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A卷基础夯实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A卷基础夯实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A卷基础夯实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A卷基础夯实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A卷基础夯实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A卷基础夯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为战国时期流通的主要货币。这些货币的形制差别巨大,主要是因为()A.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货币铸造能力的制约C.政治格局演进的影响 D.重农抑商政策的驱动2.秦汉时女性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立户授田,为“女户”。秦汉算赋,以十五岁为限征收,秦汉的典籍中有不少“赐女子百户酒”的记载。这说明秦汉时期()A.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逐渐形成 B.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土地兼并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不断形成 D.女性经济活动是税收的来源之一3.下列关于5﹣6世纪中国境内货币使用情况的描述错误的是()A.南北使用不同的货币,原因是国家分裂,政权并立,货币统一难以推行 B.黄河流域使用绢、帛等实物作货币,是因为黄河流域长期动荡,经济衰退C.长江流域使用铜钱作货币,是因为长江流域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不断进步D.河西走廊、岭南使用金银为货币,是因为此地区金银矿产储备非常丰富4.北宋熙宁五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以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这一措施()A.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B.维护了地主的权益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来源 D.旨在增加政府收入5.南宋孝宗时,“楮(会(会子)未至于轻(贬值)也,而已虑其轻,多出金银以收之;楮未至于多也,而已虑其多,更不增见在(发行量)之数”。淳熙七年时,“会子与见钱等(值)”“民间尤以会子为便”。材料说明南宋()A.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B.纸币发行推动南方经济发展C.纸币制造技术成熟 D.政府对纸币发行的管理有效6.“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下列变法举措,按开始实施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②“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③“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④“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7.明朝白银货币化“把国家财政活动推到快速运转的经济旋流中,从而造成了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材料表明,明朝白银货币化()A.是海外贸易发展的结果 B.使明朝的社会迅速转型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破坏了稳定的社会秩序8.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表,清前期人口比明初人口增加的因素是()耕地面积(亿亩)人口数量(万)明初洪武年间8.56600清乾隆年间1041000A.耕地的大量增加养活更多人口B.一条鞭法使百姓赋税负担大大减轻C.重农抑商政策逐步松弛D.摊丁入亩政策使百姓不再藏匿人口9.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1950年,政务院明确规定海关税率须根据国家经济状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上述税率规定的变化旨在()A.长期稳定我国海关关税的税率 B.限制中外贸易、保护国内市场C.维护国家关税主权、保护民族经济 D.扭转中外贸易逆差、开辟海外市场10.下表为晚清政府的海关情况。清政府对海关的设置和调整反映了()时期清政府设立海关情况1854—1860年设置上海、广州、汕头3处海关1861—1895年增设福州、汉口、温州芜湖(安徽辖地)、蒙自(云南辖地)等12处海关1895年以后增设沙市(湖北辖地)、长沙、哈尔滨等15处海关A.中国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B.政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C.关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D.国家主权意识逐渐觉醒11.清末民初,上海形成外国银元“鹰洋”、清政府铸造银元“龙洋”、北洋军阀政府铸造银元“国币”等共同流通之局。上海钱业公会定期向市场公布银元市价行情,形成银元行市。1919年6月,上海钱业公会毅然取消“鹰洋”行市,将“国币”行市统一为唯一的银元行市。上海钱业公会此举()A.受到了民族主义思想影响 B.促成了金融市场的统一C.断绝了与国际资本的联系 D.推动了法币政策的实施12.1928年到1931年,为应对巨额的军费开支,国民政府发行了大量的债券。公债由政府控制的银行以面额的5到7折销售,而还本付息则是按原价计算,于是很多人利用关系从银行低价购买债券,等政府高价偿还。据此可知,国民政府发行的债券客观上()A.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B.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有力地抵制了西方经济入侵 D.加速了民国官僚资本崛起13.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货币制度,统一发行称为法币的纸币,这一举措()A.解决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制止了白银外流 D.为抗日战争作了充分的金融准备14.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度。2018年起,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了5000元。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发展()A.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 B.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C.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地位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理念15.有学者指出,由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格较低,中美间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以美元标的的商品的价格升高,从而影响美国在欧盟地区的出口,延缓欧盟经济复苏的速度。该学者意在说明人民币()A.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B.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C.严重动摇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D.推动了全球货币协调机制的完善16.下图为1999-2014年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和美元指数变动的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注:美元指数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可衡量美元的强弱程度。A.发展中国家取得国际金融主导权 B.美元等同黄金捆绑世界多国货币C.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有优势 D.美国开始放弃固定汇率改为浮动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明代白银货币化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贵金属货币流通、循环,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中国巨大的日益增长的白银需求,求远大过于供,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白银货币的扩展,官可以买得,学可以进得,徭役可以代得,有了罪过也可以通过纳银顶罪。银子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陈腐的本末说教,社会风尚焉得不大改?——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再认识》材料二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白银以史无前例的数量流入欧洲,金钱的强大作用支撑起了一个虚拟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交易手段是贵金属,共同纽带是信贷与信托。