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测试卷(含解析)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賦》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托情感。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他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意象”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的“意象"。这是从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一美学概念。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意象”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郑燮《题画》有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谓“成竹在胸”也是艺术家在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第二,“意象”指艺术形象,特别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第三,“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意象”指人物的风度神态。“意象"作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与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修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出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单纯具体形象的意象是能够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中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
B.“意”与“象"融合从根本上实现了语义转换,正因为这一点,意象才具有了美学意义。
C.柏拉图对“美”下过多次定义,都被自己推翻,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
D.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不同的标准有高低、雅俗之分,这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与“象”的合成及运用,一定程度上带来文学创作的提升,使文学理论更丰富。
B.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应独立于景之外,景不应独立在人之外,应是情景融为一体。
C.品评文学作品时,作家构思谋篇的审美心理活动能够通过意象更准确地表述出来。
D.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意象"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意象可以指自然景物的形象,即取自大自然的景物以寄托情思。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形象。
B.“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透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可感知到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眼中之竹"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成了审美意象。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的意象,使人与“情景"交融亲和,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赏析下面送别诗中“折柳”这一意象。(4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们懂得你的悲欢
——致杜甫
钱红莉
看完国外出品的关于你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久久不能平静。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真是细心,连你的出生地河南巩义都去了,推开那扇斑驳的门,一无所有,唯余一尊石像。
著名演员伊恩·麦克莱恩被邀请出镜,他平静地对着镜头诵读《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首悲哀至极的诗。我也经常读。可是,听一个西方人读,我仿佛心生一种喜悦,并非鼓盆而歌的超脱——而是为属于古老中国的一种沉痛、悲辛,竟然能在今天为西方人所体恤、理解而深感喜悦。中西方文明并非各自生长而一直隔膜着,诗歌这种古老的介质,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相互共鸣与懂得,这怎么不令人喜悦呢?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不知从哪里寻来一部卷了边的《杜工部集》——当时,我租居在一个年久失修的老式小区,呵气成霜,几无取暖设施,每晚,早早上床,将自己裹藏于棉被里,秉灯夜读的,就是这部《杜工部集》。彼时,而立之年的我,居无定所,想着自己同样半生漂泊无依,仿佛,你幻化成了我的一个至亲,那一刻,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
有一年,去成都,大年初一,赶去浣花溪公园,只为看看你的草堂。那公园真幽静,大到不及边,雾气缭绕,寒气迫人,冷得人将脖子缩了又缩。到处溪水潺潺,处处大树繁荫。随便一棵树,怕都有上百岁了。那年正是你诞辰1300周年。活了59岁,留下1500余首诗传世的你,永不被时间打败,你的人格及诗歌精神与时代并行,一直在场。
