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七县市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1页
-湖北省孝感七县市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2页
-湖北省孝感七县市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3页
-湖北省孝感七县市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4页
-湖北省孝感七县市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孝感七县市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A.经济发展繁荣B.文化礼制产生C.手工技艺高超D.阶级分化明显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该史料所反映土地制度的性质属于()A.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B.奴隶主土地国有制C.奴隶主土地私有制D.地主土地私有制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可见,当时()A.礼乐制度彻底消亡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挑战4.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这反映了()A.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B.实现统一成为社会共识C.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消亡D.血缘是维系国家的纽带5.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6.下表为辽宁部分城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货币。由此可推知,当时()A.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B.民族间相互交融不断加深C.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D.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7.据《商君书》记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表明商鞅主张()A.重视农业B.控制人民C.君主专制D.奖励军功8.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他在参考、吸取各家学派观点,认为君主治国重在礼仪教化,应当“平政爱民”,但法治、刑罚也是治国的必要手段。该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9.《抱朴子·诘鲍篇》:“囊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空泛而无束缚),恢尔自得,不竞不营,无紫(牵绊)无辱。”与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的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0.商鞅变法中提到:“户有二丁以上不分者,倍其赋”。该措施的目的是()A.践行“小国寡民”思想B.扶植新兴地主成长C.鼓励按军功授爵位D.鼓励发展小农经济11.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记载,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要处以盗窃罪。如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则与罪犯同罪。上述规定的制定旨在()A.规范官吏行政B.保护国家财产C.严格控制民众D.树立法律权威12.秦朝时期,官营匠局被要求每年检查、校准他们的重量、尺寸单位及平衡器,所有既定的工具被要求有一样的长度和宽度。匠局或者店铺,以及负责的官员都把标志镌刻或者附加在器具底部,作为他们遵守统一规范的保证。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一举措旨在()A.整顿社会风俗B.统一制作规范C.巩固国家统一D.提高行政效率13.秦统一后,秦朝政府实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活动,如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后又向丽邑(今陕西临潼)、云阳(今陕西淳化)、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等地移民超十万户,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秦朝政府这些措施顺利实施主要是因为()A.关中地区经济的繁荣B.法律体系的完备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驰道交通的发达14.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A.察举选官制度的完善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C.世家大族的逐渐兴起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15.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还下令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A.违背了重农抑商理念B.不适应时代发展C.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D.受道家思想影响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摘编自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民)本思想的主张(4分),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材料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郡的长官是郡守,其副职是郡尉(分管军事),另外还配备郡监(监郡御史)——直属于中央的御史大夫,代表中央监控地方。这些官僚都是由皇帝任免的,概不世袭。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于郡、县、乡、亭、里。——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征。(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地方行政体制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8分)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大一统”思想虽然形成于先秦时期,但具体付诸实施则是秦汉时期,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实践的对象首先选择了改变与匈奴的关系……可以说,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不仅奠定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的基础,也积极推动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形成。——摘编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简述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改变与匈奴关系”方面的实践活动,并简述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5分)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姓氏,这个姓氏不仅仅代表了一个家族的传承和身份,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在中国,姓氏源远流长,其起源和演变充满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姓氏的起源和演变”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QQABQQQAogAoQBAAAQgCQQXwCgAQkBEAAKoOBBAIsAAAgBNABCA=}#}{#{QQABQQQAogAoQAJAAAgCQQXACAMQkAEAACoOwAAIsAAAgANABCA=}#}2023年孝感七县市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答案】D【解析】“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通过墓葬品的多少可以判断死者生前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和地位的高低,由此能反映其阶级的差别,故选D项;“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墓葬的陪葬品只能反映主人生前的情况,不能反应其所处的社会的经济水平和繁荣程度,排除A项;“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这些随葬品能反应主人生前的财富可能丰富,但无法判断社会的秩序和制度,无法判断其文化这礼制的具体情况,排除B项;“陶器、玉石器、猪头”这些物品并没有其审美方面的描述,无法体现其技艺的高超性,排除C项。2.【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井田制属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3.【答案】C【解析】据材料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做大,诸侯列国战乱纷争不断,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故选C项;材料现象说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但是不能说彻底消亡,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推动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融,少数民族认同观念加强,但与材料中列国纷争造成礼崩乐坏无关,排除B项;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晚于材料中的时间,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据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等活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与周边民族交流频繁,民族同源共祖观念逐渐形成,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故A正确。BD两项在题干信息中无体现,C项不符合史实。5.【答案】D【解析】“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反映了“长兄”“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这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D。6.