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背景资料20世纪50-6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酿成了不少公害事件,促使人们认识到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寻求更为积极的途径来保护环境。1964年加拿大召开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首次提出“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美国在1969年通过立法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环境保护由被动治理向积极防治转变。局限:考虑的是局地污染问题,是针对单个项目的传统环境影响评价。随着开发步伐的加快和开发规模的扩大,在198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次环境问题高潮。这次高潮伴随大范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如大气污染物越界传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背景资料关注:由局地环境问题区域或全球环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由项目层次规划和政策层次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应运而生我国在1994年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2002年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将“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等起来。国外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进展始于1970年代,早期采用“分析评价”的途径,将区域开发活动作为一个项目来评价。197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开展了一系列区域性土地开发活动及大规模工业基地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基本上沿用了单个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在评价方法上,日本采用了环境容量分析方法和排污总量控制方法。日本称之为“计划评价”。1981年美国制定了《区域(area-wide)环境影响评价指南》,用于指导都市地区的城市开发或旧城改造的环境影响评价。指出区域评价可在政策、规划或区域规划层次进行。国外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进展1980年代,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区域环境评价的范围、目的和分析框架进行了理论探讨,提出了包括分析区域环境状况与趋势、确定主要的环境问题和分析政策方案三段式的概念框架。同时采用“规划管理”途径对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区域开发规划中。1980年代末——1990年代,开始在规划层次上进行探讨,提出了“战略环境评价(SEA)”,将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纳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称为“区域SEA”。国内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进展从1980年代开始探索,有自己的特色;主要围绕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与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总量控制技术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为核心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评价思路上突出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管理”功能。国内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目前主要对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项目,因此实际上仍是区域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对土地利用规划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定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1](regional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涵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针对该区域内所有开发建设行为。不仅要找出影响程度,而且要找出影响规律。评价重点论证区域内未来建设项目的布局、结构、时序提出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的整体优化方案和综合防治对策协调人口、环境与开发建设行为之间的矛盾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系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南针。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可提高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缩短评价周期、节省评价费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区域环境评价的原则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性决定了它与区域环境规划的同一性原则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多元性决定了评价的整体性原则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地域、空间的广泛性决定了评价的综合性原则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各种建设项目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评价成果的动态性原则……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发生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编制之后和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确定之前,其对象是区域内所有的拟开发建设行为,目的是通过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以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日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含区域开发环境规划)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其它方面的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制定的交互过程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从宏观角度对区域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性质的可行性进行论证,避免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可为区域开发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入区项目的筛选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了解区域的环境状况和区域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从而有助于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规划和建立区域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促进区域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作为单项入区项目的审批依据和区域内单项工程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减少各单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也使单项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兼顾区域宏观特征,使其更具科学性、指导性,同时缩短其工作周期。