你是40岁那年冬天定居于浣花溪畔的。开始,全家暂居古寺,慢慢营建新家。你曾以诗代简,向友人索要花木。在友人的资助下,翌年春天,草堂建成。当年的草堂,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让你疲惫的身心得以休憩。你相当喜欢这个家:“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在草堂居住了近4年,你写下240余首诗。《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名篇,皆创作于此。这应是你一生中最快乐明媚的时光。
我专挑成都时段的诗给孩子启蒙,那种对仗之美、明亮之美,犹如初春新雨,正好契合了一个幼童鲜活生命的律动。你的诗歌之美、之丰富,我的孩子尚不能领略一二,他太年幼,我只是让小人儿一遍遍诵读,那种音韵之美,何尝不是一种天然的滋养,一种明朗辉光的照耀。
我喜欢你,还有一层缘由,大约是你的赤诚胸怀。你一直推崇李白,写过多首诗赠他。安史之乱后,李白是“世人皆欲杀”的“罪人",唯有你“吾意独怜才”。你常常梦见他:“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你一直担心他在流放途中遇险:“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你总是有许多感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我俩去宣州,沿着李白的遗踪,遍访皖南一带,再回味他的诗,到底明白了他的痛苦辗转,也更懂得了你的赤子情怀——“我喜欢你赞美你,并非需要你热烈回应隔山唱和"。唯有仁爱之人,才能做到这样的无私无求。你几乎一生流离,却依然怀有家国之爱、朋友之爱。
当导演迈克尔·伍德在成都公园随机采访一位老人,问为何喜欢你时,老人笑言,你的诗写出了我们小人物的日常,写出了穷人的心声……你看,就是这么平凡普通。哀苍生之苦的诗篇,数你写得最多,也最深情。
第一次去北京是在仲夏,车过山东境内,我一直朝窗外张望,哪一处是巍巍太行,哪一处又是你笔下的“齐鲁青未了”……“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你教会我,不必与俗世计较,胸中丘壑块垒,以白云去荡涤。还是你教会我,人的一生,不必苟且于眼前,一定要极目远眺,于精神领域,追求鸟一般的志存高远。这出世又入世的诗篇,真是我的一根根拐杖呢。
叶嘉莹先生有言,我们一日日读诗,李白、杜甫、陶潜……一个个来到眼前,就不会感到孤独了。
这便是文学的支撑,何其幸矣。
正值初秋,清晨,推开卧室窗户,一树树紫薇尽现眼前,九月的风轻轻吹拂,一颗心不禁亮堂起来。我不太会写诗,但一样可以深切感受到,古诗词经年的浸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它们一点一点地滋养着我,让我感觉自己并非孤单的存在。
(有删改)
6.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写杜甫故居门扇斑驳,“唯余一尊石像”,既表现出杜甫故居的老旧冷清,也隐含着作者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而汗颜的心情。
B.一首好的诗歌,往往具有穿越时空的感人力量,就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能让麦克莱恩和“我"都感受到杜甫的沉痛悲辛。
C.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时,杜甫生活较安定,但其创作于此时的诗歌却并不全是喜乐悠游之作,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并不因此而消失。
D.本文叙写杜甫时,还穿插写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感悟,从而使读者对杜甫的形象和精神多一个观照角度,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3段“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一句,运用暗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杜甫给同样半生漂泊无依的作者带来的慰藉与希冀。
B.《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梁任公诵读古典诗词时或泣或笑的情形,可作为文中“古诗词经年的浸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的生动注脚。
C.作者钱红莉曾表示,计划分别给自己喜欢的古代诗人写信并整合成书稿。本文基本符合作者的这一写作计划,也可以收入这部书稿。
D.本文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事中肯真诚,这也正是专家评论钱红莉散文“极富才情与书卷气”,笔下流淌着“古典的情怀"的主要原因。
8.文本介绍了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摄制,对文章思想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照应副标题中的“致杜甫”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建炎三年十一月辛未,兀术入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闻杜充败,谓吕颐浩曰:“事迫矣,若何?"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其言曰:“敌兵多骑,必不能乘舟袭我。江、浙地热,必不能久留,俟其退去,复还二浙。”帝然之,遂如明州。知徐州赵立闻诏诸路以兵勤王,乃将兵三万趋行在。金人邀立于淮阴,立麾下劝立不如还保徐州,立奋怒,嚼其齿曰:“回顾者斩!"于是率众径进,与金人遇,转战四十里,至楚州城下。立中箭贯两颊,口不能言,以手指麾诸军。辛巳金人攻常州守臣周杞遣赤心队官刘晏击之迎岳飞移屯宜兴盗郭吉闻飞来遁入湖飞遣王贵等追破之尽降其众兀术进攻广德军。飞闻之,邀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擒其将王权。会金复遣兵攻常州,飞复追至,四战皆捷。于是广德无援,金人杀守臣张烈。乙酉,兀术自广德过独松关,见无戍者,谓其下曰:“南朝若以羸兵数百守此,吾岂能遽度哉!”遂犯临安,守臣康允之弃城走。钱塘县令朱跸率弓手土军,前路拒战,两中流矢,犹奋勇而进,力竭死之。己丑,帝乘楼船,次定海县,留范宗尹、赵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吕颐浩奏令从官以下各从便去。帝曰:“士大夫当知义理,岂可不扈从!若然,则朕所至乃同寇盗耳。"戊戌,金人犯越州,安抚使李邺以城降,金人琶八守之。卫士唐琦袖石伏道旁,伺其出击之,不中,被执。琶八诘之,琦曰:“欲碎尔首,我即死,为赵氏鬼耳。”琶八曰:“使人如此,赵氏岂至是哉!"又问:“李邺为帅,尚以城降,汝何人,敢尔?”琦曰:“邺为臣不忠,恨不得手刃之,尚言及斯人耶!"仍顾邺曰:“我月给石米,不肯悖其主,汝享国厚恩,乃至此,岂人类哉?”诟骂不少屈,琶八趣杀之,至死不绝口。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金人渡江南侵》)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巳/金人攻常州/守臣周杞遣赤心队官刘晏击之/迎岳飞移屯宜兴/盗郭吉闻飞来/遁入湖/飞遣王贵等追破之/尽降其众/
