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_第1页
第31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_第2页
第31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_第3页
第31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_第4页
第31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1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情分析必备知识史料探究即时演练考情分析国卷考情知识点试题角度备考分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1)2019·全国Ⅱ卷,25:汉代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需要融合其他学说(2)2015·全国Ⅰ卷,40:从唐代韩愈对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不同态度入手,考查两者内容的不同(3)2014·全国Ⅰ卷,24:从秦汉天子祭天、祭祖现象出发,考查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的理解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的内容、影响。2.教材空白点:(1)古代中国法律的伦理化。(2)古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外儒内法。3.备考策略:(1)学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点突出两点:第一、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第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代以后的历史影响非常深远,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刑罚、科技文化等。(4)2011·课标卷,24:从董仲舒对孔子撰《春秋》的目的出发,考查“大一统”思想的渊源(2)注意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1)2018·全国Ⅲ卷,42:儒学对汉代史学的影响(2)2014·全国Ⅱ卷,25:从秦律与西晋法律对(养)父子财产关系规定的差异入手,分析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3)2014·海南卷,2:从东汉言论出发考查儒法思想的结合必备知识一、背景1国力的恢复和强盛:时期,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强盛。2潜伏的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剧烈,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3黄老之学过时:汉初“”的思想已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的需要。汉武帝土地兼并匈奴无为而治中央集权二、标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三、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1内容1提出“”和“,独尊儒术”的主张。2理论基础是“”学说。宣扬“君权神授”,人君须遵循天道,实行。3强调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2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天人感应仁政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仁政大一统儒学家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3汉武帝推广儒学1政治:起用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家经典2教育: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垄断教育;在长安兴办,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取得民间独尊的地位。4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太学中央集权中华民族文化教育正统思想史料探究探究主题外儒内法——治国思想的转变视角一汉初崇尚黄老之学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初年为什么要把黄老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视角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起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博士官一律罢黜,排斥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并且以优厚的礼节聘请了数百名儒生。这就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詹子庆《中国古代史》材料四兴学和选举是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措施,而独尊儒术则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确定了方向和标准,汉代教育制度,包括与教育制度密切相关的选官制度,正是在独尊儒术政策的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又反过来巩固了独尊儒术的局面。——俞启定《先秦两汉儒家教育》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汉武帝尊儒措施。2主张:思想大一统。背景: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势力强大;匈奴为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威胁中央集权,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3措施:设立学校传授儒家经典;察举制取官,以儒家标准选拔人才;任命通晓儒家经典的士人为官。

2019·全国Ⅱ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西汉初期,王国势力并不强大。汉初实行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王国势力才逐渐强大起来,A项不正确。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严禁私学,“焚书”“坑儒”,说明百家争鸣局面已经结束,已经中断,B项不正确。汉初确立“新道家”的“无为而治”作为统治思想,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破坏严重,需要与民休养生息,需要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而单纯的道家学说不足以满足这个需求。汉武帝确立“新儒学”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统治思想,是由于当时王国问题、匈奴问题,需要加强君权、中央集权,需要大一统,而单纯的儒家学说不足以满足这个需求。所以它们都兼采其他学说,以满足现实统治需要,C项正确。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是从国家层面而言的,是指国家对不同文化的认可和保存。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是当时道家、儒家合法存在的前提,但不是它们融合其他学说而发展的原因,D项不正确。C汉武帝为封建帝国找到更为适用的政治理论。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儒家的德治教化则是束缚人们思想的重要手段。儒家的德治仁政学说又能为君主政治进行某种修饰和补充。因此,武帝之崇儒并非以儒学政治学说作为全部政策的出发点,而是注重儒术的“文饰”功能。——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视角三儒学独尊的影响材料五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4看法:主流思想影响史书的记录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说明:东汉时,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儒家倡导的仁政等思想理念影响班固对历史人物的记录和评价;《汉书》将尧、舜、周文王、孔子列为上上等的圣人,这些人均是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王”的贤明君主或大思想家,体现儒家“法先王”的理念;推行法家思想的秦始皇、李斯被列为中下,昏庸无道、腐败亡国的夏桀和商纣王被列为下中、下下,这些人的理念与儒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相违背,通过历史批判弘扬儒家施仁义、行王道的政治主张;陈胜起义推翻暴政的秦王朝,被列为中下,这与儒家提倡的“仁义忠孝”观念冲突,通过史书批判,弘扬忠君思想,鞭挞“乱臣贼子”。综上所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上升为社会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史书的修撰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材料六所谓“春秋决狱”,是指在遇到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在当时,经过皇帝的认可,“春秋决狱”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起了“判例法”的作用,故该书获得了立法意义,而体现在该书中的儒家道德原则变成了法律原则。“春秋决狱”在汉代成为风气。事实上,汉代儒家士大夫不但据《春秋》之经义断狱,而且还扩大范围,根据其他的儒家经典断狱,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之风的盛行,又开启了引经注律的风气。当儒生的法律解释著作得到皇帝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的时候,法律也就儒家化了。——曾宪义《中国法制史》5根据材料六概括汉代法律的演变。5法律儒家化。《春秋》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儒家道德成为立法的原则;《春秋》之外的儒家经典也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并开启引经注律的风气。

一、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二、以礼入法古代法律实行“以礼入法”,无论是在立法、司法、执法还是在守法、释法领域,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1古代立法——纳礼入律。“以礼入法”的直接表现就是在法典制定方面“纳礼入律”,即统治者制定和修改法律以使其符合“礼”的要求。2古代司法——引经决狱。在中国古代,道德的精神已经渗透进法律,对法官来说,只须依照成文的法律规定行事,贯彻道德的精神要求,很多情况下他们也会有充分的理由背离成文的律令,因为道德原则要求处断案件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3古代执法——执法原情。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人情的社会,完全依照犯罪的客观事实,依照法律来定罪量刑虽也是一种规定,但在实际的执行中却是不彻底的。追求法律合乎道德,维护的是封建的伦理纲常。4古代守法——以德去刑。对于中国古代的民众而言,守法不仅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遵守法律,以使行为合于法律,还要求人们内心有德,守法即是守德。儒家用其德治的理念向人们灌输道德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意图通过道德伦理的教化,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以达到减少犯罪、消灭犯罪的目的,即所谓以德去刑。5古代法律解释——以礼释法。儒者以法律章句注解现行法律,把儒家精神贯彻于其中。可见,“以礼入法”的过程应该说是从以礼解释法律开始的。在法律活动中,法律解释是法律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即时演练12014·全国Ⅰ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BA项表述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说明皇帝借助人伦秩序维护等级差别,B项正确;C项说法中的两者没有必然关系;D项所述并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22014·海南卷,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解析:B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表现的主要是礼主刑辅、外儒内法的思想,反映的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项错误。32014·全国Ⅱ卷,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D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两大基本手段,但各朝代的侧重点并不相同。相对而言,秦朝更加重视法制,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法制建设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援儒入法”,相对于法律制度,“三纲五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