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ppt-松江教育信息网_第1页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ppt-松江教育信息网_第2页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ppt-松江教育信息网_第3页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ppt-松江教育信息网_第4页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ppt-松江教育信息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本教研与教师发展

——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王洁jjwangjie@163.comX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

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造成中小学教育差距因素排序:学生教育背景不同、教师校长素质高低、课程与设备优劣实际上是“教师第一”。●基础教育快速发展中发生的若干问题。德育困惑→考试负担→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教师成为深化改革的“瓶颈”。你了解的你想了解的1.2.3.你的理解1.2.3.一个案例■■

一、我们倡导的校本教研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特点

实例: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高一物理“共振现象”的教学探究

课改实验教材在基地学校开始实验之后,教师能否在现代教育理念之下实施教学,构建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催生高层次思维活动形成的课堂教学方式?我校物理教研组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共振现象”就是其中的一节研究课。

教材介绍:课改实验教材高一物理第六章“共振现象”一课,分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介绍了美国塔柯姆大桥因大风引起的振动而塌毁、法国里昂士兵齐步走过桥引起桥梁坍塌以及声音振碎玻璃杯三个事例。

第二部分:概念和规律。通过观察弹簧振子的实际振动,引入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等概念。并通过的实验装置探索驱动力频率与弹簧振子固有频率的关系,发现共振产生的条件。

第三部分:自主活动。通过音叉实验、带有偏心轮的可调速电机以不同速度转动时,长度不同的塑料片振动情况不同等实验,让学生体会共振产生的条件。

第四部分:知识拓展。通过微波炉加热原理、音响设备、各种乐器的音腔、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激光的产生、核磁共振等的介绍,理解共振现象存在于物理学几乎所有的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翟老师将教材中新课导入部分的三个事例全部介绍给了学生。他先是播放了1940年美国塔柯姆大桥被风吹倒的实况录像,看着全长860米的大桥在风力的作用下开始晃动、扭曲、倒塌,学生们感到无比的震撼,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惊呼。之后老师又给学生介绍上世纪中叶,法国里昂市附近一座长102米的桥,因一队士兵在桥上齐步走,引起桥梁坍塌,死亡226人的故事,当了解学生以前看到或者听说过该故事之后,老师又特地展示了实验员制作的士兵过桥,引起桥梁大幅振动的模型,也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接下来是声音振碎玻璃杯的图片展示和介绍。

介绍了上述三个事例之后,翟老师说:“上述的三个事例都和振动有关,但是什么样的振动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接下来,他开始按照教材的顺序,向学生介绍固有振动、阻尼振动以及受迫振动、共振等概念。翟老师十分忠实教材,凡是教材上提到的知识,他都一一进行讲解或者组织学生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大大小小的实验和录像就出现了9次,平均4.4分钟一次。整节课的教学气氛是很活跃的,但当翟老师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习知识来解释新课引入时三个事例时,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描述并得出结论,无奈之下,教师自己只好代劳。

这节课引起了区教研员和学校物理教研组的同行们激烈的争论。赞同的说“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材上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紧凑”;“自己研制的几个实验很有新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新疆伽什地震的有关资料及时充实到教学之中,注意和日常生活、社会问题的联系,丰富了教育资源”……

反对的说“这样的教学安排就是在教教材,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实验太多,学生来不及思考和消化,整个感觉就象是走马观花”;“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学生的思维不是连续的,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翟老师自己也感觉到这节课上的不理想。“教学的素材比较多,总想着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以上课时关心学生少了,注意力放在如何控制好时间以及如何完成教学计划上来,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大家的讨论集中到新课导入部分,大家也提了很多看法。比如是不是三个事例都要用上?介绍事例的目的是什么?事例介绍如何和后面的概念学习加以衔接等等。

王老师还向翟老师介绍了自己安排新课导入这部分内容的设想:只介绍塔柯姆大桥一个事例,然后如图所示,将树枝(在树支下挂一个弹簧振子)两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表示桥,用手指敲击树枝表示有风力作用。⑴用较大的持续“风力”压“桥”,看一看“桥”会不会倒塌?⑵用间断的且不一定大的力敲击“桥”,看一看“桥”会断吗?引导学生分析:桥倒塌的原因可能是风力周期性地作用所引起。当然也会与桥自身的因素(即其自身振动的固有周期)有关系。