B.辛巳/金人攻常州/守臣周杞遣赤心队官刘晏/击之迎岳飞/移屯宜兴/盗郭吉闻飞来/遁入湖/飞遣王贵等追破之/尽降其众/
C.辛巳/金人攻常州/守臣周杞遣赤心队官刘晏/击之迎岳飞/移屯宜兴/盗郭吉闻飞来/遁入湖/飞遣王贵等追/破之尽降其众/
D.辛巳/金人攻常州/守臣周杞遣赤心队官刘晏击之/迎岳飞移屯宜兴/盗郭吉闻飞来/遁人湖/飞遣王贵等追/破之尽降其众/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也指尽力于王事。
B.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古代皇帝亲自到全国各地巡行。
C.乙酉,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文中“辛未"“己丑”“戊戌"均是这种方法。
D.安抚使,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是由中央派遣到地方,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州知州赵立率领三万士兵去勤王,在淮阴遭到金人截击,下属劝说他不如返回守住徐州,他毅然下令径直前行。
B.岳飞用兵如神,听说兀术将要进攻广德军的消息,带兵拦截攻击,六战六胜;紧接着又在常州追击金军,活捉金将王权。
C.兀术从广德过独松关,进犯临安,钱塘县令朱跸率领弓手民兵抵御抗击,朱跸两次被乱箭射中仍然奋勇前进,最终殉国。
D.金人进犯越州,安抚使李邺开城投降;金人琶八驻守越州,卫士唐琦暗杀他失败被俘,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金复遣兵攻常州,飞复追至,四战皆捷。
(2)我月给石米,不肯悖其主,汝享国厚恩,乃至此,岂人类哉?
14.欧阳修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说明南宋在抵抗金人南侵过程中“人事"的不足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九日①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注释】①762—763年,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避难一年八个月,本诗作于此期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标题,诗人感叹自己远离故土,流寓梓州,并在这里度过了两个重阳节。
B.白发是人事,黄花属天时,二者平常却对仗工整,添上“苦”“羞"两字便翻出新意。
C.杜甫写诗好用叠词,如诗中“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表明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
D.本诗写诗人九日梓州登高,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6.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像陶渊明高呼“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那样,发出“___,___”的激越之音。
(2)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在《登高》中,表现诗人历尽艰难,白发长满了双鬓,却因病不能求醉的两句是:“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自己听了琵琶女的演奏与诉说后十分感慨,认为既然和琵琶女“___”,又何必是曾经相见相识;末句“___"最能体现诗人的真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古代诗词_________,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象征着中华文明。诗歌不分家,诗和歌有着_________的联系,比如,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这虽然制约着诗词的传播,但干扰着文化的繁荣。这个春节,央视再用一档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给观众制造了巨大惊喜——“诗歌唱出来”,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_________的魅力。“和诗以歌"是这个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歌曲的形式将诗歌唱出来,将古典诗词与音乐联系起来,诗与歌融合发展,可以视为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创新。这种形式()。其实,这样的创新并非首次,在过去几年,类似“唱诗词”的音乐作品也有不少,比如,邓丽君的《月满西楼》《明月几时有》等。这些都是根据古典诗词演绎的音乐作品,也是诗、歌融合的典型,这些作品悦耳动听,脍炙人口,_________广泛,不仅是诗词文学上的不朽之作,也是音乐上的经典之作,通过歌唱的方法将古典诗词之美展露无遗,将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无疑是锦上添花。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汗牛充栋千真万确无与伦比流传
B.浩如烟海千真万确举足轻重留传
C.浩如烟海千丝万缕无与伦比流传
