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分析 备考_第1页
历史试卷分析 备考_第2页
历史试卷分析 备考_第3页
历史试卷分析 备考_第4页
历史试卷分析 备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教学与高考复习云南师大附中杨远贵老师

一、考什么—简析2013高考新课标卷历史试题

二、怎么考—高三历史教学和复习的建议

三、应予关注的一些重点热点问题一、考什么—简析2013高考新课标卷历史试题

1·高考历史试题解析

2·高考历史命题之我见

3·考生在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1·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解析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文化史内容)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解析:本题创设司马迁编著《史记》时如何处理历史文献记载中的材料及民间传说的历史故事之间的关系这一情景,从知识层面来说,考查的是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常识和方法,并非考查历史教材中关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从能力层面来说,重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准确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源于教材又超脱教材。本题通过排除法,排除存在知识性或逻辑性错误的A、C、D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B.

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经济史内容)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唐和宋朝的土地政策,考点落在宋朝不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上。考点非教材内容。古代中国的土地政策并非教学重点,教材涉及的内容很少,解答主要靠题目中呈现的材料和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史实的整体把握理解,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判断的能力。土地政策和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由此判断,选项A、C明显不符合史实,选项B不是题干要讨论的问题,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因为不限制土地兼并,必然出现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而大地主土地所有的增加,自然导致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耕农的减少。

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庚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经济史内容)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本题设计的情景和选择的材料,虽然以明朝做背景,但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背景没有直接关系,考查的重点仍然是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和运用已有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出正确合理判断的能力。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很显然不能得出选项A、B、C三种结论,故正确选项只能是D。

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文化史内容)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解析:本题所选材料表面上似乎与清朝的主要文学形式小说有关,与教材所学过的知识有些关联,但实际上考查的是清代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即清代除了儒学、佛教、道教仍然影响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之外,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对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价值取向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才是所选这段材料的本意。此题考查的仍然是阅读和准确理解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能对材料做出准确解读。首先排除D选项,世俗文化是个大概念,本题仅限于小说。A、B两项是陷阱,因材料有所涉及,最容易错选,但不是材料要表达的本意,应果断排除。最后,正确答案只能是C。

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文化史内容)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考点落在京剧脸谱上,与教材所学知识的关联度较大。但教材对京剧的介绍仅限于京剧的形成及意义,对京剧涉及到的许多专业知识并未深度介绍,更多的关于京剧的知识要靠学生课外阅读延伸获得。本题正确的判断要来自于京剧的知识,否则,很多学生只能是猜测。基于常识,选项A、C、D不符合逻辑,正确答案只能是B。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政治史内容)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晚清政府的外交,虽没有偏离教材所学知识,但在外国设立外交机构,并非教材的重点内容,完全基于学生已有的近代史知识和题干提供的新材料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教材知识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旧教材中有总理衙门设置)。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材料,分析判断的能力。要做出正判断,必须对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全面掌握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即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ABD三个选项,得出正确答案是C。(双基的重要性)

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政治史内容)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的史实,考点落在“减租减息”上。从命题的角度讲,也没有偏离教材,但材料中的“减租”却不是教材上讲的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的“减租减息”政策,要做出正确判断,得基于抗战时期国共合作抗日的大背景,但国共合作并不等于国民党完全赞同共产党的政策,或共产党完全同意国民党的主张,所以,国民党统治区湖北省的“减租”措施,并未得到国民党中央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国民党也不会改变其原有的政策。所以,正确答案只能选D,而ABC三项,不符合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实。(双基的重要性)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文化史内容)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话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虽属于中国现代史时段内的文化史内容,但和教材学习的中国现代史知识没有直接关联,完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时,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新中国”、“中央政府要求”、“文化部”等,可知正确答案是A。BCD不符合材料要求。32.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政治史内容)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解析:考查雅典民主制度,与教材所学知识联系密切。只要全面了解和理解雅典民主制度和运作程序。雅典民主制度由三大机构来落实实施: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议(常设机构,相当于政府)、陪审法庭(最高司法机关),民主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基于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理解,就可得出正确答案A。其它选项不符合材料设置的情景。(基础知识)33.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至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政治史内容)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美国独立后的政体之争,与教材所学知识密切关联,难度不大。只要熟悉美国独立战争后围绕着实行“邦联制”还是“联邦制”的争论及相关史实,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D。(基础知识)34.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政治史内容)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19世纪末期的德国历史,重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准确理解。题目难度中等。由相关史实可知,选项ABD不符合历史史实,故正确答案是C。(基础知识)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政治经济史内容)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把握和理解,难度中等,从史实可知,选项ACB和史实完全不符,正确答案只能是B.(基础知识)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试题评析]

考查知识点:该试题从选择的材料来看,似乎可以把考查的知识点归于必修三《文化史》的范围,考查的重要知识点落在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仔细阅读材料,你会发现命题者选择材料和设计这道题目的思路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此题目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因斯坦热这一历史现象作为切入点,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要求学生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导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屠杀的史实以及同一时期中国有识之士救亡图存、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探索、新文化运动、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如何重新认识和评价东西方文明等历史知识背景,来综合分析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当时的知识界对西方自然科学态度的变化进行评析。

考查能力要求:从审查试题的材料和设问可知,此题目考查学生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一是掌握知识层次。本题涉及的重要历史知识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世界历史方面: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19世纪西欧国家的两次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重要知识。另一方面是中国近代史知识:近代中华民族的危机,近代西方文明传入中国,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找强国富民之路,近代中国知识界关于东西文化的论战,近代中国著名的改革家和思想家梁启超等重要知识。二是整合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问题要求学生能整合近代世界史知识并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合近代中国史知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整合和理解近代中外历史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及评价历史现象,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具备了以上三个层次的的能力要求,本题所设计的问题就能做出符合题目要求解答。试题巧妙地把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学科方法与思维、情感价值观有机结合在一起,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整体史观、文明史观、多元史观的考查。