重新设计亲身的教学实践和同事们的意见和建议,给了瞿老师很大的启发,他决定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在新课导入部分,他采纳了大家的建议,决定只讲一个事例,其余的留给学生课后讨论。考虑到塔柯姆大桥录像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效果,他选定了这个事例。怎样从塔柯姆大桥自然过渡到有关共振概念的讨论中去?瞿老师感觉到王老师给出的建议很好,但是和塔柯姆大桥还有有些距离,学生不一定能理解。他苦思冥想了一个晚上,终于构思出了一个模型。

从图示前方用电扇给上述模型施加一个风力,桥身向一侧发生侧移并产生微小的振动,将电扇的风速调节到最大档,桥身的侧移有所增大,但是振动的幅度依然很小。用书挡在桥身和电扇之间,快速地上下晃动书,发现桥身的振动幅度不大,非常缓慢的晃动,振动幅度也不大,当有节奏地晃动,并且频率适中时,桥身开始大幅度地振动。这一模型十分生动地再现了塔柯姆大桥因风吹倒的过程。

第二次教学这次的教学设计只安排了4次学生实验,基本上每个教学环节一个,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在新课导入部分,学生看了塔柯姆大桥被风吹倒的录像之后,瞿老师请学生描述看到的场景,并猜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大桥倒塌。

一个学生提出了如下的猜测:“这座桥可能是豆腐渣工程”。他的猜测引起了大家的一阵笑声。老师也笑着说:“你的猜测合乎情理,不过据了解,桥梁倒塌的事故原因中没有提到豆腐渣工程的问题。”其他的同学也陆续提出了一些猜测,如“风力太大,直接把桥身吹翻了起来”、“因为风太大,作用在桥身上的风力过大,超过了桥能承受的限度,所以造成的倒塌”……

哪些猜测有道理呢?教师出示了自己设计制作的大桥模型,通过对学生猜测的不同情况的演示,学生逐渐明确了,周期性的风力是大桥倒塌的主要原因。接着,瞿老师开始介绍受迫振动和共振。

再次反思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研究更有收获,我们邀请了一位特级教师张老师和骨干教师陆老师以及区里其他一些学校的老师一起听了瞿老师的第二次教学。大家普遍认为,这次新课导入部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比第一次有了明显的改进,从塔柯姆大桥的录像到桥梁模型过渡自然,通过建模,给学生提供了将现实生活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加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符合“从社会、生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回归到社会、生活”的教学指导思想。

存在的问题是,从大桥的模型到受迫振动、共振概念的提出不是学生自己得到的,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第三次教学为了解决第二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研组的老师和瞿老师一起进行研究。张老师和瞿老师一道分析上课的录像,章老师自告奋勇地根据瞿老师的教学设计上了一节课,请瞿老师在听课中感受问题……

综合大家的意见,瞿老师再次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

本案例给教研组老师们的启示——1.在课改实践中要正确认识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样的课程资源,在不同的教师眼中会有不同的作用。●上述塔柯姆大桥的课程资源也是如此,单就教材上的图片讲解一下是一种应用,找到录像给学生放映是一种应用,从录像出发抽象出桥的模型再过渡到共振现象的研究之中也是一种应用,让学生根据这一模型展开猜想和探究又是一种应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好课程资源的作用,应该引起物理教师的深入思考。

2、要着眼于促进学生高质量思维活动的形成

●“共振现象”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初关注的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所以才出现了40分钟9种课程资源使用的“大容量”的课堂教学。●这种“大容量”多体现在知识的重复、变换角度的操练上,看上去教学节奏很快,内容很充实,但学生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分析和研究共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只能就事论事,还容易造成思维疲劳。

(杨浦高级中学常生龙等)

改进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

校本教研的目的行动中学习行动中研究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校本教研的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是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校本教研的过程强化合作交流开发差异资源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旨在从学校内部推进课程改革,使学校里所有的人都成为改革的动力。校本教研的形式以课为载体重视非正式课题研究