欧洲建立了海外商业帝国,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它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心更加活跃,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涌入,人们对信贷的态度有所放宽,西欧和中欧部分地区金融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更重要的是,商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了,运输变得更容易,借款变得更简单,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马克·格里格拉斯等著《企鹅欧洲史1517—194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作用。(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银大量流入后欧洲社会发生的变化。(4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白银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而却未能推动明代中国近代化。(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北洋政府时期税制总体仍保持半殖民地化、征税主体分散化、税捐类型多样化的税收特征,主要表现:一是继晚清将海关税的征管权、保管权、提取权置于洋人之手后,又将盐税的诸多权利让渡给了洋员系统。同时中央税权限于一隅,税收不堪国用。二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互争税权,各种苛捐杂税驳杂混乱。从民国元年至十五年,关税收入共达91307万元,但其中仅民国六年至十五年就支出偿付外债52790万元,再加上一些地方截留关税,实际中央收入仅京师税务监督署所收税款。——摘编自王宏顺《民国时期税收探析》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进入了“滞胀”时期。面对这种情形,新经济自由主义乘机而起。这些学派强调市场机制作用,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进行了税制改革,发达国家经济普遍回升,赤字大幅度缩减,有些国家还出现了盈余。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又进入低迷阶段。——摘编自李齐云、杨连鹏《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所得税制改革概况与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北洋政府税制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的税收改革。(4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北洋政府与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税制改革中得出的认识。(6分)19.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反映了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二战后)人们还必须把全球性的专门组织网,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看作是美国体系的一部分,而且它们的构成成分可以解释为世界性。但实际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左右。——(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材料二此次金融危机后,美元“一统天下”的地位将被改变,国际货币体系将形成美元为主,其他货币为辅的“一主多元”格局。……国际货币体系将继续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美元圈”“欧元圈”“人民币圈”等主要经济圈的形成,届时的国际货币也将主要以美元、欧元、人民币等货币为主,从而真正实现国际货币的多元化。——2008年11月29日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亚洲金融会上的讲话(1)材料一中的“国际金融机构”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能够控制上述金融机构的根本原因。(6分)(2)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这一趋势的经济因素。(6分)20.关税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关税主权事关国家利益的维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中国近代前期进口货物(部分)的税率水准税率货物单位1843年前税率1843年税率1858年税率棉花担24.195.565.72棉纱担13.385.564.86斜纹布匹14.925.565.05本色洋布匹20.745.56——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材料二自2002年1月起,中国总共下调了5332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3%降低到12%。2010年1月1日,中国从产品结构上继续调整关税税率,关税总水平降到9.8%,其中,工业品平均税率水平为8.9%,农产品平均税率水平为15.2%。——摘编自沈国兵:《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1)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一、二中国关税税率调整的不同特征及其成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调整关税税率的意义。(6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与货币的形制如何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B.货币铸造能力的制约,采用何种形状,与铸造能力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每个国家,以及诸侯国之间的法律制度是不同的,所以时间久了,大家都根据自己国家的使用习惯研制出一些钱币,形成了不同的形状,即政治格局演进的影响,故C项正确。D.重农抑商政策,与货币的形状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2.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秦汉算赋,以十五岁为限征收,秦汉的典籍中有不少‘赐女子百户酒’的记载”来看,“女户”也是征税对象,说明女性经济活动也是税收的来源之一,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人们对男女社会地位的看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已经形成,排除C项。3.答案:D4.答案:D5.答案:D解析:材料讲述了南宋孝宗在位期间政府力保会子有序运行的干预措施及其效果,这反映出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及商业的发展,纸币的有序流通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政府对纸币发行的管理卓有成效,D项正确;南宋政府此举并不是加强抑商政策,相反,有助于商业的扩大发展,排除A项;题干信息未涉及南方经济发展,排除B项;题干信息是政府在控制纸币的发行与流通量,与纸币制造技术成熟与否无关,排除C项。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反映的是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反映的是唐前期实行的租庸调制中的“庸”的内容,规定成年男子如不赋役,则以纳绢或布代替,每天折合绢三尺;“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反映的是明朝一条鞭法的内容,规定赋役合并、一概征银;“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反映的是北魏均田制的内容,意思是农民凡是到达缴纳税粮的年龄,都给予田地耕种,年老或死亡不再交税则将分得的部分土地归还政府。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变法举措,按开始实施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②①③,D项正确;A项的排序不正确,排除A项;B项的排序不正确,排除B项;C项的排序不正确,排除C项。故选:D。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影响。由材料“造成了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凝重稳定的社会结构偏离传统运行模式”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明朝白银货币化冲击了传统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分析白银货币化的原因,排除A项;“迅速转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仅由材料无法判断当时的社会秩序是否稳定,排除D项。8.答案:D解析: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政府逐渐放松了对户籍的限制。