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2年重庆市布鲁氏菌病疫情及流行趋势分析_第1页
2005-2012年重庆市布鲁氏菌病疫情及流行趋势分析_第2页
2005-2012年重庆市布鲁氏菌病疫情及流行趋势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2012年重庆市布鲁氏菌病疫情及流行趋势分析

布鲁氏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类疾病。其传播和传播受到生产、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严重危及人类健康,阻碍动物和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影响经济和贸易。重庆市最早于1905年由Boone对本病作正式报道。近年来,我国布鲁氏菌病疫情持续增高,在北方畜牧养殖大省呈高发态势,2012年全国报告病例39515例,报告病例数仍以传统养殖区内蒙古、黑龙江、山西、河北及新疆为主,并随牛羊的流动向南方非流行省份进一步扩散。为及时发现全市的布鲁氏菌病疫情,掌握疫情动态,重庆市于2005年开始实施监测,现就我市的布鲁氏菌病疫情和流行趋势进行分析。1血样、微生物指标检测选择交通、商业发达,畜牧饲养量较大,存在布鲁氏菌病流行的危险因素的区域,2005-2008年选择彭水县,2009年因经费原因中断监测1年,2010年选择荣昌县,2011年选择荣昌、长寿、垫江3个区县,2012年选择荣昌、长春、垫江、合川、渝北共5个区县开展监测。每个监测县,选择4个乡(镇)作为固定监测点,其他乡(镇)随机抽选1/3作为非固定点开展监测工作。对7~60岁与牲畜及畜产品有接触的重点人群,如兽医、饲养员、接羔员、育羔员和皮毛、乳肉加工人员以及与种畜和阳性畜有接触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以上每种职业随机选择5~10人抽取血样,总数不低于200人。对采集的血样,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筛查,血清阳性者再进行试管凝集试验(SAT),试管凝集试验阳性者再进行临床症状检查。具体操作及病例的判断按《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执行。重庆地区饲养畜种以猪、奶牛、山羊、肉牛为主,近年来奶牛、山羊饲养量有较大增长,外地引种主要为奶牛。畜间疫情收集重庆市畜牧部门2008-2012年期间的畜间感染布鲁氏菌的情况,畜间布鲁氏菌感染采用SAT检测。采用SAS9.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趋势分析采用χ2趋势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血清学检测指标共调查重点职业人群18521人,其中男性11900人,女性6621人;调查人群以畜牧饲养人员、兽医、屠宰人员为主,分别占57.64%、12.58%、10.06%(表1)。调查人员均接触过牛或猪等动物;接触年限少则0.20年,最多长达60年。调查中未发现符合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的临床症状、体征的病例。共采集重点人群3727份血样,确诊阳性血清35份,血清学阳性率为0.94%;以2011、2012年血清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52%、1.40%(表2)。随着年份的增加,阳性率呈上升趋势(χ趋势2=14.04,P<0.01)。对SAT确诊阳性血样均进行血培养,仅2011年1例生长,经分子生物学实验、生化、免疫等实验鉴定为布鲁氏菌牛种变异株。血清学检测的3727人中,男性2677人,阳性31人,阳性率为1.16%;女性1050人,阳性4人,阳性率为0.38%;性别间血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P<0.05)。阳性者分布于25~65岁之间,以青壮年为主。职业分布以奶牛饲养员的感染率最高2.31%(31/1341),其次为兽医0.31%(3/961),屠宰人员0.14%(1/731),其他职业未检出阳性;不同职业间血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1),饲养员阳性率高于其他职业(表3)。共调查68181头牲畜,血清阳性564头,血清阳性率为0.83%,所检测出阳性畜均为奶牛,以2012年为最高(1.83%),2009年最低(0.01%)。随着年份的增加,畜间布鲁氏菌病感染率呈上升趋势(χ趋势2=453.49,P<0.01;表4)。3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布鲁氏菌病是人兽共患的变态反应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染疫家畜及其制品而感染。本次调查显示,重庆市畜间布鲁氏菌病感染率从2008年的0.18%上升到2012年的1.83%,随着年份的增加,感染率不断上升,所有感染畜种均为奶牛,提示重庆市畜间布鲁氏菌病感染不断加重,其监测数据与全国总体情况基本一致。人间病情调查结果表明,重点人群感染出现在2011年以后,而且随着年份的增加,感染率呈上升趋势,这与畜间感染基本一致,2010年前畜间感染较低,未发现人间感染者,表明感染的风险较低,2011年后畜间感染率出现较快上升,人间感染率同步出现较大增长。本次调查发现,重庆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感染率为0.94%,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职业以奶牛养殖为主,年龄以青壮年为主。这主要与布鲁氏菌病感染特征有关,重庆市畜间布鲁氏菌病主要传染源来自奶牛,奶牛养殖人员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接触奶牛的机会较多,感染者所接触畜种与畜间疫情调查情况相符,其感染率呈职业化特点明显,感染者职业分布及传染源与南方省市监测情况基本一致。另外兽医感染率也高达0.31%,亦不容忽视。因此,应加强重点对象的监测,及时发现疫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奶需求量的增长,重庆三峡建坝后库区后靠移民从农业向畜牧养殖的产业转移,特别是规模化饲养的大量出现,肉牛、奶牛、羊饲养量有较大增长,将引进大量的牲畜,牲畜交易频繁将引起布鲁氏菌病疫情上升。我市一直是布鲁氏菌病非流行区,养殖人员,甚至管理人群对布鲁氏菌病防病经验和意识不足,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和监测工作易造成布鲁氏菌病的蔓延。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遏制布鲁氏菌病疫情上升的根本措施,对重点人群用健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