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的根源探析_第1页
巴以冲突的根源探析_第2页
巴以冲突的根源探析_第3页
巴以冲突的根源探析_第4页
巴以冲突的根源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以冲突的根源探析

现在,巴国际之间的流血冲突仍在继续。2000年9月,以色列领导人利古德集团的领导人和现任以色列总理沙沙在撒马利亚省的第三大城市阿克斯卡塞基寺参观了此次访问。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巴以冲突的背后有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棘手的问题,包括巴勒斯坦问题、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和耶路撒冷地位问题等等。本文拟对巴以冲突追根溯源,分析影响巴以和平进程的几个重要因素,藉此来说明流血冲突、战争等手段并不能解决问题,巴以双方只有采取务实的态度,照顾双方的民族感情,回到谈判桌上来,才能争取早日实现政治解决,从而为中东打开一扇和平之门。一、太国主义运动的兴起巴以冲突实际上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同以色列犹太人之间的冲突,双方都声称对巴勒斯坦拥有神圣的主权。犹太人与巴勒斯坦的联系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神话与宗教传说。据《圣经》记载,希伯来人1从吾珥迁到迦南以后,耶和华显现在亚伯拉罕面前,对他说:“我要把这地赐给你的后裔。”(《创世记》2∶7)据此,将巴勒斯坦看成是上帝特许给犹太人的土地,就成为犹太教一个最基本的教义和犹太民族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当时的希伯来人在经济文化上都落后于迦南人,为防止被同化,亚伯拉罕把本民族的部落神耶和华说成是宇宙间唯一的创造世界、决定祸福的全知全能的神,犹太人为上帝的特选子民。于是,神赐迦南给“特选子民”的观念便将迦南与犹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犹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充满了强烈的回乡观念。这里的迦南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圣经》中把它形容为“流着奶和蜜的土地”。(《出埃及记》3∶8)历史上,希伯来人从两河流域迁徙到迦南后,北方的以色列部落联盟和南方的犹太部落联盟曾分别立国。到大卫王(前1012-前972年)统治时期,南北统一,至所罗门(前972年-前932年)时代,王国一度繁荣。公元前926年,王国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和南部的犹太王国,两王国先后于公元前722年和公元前586年被亚述和新巴比伦灭亡。此后,巴勒斯坦又相继被波斯、希腊和罗马人征服。公元135年,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最后一次起义失败后,被迫开始了向世界各地的大流散。从此,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失去了优势地位,人数不断减少,但还有一部分人始终未离开巴勒斯坦。7世纪,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当地居民多数皈依了伊斯兰教,并与陆续迁入的阿拉伯人互相融合,从此,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世世代代同一部分犹太人共同居住在这块土地上。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备受歧视。他们曾试图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语言、宗教,以使自己融入所在社会的主流中,但同化的努力却没能改变他们的苦难命运。犹太人最后得出结论:要想求得生存,唯一的出路就是恢复早已不存在的犹太人的国家,以建立自己国家的方式自己解放自己,这样的国家将把犹太人变成一个正常的民族。这种理念直接导致了19世纪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出现。犹太复国主义思想最早由德国犹太人摩西·赫斯提出,他在《罗马与耶路撒冷》一书中提出,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返回故土,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P62)稍后,俄国犹太人列奥·平斯克在《自我解放》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他认为,犹太人“应在为争取独立和民族团结的斗争里寻求自我拯救。”(P89)进一步明确提出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的是奥地利犹太人西奥多·赫茨尔,他在1896年出版的《犹太国》中阐述了“一个自古就有的思想,那就是恢复犹太国……”,(P106)1897年,在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大会进一步明确宣布:“犹太复国主义争取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公认的、有法律保证的家园。”(P131-132)。但在当时的巴勒斯坦,犹太人只占少数。据统计,在1895年,巴勒斯坦有阿拉伯人453000人,犹太人却只有47000人。在这种背景下,要确保犹太国在巴勒斯坦建立起来,首先必须增加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数量。这样,在19世纪末,伴随着政治犹太复国主义的出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涌向巴勒斯坦,并声称他们对巴勒斯坦拥有“历史的”和“自然的”权利,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却逐渐失去赖以生活的条件。