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_第1页
第10讲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_第2页
第10讲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_第3页
第10讲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_第4页
第10讲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中国古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第10讲: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目录考情分析复习目标网络构建梳理预测考点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先秦时期的变法和改革知识点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变法和改革知识点3宋元明清时期变法和改革【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商鞅变法考向2王安石变法考点二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点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点3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隋唐至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真题感悟考点要求考题统计考情分析商鞅变法2022全国乙卷非选择题,15分商鞅变法在改革中属于重点,是先秦时期改革的代表,虽然近几年考查较少,但不可忽略。王安石变法2021江苏卷非选择题,15分2020北京卷选择题,3分2020山东卷选择题,3分2020全国新课标Ⅱ卷非选择题,15分近三年涉及较多,宋朝的三冗导致积贫积弱,为了改变现状进行的改革,因此至关重要,复习时多加关注。隋唐至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2023浙江卷选择题,3分隋唐到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复杂,对外交往频繁,复习时多重视结合地图内容。理解中国古代变法改革的特点、内容和影响。概述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探讨古代对外交往的方式和影响。考点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知识点1:先秦时期的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动。②政治: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推行富国强兵的变法。(2)变法①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②商鞅变法内容①经济上: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②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意义①打击了贵族特权;②促进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③使秦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知识点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变法和改革1.两晋南北朝时期(1)背景:①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②势力强大的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又迅速瓦解。③新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④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北魏孝文帝改革A.背景: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建立政权,战争频繁。②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迅速瓦解。③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④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B.内容:①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等②后期:孝文帝亲政后,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C.影响:①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快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民族矛盾,缩小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知识点3:宋元明清时期变法和改革1.北宋时期(1)背景①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③庆历年间,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最终失败。(2)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期)①目的:富国强兵。②内容: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A.富国之法——理财措施(农青免市方均)a.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b.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c.免役法: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d.市易法:政府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短缺时卖出,限制商人控制市场,稳定物价。e.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打击大地主大官僚利益。f.均输法:按“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节省运费和购价,避免囤积居奇。B.强国之法——军事措施(保保将军)a.保甲法: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b.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减少政府支出。c.将兵法: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d.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保证武器的质量。C.取士之法——教育措施(改科举整太学择人才)a.改革科举: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有利于对现实的关心,有利于统治者选拔人才。b.整顿太学:太学生中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设立律学和医学,健全武学,培养适应改革需要的人才。c.唯才用人:对官员子弟择优录取,克服“恩荫”的弊病,选拔更多有才能的人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③影响:A.促进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壮大,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触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招致强烈反对;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4.明朝(1)背景①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2)张居正改革(明神宗时期)①内容:大力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②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张居正死后改革废除。考向1商鞅变法1.战国时期,秦国锐意进取,通过实施各种适应时势的政策,实现了富国强兵。战国时期的秦国()①“为户籍相伍”②推动律令儒家化③“废井田、开阡陌”④对财产总额征收“税民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在户籍制度上,实行“为户籍相伍”,①和③正确,B项正确;秦国实行的是法家思想,不会推动律令的儒家化;“税民资”是西汉政府根据所估人民财产总额的价值征收的一般财产税,②和④错误,排除A、C、D项。故本题选B项。2.有学者指出,西周时贵族拥有作战、军器制造、养育战马的权利,平民只是军队中的附随,无正式编配入伍的资格。战国以来,随着步战取代车战,作战规模扩大,更多的农民被纳入战争队伍。这一变化(

)A.重构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B.剥夺了贵族阶层的特权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西周时贵族拥有作战、军器制造、养育战马的权利,平民只是军队中的附随,无正式编配入伍的资格。战国以来,随着步战取代车战,作战规模扩大,更多的农民被纳入战争队伍。”可见更多的农民和下层人民进入到国家军队,服务于国家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贵族统治,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D项正确;国家统治基础即可以维系一个国家或政权的一切东西,例如阶级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等,当时国家的统治基础并未被重构,排除A项;贵族阶层的特权只是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并未被剥夺,排除B项;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并非材料所述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3.有人认为:“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C.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改变旧有社会习俗D.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可知,商鞅变法期间,面对秦国的情况,改变旧有社会习俗,强制将大家庭拆为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做了基础,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土地制度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小家庭冲击宗法观念,未涉及地方行政体制,排除B项;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措施为建立什伍组织,与材料强调的个体小家庭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考向2王安石变法1.对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南宋以后的学者多将他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近代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20世纪50—70年代,史学界普遍接受列宁的评价“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进入80年代以后“抑王扬马”的观点又流行一时。900多年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跌宕起伏、毁誉不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900多年的“社会气候”下列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

