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承德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承德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承德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承德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河北承德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D。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表明夏启、商汤、盘根、周武王都表明自己行为合“天义”,是代表上天的意志行事,借助上天来宣传自己合法性和权威,因此表明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C项正确,A项错误;B项中政权控制神权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武力强化统治,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名师点睛】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是指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其特点典型地体现在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上。这些制度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有很大的区别,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也有差异,在中闰古代政治制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有以卜特点:①从内容上看,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融为一体,将“家”和“国”结合起来.血缘关系既是家族内财产分配的依据,也是国家权力分配的标准,“立长不立贤"是其典型的特点,虽然有利于国家和家族的稳定,但是不利于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②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最基本的原则。这不仅体现在权力的分配上,也体现在社会关系卜。嫡长子都具有较高的地位,体现出了原始社会父权思想的痕迹,也对我国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政治体系,体现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成熟。分封制以宗法制为4本原则,宗法制维护了分封制,周礼的内容以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日的,三者之间互为表里,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整体。④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很大的差别,第一,在周王朝初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有利于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第二,在周王朝后期,由于诸侯力量逐渐增强,血缘关系逐渐疏远,逐渐形成厂诸侯争霸的格局,形成了中国几百年的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第三,周工朝灭亡后,分封制和宗法制虽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宗法观念已经深植中华文化中,甚至影响到现在,重视血缘亲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代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从受封立国对象的角度来看,下列西周诸侯国的立国类型与许国一致的是()A.齐国B。宋国C.鲁国D.燕国【答案】B【解析】从材料“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代文叔于许"中可知,受封对象是先代贵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分封给功臣,排除;B项是分封给先代贵族,符合题意;CD项是分封给同姓亲族。点睛:首先从材料中确定出许国属于哪种类型;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四个选项中找出相同的选项即可.3。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C.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由已学史实可得出秦代负责管理全国军务的是太尉,A表述不正确;元代设中书省替代前代三省,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期其权势越来越大,B表述不正确;D表述颠倒了“郡"与“县"的关系,不合史实.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4。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汉政治制度概况。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摆出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加强了思想的统一。综上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题干“中国版图之确立”,排除;C项不符合“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排除;D项不符合题干“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制度·概况5。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这表明()A。民族文化影响制度B。中央强化地方管理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D.元代地方势力强大【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文化,故A项错误;元代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限制,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对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是加强皇权,与行政区划无关,故C项错误;元代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是为了便于朝廷的控制,与地方势力强大无关,故D项错误。6。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B.“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C.“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D.“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反映的是世官制,排除;B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反映的是察举制,排除;D项反映的是科举制,符合题意。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工明确,相互牵制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相权三分,独立施政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隋唐的政治制度的创新主要是三省六部制,其机构职能明确,但决策、审议、执行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牵制.B不符合隋唐史实,C表述错误,D是清代史实.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8。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C。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答案】B【解析】内阁大臣地位不高也无权,内阁大学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决策权只属于皇帝一个人,内阁大臣也不是延续历代宰相职权,“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足以证明阁臣是能够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的,故B项正确;从材料看,内阁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的权力,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内阁的一定决策权得到皇帝支持与批准才可以左右政局",故内阁本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内阁也不是延续宰相之权,排除CD两项。点睛:材料“内阁的一定决策权得到皇帝支持与批准才可以左右政局”是解题的关键。9。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D。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并未体现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郡县制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最终形成的重要环节,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10。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矛盾C.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C两项的表述均与题目中的信息“军国大事……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军国大事……议于群臣”可知该制度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故选D。11.2016年2月8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秦朝皇帝制度之外,还考查学生对选项表述的分析能力。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制度.皇帝制度自秦始皇创立以来,经过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在内容上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皇帝独尊,王权神化;皇位世袭,不可转移;总之,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是相辅相成的.封建专制因皇帝制度的确立而得到加强,而皇帝制度又构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和具体表现,二者“形神”结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12。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利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君权至上的后果,故B正确。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故C排除。君主权力受到制约,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影响13.由下表可见,汉代察举制()官僚子弟富豪平民贫民69.6%6%15.7%8.7%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D。沿袭了皇位世袭制【答案】A【解析】汉代察举制下,平民子弟、贫民子弟与官僚贵族子弟和富豪子弟均有机会得以跻身孝廉,参加到统治阶级中来,可见察举制度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A项正确;由该制度下官僚贵族子弟据了69。6%,可知B、C两项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4。清朝史学家在评价某项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上述材料意在强调该项制度()A.维护了社会公平B.促进了文化融合C.有利于专制统治D。加强了民族团结【答案】B【解析】材料只是强调了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并没有涉及到社会公平的问题,排除A;从材料“不仅……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可得出史学家意在强调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融合,故B正确;材料信息“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说的是人才的集中,没有强调专制统治,故C错误;材料只是强调了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并没有涉及到民族团结的问题,故D错误。