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偏好实验研究综述_第1页
风险偏好实验研究综述_第2页
风险偏好实验研究综述_第3页
风险偏好实验研究综述_第4页
风险偏好实验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险偏好实验研究综述李延喜,付洁,李鹏峰(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作者简介:李延喜(1970)男,汉族,山东聊城人。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财务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盈余管理、资产定价、财务管理。付洁(1985)女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盈余管理行为财务李鹏峰(1983)男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行为金融通讯作者:付洁大连理工大学北山B区学生宿舍1舍439(邮编110624)手mailfujie1985@126.com风险偏好实验研究综述李延喜,付洁,李鹏峰(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摘要: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实验方法在风险偏好领域成果丰硕,并给传统理论带来强烈冲击,因此梳理风险偏好实验研究对把握该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经典理论的公理性假设与偏好存在假设的两个角度出发,分别综述了实验研究对经典理论的质疑、理论替代与理论修正,并提出该领域有可能的发展方向。关键词:风险偏好;实验经济学;公理性假设;偏好存在假设LiteratureSurveyonRiskPreferenceLIYanxi,FUJie,LIPengfeng(SchoolofManagement,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alian116024,Abstract:Experimentaleconomics,whichyieldedsubstantialachievement,hasbroughtseverechallengetothetraditionaltheoryinthefieldofriskpreferencestudy,soit’snecessarytoarrangetheexperimentalresultstograsptheorientation.Thispaper,sortingtheexperimentsbytheaxiomatichypothesisandpreference-existedhypothesisofVN-M,conductsaliteraturesurveyontheexperimentalapplicationonriskpreference,andpredictstheprospectofrelatedresearches.Keywords:RiskPreference;ExperimentalEconomics;AxiomaticHypothesis;Preference-existedHypothesis0引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772087)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40141031)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DUTHS2007302)作为实验经济学基本领域之一的风险决策与个体偏好的实验研究在近几十年中发展迅速。通过对传统经济理论解释方法创造性的拓展,风险偏好实验研究发现了大量异象的存在。这些实验不仅对风险偏好的经典理论提出挑战,甚至冲击了整个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即个体偏好理性与行为最大化,并由此形成重构理论的契机。因此,梳理风险偏好实验研究的发展脉络,对于把握风险偏好研究乃至整个个体决策行为领域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意义。传统的风险偏好理论(主要是预期效用模型)是建立在决策主体偏好理性等一系列严格的公理化假设体系基础之上的,除了独立性、完备性、传递性等公理性假设外,还假定个体在选择中存在稳定的偏好。由于这些严格的假设与真实世界存在差异,因此受到实验研究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期望效用理论的公理性假设与偏好存在假设两条主线出发,分别综述了实验研究对期望效用理论的质疑、理论替代与理论修正,并提出该领域有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此后的风险偏好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经典理论:预期效用模型偏好(Preference),即人们对不同方案或事件状态进行价值与效用上的辨优。