因争夺土地和生存权利,阿犹矛盾开始产生。历史上,当某一民族试图追溯并恢复历史上存在过的某种权利时,即使小到一处圣地或一座神庙,也往往会引发激烈的冲突。而犹太复国主义要恢复的是两千多年前的犹太民族国家,其尖锐性和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犹太人认为,自两千年前被迫离开巴勒斯坦流散到世界各地以后,伴随他们的是无休无止的歧视和迫害,没有人能够拯救他们。犹太人若要生存下去,只有回到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他们理应得到全世界的支持。在阿拉伯人看来,犹太人离开巴勒斯坦已近两千年,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繁衍生息至少也有1300年的历史,让土著的阿拉伯人把他们家园的大部分拱手让给外来的犹太人,这于情于理都是极其荒谬的。可见,在巴勒斯坦的归属问题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立场和观点是根本对立的。本来,犹太人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犹太人要求结束受歧视、受迫害的历史,实现民族的解放和复兴,这是犹太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是一种最合理不过的要求了,全世界确实都应该予以支持。但是,同情犹太人的遭遇不等于就可以无视巴勒斯坦人的民族权利,现代犹太人的祖先2000多年前曾在巴勒斯坦建立过几个王国,但不等于他们对那块土地就拥有永久的主权。事实上,“当犹太人2000年前对巴勒斯坦的拥有权得到确认的时候,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同样的权利也就自动被否决了”。(P55)因此,正是由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是在无视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进行的,才导致了巴勒斯坦不合理的政治局面的出现,它是今天巴以冲突最根本的原因。二、从皮尔委员会到国家内部的受激于英国的被害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最初,犹太复国主义者保持中立,既不偏向同盟国,也不偏向协约国。但后来,以魏兹曼为首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倾向了协约国,开始走亲英的路线。魏兹曼认为,协约国会获胜,巴勒斯坦必然会落入英国的势力范围内。到那时,“英国会有一个有力的屏障,而我们将有一个国家。”(P127)魏兹曼的这些想法正好适应了英国政府在中东地区进行政治扩张的需要。英国于1882年占领了埃及,为了加强其在地中海东南地区的战略地位,英国正在谋求夺取巴勒斯坦。英国和犹太复国主义者为各自的利益相互利用,从而导致了《贝尔福宣言》的产生。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以致函给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罗斯柴尔德的方式发表了下列宣言:“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家园,并将为实现这一目标尽最大的努力。但应清楚地了解,不得有任何行动使巴勒斯坦现在的非犹太社区的公民权益和宗教权益受到损害,也不应损害在任何其他国家的犹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政治地位。”(P25)《贝尔福宣言》发表后,英国于12月9日就攻占了耶路撒冷。1920年,英国获得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贝尔福宣言》的发表,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发展和犹太国的建立奠定了有力的舆论基础。从此,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就开始陆续向巴勒斯坦移民,也正是从这时起,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和冲突。1921年、1929年、1936年,阿拉伯人三次掀起反英抗犹暴动,在冲突中,犹太人、阿拉伯人和英国人各有伤亡,而阿拉伯人死亡最多,达3000多人。(P27)这时双方冲突的原因,主要是还没有实现民族独立的阿拉伯人对在英国支持下的犹太人准备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园感到深深的恐惧和愤怒。《贝尔福宣言》同时也为日后巴勒斯坦的分治埋下了祸根。但最早明确提出巴勒斯坦分治计划的是1937年英国政府派出的以皮尔为首的委员会(即皮尔委员会)。皮尔委员会建议结束委任统治,将巴勒斯坦分成三部分治理。一部分建立一个犹太国,其疆域约占全境的1/3,另一部分为小小的英国委任统治区,从雅法沿铁路线直到耶路撒冷的狭长地带,圣城耶路撒冷、伯利恒、拿撒勒等地也包括在内,其余部分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对于皮尔调查委员会的建议,各方反响不一。首先它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一个仅限于约旦河西岸占巴勒斯坦五分之一的犹太国,是否就是半个世纪以来犹太复国主义追求的目标?犹太复国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激进派和社会主义左翼派别坚决反对分治,但本·古里安和魏兹曼却认为这个建议提供了一个必须抓住的历史机会,也就是说,它可以作为将来实现其建立犹太国计划的跳板。阿拉伯国家坚决拒绝分治计划;英国政府发表白皮书,声明同意在巴勒斯坦实行分治;国际联盟托管委员会则认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还缺乏必要的自治训练,因而拒绝了皮尔分治计划。后来,有关分治的计划不了了之。