原文1203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1);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2);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3);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4);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5)。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名词解释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血气”,古代常用以指具有血气的人和动物。“男女”泛指两性。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征”象征。“兆”应验。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能”孙治让说:“能,胎之假借字。”《尔雅。释诂》:“胎,始也”。“胎”“始”连用,属同义复词,即本始的意思。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守”意既守持于内。“使”有运使于外的意思。小结1天地为万物之上下,乃人与万物处于天地气交之义。2阴阳在人为男女,在生理为气,气血具有阴阳相反相成的关系。3左右为阴阳之道路,反映了古代的方位观。以中原为基点,坐痛朝南而定方位,则左东右西,前南后北,阳自左东而升,旺于南;至右西而降,衰于北。中医以此与五脏方位、应时、阴阳消长之序相结合,形成系统知识。临证指要阴阳与水火张姓,女,48岁.两年来失眠健忘,彻夜难寐.曾服镇静剂,谷维素等,收效甚微;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亦不见效.症见烦热,心慌,关晕,腰酸.舌尖红,脉细数.以三子养阴汤加减,处方:女贞子,枸杞子,沙苑子,杭菊花,酸枣仁,川黄连,大生地,杭白芍,柏子仁.二诊,上方进五付,睡眠即有好转,近因劳累,失眠又发,且纳少神疲,舌红,脉弦细,上方加炒二芽.仍进五付.药后夜寐转安,食纳略增,继宗原法调理.(<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分析阴阳与水火失眠一病,西医归属于神经衰弱疾病范围.中医认为”阳入于阴则寐”,即人身之阳气入于阴分则可睡眠,阳气不能入于阴分则可失眠.同时失眠与心,肾有密切关系,人身之肾水上济心火,心之阳气不亢动,心神得安,亦可入睡.此病人失眠二年,可能与阳不入阴,心肾不交,心神不安有关.但综合其它病症分析,心慌则为心神不宁表现,烦热又为热象,腰酸属肾之虚损,关晕亦属阳亢之象,而舌尖红表明心火偏盛,脉细属阴血不足,数为热证.综合分析患者,在上则有心火之亢,在下则有肾之不足,.属虚热之证,故治疗以养肾阴,清心火并举.以枸杞子,沙苑子,女贞子,生地之属养肾阴;黄连以清心火,再佐白芍,杭菊花以清肝,柏子仁,酸枣仁安神,从全身加以调节.原文1210---1211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1。(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2,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3。(素问。生气通天论)名词解释生之本,本于阴阳;本,根本。生之本,即生命的根本。阴阳,指天之阴阳和人身之阴阳两个方面。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与”,《玉篇》“用也”。“所”,指应有的规律。折寿”即夭折寿命。“不彰”,即不能发挥显著的作用。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天运”,指天体的运行。“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由也。承上文说明人体阳气有如太阳发挥相应的效能。“卫外”,指阳气护卫体表的作用。理论阐发1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息息相通,不可须臾相离,故将自然界称为人的生命之本;而天人相通应的基本形式以阴阳为纲。2人的阳气源于天。阳气之于人,如同太阳在天上所发挥的作用一样,是人体生长化育的根本。若阳气作用失常,就会得病而危及生命。阳气在人体的作用,一是轻清而向上向外,主卫外抗邪,若阳气卫外失常则会发生多种外感病证。二是阳气在体内的温养作用必须和平运行通畅,不亢不郁不虚不逆,否则也会发生多种内伤病证。临证指要张某某,42岁,肾气素亏,于返家途中,时值阴雨,感冒风寒而病,身热恶寒,头痛体痛,沉迷嗜卧,兼见口渴喜热饮不多,脉沉细而兼紧象.舌苔白滑,质青紫.方药:黑附片30g,麻黄10g,北细辛6g,桂尖13g次日,服上方一剂即汗,身热已退,唯觉头晕咳嗽,神怯,以四逆合二陈加细辛五味子,扶阳温寒主之.黑附子50g,干姜26g,甘草10g,广皮10g法夏13g,茯苓13g,北细辛4g,五味子2g1剂尽,咳嗽立止,食量增加,精神恢复,病遂痊愈.(<吴佩衡医案>)分析<伤寒论>中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张仲景在这一条文中提出:素有少阴阳虚之人,又有发热等外感风寒之象,可用温里散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即扶里阳,又去表寒,以治疗阳虚而感受阴寒之邪的病证.吴老在此案中抓住两点:一者患者肾气虚亏,而脉沉,沉迷嗜卧,说明阳气不足;二者感受风寒,身热恶寒,头痛体痛,属太阳表寒之证.