解析:学生在回答第40题第一问时,只要认真阅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即“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1917-1923年各国媒体宣传报道”,再与教材中所学知识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进步促进生产的发展,相对论的提出推动了20世纪的科学革命,大战结束后世界局势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等建立起联系,就能比较圆满的概括出答案要点。

学生作答第一问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学生的答案要点不全面,有的学生不能从整体世界历史的角度,而是分别从西方近代历史和中国近代史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如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科学民主。有的学生则不能紧扣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重要意义、一战后的和平环境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这样一些史实来回答问题,反映出学生整合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足。这一问题学生普遍都能得分,但很难得到满分,说明问题设计科学,有明显的区分度,考查的信度较好。

学生在回答第40题第二问时,要求考生对近代中国知识界对待西方科学的两种态度都要加以评析。评分标准要求考生评析时不能简单化,要层层深入,全面辩证地评析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态度。第一层次即“普遍欢迎,引进宣传”,绝大多数考生都能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加以评析;第二层次即“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弊端,多数考生也都能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认识到西方文明存在的问题,反思科学技术的进步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第三层次要求考生全面辨证地看待当时中国知识界一部分人对以科学为中心西方文明的质疑,即他们否定西方以科学为中心的文明发展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们过高的估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这两者是不能完全等同的),不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反而助长了中国知识界的守旧思想,因而有其片面性和不合理性。

学生作答第二问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评析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两种态度,这本来是一道出得很好的开放式的题目,留给考生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很大,评分标准也较灵活。但相当多的考生不会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问题,看待问题往往简单化、绝对化,有的考生只评析了“普遍欢迎,引进宣传”或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一种态度,不会全面地、更不会层层深入地来评析否定西方科学这种态度中的合理之处和片面性。因而该题得高分的学生较少。审题普遍不能达到问题设计的要求,无法按照问题的逻辑层次逐层按要求作答。有的学生只回答一种态度,只对一种态度作评析,评析时只分析积极影响,不分析消极影响。有的学生两种态度都作了评析,但评析都不全面;其次,学生答题不能紧扣所学知识如新文化运动、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和和碰撞、对东西方文化的合理认识等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最后,更多的学生达不到参考答案评析部分所要求的思想高度和思维深度。说明学生在整合历史知识,从多角度认识和评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思维能力明显不足,必须加强指导和训练。

这一问题同样的状况和第一问相似,学生普遍都能得分,但很难每一个层次都得到满分,说明问题设计科学,有明显的区分度,考查的信度较好。总体来说,本题的第一问难度不大,第二问要求较高。本题学生得分的峰值分为16-18之间,约占考生的60%左右,20分以上的考生只占9%左右,优秀率明显偏低。参考答案:通过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简要概括出材料的四个核心要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未引起西方学者的重视;(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爱因斯坦的理论得到英国科学家的证实,其重要价值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重视和追捧;(3)中国知识界重视和宣传爱因斯坦学说;(4)中国知识界质疑西方“科学中心”的文明发展模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相关背景知识,选择组织答案。

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原因: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日益显现,人们日益重视科学技术;爱因斯坦的理论在一战后得到证实;一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爱因斯坦理论的重要价值越来越重要;大战结束后的和平环境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相对论带动了二十世纪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革命,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8分)问题(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参考答案:态度一:高度重视,积极引进和宣传。评析:是近代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的结果,有利于西方自然学科在中国的传播和大众科学知识的普及,但存在着迷信西方科学,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6分)态度二:“质疑”西方“以科学为中心”的文明。评析:近代西方文明暴露出的侵略成性和一战的野蛮屠杀,使人们怀疑科学技术作用;这样的反思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助于思考科技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但把西方文明与科学技术等同,过高估计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利于正确认识东西方文明,不利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会导致思想更加保守。(11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试题评析]

这是一道选材和设计新颖题目。本题提供了三张图片和少量的文字材料,三张图片分别是: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太和殿,自十八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的王宫白金汉宫,英国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答题范围有严格的限制,即从建筑和政治的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而不是泛泛的比较中英两国近代历史。考查知识点:本题考点属必修一政治史模块中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建立”这两个专题的内容,考查的重点落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演变”和“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这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上,问题源于教材,但立意和能力要求又高于教材。

考查能力要求: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要求和人文精神。要圆满地做出答案,学生需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一是相关知识,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及演变的相关知识,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演变的相关知识;二是从多角度和多种材料(包括图片资料)获取历史信息和解读、加工、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三是比较、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问题解析]

根据以上对本题考查学生能力要求的分析,学生答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图片,并从图片中准确解读出有用的信息,即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太和殿高大雄伟,白金汉宫威严,唐宁街10号的平实朴素;然后再结合中国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以及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相关史实加以解读,进一步提取出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特点,例如中国皇权至上,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地位尊贵以及首相(即责任内阁制)的民主政治等;还可以从近代以来中英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多种角度进行拓展性的评述。

[参考答案](1)太和殿设计雄伟、高大、威严,反映中国皇权至高无上,唯我独尊;英国白金汉宫庄严、肃穆、豪华,反映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但仍然保留尊严,受国民敬重;首相官邸平实朴素、大众化,反映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向人民负责,主权在民。(2)中国皇宫建筑风格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的建筑风格则转向平民化、大众化,说明近代英国民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3)今天,故宫、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都向平民和游客开放,一方面是政治文明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也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能够从建筑的象征角度对中英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并符合史实,即中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