强调个人的行动智慧更多的是行为的改进

校本教研的成果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与要素原行为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新设计阶段关注新理念、新经验的课例设计新行为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更新理念反思1: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改善行为反思2: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课例为载体/群体合作平台: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行为反省三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教学设计反馈会议课堂观察校本教研的一般流程需要直接或间接的专业引领需要支持性环境

校本教研的条件【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特点】1.从熟练技术操作取向到实践反思取向●追问实践●不断向经验学习2.从研究教材教法到全面研究学生、教师行为●关注高层次认知和创造性思维

●对教学的过程与结果予以同等的重视

●兼顾基础与发展的人本化思考

教研组活动具有独特的优势。50多年来流程、环节变化不大,取向、内涵却有深刻变化:

4.从关注狭隘的经验到关注理念的更新和文化再造

●使学习和研究成为常态

3.从重在组织活动到重在培育研究状态

●丰富教研活动的内涵,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关注教师的教如何适应学生的学的关键专业知能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要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师关键专业知能(PCK)(P.L.Grossman)

①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②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③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④将特定学习内容显示给学生的策略的知识

教师知识基础框架,尤其是其中的核心成分PCK明晰化之后,利用PCK解决问题的教学技能也渐渐被开掘,这大大厘清了世界各国对教师资格的认证以及对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向度。二、我们是怎么做的需要一点研修的技能■从问题出发,让问题引导学习■同伴互助,让差异推动进取■

“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

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

目前中小学教研活动中比重最大的是“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与其核心工作“教学研究”相比,“管”的色彩似乎偏浓。“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也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的另一个普遍问题,而且随着年段的增高这个问题愈加突出。现有的学校教研组尚未成为群众性的、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离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校本研修还有相当距离。问题怎么来?问题怎么来?本土经验中寻找起点●开展教学现状诊断●将教学教研情况调查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切入点

●组织教研活动应在引导学习与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之间找准结合点。

●组织培训力求传达、宣讲、辅导与切实满足实际教学教研需求相融合。

教研工作的切入口普遍的常态课诊断

校本教研中嵌入大群体培训的策略探索参照目标的倾向性问题发现

结合直观课例的代表性案例分析与归纳

讨论与理解操作的基本方式在明确一般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实践个性求同存异的比较实践(有参照点引导与实践比较

/变式迁移)倾向的方向的关键的共识引导个性纲举而目张

样本分析以特殊看一般

解剖麻雀问题引导与联系自己的讨论互动个性风格能力实际个别与一般我与他

忌空忌散忌糊忌拔苗助长◈已经有的经验中寻找生长点◈教育教学实践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教育教学实践发展的趋势中寻找挂钩点◈教育教学的先进理论中寻找支撑点清理、优化学校本土的教研经验筛选、提炼能普适性应用的成果教改实践要有不走极端而达到顶尖的集其大成的智慧教改实践需要平衡兼顾的智慧打破旧平衡出现偏颇平衡兼顾问题解决为中心概念和技能不能落实平衡基本技能、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兴趣作为出发点知识不总是好玩和容易的平衡长效核心知识和学生活动兴趣强调应用应用情境混乱导致知识更加难懂对应用情境要做恰当的教学加工强调合作依靠别人导致独立思考能力下降弄清什么条件下合作学习才最有效有意义接受式教学(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已有知识新的知识建立联系

合理

实质奥苏贝尔:知识固着点的性质换一个形式检验我国教师:合适“潜在距离”的严格的“变式训练”铺垫是成功的奥秘是有效手段有意义活动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气质和能力)已有“工具”(知识、经验、判断力)新的“任务”(问题解决、项目实施)参与度完成度自行整合目标教学方法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品质参与社会活动满足需求和兴趣讲授讨论视听探索发现教学系统设计程序教学操练角色扮演模拟小组调查社区活动学习法律独立研究微型课程“头脑风暴”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认知贡献最有效较有效少有效●未能摆进自我,缺乏对自我经验的省察,对原有行为的挑战●满足于旧有认识,未关注与课程理念的差距,有时甚至经反思而倒退●未能找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与成长。误区之一★寻求自身与先进理念、先进经验之间的差距;★寻求理想与现实(教学策略与学生实际获得)之间的差距需要两个“支架”●