D.汗牛充栋千丝万缕举足轻重留传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让诗词变得直观,激活了古典诗词,而且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
B.不仅激活了古典诗词,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而且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让诗词变得直观
C.不仅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而且让诗词变得直观,激活了古典诗词
D.不仅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让诗词变得直观,而且激活了古典诗词,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把王维与李白、杜甫一比,马上就可以看出其间的差距。
李白、杜甫是“大"的,王维显然是“小”的。大小之差的原因在于①__________,承担越大,境界当然就越大。李杜是以自己的心灵去承受这个世界的苦难与折磨的,他们甚至主动地把世界的荒谬与民生的不幸承担到自己的身上,直至自己的心灵不堪重负。此时他们发出的,就是震撼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而王维则一直在推卸,他连自己的生活挫折都难以承受,都要想方设法地躲避,直至最后躲入空门——当然,他也没有力量承受真正的空门的清苦,他只是一个在家的居士;正如他无法真正过清苦隐士的生活,而要亦官亦隐——家也要,官也要,禅也要,隐也要,在追求精神的同时,也不愿放弃物质的一切。
李白一生求“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是躁动的,一刻不闲的,永远生活在别处的。杜甫②__________,“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他就是要进入圈子,得入魏阙,从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的乃是他对自己终当能入台阁的信心。李杜二人,无论是“出”还是“入",都显示出对生命、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为了追求理想而付出的精神历练与承担。
而王维则追求一个“归”字,这在盛唐,实在是较为少见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牛羊归栏,野老候归,雉雊蚕眠,③__________,……句句写归,写自己受到感染,而欲归隐。实际上,在王维的心中,总有一种回归平衡、平静、安适的冲动,他要找到一个地方来安顿自己。
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6分)
22.请分别概括上文第2~4段的主要意思,每点不超过1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是唐诗中七言歌行体的扛鼎之作,诗歌在叙事情节、音乐描写、抒情方式(情景交融)、人物塑造、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堪称经典。如果你要写一篇短评,你准备怎么写?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作为单纯具体形象的意象”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不是“单纯具体形象"。B项,“正因为这一点,意象才具有了美学意义”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第3段可知,意象具有了审美意义是因为“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C项,“都被自己推翻,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1段“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可知,柏拉图对“美”的概括并没有被推翻,只是不够准确,且柏拉图最后也没能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5段“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可知,艺术作品的价值并不只取决于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眼中之竹’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成了审美意象"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5段“所谓‘成竹在胸’也是艺术家在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可知,“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成为审美意象"的应该是“胸中之竹”,而非“眼中之竹"。
4.答案:①首先提出问题——对美的概念的界定是不容易的;②然后分析问题——不能静止和机械地界定美,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③接着谈如何捕捉美,让美的价值得以实现;④最后明确审美价值的标准,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出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本脉络的能力。根据段落关键句梳理结构脉络,如根据“美究竟是什么?”“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可知材料二是围绕“美的概念”“美的存在"“美的价值”“美的标准"等方面逐层分析的。答题时注意表述的层次性和概括性。
