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社会信任危机的干预作用及其影响研究 行政管理专业_第1页
法律对社会信任危机的干预作用及其影响研究 行政管理专业_第2页
法律对社会信任危机的干预作用及其影响研究 行政管理专业_第3页
法律对社会信任危机的干预作用及其影响研究 行政管理专业_第4页
法律对社会信任危机的干预作用及其影响研究 行政管理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对社会信任危机的干预作用及其影响研究摘要: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因现代性引发的“不安”,使得信任缺失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各个领域而成为全球性课题。在我国,除社会信任危机外,法律对信任的干扰已成为制约法治建设进程的关键因素。这反映出当前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悖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需要法律被公众信任而具有神圣权威,以期建立良好法治秩序;但现实中,法律的干扰既无权威、也不被信任。民众不信法、不守法、对抗法律现象严重,执法者以权谋私、知法犯法甚至故意制造冤假错案并非个案。此外,法律信任尚未引起我国学界高度关注,还没有从理论上对其做出有力回应,而若缺乏充分理论阐释,必然无法为法律信任建构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如何建构法律对信任的干扰既是我国法治建设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也是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关键词:信任法律危机中国式信任Abstract:Sincethesecondhalfofthe20thcentury,duetothemodernityofuneasy,thelackoftrusttospreadtoeverycorneroftheworld,everyfieldandbecomeaglobalissue.Inourcountry,inadditiontothesocialtrustcrisis,thelawoftheinterferenceoftrusthasbecomeakeyfactorthatrestrictthecourseofruleoflaw.Thisreflectsthecurrentourcountryintheprocessoftheconstructionoftheruleoflawisaparadox:thegreatpracticeofpromotingtheruleoflawneedsthelawbythepublictrustandwithdivineauthority,inordertoestablishagoodorderoftheruleoflaw;Butinreality,thelawofinterferencewithoutauthority,alsonotbetrusted.Peopledonotbelieve,donotobeythelaw,againstthelawisserious,lawenforcersabusepowerforpersonalgains,justevendeliberatelybeingisnotthecase.Inaddition,thetrustlawcirclesinourcountryhasnotyetbeenpaidcloseattentionto,isnottheoreticallymakeastrongresponsetoits,andifthelackofsufficienttheoreticalexplanations,theywillprovidetheoreticalsupportforlegaltrustconstruction.Therefore,howtoconstructlegalinterferencewithtrustisnotonlytheruleoflawconstructioninChinaisunabletoavoidamajorpracticalsubject,isalsoanimportanttheoreticalsubject.Keywords:trustlegislationcrisisChinesetrust引言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实中的种种新问题、新矛盾自然地传导到转型期的社会信任格局中。目前中国社会的信任问题,呈现出三个层面的问题,即公共领域的政府信任或更广义的政治信任、私人领域的市场信任和日常生活领域的个人诚信都不同程度地出了问题。表现在不同领域的信任问题呈现于社会生活的总体,以社会信任危机的形式反映出信任问题的严重性。其现代社会急切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干预信任危机,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条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公民的素质。2.信任危机2.1信任危机定义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其成员之间的互不信任或不守承诺达到某种普遍的程度,从而危及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这就构成了信任危机。信任危机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也是一个具有现代性意义的问题。例如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实质上就是以信任危机为发端的。当代社会怀疑之风盛行,我们已经不再相信权威所有的权威都具有相对性,每个人都可以质疑一切。公民不再信任政府、政治家和大臣、警察、法庭、监狱机构,顾客不再信任商家和他们生产的产品,我们都不信任银行和保险公司,病人不再信任医生,具有“权威”的专家也成了我们怀疑的对象。其实,现代社会中的不信任不仅仅涉及到违法和违反标准的行为,不信任和怀疑蔓延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2信任危机的案例2.2.1次贷危机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现代社会信任危机的具体表现。放贷机构根据借款人信任的高低,将贷款分为“优级”和“次级”。次级贷款因面临更高的风险,其利率高于优级贷款。