原文阴之所生4,本在五味5,阴之五宫6,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名词解释阴之所生:阴,指阴精。阴之所生,即产生阴精的本源。本在五味;五味,即酸,苦,辛,咸.高世轼注“五味所生,如酸生肝,苦生心,生脾,辛生肺,咸生肾之类。”五宫:宫,居室。五宫,这里指五脏。因为五是藏精之所,故称“五宫”。理论阐发人的阴精源于地。大地的饮食五味是人体阴精的来源,入养五脏,以维持气化活动,是生理基础,但饮食五味偏食反伤贮藏阴精的五脏,导致多种疾病。临证指要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陆××,断乳之后,饮食无节,脾胃渐伤,便泄完谷,腹部膨大,形瘦骨立,每至午后,时带烦燥,贪食不厌,苔中垢,脉带细弦.土炒白术5g,淮山g,5n炙五谷虫6g炒扁豆衣5g,大腹皮9g,蜣螂虫1个,谷麦芽各9g,陈米蛀屑12g,稆豆衣5g使君子肉9g二诊:腹膨渐消,大便稍稠,面渐转华,神志安宁,苔垢已化,脉仍细弦.原方去蜣螂虫,加陈秫米9g.另服和儿丸每日三次,每次20粒,饭后服.(单养和先生儿科临床经验简介)分析疳积属儿积四大证之一,多由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等,导致脾胃虚损,元气怯弱,气血虚衰.由于脾胃虚弱,无力运化,又多夹有积滞,而形成虚实夹杂病证.本案即有便泄完谷,形瘦骨立,脉细等一些脾胃虚损的表现,又有舌苔中垢,脉弦等中焦积滞之象.故单老分析之案时,诊为脾胃虚损,积阻中焦的虚中夹实证.而治疗一方面用白术,山药,扁豆等健脾胃,一方面又用谷麦芽,使君子,五谷虫等消积化食,补消并用.原文12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7。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8;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9。(素问。生气通天论)
名词解释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亟”,急也。这时有连续不断的意思。“固”,有固密、固护的意思。“阴”,指阴精,如水谷之精,生长发育之精,以及营血津液等;“阳”指阳气、卫气,以及各脏腑阳气等。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薄”,急迫。“疾”,快速。“并乃狂”,“并”,交并,加甚的意思。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争”,高世式注:“彼此不和也”。“五脏气争”,指五脏之气不相协调。理论阐发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人体整个生命活动是建立在阴精阳气互根互用的基础上的。但是阴精阳气又各自有不同的主要功能,阳气质地轻清,其活动倾向于外,阴精质地重浊,其活动倾向于内,所以一主外运,一主内守。如果阴不内守,就会亡血失精,引起内伤诸病;阳不外卫,就会导致六淫病邪的侵袭,发生外感疾患。由于阴精阳气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因此在理上它们相互资生,病理上出相互影响,临床上常采用补精化气,补气化精,益气补血等治法,就是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而制定的。
临证指要阴者藏精而起亟也于××,男,46岁,大便色黑,日久未止,面色恍白,汗出肢冷,头晕神疲,舌淡脉细.处方:党参30g,熟附子9g,煅龙牡各30g,阿胶12g炒白芍12g,炙甘草6g,12g炒槐米参三七粉6g(分吞),一剂二诊汗多得减,四肢转温,面色恍白,中脘隐痛,头晕目花,精神稍振,脉虚弦,舌淡苔薄.守前法而重其量.处方:党参30g,熟附片9g,煅龙牡各30g,阿胶15g,炒白芍18g,炙甘草9g,二剂另红参9g煎汤代茶.三诊:头晕,视物模糊,夜寐不佳,汗出,中脘隐痛不舒,脉细,舌淡红,守前方加熄风之品.党参30g,熟附片5g,煅龙牡各30g,阿胶12g炒白芍18g,制半夏9g,炒川连2g,钩藤12g(后下),二剂另红参9g三诊:今大便色黄,隐血痕迹,恶心不止,已思纳食,中脘隐痛稍胀,头晕目糊依然,脉虚细,舌淡红,守前法出入.党参15g,炙黄芪15g,炒白芍白术各9g,当归9g,阿胶9g,炙甘草5g,稆豆衣9g,煅龙牡各15g,佛手5g,再用归脾汤调理善后.(张伯臾医案)分析便血日久,血虚则必然,故头晕脉细.但面色恍白,汗出肢冷,神倦舌淡,又均是一派阳虚而寒的表现.中医学对气与血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视,认为气与血,气属阳而血属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可生血,血可载气,故病理上气虚则血无以化生而血虚,血虚则无以气载而气脱.因此张老在处方上,补气为主,养血止血为辅,处方用药恰到好处,一剂阳气得复,数剂则患者转危为安.临证指要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梁某,男,28岁,住某医院,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已六日,曾连服中药清热解毒养阴之剂,病势有增无减.会诊时体温高40.3℃,脉象沉数有力,腹满微硬,哕声连续,目赤不闭,无汗,手足妄动,躁烦不宁,月欲狂之势,神昏谵语,四肢微厥,昨日下利纯青黑水.此病邪踞阳明热结旁流之象,但未至大实满,而且舌苔秽腻,色不老黄,未可予大承气汤,乃予小承气汤微和之.服药后,哕止便通,汗出厥回,神清热退,诸证豁然,再以养阴和胃之剂调理而愈.