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可知,调整税率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关税主权和保护民族经济,故C项正确。关税税率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故排除A项。关税税率的调整主要是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和对外贸易,而不是限制中外贸易,故排除B项。关税调整并不是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故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设置的海关越来越深入内陆,说明其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D项正确;中国的贸易主权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关税成为主要税源,排除C项。故选:D。11.答案:A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官僚资本的发展。选择D:根据材料可知,1928年到1931年,很多人利用关系,从政府控制的银行低价购买债券以获得暴利。结合所学可知,这部分人很大可能是与国民政府相关的人,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聚敛财富,这一现象加速了民国官僚资本的崛起。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发行债券的情况,与“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无关。排除B:材料未涉及“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材料未体现“有力地抵制了西方经济入侵”。13.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币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一政策统一了货币,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选B。14.答案:A解析: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十九大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居民收入增加,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个人所得税制度不断完善,故选A。个人所得税制度调节收入分配,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没有背离社会主义的本质,排除B项;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变化与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地位无关,排除C项;依法治国理念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提出并于1999年正式写入宪法的,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以美元标的商品的价格升高,从而影响美国在欧盟地区的出口,延缓欧盟经济复苏的速度”可知,人民币的升值导致美元标的商品价格的升高,从而影响美国在欧盟地区的出口,影响了欧盟经济恢复的速度,说明我国人民币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我国人民币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没有强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排除A项;材料内容强调了人民币的升值导致美元标的商品价格的升高,从而影响美国对欧盟的出口和欧盟经济的恢复,没有体现人民币动摇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我国人民币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没有强调完善全球货币协调机制,排除D项。故选:B。16.答案:C17.答案:(1)历史作用:使中国市场变得活跃,商品经济进步;推动了明代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改变了明代的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推动中国赋税制度的改革。(2)推动了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发展;促进了欧洲社会的竞争;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资本;改变了人们的宗教观念,推动了金融体系的改革;带动了价格革命。(3)明清之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未能主导世界市场;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使得中国商人习惯于购买土地,而不是发展出复杂的金融体系来管理资本;发达的小农经济与顽固的专制制度相呼应,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解析:(1)本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一“贵金属货币流通、循环,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可以得出使中国市场变得活跃,商品经济进步;“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可以得出推动了明代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白银货币的扩展,官可以买得,学可以进得,徭役可以代得,有了罪过也可以通过纳银顶罪。银子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陈腐的本末说教,社会风尚焉得不大改”可以得出改变了明代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推动中国赋税制度的改革。(2)本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二“白银以史无前例的数量流入欧洲,金钱的强大作用支撑起了一个虚拟的共同体”、“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它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心更加活跃,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商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了,运输变得更容易,借款变得更简单,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结合所学从推动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发展;促进欧洲社会的竞争;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资本;改变人们的宗教观念,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带动价格革命等方面分析。(3)本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以及专制制度的影响分析。18.答案:(1)因素:列强侵略加深;北洋政府的封建性;北洋政府施行卖国政策;中央集权日益削弱;军阀割据混战;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西方近代税制的传人。(2)评价: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出于解决经济“滞胀”问题;以新经济自由主义为理论依据;取得一定成效;并未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困境。(3)认识:税制改革受国情的影响;应根据时代变化,适时调整税制;税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税制改革关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19.答案:(1)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根本原因: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2)变化:由单一货币体系到“一主多元”,再到向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方向发展。经济因素: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的“新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并不只是发展与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关系,而是发展与一切国家的贸易关系。”可得出全方位对外贸易;根据材料中的“以中苏贸易为例,1950年中国与苏联的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仅为26%,1951年上升到61%,1953年更上升到70%。”可得出与苏联的贸易占据主要地位;根据材料中的“朝鲜停战后,周恩来在接见外国代表团来访时反复强调发展双边贸易的重要意义。”可得出适时调整政策;根据材料中的“新中国还注意积极发挥私商的作用,组建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大力拓展民间贸易。”可得出官方贸易与民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