此后,英国的立场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为调解巴以冲突,英国政府于1939年5月又发表了关于巴勒斯坦政策的白皮书,提出了英国处理巴勒斯坦问题的计划。第一,关于巴勒斯坦的未来:英国明确宣布,把巴勒斯坦变成一个犹太国不是它政策的一部分。英国的目标是在10年之内建立一个与英国有条约关系的独立的双民族的巴勒斯坦国。第二,关于犹太移民:规定从1939年4月至1944年3月底为止的5年内,只允许迁入7.5万名犹太人,从而使犹太人的比例达到巴勒斯坦总人口的1/3。5年之后,犹太人的移入须经阿拉伯人同意。第三,关于土地转让:规定授予英国高级专员一切权力以防止阿拉伯人把土地转让给犹太人。这份白皮书与《贝尔福宣言》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其一,英国不再提支持犹太人建立独立的民族家园问题,而是明确表示支持建立双民族的巴勒斯坦国;其二,它决意要使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永远处于1/3的少数,永远是处于阿拉伯人统治下的少数民族。可以看出,英国正从支持犹太人转而开始笼络更多的阿拉伯人。英国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出于道义上的考虑,而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当时世界大战迫在眉睫,英国需要战时地中海战略通道的安全和中东石油的供应,也就是需要阿拉伯人的支持。英国对犹太人态度的改变,遭到了犹太人激烈的反对。白皮书发表之后,犹太人与英国军警发生了冲突。二战期间,英国进而开始采取压制犹太人的政策,犹太人与英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矛盾和复杂的新时期。而这恰好为美国插手中东事务提供了有力的借口。美国表示反对英国的白皮书,支持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犹太人中亲美派势力增强,其中以本·古里安为代表,他认为美国和美国的犹太人蕴含着一种巨大的未经开发的政治潜力,现在必须把他们作为犹太复国主义在国外斗争的中心。1942年5月,美国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在纽约的比尔特摩尔旅馆举行,大会通过了本·古里安提出的纲领,即“比尔特摩尔纲领”。主要内容是:结束英国在巴勒斯坦的统治,在整个巴勒斯坦(包括约旦)建立一个犹太国和一支犹太人的军队;撤销英国1939年白皮书,在移民和购置土地问题上应得到完全自由的保证。这个纲领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这一纲领的发表表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国际支持中心开始由英国转向美国。美国支持犹太人同样有自己的目的。二战期间,美国犹太人势力大增,共和党和民主党都需要犹太人的选票和捐款,因此,美国政府更加积极地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同时,美国想利用阿犹冲突和犹太人同英国的矛盾,排挤英国在中东的地位,并取而代之。与此同时,巴勒斯坦的犹太军事组织制造了一系列爆炸事件,向英国施加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感到自己已无力单独处理巴勒斯坦问题了,被迫于1945年底与美国组成联合调查委员会。1946年7月底,英美联合委员会发表了格雷迪——莫里森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建议将巴勒斯坦分成四个省,阿拉伯自治省占40%,犹太自治省占17%,两个英国自治省(耶路撒冷省和内格夫省)占43%。阿犹双方对此都不满意,犹太人嫌地盘太小,阿拉伯人认为该计划未能满足他们要求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的要求。美国政界的亲犹势力也坚决反对这个计划。而这时的英国更需要阿拉伯人的支持以维持它在中东的殖民统治,所以表示反对。此举再一次激怒了犹太复国主义者,巴勒斯坦地区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阿犹双方都要求尽快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英国无奈于1947年2月宣布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去解决。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第二届会议以美苏等33票赞成,13票反对和10票弃权,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的决议(第181(二)号决议)。决议规定:英国在巴勒斯坦委任统治的结束不得迟于1948年8月1日;在委任统治结束两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国的面积为11203万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加利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占总面积的42.88%,计划有阿拉伯人72.5万,犹太人1万。犹太国面积为149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47%,计划有犹太人49.8万,阿拉伯人40.7万。耶路撒冷及其附近村镇(计15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很明显,联合国的这份分治决议带有很大的倾向性,它分给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土地面积与其人口比例是极不相称的。当时犹太人只占总人口的1/3,实际占有的土地只占巴勒斯坦土地的6%,却分得了56.47%的国土面积,且包括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沿海地带;而占总人口2/3强的阿拉伯人却只得到42.88%的国土面积,并且大部分为丘陵和贫瘠地带。