5.答案:①诗中的“折柳”指《折柳曲》,是触发诗人情感的典型物象,和诗人的故园之思有机契合,成为本诗的典型意象。②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曲》既指曲名,又代表一种离别的情绪。③诗人此时客居在外,《折柳曲》触动了他离别家乡时的心绪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讲述“意象"的概念,即“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在本诗中,“折柳”就是一个典型的融合了诗人情感的意象,“柳"本身有离别留恋之意,《折柳曲》表达的也是离别之情。诗人在“曲中闻折柳”,既是真的听见了曲子,又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勾连,引起了诗人的离别愁绪,勾起内心的思乡之情。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A项,“唯余一尊石像"主要是为了表现纪录片导演工作的细心及对杜甫的敬仰,突出杜甫故居的老旧冷清,隐含的是作者有些苍凉、落寞、遗憾的心态。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品内容,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A项,“暗喻”说法错误,“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使用了“借喻”的手法。B项,逻辑错误,由“梁任公诵读古典诗词时或泣或笑的情形",不能推断梁任公丰富的内心来自“古诗词经年的浸润”。D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提到“专家评论钱红莉散文‘极富才情与书卷气’,笔下流淌着‘古典的情怀’的主要原因"。
8.答案:①可以突出杜甫在国外的影响和西方人对他的认同,从而表达作者对杜甫的赞美与敬仰;②可以表现杜甫诗歌具有突破中西方文化隔膜、联结人心的特点,从而突出杜甫诗歌的人文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首先,根据纪录片片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出品方是外国媒体等内容,可以推断出杜甫在国外的影响和西方人对他的认同,再联系作者的情感,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赞美与敬仰。其次,由演员伊恩·麦克莱恩诵读杜甫诗歌的细节,可以推知纪录片摄制还有表现杜甫诗歌特点的用意,包含了杜甫诗歌突破中西方文化隔膜、联结人心的人文价值,从中可见作者对杜甫诗歌的推崇和高度评价。
9.答案:①作者采用第二人称写杜甫,突破时空的限制向杜甫倾诉人生感悟,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致敬文"的写作特色;②本文大量引用杜甫诗歌,通过解读诗句表达对杜甫命运及胸怀的理解,在内容上与“致杜甫”这一副标题照应;③本文大量使用议论、抒情语句,直接表达对杜甫的赞美与敬仰,在思想情感上照应了“致杜甫"这一副标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首先,与“致杜甫”直接相关的是本文第二人称的写作角度,能拉近作者与杜甫的距离,突破时空限制,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其次,文中大量引用杜甫的诗句,作者把这些诗句当作杜甫的心声,能紧扣标题中的“懂得"“杜甫”;再次,文中大量使用议论、抒情语句,包含着作者对杜甫的赞美与敬仰,亦能表现文章“致敬杜甫"的写作意图,照应副标题。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刘晏”作“击"的主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项和C项。“追”和“破"连动短语作谓语,其共同的宾语是“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说法错误。文中“辛巳”“乙酉"“己丑”“戊戌"都是天干地支纪日法。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紧接着又在常州追击金军,活捉金将王权”理解错误,根据原文“飞闻之,邀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擒其将王权"可知,岳飞在广德边境拦截时活捉王权,而非在常州境内。
13.答案:(1)恰逢金人再次派兵攻打常州,岳飞再次追击,四战四胜。
(2)我每月一石米的俸禄,不肯悖逆皇帝,你享受国家的厚恩,竟然走到这个地步,难道还是人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会:恰逢。遣:派遣。捷:战胜。(2)悖:悖逆,叛乱。乃:竟然。岂……哉:难道……吗。
14.答案:①高宗皇帝一味逃避退让,不能力主抗金;②部分官员或贪生怕死,弃城而逃,或没有节操,投降卖国;③将领各自为战,没有战略上的全盘考虑和周密部署,导致金人乘虚而入。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颐浩遂进航海之策”“帝然之"可知,高宗皇帝一味逃避退让,不能力主抗金;由“杜充叛”“守臣康允之弃城走"“安抚使李邺以城降”可知,部分官员或贪生怕死,弃城而逃,或没有节操,投降卖国;由“广德无援"“无戍者”“吕颐浩奏令从官以下各从便去"可知,将领各自为战,没有战略上的全盘考虑和周密部署,导致金人乘虚而入。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C项,“‘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表明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理解错误。诗中的“路难悠悠常傍人"是说杜甫在这里过的是依靠他人、寄人篱下的困苦生活。
16.答案:①对年华已逝的无奈。颔联写满头白发,羞见黄花,表现诗人对年华不饶人的无可奈何。②对遭逢乱世、漂泊异地、依附他人的感伤。世乱久为客,愈增郁郁之情。路难而常傍人,倍觉悠悠之远。③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酒醒以后,忆起骊山往事,痛忧唐玄宗荒淫无度,终致安史之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从颔联来看,白发苦苦相逼,毫不饶人,可见岁月易逝;再见无数新开的菊花,内心感到羞愧而又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年华已逝的无奈。颈联写出了诗人在乱世之中漂泊异乡的无奈和依傍他人、寄人篱下的感伤。尾联表达的意思是酒醒之后禁不住回想起十年前爆发的安史之乱,一想到皇帝在骊山的荒淫生活就禁不住肝肠寸断,悲伤不已,由此可见,本诗最后由对个人遭际的伤感转向对国家时局的痛心。根据以上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17.