【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不仅……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15.《国史十六讲》认为:西周时期,庶民(一般民众)只知效忠于“家”(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国”(天子).这一现象()A.促使西周强盛B.强化宗法体制C。导致诸侯割据D.促成秦朝统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西周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独立性较强,导致“庶民只知效忠于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天子”现象的出现。该现象容易导致地方割据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A、B、D三项,选择C项。16.西周时期,同一宗族内部的庶子即使政治地位高于宗子,也只能参与宗子祭祀,不能成为主祭人。这一现象()A.符合分封制的分封原则B。表明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密切C.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D.符合宗法制的基本精神【答案】D【解析】材料中“同一宗族内部"不体现分封制的原则,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到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故B项错误;“同一宗族内部的庶子即使政治地位高于宗子,也只能参与宗子祭祀”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符合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故D项正确。17。美国史学家狄力普·巴素在《鸦片战争和世界贸易制度》中说:“多边世界贸易的必要条件,已将鸦片战争变为与生命攸关的必需品……如果说糖蜜或米对鸦片是有效的转变的话,这冲突可能被称为糖蜜或米战争。"此观点()A。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B。是在为英国发动战争辩护C.揭示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D.反映了战争对中国的促进作用【答案】C18.陈独秀《说国家》: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各部相下。陈独秀在此强调了甲午战争()A。导致了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C.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D。激化了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抗日救亡蓬勃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与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但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可知由没有国家概念,到有国家意识,故C项正确;激化中日民族矛盾,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19.日本佐原笃介讲述某次战争时,说中国人“信枪弹不伤之妄,遇有战事,竟冲头阵,联军御以洋枪,死者如风驱草。乃后队存区区之数,尚不畏死,倏忽间亦中弹而倒”.这次战争是指()A.太平军抗击洋枪队B.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C。三元里抗英斗争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这次战争中的中国人迷信“刀枪不入",对付的敌人是“联军”,符合这两项条件的只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20.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太行山上》在描述“太原会战”这一历史事件时,有这样的场景: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129师陈锡联部偷袭了阳明堡飞机场,从而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A.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B.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C.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的主力D.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答案】B【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敌后战场,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充分体现国共合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八路军是主力,故C项错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故D项错误。21。中国近代史上,爱国军民面对列强侵略不屈不挠、顽强抗争。下列人物组合与方框中材料描述顺序完全吻合的是()A。林永升、张自忠、邓世昌、安德馨B.邓世昌、张自忠、徐骧、安德馨C。邓世昌、吉鸿昌、刘永福、宋哲元D。徐骧、邓世昌、林永升、张自忠【答案】B【解析】材料甲意指1894年中日黄海大战时,“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命舰冲向日舰“吉野”号,不幸途中遇日本鱼雷,与全舰官兵一同牺牲;材料乙意指1940年日军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英勇殉国;材料丙意指清末台湾抗日义军将领徐骧,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新竹保卫战中壮烈殉国,临终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材料丁意指1933年日军在榆关(今山海关)南门外寻衅,安德馨率领部下沉着应战,不幸头部、腹部中弹,壮烈牺牲,选择B项符合题意。22.清末某爱国人士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此信中的“新约”是指()A。《北京条约》B。《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综合材料“拱手而让他人"“输此巨款"“设机造货"信息得知,“新约”涉及割地、赔款、开办工厂等内容。《北京条约》割九龙司给英国,但该地并非“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没有割地的内容,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日本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虽有赔款,但不涉及割地、开办工厂等内容,故D项错误。点睛::《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2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主张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拒绝外国公使进京,甚至一度令谈判的桂良等人以免去外国进口关税来换取外国公使不驻京。由此可见咸丰帝()A。力争清朝大国地位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C.积极维护国家主权D.轻视民族工业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咸丰帝主张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和沟壑"说明其目的是想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故A项错误;题干中“甚至一度令谈判的桂良等人以免去外国进口关税来换取外国公使不驻京"体现出其缺乏近代外交意识,故B项正确;题干中“免去外国进口关税”说明其并未维护国家主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民族工业,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24。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A.《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B。《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C。《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D.《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答案】D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25.俄国外交官普提雅廷在写给俄国外交部的文件中说:“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在中国最富庶的工厂区内,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文件中的“这一乱事”应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虎门销烟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据材料“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在长江流域,打击了列强侵略势力,故“这一乱事”应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故A正确。虎门销烟,不在长江流域,故B排除.义和团运动,主要在北方,故C排除.辛亥革命,没有遭到英国的干涉,故D排除.26。“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B。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C.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D.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答案】C【解析】近代列强侵华导致天朝惊梦,随后洋务派自强求富,甲午梦碎,再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专制梦醒,解放战争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建国梦成,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富强梦起航,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27.下面统计表整理自姜涛与卞修跃所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之初步估计》,该统计表说明()A.抗战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为主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C。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巨大灾难D.中国战场抗击了绝大多数的日军【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由表格中抗战时期国统区国民党军队和平民伤亡巨大的信息即可选择C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来,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故A项表述错误;题目中未涉及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和歼灭日军的数量,故排除B、D两项。28。甲午战后,有人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该认识的产生主要基于()A。清政府腐朽无能B。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C。洋务运动的失败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一信息基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体现了民族危机的严重,这与D项有关。AC不是主要原因;B是对救亡图存的行动,不是原因。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的影响29.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但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所以,英国报刊发表了赞扬中国胜利的评论。这表明()A。反法西斯同盟国对中国的道义支持B.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得以确立C。