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任借款人,如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但由于房价突然走低,借款人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和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一两个借款人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好,但由于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这些借款人本身就是次级信任贷款者,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无法还贷的借款人。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贷危机。2.2.2占领华尔街运动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试图占领华尔街,有人甚至带了帐篷,扬言要长期坚持下去。他们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要把华尔街变成埃及的解放广场。示威组织者称,他们的意图是要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争以及社会不公正。年月日,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呈现升级趋势,千余名示威者在首都华盛顿游行,逐渐成为席卷全美的群众性社会运动。纽约警方月曰凌晨发起行动,对占领华尔街抗议者在祖科蒂公园搭建的营地实施强制清场。最早发起这个运动的杂志“广告克星”说,“在运动成气候之前,提出具体目标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开始的目标就是占领本身——占领意味着直接民主,而直接民主有可能产生特定目标,也可能不。那些主流媒体不停地问什么是目标,他们错了。”意思是,抗议的青年们意欲透过“占领”本身形成一场对体制反思的运动,并且在占领过程中,以直接民主的方式去讨论问题、目标与策略。而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民主实践。抗议者们表示,没有人可以代表他们,不管是“三个代表”或“三百个代表”,因为由每个受害者自己来发言是最合适的了,这是为了不重演错误:让少数人主宰一切,多数人被迫沉默。3.国内信任危机3.1我国信任危机现状古代中国会有“五伦”,即五种主要的伦理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师生、朋友。这五种伦理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其他社会关系,如上下级的关系、同事关系或从属于或派生于这些社会关系,并按照伦理原则处理和维持。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礼俗社会,也是关系社会。按照伦理办事的原则,必然讲究亲疏远近,区分陌生与熟悉,社会信任也必然是以熟悉的人为信任根本。中国的乡土社会信任是靠熟人维持关系的,这是一种礼治秩序。在学术界相关人士对中国人信任结构与特征的调查揭示了我国的熟人信任的差序特点。信任对象作答人数平均信任度标准差销售商19552.680.77网友16072.690.65生产商19532.740.75一般熟人19743.020.75社会上大多数人19973.070.80一般朋友19913.230.78邻居19843.360.76单位领导17513.740.79单位同事17643.420.70其他亲属19883.740.71亲密朋友19953.980.67直系亲属19984.330.65家庭成员19994.590.59说明:完全信任=5,可以信任=4,说不准=3,不可信任=2,完全不信任=1。可见,平均信任度从家庭成员、直系亲属等一直到网友和销售商是依次递减的,这种信任结构也正是差序格局的体现,既由自己到家庭成员、自系亲属、亲密朋友等一圈一圈向外扩散,扩散俞广,熟悉程度俞低,社会信任度也就俞低。3.2信任危机的表现2.2.1经济领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和完善有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信任缺失问题极为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日常生活中,从假烟、假酒、假药、假化肥、假种子到注水肉、黑心棉、毒大米、毒瓜子、毒猪油等知假卖假、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恶性案件比比皆是,屡屡发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和消费信心。3.2.2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也充斥着各种违反诚信原则的部分党政机关、司法执法机关、公共机构及其干部中的政治造假、官僚主义、作风不良、执法不公、行政不当、为政不廉、假公济私、压制民主、欺负百姓、冷漠骄横、奢侈浪费等一系列官为利不为民的可能引发“信任危机”的现象。具体表现在:首先,一些党政干部权利寻租、贪污受贿、以权谋私、铺张浪费、腐化堕落、挪用公款、徇私舞弊、与民争利、侵害人民利益和公共利益时有发生,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和领域还比较集中。3.2.3文化领域精神生产的部门,担负着传播文化、教育人民的崇高职责,他们能否“诚实守信”,对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影响重大。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国文化领域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失信问题,各式各样的弄虚作假层出不穷,一些精神生产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相当突出。文艺界有知名演员上台“假唱”之类的怪事,新闻界有捕风捉影、空穴来风的“假新闻”,有由有偿新闻演化出来的不实的报导,出版界盗版作伪时有所闻,不少书商和出版社为谋取暴利而置法律道德于不顾,肆意抄袭、剽窃、盗版他人作品或者假冒名牌出版社之名出版低劣的读物等等。4.对信任危机干预的法律规制除非一个社会在曰常生活世界建立起一种稳固的交往方式与行为规范,并在实践中证明这种交往方式与行为规范可以给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带来可预期性,可以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否则,这个社会中总是会弥漫着某种不信任情绪的。