在偏好的基础上,人们从多种备择方案或事件中做出最优选择,形成了决策(Decision-making),进而构成了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起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建立在完全信息的假定上,决策者的信息集中没有包含不确定性因素。随着人们对经济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需要面对不确定性特别是风险因素,即对风险偏好进行研究。风险偏好问题的相关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著名的预期效用模型(ExpectedUtilityModel)。该模型是由vonNeumannandMorgenstern(1947)及Savage(1954)等人,在数学家伯努利兄弟对圣彼得堡悖论[1]解答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公理化阐述而形成。预期效用模型建立了VN-M预期效用函数,该函数模型的内涵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经济人的效用水平是通过对预期效用函数可能出现的各种损益结果期望加权得到的[2]。预期效用理论的优越性在于把效用函数引入到偏好模型中,证明了效用函数在最终损益空间上的存在性和效用函数期望值的大小与排序的一致性。此后,Savage(1954)在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观预期效用理论(SubjectiveExpectedUtilityTheory),用主观概率代替预期效用函数中的客观概率,使模型更能体现出决策者的个体差异。预期效用模型是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础,在风险偏好领域影响巨大,并几乎扩展到经济理论的每个分支。然而,由于预期效用模型的假设过于严格且脱离实际,在此后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中,期望效用模型及其内涵的个体偏好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具体可分为对公理性假设的质疑和对偏好存在假设的质疑。2经典理论中公理性假设的质疑及理论修正2.1同结果效应实验经济学在风险偏好领域所进行的实验研究广泛采取的是彩票选择试验,这方面最早的实验是由Allais(1953)提出的。该实验创造了著名的“阿莱斯悖论”,Allais本人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于阿莱斯悖论所反映的是相同结果的不一致偏好情形,因此也被称为“同结果效应”(CommonConsequenceEffect),它违背了预期效用理论所谓的独立性公理,首次对预期效用理论形成了挑战。阿莱斯悖论假设决策者面临以下两对选择:第一对是:第二对是:X1:($500,0;$100,1;$0,0)X2:($500,0;$100,0.11;$0,0.89)Y1:($500,0.1;$100,0.89;$0,0.01)Y2:($500,0.1;$100,0;$0,0.90)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第一对选择中偏好X1,在第二对选择中偏好Y2。我们可以将X1考虑为(100,0.11;100,0.89)。那么,X1和Y1就有一个共同的结果,也就是以0.89的概率获得100万元。同样,在X2和Y2中都有以0.89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根据独立性公理,在X1,Y1的选择和X2,Y2的选择中,共同的结果要忽略掉,只比较不同的结果。而在X1和Y1与X2和Y2中的不同部分是一样的,这就是说,人们应当认为X1至少与Y1一样好,同时X2至少与Y2一样好;或者Y1至少与X1一样好,同时Y2至少与X2一样好[3]。同结果效应表明,共同的结果没有被忽视,现实中的人们面临风险时并不总是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选择行为也不完全是依据概率行事,因此也就无法遵从期望效用理论关于偏好独立性、替代性等一系列公理性假定。2.2同比率效应作为行为金融学(风险决策领域)的奠基人,KahnemanandTversky(1979)在Allais彩票选择实验的基础上重新设计试验条件,通过对大学学生和大学教师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对一组彩票中受益概率进行相同比率的变换,被试者也会产生不一致的选择,也就是“确定效应”,这违背了预期效用理论中的替代性公理,这一现象被称为“同比率效应”(CommonRatioEffect)。在其实验中,假设决策者面临以下两对选择:第一对是:X1:($3000,1.0;$0,0)第二对是:X2:($3000,0.25;$0,0.75)Y1:($4000,0.8;$0,0.2)Y2:($4000,0.2;$0,0.8)根据预期效用模型运算可知,第二对选择中的X2和Y2的收益概率同为第一对选择中的X1和Y1收益概率的1/4。一个符合模型中公理化偏好假定的实验者在两组选择方案中会分别选择Y1和Y2。然而实验结果表明:第一对选择中被试者偏好X1,在第二对选择中被试者偏好Y2。这表明决策者的决策并没有服从预期理论的替代性公理,违背了预期效用函数的线性特征,是预期效用理论无法解释的。与同结果效应不同,同比率效应并不总那样显著。MacCrimmonandLarsson(1979)发现在不同的参数下,同结果效应非常稳健,在极端的支付和概率条件下尤其如此,而同比率效应相比之下没有那么稳健。