(蒲辅周医案)临证指要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陆××,47岁,住某医院.西医诊断为卡那霉素中毒引起的肾病综合征.用激素类治疗后精神稍佳,但浮肿日重,体重骤增.后虽服用速尿,浮肿仍未消退,并见半身瘫痪,手足麻木,时有心房纤颤.由二人架扶前来就诊时,身重不能转侧,头晕不能举目,舌质淡苔白,边有齿痕,脉大尺尤甚,小便短少,胃冷,肢凉,面色苍白.证属肾阳虚水肿,投以济生肾气汤:熟地30g,山萸肉12g,丹皮9g,泽泻12g,云苓12g,苡米30g,炮附子9g,肉桂6g,山药12g,车前子12g,牛膝6g7日后,浮肿十去八九,唯小腿部按之稍陷,从肾阳虚为治,调理年余,基本痊愈.1957年随访,见面色红润,精神颇佳,已恢复工作.(现代老中医临床诊治荟萃)分析患者有水肿,心房纤颤,头晕,手足麻木,半身瘫痪等症状表现.但其舌质淡白,边有齿痕,面色苍白,肢冷,脉大而尺部尤甚.两尺之脉属肾,而面色苍白肢冷,舌淡均属阳虚之象.可见,以上诸症均由阳虚所致.盖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则水肿必然形成;肾水上凌于心,则心慌房颤亦可发生;阳虚气血不运,手足麻木亦可发生.综观诸证,均是阳虚之因所致.医家抓住肾阳虚之本,用济生肾气丸加减,使肾阳得充,水湿得去,则即不上犯凌心;使阳气得以布达,心慌,眩晕,麻木诸症自然祛除,一方而解诸病.原文1214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10,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11。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12。阴平阳密,精神乃治13。阴阳离决,精气乃绝14。(素问。生气通天论)名词解释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要”,要领。有关键的意思。“阳密乃固”,“密”,致密、固密的意思。“固”,有坚固内守之意。“圣度”最好的法度或准则。“阳强”,指阳气过度亢盛。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平”,和也。“密”,致密。阴平阳密,即阴阳平衡协调的意思。理论阐发《内经》强调阴阳关系平衡协调,但并不排除斥阳气的主导作用,因为阴和阳两个方面,并非完全处于等同的地位,而是有主有从,本文的“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也反映了这一观点。这个观点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临证指要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朱××体羸弱,素有遗精病.昨日赴席邻村,醉酒饱食,深夜始归,不免风寒侵袭,次日感觉不适,身胀腰酸,头隐痛,有微汗,自煎服葱豉生姜汤,病未除,精神呈不振,口淡不思食,遂而来诊.脉细微乏力.参之前证,则属阳虚感冒.党参15g,桂枝9g,酒芍9g,甘草9g,生姜5g附子9g,大枣5枚嘱服3帖再论.复诊:诸证悉已,食亦略思,精神尚萎顿,脉仍微弱.阳气衰微,仍宜温补,处以附子汤加巴戟,枸杞,鹿胶,芦巴补肾诸品.(现代名中医类案选)分析素体虚弱,久患遗精,证属肾虚之体,而又患外感,头痛微热,而脉象细微无力,神呈不振.治外感当以解表发汗,而汗出则伤阴伤阳,恐虚弱患者体力不支.治遗泄则当补益,而兼外感,补益必会敛邪,变生他病.攻补难以下手.赵守真老中医遵”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以参附合桂枝汤方.参附以扶其阳气之微,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散表邪.三剂后外感已去,再拟补肾固精扶正.1211原文阐释人身阳气,如同自然界的太阳一样重要,若阳气运行失常,寿命就会短折而不能彰著于世。阳气的性能与太阳相似,向上向外,主卫外抗邪。说明人身阳气的重要性和功能。1212原文阐释题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而五味太过可伤害贮藏阴精的五脏。说明饮食五味与体健康的关系。1213原文阐释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精藏于内,不断地响应阳气之需求,资助阳气;阳气主卫外,使阴精能固守于内而不妄耗。说明阴阳相互依赖,相互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路养护合同范本
- 人力资源外包合同范例
- 代理旗舰店合同范本
- 农户种植水稻合同范本
- 2024年中国移动招聘考试真题
- 个人债权抵押合同范本
- 2024年西安工业大学专任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 企业签订劳务合同范本
- 供热站拆除合同范本
- 兼职技术总工合同范本
- 小学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水果拼盘-(14张)ppt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传统节日》PPT课件
- 北京市城市建设节约用地标准
- 开学第一课我们开学啦主题班会PPT课件(带内容)
- 电源线检验报告RVV
- 体育训练队队规
- 八字命理漫画版
- 电梯工程开工报告(直梯)(共1页)
- 五年级第二学期体育知识结构图
- 复件德力西质量奖自评报告2战略
- 自主改善的活动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