所以分治决议遭到了阿拉伯各国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的坚决反对,并最终酿成了1948年的巴勒斯坦战争。可以说,正是这份分治决议为巴以冲突埋下了祸根。犹太人当时对分治决议表示接受,没有对规定的领土面积提出异议。然而,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成立以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通过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东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在内的更多的领土,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还未来得及成立就被分占了。战争还导致了数百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至今仍是影响中东和平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这个时候,以色列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不再满足于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定的原有边界,而是又做起了“大以色列”梦。以色列国防部长达扬曾在1967年战争结束以前的一次电视讲话中说:“以色列将保住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全部和加沙地带。”(P147)三、阿隆计划时期的主要定居点问题当时来自萨费德的30个人在雅乌尼村购买了4200亩田。17户人家定居在那儿。(P18)同年稍晚一些时候,一群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在雅法附近购买土地,建立了第一个现代农业定居点——佩塔蒂克瓦(PetahTikavah)(意为“通向希望大门之路”),(P22)从而激起了东欧的第一次移民潮。从1882年到1898年为止,俄国和罗马尼亚大约有25000犹太人来到巴勒斯坦,共建立定居点22个。这一时期的定居点活动具有自发性的特征,还没有政治目的。但随着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建立,在巴勒斯坦定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1897年,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通过《巴塞尔纲领》,建议要“促使犹太农民、手工业者和工人向巴勒斯坦移民”。(P107)自此,在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领导下,犹太移民定居点建设被纳入有组织有目的的政治轨道。到1917年《贝尔福宣言》发表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购置土地和移民定居趋于合法化。而到1947年联大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时,犹太人已经有组织地购买和占领了大片土地,建立了200多个定居点。犹太人大量购置土地和建立犹太移民定居点的结果是使当地一部分土著阿拉伯人丧失土地成为难民,从而加剧了阿犹矛盾。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正式建国之后,以色列继续其移民定居点建设,而且,除了在国内兴建定居点外,还开始在被占领土上建立定居点,今天构成巴以冲突的定居点问题,指的是后一种情况。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时,以色列分别占领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其控制的加沙地区以及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并派兵驻守。之后,工党政府接受了劳工部长伊加尔·阿隆提出的一项控制占领区的计划。该计划主张在阿拉伯人口稀少的约旦河沿岸“建立二十来个以色列移民点,这些点是根据以色列的安全来选择的”。(P152)从1967年起,为了阿隆计划的所谓的“安全”目的,在约旦河谷、加沙、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犹太人定居点逐步建立起来。以色列利库德集团于1977年上台后,放弃了阿隆计划,转而重视兴建大规模的城镇定居点,并且不受地域的限制。从1967年到1992年为止,在被占领土上建立的移民定居点已具有相当规模,主要有:戈兰高地:定居点33个,定居者约13000人。加沙地区:根据1994年5月巴以达成的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协议,加沙已交由巴勒斯坦自治当局治理,但境内仍有4个犹太人定居点(区),定居者约4000人。约旦河西岸:定居点128个,定居者约12万人。加上耶路撒冷周边定居点,共有定居点144个,定居者约12万人。(P24-25)1992年以来巴以之间围绕定居点问题继续斗争,其焦点一是有关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二是关于以色列在耶路撒冷兴建新的移民定居点问题。1992年工党拉宾政府上台以后,开始抛弃过去的强硬立场,工党政府虽也反对撤出现有定居点,但在执政四年期间基本保证了不再扩建定居点。1996年利库德集团重新上台执政后,形势又出现了逆转。内塔尼亚胡取消了前工党政府冻结兴建犹太人定居点的决定,强行在东耶路撒冷哈尔霍巴兴建犹太人定居点,此举引起了巴人民的极大愤怒,并引发了一场巴以间的大规模流血冲突。内塔尼亚胡在执政纲领中明确提出:任何政治协议都必须保证犹太人定居点继续存在并得到加强。1997年6月4日,内塔尼亚胡在内阁会议上又提出了政府关于被占领土的“最后地位”计划。根据该计划,以色列将保留对整个约旦河谷、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犹太定居点群以及耶路撒冷附近的大片地区——包括一项对属于阿拉伯的东耶路撒冷地区的控制。