2.3贝叶斯规则悖论同结果效应和同比率效应的提出主要是针对VN-M预期效用模型,而针对Savage的主观预期效用,实验学家们也通过实验等方式也提出了异议。在此方面的一系列悖论主要是针对主观预期效用函数中贝叶斯规则而提出的。贝叶斯规则(BayesLaw)是预期效用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假定了个体理性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动态特征,即强调持续调整与学习过程。但贝叶斯统计学是建立在行为规范的理论之上,因此行为表现是否一致对贝叶斯规则在预期效用中使用的合理性有着重要意义。事实上,人们的表现行为是很难有一致性的。Ellsberg(1961)通过对众多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的实验发现,人们往往偏好具体清晰的事件而对模糊事件不关心,因此常常出现概率之和小于1的现象,由此提出著名的“埃尔斯伯格悖论”,和主观预期效用中的确凿性原则(TheSure-ThingPrinciple)相悖,对贝叶斯规则中概率可加性假设提出了挑战。此后,KahnemanandTversky(1972)对个体决策过程中是否真的遵循贝叶斯法则进行了实验探索。他们在实验中发现了“小数法则偏差”,被试者在根据现有信息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对先验概率是忽视的,这不符合贝叶斯过程中的延展性原则。2.4理论修正由于预期效用理论无法合理的解释以上现象,人们需要对风险条件下的偏好形式寻找更为准确的描述方式。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排序的预期效用理论、加权效用函数、前景期望效用模型等的相继出现,为预期效用理论提供了多角度的理论修正和补充。预期效用模型的修正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保留了“最大化”的内核,发展了一般化的预期效用理论,也被称为传统改进模式(ChrisStarmer,2000),另一类则是完全摒弃了预期效用的理论框架,从实证的角度,通过实验解释人的行为,发展了非期望效用理论。在一般化的预期效用理论中,主要是放松了预期效用函数的线性特征,或者对独立性、无差异性公理进行重新表述,其中最为出色的两个模型是Quiggin(1982)的期待效用理论(AnticipatedUtility)和Machina(1982,2005)的扩展效用理论。Quiggin在期待效用中提出了等级依赖预期效用(RankDependantExpectedUtility),通过用反“S”形概率权重函数代替客观概率,从而把结果的排序加入到决策权重中,该模型在实验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同样,Machina也对预期效用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Machina三角形,将原先用概率三角形表示、体现预期效用函数线性特征的无差异曲线,扩展成体现局部线性近似的扇形扩张[4],并在之后的研究中解释了同结果效应和同比率效应[5]。在非期望效用理论中,主要分为主观权重效用模型和非可加性效用模型。主观权重效用模型的概念最早是由Karmark(1978)提出的,该模型用决策权重替代线性概率,解释了同结果效应和同比率效应。与此对应的非可加性效用模型主要针对“埃尔斯伯格悖论”,如Yarri(1987)的模糊规避理论(AmbiguityAversionUtility)中提出的双重模型[6]和Schmeidler(1989)基于事项及其结果好坏排序而提出的CEU(ChoqueExpectedUtility)模型[7]。3经典理论中偏好存在假设的质疑3.1偏好反转除了以上公理性假设的悖论,实验经济学家还在一系列的实验中发现了否定存在稳定偏好的现象,偏好反转是其中影响力较大的现象之一。偏好反转(PreferenceReversal)现象是由心理学家LichtensteinandSlovic(1971)最先发现的一种风险决策中奇怪而普遍的现象:在期望值大体相等的一对博弈中,人们往往选择概率高而损益值小的博弈,却对概率低而损益值大的博弈定高价,也就是说人们在选择与定价中表现出偏好的不一致现象[8]。为了验证动机的重要性并检验非学生被试者,LichtensteinandSlovic(1973)在拉斯维加斯赌场利用赌场老手用现金进行了实际研究,结果表明偏好反转现象在现实生活情景中也表现得非常经常[9]。此后众多学者的实验也证实了偏好反转的存在。GretherandPlott(1979)对Lichtenstein的实验提出了13条疑问,并在自己的实验中尽量严格地控制各种条件以消除偏好反转,但结果发现偏好反转现象仍明显存在[10];Reilly(1982)的实验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控制,包括分小组实验、被试者可以随时发问、现金奖金摆在被试桌前等,以保证被试理解实验任务。尽管如此,实验结果仍然表明偏好反转现象是一种普遍的行为现象[11];MowenandGentry(1980)以新产品开发为背景考察偏好反转,并比较了个体团体决策,实验观察到了很强的偏好反转现象,而且团体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偏好反转[12]。偏好反转产生的影响非常广泛,它几乎违背了经济学中关于偏好的所有原则。