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区域发展规划初步分析收集相关规划、环保政策、法规等有关资料现场踏勘,初步环境现状调查识别主要环境影响,拟定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重点等有关资料编制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现场监测规划方案分析污染源分析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合理性分析与综合论证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编制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问题的识别和环境因子的筛选区域发展规划方案分析区域环境影响分析环境保护综合对策研究区域开发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生态适宜度分析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区域环境承载力(regionalenvironmentcarryingcapacity)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即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对象和内容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必须从区域环境系统结构和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两个方面来分析,因此,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就是区域社会经济——区域环境结构系统。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域环境系统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功能,二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内容: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对策措施。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应该从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上入手,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自然资源供给类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第二类,社会条件支持类指标,如经济实力、公用设施、交通条件等。第三类,污染承受能力类指标,如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转化能力,绿化状况等。例1: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例1: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YYNN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分析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农业子系统供水子系统需水子系统水污染子系统建立动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有效性验证方案输出与分析提出可行性方案结论调整结果分析区域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指标体系建立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对环境承载力值进行计算和分析,并提出提高环境承载力的方法措施。一般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对这些指标进行量化是很难的。由于区域的差异,找到一个普遍适用的方法来计算环境承载力也是十分困难的,现在人们一般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区域来进行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湄洲湾的环境规划中的环境承载力分析土地使用适宜性分析土地使用适宜性分析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但在当前科技水平和研究能力下,系统而全面地对土地使用适宜性及环境影响进行精细的分析评价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不可能完全定量地把所有环境变量都结合在决策模型中,而只能按优劣序列排队,采取非参数的统计学方法或多目标半定性分析技术,求得最优解,以作为决策依据。目前具体的方法有矩阵法、图解分析法、叠图法以及环境质量评价法等,这些方法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土地使用适宜度分析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环境敏感地划设土地使用类型环境潜能分析环境限制分析环境潜能图环境限制图土地适宜性分析图综合分析叠加叠加叠加土地使用适宜性分析过程图环境敏感地的划设环境敏感地泛指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天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发活动而导致负面环境效应。按照资源特性与功能的差异,可将环境敏感地分类。类别分项类别分项生态敏感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资源生产敏感地林业生产地自然生态地区渔业生产地科学研究地区优良农田文化景观敏感地特殊景观地区水源保护区自然风景地区矿产区历史文化地区能源生产地自然灾害敏感地洪患地区地质灾害地区环境潜能分析环境潜能分析是指分析各种土地使用类别与土地使用需求以及环境潜能的关系,以了解环境特性对不同土地开发行为所具有的发展潜力条件。针对已确定的土地使用类型,可建立两个关联矩阵:一是土地使用类型与土地使用需求的关联矩阵;二是土地使用需求与环境潜能的关联矩阵。通过这两个关联矩阵的结果分析,可以得到土地使用类型与环境潜能的关联性,从而进行发展潜力分析。通过环境潜能分析,可将各类土地使用类型开发的环境潜能划分为相应的级别,运用叠图法绘制出环境潜能图。环境限制分析发展限制是指土地使用过程中由于其不当的开发活动或使用行为,所导致的环境负效应。分析发展机制,就是通过分析各种土地使用类型与土地使用行为以及环境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来了解环境特征对不同土地使用的限制。为此针对土地使用类型、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项目、环境敏感性四者之间建立了三个关联矩阵:一是土地使用类型与开发活动或使用行为之间的关联矩阵;二是开发活动或使用行为与环境影响项目的关联矩阵;三是环境影响项目与环境敏感性关联矩阵。例如,基于上述四种土地使用类型,采用七种敏感地来研究环境影响项目与环境敏感性之间的关系,可得到土地使用类型与环境敏感性之间的关联性,从而进行环境限制分析。通过上述环境限制分析,可将各类土地使用类型的环境限制划分级别,并通过叠图法绘制成相应的环境限制图。土地使用适宜性分析综合环境潜能与环境限制的分析结果进行土地使用适宜性分析。根据对环境潜能和环境限制的分析,可分别将环境潜能和环境限制分级,例如,可将环境限制分为三级:环境限制大、环境限制中、环境限制小。若将两者分为三级,然后进行叠加,从而可将上述假设条件下的土地使用适宜性划分为四级。环境限制中Ⅰ表示限制最小,环境潜能中Ⅰ表示潜能最大,适宜性分析中Ⅰ表示适宜性最好。针对前述各种土地使用适宜性图作综合分析,以比较区域中各种土地使用类型的适宜性分级,并进行社会、经济评价。生态适宜度分析生态适宜度分析是对土地特定用途的适宜性评价,目前生态适宜度分析方法还不成熟选择生态因子单因子分级评分生态适宜度分析综合适宜度分级选择生态因子当土地和用途确定以后,选择能够准确或比较准确描述(影响)该种用途的生态因子,通过多种生态因子的评价,得出综合评价值。应该注意的是,所选的指标必须是对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目的影响最大的一组因素。例如,秦皇岛是一个港口城市,在生态适宜度分析中专门增设了港口用地适宜度分析,所选择的生态因子共6个:海拔高度、地表水、气象条件(风向)、承压力、距海岸距离及土地利用现状。单因子分级评分对所选生态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前,首先必须进行单因子分级评分。单因子分级一般可分为4级:很适宜、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进行单因子分级评分可以从对给定土地利用目的的生态作用和影响程度、城市生态的基本特征等方面考虑。单因子分级评分没有完全一致的方法,应做到因地制宜。生态适宜度分析在各单因子分级评分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土地利用形式的综合适宜度分析。由单因子生态适宜度计算综合适宜度的方法有两种。直接叠加:当各生态因子对土地的特定利用方式的影响程度基本接近时,可以用直接叠加法。加权叠加:各种生态因子对土地的特定利用方式的影响程度差别很明显时,就必须应用加权叠加法。综合适宜度分级分三级。根据综合适宜度的计算值分为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三级。分五级。目前对综合适宜度分级大多数城市均采用五级分法,即很不适宜、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很适宜等五级。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环境影响识别
评价范围的确定
规划方案分析
污染源分析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开发区规划的综合论证与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环境影响识别——原则区域环境影响识别应对开发区和当地社会经济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调查主要环境制约因素,分析环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并对环境问题可能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制约进行研究。区域环境影响识别可分为宏观规划层次和具体项目两个层次进行,所选择的评价因子,应该是同开发区规划的建设活动相关的环境因子。环境影响识别