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青衫湿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①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此处形容古诗词数量多,应选“浩如烟海”。②千真万确:形容非常确实,不容置疑。千丝万缕:形容关系非常密切。此处形容的是诗和歌的关系,应选“千丝万缕"。③无与伦比:形容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举足轻重:形容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此处形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应选“无与伦比"。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此处形容作品脍炙人口、传播广泛,应选“流传”。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根据选项中的“不仅……而且"可知,括号内所填句子是递进关系,应先说效果“赋予古诗词动听的旋律”,再说目的“让诗词变得直观"“激活了古典诗词”,最后说“提升着诗词的传唱度和影响力"。排除A项、B项和C项。
20.答案:①在“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前加上“但";②将“虽然……但……”改为“不仅……也……";③将“干扰着”改为“影响着"。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第一处,成分残缺,根据句意,“诗和歌都追求旋律和韵律之美”和后面句子“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诗和歌却各自为政,互不联系"之间是转折关系,所以应在“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前加上“但";第二处,不合逻辑,“这虽然制约着诗词的传播,但干扰着文化的繁荣”分句关系不当,这两句应是递进关系,应将“虽然……但……"改为“不仅……也……”;第三处,搭配不当,“干扰着文化的繁荣"动宾搭配不当,可将“干扰着”改为“影响着"。
21.答案:①承担的大小;②一生求“人”;③农夫荷锄归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本段文字介绍的是李白、杜甫与王维在人生追求上的不同。第①空,由横线前“大小之差的原因在于"可知,此处要填写的内容是造成李白、杜甫的“大”与王维的“小"之间差别的原因,再结合横线后“承担越大,境界当然就越大”可知,此处应填“承担的大小"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②空,由下文“李杜二人,无论是‘出’还是‘入’”可知,上文对李白和杜甫的介绍语句为并列关系,又根据“李白一生求‘出’"及后文内容可知,杜甫是求“入”的,且横线处所填句子应与此句句式相同,故此处可填写“一生求‘入’"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③空,由横线前的“牛羊归栏,野老候归,雉雊蚕眠”可知,此处所填写的内容要根据前文中相应的诗句来提炼;根据后文“句句写归"可知,归纳出的句子应与“归”相关。此处对应的诗句是“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故此处可填写“农夫荷锄归”或意思相近的语句。
22.答案:第2段:李杜承担,王维躲避(李杜“境"大,王维“境”小)。第3段:李“出"杜“入”,都有追求。第4段:王维尚“归",安顿心灵。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第2段,开头提出“李白、杜甫是‘大’的……承担越大,境界当然就越大”的观点,然后全段围绕这一观点讲述了王维与李杜在“承担"与“境界”上的不同表现。根据“李白、杜甫是‘大’的"“李杜是以自己的心灵去承受这个世界的苦难与折磨的,他们甚至主动地把世界的荒谬与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石油化工安全评价与隐患排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品牌推广活动策划与执行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工艺品展览馆建设与运营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融资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4S店汽车租赁与绿色出行倡导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房地产开发项目挂靠合作保密协议合同3篇
- 2025年度特色餐饮品牌店面全面转让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版物业公司应急处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数据中心建设工程施工合同2篇
- 基于2025年度区块链技术的电子劳动合同信任机制合同3篇
- 高二物理竞赛霍尔效应 课件
- 金融数学-(南京大学)
-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 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考核评分表
- 亚什兰版胶衣操作指南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1口算除法 人教版
- DB32-T 3129-2016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单体钢架塑料大棚 技术规范-(高清现行)
- 6.农业产值与增加值核算统计报表制度(2020年)
- 人工挖孔桩施工监测监控措施
- 供应商物料质量问题赔偿协议(终端)
- 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5.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共19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