【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辽宁部分城市出土的中原诸侯国的货币各式各样,而货币是进行商业贸易的媒介,所以可以推测出当时辽宁与中原其他诸侯国之间存在一定的商贸联系,故选D项;由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不统一,所以才会出现辽宁部分城市出土的货币各不相同,因而并不能据此得出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货币的出土体现的是区域间的商业交流与联系,而不是民族间的交融,排除B项;由于表格中的货币并不统一,也未体现出统一的趋势,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的结论,排除C项。7.【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富者强”“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可以看出商鞅主张多种粟,多耕织,国家就会富强,体现的是商鞅对农业的重视,A项正确;控制人民、君主专制以及奖励军功,与材料无关,排除B、C、D项。故洗A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一位思想家既重视礼治,也重视法治,即礼法并施,这是荀子,故选C项;孔子强调为政以德,重视礼治,排除A项;孟子行仁政,重视利仪教化,排除B项;韩非子提倡法治,不主张礼治,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据材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结合所学可知,道家老子在政治上追求小国寡民,与材料描述简单自然的农耕生活相符,故选B项;材料中“无君无臣”的思想,与儒家思想主张君臣有序不相符,排除A项;材料中“恢尔自得,不竞不营”与法家思想主张严格的法治不符,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人人平等,与材料中明显的个性化生活状态不符,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户有二丁以上不分者,倍其赋“可知,商鞅变法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的“分异”令,以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故D正确。A.“小国寡民”思想是道家学派老子的思想,与商鞅变法不符,故A错误。B.题干信息不能体现扶植新兴地主成长,故B错误。C.题干没有涉及按军功授爵位,故C错误。11.【答案】A【解析】“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要处以盗窃罪。如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则与罪犯同罪”说明有严格的执政程序,并以法律进行保障,从而规范行政,故选A项;“如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则与罪犯同罪”可以看出其目的是督促官吏认真执行,而质点不是重点保护国家财产,排除B项;“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要处以盗窃罪”体现的是保证国家行政的正常进行,而不是对群众的控制,排除C项;“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要处以盗窃罪。如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则与罪犯同罪”这样的规定可以促进各级官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做事,各司其职,保证中央集权的秩序,而不在于树立法律的权威,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由材料“要求有一样的长度和宽度”“遵守统一规范”可知秦统一六国后,采取措施统一度量衡,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故选C项;度量衡不属于社会风俗,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和规范是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而非现象背后的目的,排除B项;度量衡与经济活动等有关,与提高行政效率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秦朝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要涉及到交通、物质基础、法律、行政制度和社会组织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这些都需要中央集权制度的保障,所以主要原因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故选C项;关中地区经济的繁荣只与“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有关,但是题干中的人口迁徙活动还包括“向丽邑(今陕西临潼)、云阳(今陕西淳化)、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等地移民超十万户”,所以A属于以偏概全,且不能体现出政府强行迁徙的特征,排除A项;法律体系完备只能为政府强行迁徙民众提供法律保障,而这些措施顺利实施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法律,而在于中央集权体制的作用,排除B项;驰道交通的发达为人口迁徙提供了保障,但并不是政府强行迁徙民众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汉宣帝时期5位丞相中有4人出身掾史文吏,经学之士有1人,到了汉成帝时期,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有3位,哀帝时期,5位丞相中有4位都出身于经学之士,经学之士担任丞相的人数不断增加,说明西汉后期儒学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故选B项;材料强调丞相的出身,察举制是国家选拔人的制度,与丞相出身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外戚宗室出身的丞相只有1位,说明世家大族的兴起不是决定丞相出身的决定因素,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无法推知皇权专制的强化,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有利于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就是抑制商业,排除A项;盐铁官营政策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B项;汉武帝的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受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答案】(1)特点:分布范围广;主要沿河流分布;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两点即可得4分)(2)内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任意两点得4分,答其他属于民本思想也可得分)背景: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渐趋形成;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思想家的探索和思考。(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解析】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即可得出答案。17.【答案】(1)特征:受封对象多样,以同姓贵族为主;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以血缘为纽带,层层分授,等级森严;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6分,答出三点即可)(2)主要措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乡、里、亭的基层组织。(4分)意义: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强化了基层管理;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对后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由材料一中的图1可以看出西周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因此受封对象多样,以姬姓贵族为主;从材料一中的图2中的等级序列可以看出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西周分封制以血缘为基础,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结合所学知识中的权利与义务的内容可得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2)第一小问主要措施,结合材料二“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可得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由材料二“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于郡、县、乡、亭、里”可知建立乡、里、亭的基层组织。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材料二“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及所学可得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强化了基层管理;由材料二“这些官僚都是由皇帝任免的,概不世袭”及所学知识可得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及从材料整体来看可得对后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18.【答案】(1)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2分)政治措施:①颁布“推恩令”。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中朝。③确立察举制。④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四点即可得8分。)(2)实践: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打击匈奴(北击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只要写出北击匈奴就可以得分);②设立河西四郡(具体写出两郡也可得分);③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4分,两点即可)意义: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1分)19.【答案】(12分)示例论题:分封制在以国名为姓氏演变中的影响。论述:西周时期,为了拱卫王室,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采取了“封建诸侯,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从而分封了大量的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比如以王族为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