识别规划目标、发展指标和规划方案实施可能对自然环境(介质)和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如:区域内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及分布的现状及预测状况;土地利用方式有何改变,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基础设施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
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包括对规划方案的影响因子识别、影响范围识别、时间跨度识别、影响性质识别。确认环境目标
针对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主题、敏感环境要素以及主要制约因素,按照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拟定或确认评价的环境目标,包括规划涉及的区域和/或行业的环境保护目标,以及规划设定的环境目标环境影响识别——方法影响矩阵法:类似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采用的影响矩阵法。在影响矩阵中,将具体的建设活动置换为规划内容或计划项目,对应与评价因子,采用五级分级方法,或采用文字简述,逐项说明环境影响。同时要特别考虑主要影响,如环境目标和优先性、环境影响类型、环境因子等。图形重叠/GIS系统:此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辩识和标示开发区建设将显著影响的地域,如开发区用地是否与其他规划、环境功能区划有冲突,开发规划是否侵蚀环境敏感区等,特别是该法可以辩识可能发生累积环境影响的地域。网络与系统流程图:可用于描述区域规划内容同环境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别是可以识别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规划方案分析
总体布局及区内各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分析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分析根据综合论证结果,提出减缓环境影响的调整方案和污染控制措施与对策污染源分析
污染因子的确定污染源估算方法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式及其影响分析噪声影响分析与评价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环境容量估算方法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Capacity)是指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这里是指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环境容量与区域社会功能、环境背景、污染源布局、污染物理化性质以及环境自净能力等因素有关,它是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依据。水环境容量的估算估算范围确定污染因子确定受纳水体水质标准受纳水体水质现状水体动力特性研究水质模型理论确定混合区考虑排污叠加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分析污染物排放与受纳水体水质输入响应关系环境容量估算
水环境容量估算过程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模型一般利用水质模型来表达的,在不同水域,分别应用零维、一维和二维水质模型。对河流功能区段整体水环境容量通常用一维水质模型,一维模型假定污染物浓度仅在河流纵向上发生变化,主要适用于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河段:1)宽浅河段;2)污染物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能混合均匀;3)污染物浓度在断面横向方向变化不大,横向和垂向的污染物浓度梯度可以忽略。当水中污染物浓度在一个方向上是均匀的,而在其余两个方向是变化的情况下,一维模型不再适用,必须采用二维模型。二维模型主要针对计算污染带水环境容量,同一维模型相比,该模型控制偏严,计算的结果是反映污染带混合区的水环境容量。实际应用中,水面平均宽度超过200m的河流均应采用二维模型计算。计算模型如下:在恒定均匀的水流中,由一个恒定的时间连续点源所引起的浓度(扩散系数三个方向相同且是常量为E),则微分方程为:当稳定点源的排放率是M(单位时间排放量),即m=M/h(单位时间单位水深的排放量)时,二维扩散的时间连续源的稳态解是:考虑河流本底浓度为c0,但本底浓度的降解忽略(因距离不长),当B>200m时,对岸反射项很小可忽略不记,水环境容量公式可以简化为:计算参数水深(m)水面宽(m)平均流速(m/s)Ey值(m2/s)小机组发电下泄流量(82m3/s)天然河道11250.7650.061正常蓄水位7.56200.0300.012死水位5.55350.0470.016枯水年最枯月流量(145.53m3/s)天然河道1.11550.7960.079正常蓄水位7.56200.0610.024死水位5.55350.0950.032COD、NH3-N水环境容量单位:t/a水质指标CODNH3-N小机组发电下泄流量(82m3/s)天然河道4221422正常蓄水位2845282死水位3002298枯水年最枯月流量(145.53m3/s)天然河道5380538正常蓄水位5694566死水位6008599建库后水流流速和横向扩散的大幅降低对水环境容量影响是降低的;同时,库区水体的增大和污染物停留时间加长对水环境容量的增大抵消了降低影响的那一部分。如果库区的来流流量下降的更低,水库蓄水位条件不变,水流流速和横向扩散进一步降低会导致水环境容量明显的减少。大气环境容量的估算大气环境容量的估算方法:模拟法利用环境空气质量模型来模拟区域开发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将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线性规划法以区域内不同功能区的环境质量标准为约束条件,以区域污染物排放量极大化为目标函数,根据线性规划理论计算大气环境容量。A-P值法以大气质量标准为控制目标,在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规律的基础上,使用控制区总量允许限值和点源排放允许限值来控制大气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由区域环境质量目标确定,在制定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时,要考虑到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置的原则要求。三种总量控制方法:容量总量控制目标总量控制指令性总量控制总量控制分析程序全省、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区域基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区域规划年主要污染物总量预测规划年主要污染物指令性指标制定区域主要污染物控制方案指令性目标可达性及合理分担分析控制方案经济技术分析主要污染物预测总排放量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分析程序废水排放总量控制总量控制指标因子选择:COD、NH3-N、TN、TP等,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注意以下两点:对于现状达标排放,水体无足够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形,制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基于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如预测总量大于上述二类指标中的某一类指标,则需调整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总量控制指标因子选择:
如烟尘、粉尘、SO2等,在大气环境容量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按五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处置固体废物类型和总量:通过类比的方式,以固体废物流程表来分类确定分析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及方案,并测算需采取不同处置方式的最终处置总量,确定可供利用的不同处置设施及能力。在总量控制过程中,对于一些老工业基地的再开发,要贯彻“增产不增污”、“以新代老”、“集中治理”的原则。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分析区域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从土地利用类型改变、资源利用量和利用方式改变和污染源污染物增加等方面来分析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功能及生态景观的影响。着重阐明区域开发对生态结果与功能的影响性质和程度、生态功能补偿的可能性与预期的可恢复程度、对保护目标的影响程度及保护的可行途径等。开发区规划的综合论证与环境保护措施
开发区规划综合论证——根据环境容量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结合地区的环境状况,从开发区的选址、发展规模、产业结构、行业构成、布局、功能区划、开发速度和强度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污水集中处理、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集中供热、集中供气等)等方面对开发区规划的环境可行性进行综合论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的论证,即开发区总体发展目标的合理性、开发区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开发区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可达性以及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