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来说,财富的变动方向并不影响财富本身的价值,财产权利的初始所有与经济效率无关,偏好反转现象对上述理论无疑是致命的打击。目前对于偏好反转现象有两种解释,其一是直接选择与估价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过程,因此不能用单一的偏好排序解释;另一种解释是,如果偏好存在的话,那么偏好的传递性假设是错误的,而传递性假设却是理性偏好的一个根本性质。两种解释都说明,偏好反转现象对稳定偏好的存在提出了挑战。3.2框架效应在偏好反转发现后,学者们着手研究影响风险偏好变化的因素,他们在实验中发现,个人会因情景或信息不同的表征而对同一组选项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序列,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KahnemanandTversky(2000)将这种由于受信息表征的影响而产生的决策偏见称为“框架效应”(FramingEffect)。框架效应最著名的例子是KahnemanandTversky(1981)提出的“亚洲瘟疫”问题。假定美国正在为亚洲即将爆发的一场疾病做准备,这场疾病预计会引起600人死亡。对付这种疾病有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方案A和B。X:(采用A,200人得救;采用B,1/3概率所有人得救,2/3概率所有人都不得救)Y:(采用A,400人死亡;采用B,1/3概率没有人死亡,2/3概率没有人得救)X与Y陈述的是两种相同情景的不同表征,这产生了不同的个体决策行为。实验结果显示在X中72%的人偏好A,但在Y中仅有22%偏好A[13]。这表明面对同样预期效用的确定性收益与非确定性收益时,如果行为方案强调的是收益的保证性,行为人会选择确定性收益,如果方案倾向于损失是不可避免的,行为人会选择非确定性损失,呈现一种风险追求。证实框架效应存在的例子有很多,王重鸣、梁立(1998)在风险决策动态框架效应的研究中发现,框架效应的动态特性受任务性质、任务内容和所处情景的共同影响。庄锦英(2004)通过探讨情绪、边框对决策认知过程的影响发现,框架与情绪对认知决策的影响是独立的,这与KahnemanandTversky(2000)的说法并不一致。总之,框架效应对人们是否具有一个定义完好且不依赖问题陈述方式的偏好,是一个有力的质疑。4经典理论中偏好存在假设的理论替代与修正4.1前景理论为了解释偏好反转等以上现象,许多学者另辟蹊径,希望脱离预期效用理论的约束,寻找新的合适的风险偏好理论。其中影响力最大的理论是KahnemanandTversky(1979)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这套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彩票选择以及偏好反转试验中出现的大量异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KahnemanandTversky认为,人们的决策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人们的偏好只是决策过程的反映,随着问题的改变而改变,由更高的价值所构建,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偏好关系。前景理论给出了一个重要的个体风险决策模型,即。在该模型中,期望的价值是由价值函数与权重函数共同决定。根据KahnemanandTversky(1979),价值函数为:根据Camerer(1994),权重函数为:其中为相对中性参照点的收益或损失,是厌恶系数,、分别为收益和损失的权重[14]。此外,从价值函数的创立来看,人们关心的财富是相对于中性参照点值的变化而取得的收益和损失,而不是期末的财富,而且函数的“S”型图形表明人们对于损失比收益更敏感。从权重函数的创立来看,权重函数的次确定性、次可加性等特征这说明当事人在不确定结果和确定结果之间更偏好后者。4.2后悔理论对于框架效应中情景变化使得风险偏好改变的问题,众多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是后悔理论(RegretTheory)。后悔理论是由LoomesandSudgen(1982)首先提出的,他们把情感和动机的因素合并到期望效用的结构中,认为人们在注重可能的结果以及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时还要考虑情感因素。DunningandParpal(1989)将这种现象称为“反事实推理”,认为人们会将自己选择的行动带来的结果与没有选择的行动带来的结果进行比较,若前者不如后者,就会为自己的决定后悔。实验结果显示,选择风险并且失败而产生的失望是选择确定收益同时失去成功机会而产生失望的两倍多,因此后悔理论认为人们将选择确定收益而不会轻易去冒险,因为后者遗憾的可能性会更大,也就是说人们是后悔厌恶(RegretAversion)[15]的。在LoomesandSudgen的试验中,发现对于涉及到获利的选择,众多被试者都会因避免失望而不去冒险,从而提出了理性选择的理性后悔理论。在后悔理论下,一个行动的效用受到另外一个行动的影响,这和传统方式下为每一个行动确定一个独立数字的方法有着本质不同,因为这时人们的无差异曲线可能会相交,导致违反传递性假设,证明独立的偏好不存在。4.3决策规则选择理论Payne,BettmanandJohnson(1993)认为,人们有许多不同的决策规则,例如期望效用最大化、满意规则和字典式选择规则等。