乔依斯与许瓦斯(Joyce&Showers,1982)等组实验发现,教师在课程培训的同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可有75%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能有同样的表现。

其它研究(Sparks,1986;Singh&Shifflette,1996)也发现同事间互助指导远胜于单元式的工作坊。

大部分教师欢迎合作中的学习,但又对常规的集体教研不满意、欢迎非正式的同事交流。应关注:松散环境中的策略安排,集体合作中的氛围营造。

你认为哪种教研活动更有效在集体教研活动中最擅长做和最经常做的是

问题意识差。没有质疑,没有提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讨论是形式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知识共享的处方性模型(JosephLuft&HavryIngham,1984)

●公开自我的技能●倾听与回应的技能

2盲区

3隐藏区

4未知区自己已知自己未知他人已知他人未知未变化的1234更加开放更加开放1234知识共享123424正在公开自我正在倾听与回应1234<<<<

1开放区<<<<13

●行为问题化的技能

●建构性反思的技能

(通过主体悟性把行为与理性联结起来)1234问题解决

1开放区

2盲区

3隐藏区

4未知区未变化的234正在边缘建构正在问题化1234问题域1问题解决的技能模型拓展校本教研新时空

“中国校本研修网”()下设八个栏目:项目动态、学习资源、课例指引、今日教研、教师成长、幼教之窗、在线论坛和专题博客。其中课例指引、今日教研和教师成长是网站的特色栏目。●互助中,没有源于教学工作实际的共同问题,或者不善于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合作学习●缺乏敞开自我的相互评论,有时是信任为主的支持性环境不够,有时则少了一点互动技巧●止于评论,缺乏教师在实践中推理的行为跟进过程。同伴互助之误区★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敞开每一间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连续改进,除此之外,别无它法。★同伴互助的基本技能:

·

经验共享的技能

·

问题解决的技能

·

公开自我、倾听回应的技能

·

问题梳理、建构性连接

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与技能●走进“课堂”做研究——以“课堂”观察为出发点

走出“课堂”讲故事——叙事反馈,共同面对教学

关注知识传授高认知水平关注学生发展高参与度

提高教学质量学习课堂观察

●教师的提问分析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认知层次提问的方式问题的指向学生回答的方式教师理答的方式………………教学阶段听听读读引情入境整体感知语言实践精读感悟激发情感创设情境表达情感扩展阅读深化情感合计问题数预设214209生成109316157可参见:王林琳,《让学生的阅读个性闪光》各教学阶段问题数的预设与生成例如:问题的目的指向一级编码二级编码总数占提问总次数()%指向问题内部获得问题结论1628.1%引发学生思考2950.9%合计4578.9%指向问题外部(课堂管理)提醒00激励1221.1%惩罚00合计1221.1%可参见:王林琳,《让学生的阅读个性闪光》学生应答方式学生回答方式频次百分率集体齐答910.6%讨论后汇报22.4%个别回答6981.1%自由答55.9%可参见:王林琳,《让学生的阅读个性闪光》学生回答的类型学生回答类型频次百分比无回答22.4%机械判断是否55.9%认知记忆性回答1315.3%推理性回答3136.5%创造评价性回答3440.0%可参见:王林琳,《让学生的阅读个性闪光》教师理答的方式教师理答方式频次百分比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46.3%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00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914.3%追问812.7%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4063.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23.17%可参见:王林琳,《让学生的阅读个性闪光》

●教师的结构性陈述分析教师的结构性陈述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几何作图的问题,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几何计算。教师:好刚才我们证明勾股定理通过面积,对吗?据我所知,我查了一下资料,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367种方法,刚才一种方法,能不能想出第二种方法,还是同样思路,其它的方法行不行?教师:这节课时间关系我们接着进行第二部分,勾股定理的应用。因为我们学习定理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练习题。教师:好,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及其证明方法,还有它的应用。

●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符号代表的含义A:独立连接电路B:与他人一起连接C:看他人做D:独自做与学习任务无关的事E:离开座位时间片断各个符号发生的时间依次是8:08,8: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