这些定居点在以色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以色列对所占领土进行有效控制的最好方式,而且以色列政府可以借口保护定居点移民的安全而拒绝按照有关协议从被占领土上全面撤军。以色列的梦想是最终要兼并这些被占领土,强行使其犹太化,以实现其“大以色列”的蓝图。但以色列的犹太移民定居点政策,却对巴以和平构成了严重的威协。首先,以色列在所占土地上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使当地一部分阿拉伯人丧失了土地而成为难民,加剧了阿犹矛盾。如戈兰高地上1967年以前的59个阿拉伯村庄已全部被摧毁,那里的70000名阿拉伯居民逃往叙利亚腹地。其次,在所占领土上建立定居点,就是对阿拉伯土地的非法占有和对水资源的掠夺,这是导致巴以居民经常发生冲突的一个直接的原因。以色列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以色列每年从岩石层中抽取6亿立方米的水,其中大部分是从约旦河西岸地区抽取的,而以色列却占有这些水的极大部分,每年只有1.5亿立方米被拨给约旦河西岸140多万阿拉伯居民,即以色列的水消费是巴勒斯坦人的4倍。所以,争夺水源实际上也是所有权和主权之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它滋长了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人的不信任和仇视心理,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巴以冲突。近30年来,国际社会始终一致反对以色列在所占领土上建立犹太人定居点。作为实现和平的一项必要条件,以色列最终不可避免地要撤出所占领土上的定居点。可是,若要以色列全部拆除这些定居点,确实是难上加难。这不仅要耗费巨资,而且还要面临诸如重新安置、就业等诸多的足以引起政治危机的现实问题,因此不到万不得以,以色列政府都不会轻易放弃已经在握的土地。在未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以色列不停止在阿拉伯被占领土上兴建犹太人定居点的做法,巴以谈判将毫无意义,巴以冲突也不会真正地结束。但是在巴以谈判桌上,最为棘手的还不是犹太人定居点问题,而是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四、对东南角区域的政策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耶路撒冷,被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视为自己的圣地,因而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耶路撒冷问题之所以复杂也源出于此。关于耶路撒冷地位问题的争议,同样可以追溯到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的《第181(二)号决议》,当时,耶路撒冷被定为联合国直接管理的城市。但遭到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反对。在犹太人看来,建立一个没有耶路撒冷的犹太国,就等于复活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但为了换取多数国家对分治方案的支持,犹太人最终作出了妥协。阿拉伯人则一口回绝了任何形式的分治和国际化方案。在他们看来,巴勒斯坦是他们的领土,耶路撒冷是他们的圣城,任何人都无权染指,这是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的。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和约旦分别占领了耶路撒冷的西东两部分,但始终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1949年12月,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了关于耶路撒冷国际化的《第303(四)号决议》,重申其国际化不可动摇。但是,1967年6·5战争结束3个星期后,以色列国会通过一项法律,宣布东西耶路撒冷合并,完全由以色列管辖。以色列对整个耶路撒冷的占领,虽依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但却没有动摇以色列的决心。1980年7月,以色列国会通过了一极右翼女议员盖拉·科亨提出的议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盖拉·科亨对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谈话时以非常蛮横的口气说:“通过这一法案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全世界,在耶路撒冷主权问题上我们决不会有任何妥协!”(P243)在以色列国内,利库德集团和工党集团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分歧,但在耶路撒冷问题上的立场却是一致的,都坚持耶路撒冷城是永恒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1988年5月,以色列总理沙米尔发表讲话,宣称:一切都可以谈判,唯有统一的耶路撒冷作为以色列的首都是不容谈判的。这实际上代表了所有犹太人的立场。两党政府都在耶路撒冷城内或城周围兴建或扩建犹太人定居点,试图改变该城的人口结构,以营造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问题上态度同样坚决。1988年11月15日,由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的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在《独立宣言》中,这个新诞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