人们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要先来决策采用哪个规则,这个选择是在决策结果的合意性和进行决策所需要的认识上的代价间做一个平衡,运用理性不仅涉及到对信息理解的思维成本、认知协调成本,还涉及到与感情、信仰、偏好、价值观相关的心理成本[16]。这和Conlisk(1996)认为的“有限理性是对经济学理性的延伸而不是偏离”是一致的。而考虑到这种心智成本在内的利益最大化行为,就不是实质意义上的理性行为,一个稳定的、持续存在的偏好难以存在。4.4成长偏好假说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试图在保留偏好存在假设的基础上解释偏好逆转等现象。Plott(1996)的成长偏好假说通过考虑个体偏好的形成过程,以提高偏好存在假设的解释力。Plott将理性选择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人们面对新的任务而缺乏经验,因此他们的行为有很大的随机性,没有体现出一致性的偏好;在第二阶段,经过一定时间的反馈和学习,人们充分认识环境中包含的信息,其选择行为反映出个体稳定的偏好;在第三阶段,人们在选择时还会考虑到他人的理性选择,同时意识到他人的选择会对自己产生影响。根据成长偏好假说,现有的关于个体选择的悖论可以用被试者的学习效应来解释,并通过多次实验来克服。成长偏好假说实际上是在偏好存在假设的基础上加了人们感受到的信息这一约束条件,是偏好存在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在实验方面,成长偏好假说也得到了支持,CoxandGrether(1996)进行了一次实验来验证在市场条件下是否会产生偏好反转现象,实验同时利用了实验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手段。结果表明,在所有的环境下最初都存在偏好反转,但随着重复和刺激因素的作用偏好反转现象逐渐消失[17]。5展望虽然风险偏好实验研究已经日臻成熟,本文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仍有着研究空间。(1)实验结论的客观条件和适用范围。由于条件限制,目前大多数实验研究的被试背景单一,虽有些实验采用MBA学员或学生与工作人员对比,而这远不及真实环境中决策主体特征的复杂程度。探讨不同个体间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地域文化等差异对风险偏好产生影响,将有助于开展对风险偏好影响因素的研究。判断哪些是主要因素及其重要性排序如何,对研究人们为何会出现诸多决策偏差,以及如何更好地避免这些偏差等有着重要意义。(2)多目标条件下风险偏好及群体风险偏好。以往实验多集中于个体风险偏好的研究,并且对风险的描述局限于实验收益的不确定性。而真实环境中普遍存在着群体决策行为,人们的决策目标也是多元化的。这方面实验的拓展将提供大量的研究机会。(3)统计学方法的应用。目前风险偏好领域的实验多集中在心理学和经济学领域,关于实验结论的信度和效度如何目前还没有相关论述,对统计学方法的融合与应用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参考文献BENOULLID.ExpositionofaNewTheoryontheMeasurementofRisk[J].Economitrica,1954,22:23-36.VONNEUMANNJ,MORGENSTERNO.TheTheoryofGamesandEconomicBehavior[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ALLAISM.LeComportementdeI’HommeRationnelDevantleRisque:CritiquedesPostulatesetAxiomsdeI’EcoleAmericaine[J].Economedtrica,1953,21:503-546.MACHINAMJ.“ExpectedUtility”TheorywithouttheIndependenceAxiom[J].Economedtrica,1982,50:277-323.MACHINAMJ.ExpectedUtility/Subjectiveprobabilityanalysiswithoutthesure-thingprincipleorprobabilitisticsophistication[J].Economedtrica,2005,26:1-62.YARRIM.TheDualTheoryofChoiceontherisk[J].Economedtrica,1987,55:95-115.SCHMEIDLERD.Subjectiveprobabilityandexpectedutilitywithoutadditivity[J].Econometria,1989,57:571-587.LICHTENCTEINS,SLVIOCP.ReversalsofPreferencebetweenBidsandChoiceinGamblingDecisions[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1971,89:46-55.LICHTENCTEINS,SLVIOCP.Response-InducedReversalofPreferenceinGamb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