)A.南宋学者因距离变法的时间最近,故理解最为准确B.近代学者因可供研究的资料较多,故观点更为合理C.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能会受到特定时代背景的影响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南宋以后的学者……异端……近代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900多年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跌宕起伏、毁誉不一”,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代,对王安石的评价不一,说明历史人物的评价受到特定时代背景的影响,C项正确;南宋学者的观点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排除A项;近代学者由于受立场、视角的影响,观点也不一定合理,排除B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固定的标准,不能说变就变,排除D项。故选C项。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王安石在太学中实行“三舍法”,规定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同时,颁布《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王安石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充实完善儒家思想 B.争夺变法的主导权C.寻找变法理论依据 D.完善发展科举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颁布《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可分析出王安石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剥夺保守派对儒学的的解读权,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B项正确;充实完善儒家思想不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寻找变法理论依据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王安石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完善科举制度,完善科举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3.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思想界肯定和认可王安石变法,甚至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对王安石的政策主张进行了新的诠释。这一变化表明A.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B.历史真相还原需要考辨史料C.历史结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D.历史解释呈现客观性的特征【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思想界肯定和认可王安石变法”表明对某一事件的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对王安石变法不同时期认识有所变化,无法得出历史真相还原需要考辨史料的结论,排除B项;“历史结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是正确结论,但是与材料主旨有所偏离,排除C项;历史解释呈现客观性的特征,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印证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考点二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点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秦朝的民族关系(1)秦朝地位: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2)管理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3)民族关系: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2.汉朝的民族关系(1)管理官职: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民族关系A.匈奴:①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②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取得大胜;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B.西域: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②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C.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3)屯戍政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3.汉朝的对外交往(1)陆路交往①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②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知识点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民族关系(1)机构: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①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②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③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2)隋朝的民族关系①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隋朝结束了中原长期割据状态,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②加强对岭南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进入广州,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③推行郡县制:隋朝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④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3)唐朝的民族关系①与突厥等族的关系:唐朝与突厥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②与吐蕃的关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③与南诏的关系: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④边疆管理机构: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4)宋朝的民族关系①政权并立: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②交往交流: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没有中断过。2.对外关系(1)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①商贸往来: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管理与西域商人往来。②唐朝与大食的接触: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③隋朝与马来半岛的往来: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亦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④唐朝与日本的交流: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2)宋朝发达的海路交通宋朝不仅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以及泉州到南海的航路。知识点3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民族关系1.元朝的民族关系(1)背景:元朝结束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的局面,完成全国的统一。(2)民族政策: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差别对待政策。(3)边疆管理①元朝对西藏的管理: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②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2.明朝的民族关系(1)管理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2)明朝长城:明朝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3)边境贸易: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4)边疆管理:①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②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③在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5)对西藏的管理: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3.清朝的民族关系(1)管理机构: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2)满蒙关系: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3)对西藏的管理:清朝政府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4)对西南的管理: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二、对外交往1.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流交往。2.秦汉时期(1)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2)汉朝已经打通陆海通道。A.陆路①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②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抵达波斯湾一带。B.海陆①从(广东)合蒲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②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予“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3.隋唐(1)概况: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2)陆路:西域商路通畅。①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管理通商事务;②唐朝通过与大食(阿拉伯帝国)接触把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3)海路:交往活跃①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发到达赤土国(马来西亚半岛南部),国王遣其子随常骏来中国;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将唐文化带到日本。4.宋朝(1)陆路:交通受阻;(2)海路:海运发达①恢复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②开辟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③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5.元朝:陆海通道都很畅通。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来华,后来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6.明朝(1)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2)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止。7.清朝:对外关系缓慢转型(1)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是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2)18世纪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遭拒。考向1隋唐至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杜甫在《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之中回顾玄宗朝吐蕃遣使来唐:“赞普多教使人数通和好止烟尘。”中唐时王建《宫词》云:“未明开著九重关,金画黄龙五色幡。直到排仗合,圣人三殿对西番。”两则材料共同说明(

)A.唐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B.中原地区流行西域风情C.胡汉之间差异逐渐消失D.唐朝与吐蕃的友好交往【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杜甫诗可以看出玄宗时吐番对唐朝的繁盛的仰慕之情,数次的通好和亲制止了当时唐朝与吐番的矛盾,减少了吐番与唐朝的大量的军事冲突。中唐时王建的诗中也提到,皇帝在三殿设宴招待吐蕃等番臣,由此可见,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王朝与吐蕃的往来,非唐文化对吐蕃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西域文化在中原流行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与胡汉之间差异的变迁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唐六典》记载,“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有“安西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唐代屯田(

)A.有利于稳定均田制B.强化君主专制集权C.主要基于边防军需D.导致了藩镇的崛起【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题干“屯田以益军储”,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在北方和西北边境实施屯田,以供军需,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唐朝在边境地区的屯田,与内地的均田制不同,排除A项;屯田属于加强边境防卫和边疆治理的措施,与君主专制关系不大,排除B项;藩镇的崛起主要与节度使的设置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3.明初西南地区的地方行政设置,除了与内地一致的府、州、县之外,还有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行政机构。而到了清朝,此类机构的设置大大减少,如云南省就由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的50个减少到清朝雍正末年的13个。这一调整旨在(

)A.将西南地区纳入中国的版图B.加强国家对西南地区的控制C.实现西南与内地管理一体化D.变革边疆地区地方管理机构【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是少数民族地区带有羁縻性质的土司机构,从明至清其数量的减少是清朝对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结果,此举加强了国家对西南地区的控制,B项正确;西南地区早在秦朝时就已经纳入中国的版图,排除A项;西南地区与内地的管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并没有完全一体化,排除C项;材料所述内容确是边疆地区管理机构的重大变革,但是表面现象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2020·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①实行均输法②兴建水利工程③鼓励百姓养马④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兴修水利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有利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这都与救荒思想有关,故D项正确;①③项涉及商品交换以及养马,与主旨无关,排除ABC项。2.(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摘编自《荀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答案】(1)原因:商鞅变法使百姓勇于公战,军队战斗力强;秦国军队过于注重功利;秦国军队无礼义教化,不是仁义之师;秦国军队战斗是“独夫”行为;荀子的儒家立场。(2)评价:积极: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壮大了军事力量;沉重的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军事改革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秦国国内秩序的安定,保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尚功利、轻教化,军队的整体素质不高,不敌仁义之师,为后来秦国二世而亡埋下隐患。【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