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D。中国的抗战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肯定【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在国际上大国地位得以确立是中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故B项错误;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在之前的战略防御阶段日本在力量对比上占据绝对优势,故C项错误;英国报刊赞扬中国胜利是对中国的舆论支持,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意义30。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寻找新的救国方法和思潮,并未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教育改进等问题,故A、B两项错误;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就已经开始觉醒,并非在五四运动后,故D项错误。31。1922年,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在北京创办《先驱》刊物,发刊词中指出“本刊第一任务是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而求得一最合时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其中“最合时宜”的方案是指()A。推翻资产阶级统治B。实现革命阶级联合C.废除君主专制制度D.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答案】B【解析】1922年“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是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控制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合时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是国共合作,共同领导国民革命运动,打到列强除军阀,故B项正确;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超越当时历史发展阶段,故A、D项错误;1912年辛亥革命后废除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32.下图所示是江西省遂川人民1928年传唱的一首歌谣,歌谣反映了当时遂川()①红军长征的到来②土地革命的开展③红色政权的建立④人民的喜悦心情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红军长征的到来时间是193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①,故本题选择C项之正确。33.20世纪40年代后期,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南京、上海及武汉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威胁之下.这场战役是()A.百团大战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C【解析】题干的有效信息是“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南京、上海及武汉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威胁之下”和“20世纪40年代后期”,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的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中下游地区,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等地,由此判断答案是C项.34.“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其中“舵手一易齐桨橹”是指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C.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D。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遵义会议。结合所学可知“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指的是反“围剿”失利,红军开始长征,“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指的是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C表述符合题意.AB与遵义会议无关;D项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排除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遵义会议35.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时间和地理位置看,完成重要塞区建设以及构筑工事,是做好对日抗战的准备工作,故答案为C。A项从地理位置上看不符合,沿海和华北并不是当时反蒋激烈的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不符合“围剿"红军的目的,红军主要是在华南和西北活动,排除B;D项从材料看不出国民政府有这样的目的。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抗战的准备36.美国一位史学家说:“他们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新的革命策略”是指()A.组织工人运动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C.开创井冈山道路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革命时期的路线,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可知是指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共在井冈山地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37。读下图,图中三种言论意在强调()A.日本法西斯的疯狂侵略B。世界反法西斯形势的危机C.美苏英三国合作的必要D。中国坚持抗战的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均从不同反面说明中国抗战的重要性,故D正确;其他三项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A、B和C。38。我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讨论并表决由国务院提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它各项法律、法案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坚持的原则是()A。民主集中制B.人民民主C。依法治国D。政治协商【答案】B【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参加”体现出人民民主的原则,故A正确;B、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39.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这说明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出发点是()A.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B。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C.保障两岸关系的稳定繁荣D.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答案】D【解析】由“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体现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A正确;B、尊重台湾历史,C、国内发展情况,D、稳定繁荣,与材料中的论述没有联系,故排除。故选A。40.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与建国初期相比,突出的发展体现在()A.拓展政治协商制度B.恢复根本政治制度C.发展民族区域自治D.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确立,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基层民主建设属于改革开放后实行的,选D项。考点:现代中国政治·新时期民主政治·基层民主建设41.世纪末,我国第一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某报评论:“这是中国关于未来治国方略和政治走向上的一个公开宣示.”将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的会议是()A。第一届全国人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D。中共八大【答案】C【解析】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故选C。A是颁布1954年宪法;B不涉及法律制定和修改;D与材料时间不符合。42。“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但建国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这种“变通办法"就是()A.制定了1954年宪法B。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C.颁布《共同纲领》D.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统一,还有严峻的军事斗争环境,所以“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这个期间,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是1949年9月颁布的《共同纲领》,故排除A,选C;B要到1997年十五大,排除;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讨论建国问题,排除D.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共同纲领》43。据人民网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与共产党和民族根本利益一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用排除法较好,80年代初才提出一国两制,且题干中没有涉及“一国两制”,故A项错误;BD项明显错误,国共两党之间利益是有根本不区别的,故排除;台湾蒋介石海军没有阻拦驰援南海东海舰队,说明海峡两岸在维护国家主权上是一致的,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C项正确。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44。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我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B项错误。“九二共识"是1992年提出的,故C项不正确。“一国两制”方针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故D项不正确。《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1月1日,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项正确。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提出与实践·台湾问题二、材料解析题: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二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四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的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3)用明清时期相关史实举两例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答案】(1)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中外朝制度);确立儒家思想的支配地位.(2)唐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分散、削弱相权;(3)明朝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4)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解析】(1)所谓的硬件实际是指秦始皇建立的基本的政治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