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调整方案:开发区规划目标、规划布局、总体发展规模、产业结构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减缓措施: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主要环境影响应提出。入区项目清单:提出限制入区的工业项目类型清单。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提出开发区环境管理与能力建设方案拟定开发区环境质量监测计划,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区域噪声的监测项目、监测布点、监测频率、质量保证、数据报表。提出对开发区不同规划阶段的跟踪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包括对不同阶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估(阶段验收)、环境影响评估(阶段验收)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提出简化入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2003-09-01实施)一、概论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开发规划为依据,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目前我国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种类型:流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开发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城市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环境影响评价。
3.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使用范围该导则适用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建设的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及成片土地开发等类似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4.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二、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1.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2.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要素的环境容量(如大气、水等),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3.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如污染物集中治理方案(包括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等);生态建设方案(包括生态恢复、补偿、绿化等);水土保持方案等。4.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包括开发区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和综合论证,提出修改和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实施方案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①开发区规划简介②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③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④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⑤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指标)⑥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在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一般设置以下专题:
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②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③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④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⑤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处置⑥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⑧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与环境保护措施⑦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⑨公众参与⑩环境监测和管理计划四、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
报告书的编制要求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做到文字简洁、图文并茂、数据详实、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论清晰明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一般包括以下基本章节:
①总论②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开发现状③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④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⑥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⑦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和环境保护措施⑧公众参与⑨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⑩结论1.开发区污染源分析1.1开发区污染源分析的基本原则①应根据规划的发展目标、规模、规划阶段、产业结构、行业构成等,分析预测开发区污染物来源、种类和数量。②根据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分析确定近、中、远期区域主要污染源。1.2确定污染源主要污染因子的要求①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重点控制污染物。②开发区规划中确定的主导行业或重点行业的特征污染物。③当地环境介质最为敏感的污染因子。1.3开发区污染源估算方法①类比分析法②调查核实法③排放系数法*对规划中已明确建设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开发区,可以根据受纳水体的功能确定排放标准级别和出水水质,依据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处理工艺,估算开发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未明确建设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开发区,可以根据开发区供水规划,通过分析需水量来估算开发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应主要依据开发区规划的人口规模、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并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活垃圾增长影响的基础上确定。
2.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2.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1)开发区能源结构及其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主播签约薪酬合同范本
- 别墅室内石材合同范本
- 保密设备合同范本
- 分时度假 合同范本
- 保险增值服务合同范本
-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 劳动合同范本txt
- 2024年招商银行郑州分行招聘考试真题
- 二手电线买卖合同范本
- 2024年银川市永宁三沙源上游学校招聘笔试真题
- 《研学旅行市场营销》课件-1.2.3研学旅行营销理论发展
- 居民住宅小区电力配置规范
- 部编版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物理试题(A卷)(解析版)
- 2024-2034年中国形体矫正鞋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项目保密工作实施方案
- (完整版)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
- 商会成立筹备方案
- 电竞产业园方案
- 隧道桥过渡段结构设计与分析
- 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诊治急诊专家共识2021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