只有正义的制度规范和司法执行才可能普遍地适用于每一个个体,达到一种普遍的期待,换句话说,在利益和需求多元化的社会,制度的供给问题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高兆明认为,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觉到普遍的信任危机时,这种信任危机尽管是发生在个体、个别的层面,但实质上却是社会更高层次某种制度规则机制不合理性的彰显与凸现。4.1法律信任关系法律信任关系是法律人与法律制度之间直接或间接互动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即建立在法律人对法律制度预期和法律制度回应基础之上的一种合作性、支持性和趋近性的关系。只有法律信任关系形成,才能折射为法律信任心理;或者说与法律信任关系密切联系,契合于这种关系的是法律信任心理的发生过程。这主要包括法律人的需要与法律预期两个环节。4.2以法律对信任危机的干预重建中国社会的信任以法治国,确立法律制度的权威性,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制度的高度信任。巴伯指出:“如果法律在没有一个人有信任的地方,那么法律就会灭亡或变得腐败;但是反过来,如果已经出现了正当的不信任的那些人不求助于法律及其控制的现象,信任就会减弱。”(法律具有特殊的强制力和普遍的约束力,能够有效降低信任风险,能够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权威性调整,平抑和减缓贫富差距,能够有效惩治各种腐败,削弱不信任的基础)成为当下中国重构社会信任的最为有效的制度机制。5.法律对社会信任危机的干预作用及其影响研究的研究结果目前,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制保障不力是导致我国信任资源短缺形成信任危机的重要和主要原因。因此,当前建立社会信任机制最为基础的工作就在于善法治,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不仅在于“有法可依”,制定出公正、合理、科学的法律,而且也在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约行为的成本,增加不守信的市场代价,最终使失信者身败名裂,得不偿失乃至承担刑事责任,付出“社会性死亡”的沉重代价,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约束人们的失信行为,使法律真正起到惩罚失信者、警示企图违约者和保护守信者的效果,并以此确立起法律制度的权威性。也惟其如此,才能为正常的信任关系的维系提供保障,才能为社会信任体系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法律基础,从而实现从人格信任到制度信任的真正转换。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及其实践业已证明,社会的法律制度越是完善且有效率,博弈双方不守信的成本就越高,其对不守信行为的震慑力就越大,人们选择守信策略的几率就越高,社会信任程度自然也就比较高。在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农业社会的标志性特色逐步黯淡失色,而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些重要的基本特征如成熟的市场经济、健全的民主政治和完备的法制、法治、频繁而广泛的社会流动、理性化的科层制管理与组织等正在逐步显露并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法律以其自身的品格与属性。6.结束语要在全社会从根本上克服信任危机现象,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关系,关键在于建立起一种现代性生活方式,确立起一种能为社会成员普遍信任的社会制度性安排与制度性承诺。超越私人性和私利性的普遍平等适用的制度规范,是异质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充足的制度供给减少了人们运用人情找关系的不公正交易的可能性。制度往往与法律并行,没有法律制度几乎寸步难行。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他的情感,他的自觉地献身以及他的信仰”。规范的一致性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不仅为社会生活的稳定、安全和人们的理性预期提供可靠的保证,而且,人们遵循的不断重复的行为惯例使预测他们的行为成为可能,履行义务和回报信任不再是一种职责要求,而是没有疑问的、习惯性反应。公正的法律和制度保证了公正、平等的交往环境,构建了信任的健康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是当前中国信任重建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消解信任危机的当务之急。参考文献1、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第2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2、孙志国等:《信任的危机》,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3、[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种社会学理论》,程胜利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4、[美]伯纳德·巴伯:《信任:信任的逻辑与局限》,牟斌、李红、范瑞平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5、[英]哈特:《法律、自由与道德》,支振锋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6、郭哲,刘琛:《法律信任在中国—以比较的视角》,《学术论坛》2010年第1期。7、陶菁:《中国社会法律信任状况的实证分析》,《法制与社会》2010年7月(上)。8、萧伯符、易江波:《中国传统信任结构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影响》,《中国法学》2005年第2期。9、岳蓉:《法律规范与社会信任—华人族群融入泰国主流社会的启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