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聚光韵》看早期寒韵的钝锐分化_第1页
从《聚光韵》看早期寒韵的钝锐分化_第2页
从《聚光韵》看早期寒韵的钝锐分化_第3页
从《聚光韵》看早期寒韵的钝锐分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聚光韵》看早期寒韵的钝锐分化

与押韵相比,押韵和开元音乐韵节中存在小押韵组合的现象,这一现象主要存在于真髓、楚韵和真髓(真髓押韵系统)。相思、痛月(欣文押韵系统);干旱缓慢,翰换(寒桓韵系);仇恨(灵魂的痕迹);歌歌(歌歌集)等押韵有开启和开启的一般关系。这是《集韵》和《广韵》音系上的一个重要分歧。王力先生首先对《集韵》转移小韵的现象作了归纳467-468,此后很多学者注意到《集韵》的这一特点并进行了研究①。邵荣芬先生结合现代方言情况,探讨了《集韵》小韵开合混置的原因,指出:《集韵》魂韵系端、精组字移入痕韵系,与西南、江淮和吴语一些方言魂韵系端、精组字读成开口之类的现象一致;歌韵系端、精组字移入戈韵系,与北方和中原地区很多方言歌韵系端、精组字读作合口uo或的现象一致。魂痕韵系和歌戈韵系的开合混置是《集韵》编者“受方言影响无意中措置的结果”。此观点已为许多学者接受。对于《集韵》寒韵系部分小韵移入合口桓韵的现象,邵先生认为可能是受闽广地区一些方言的影响,但他同时指出:现代方言寒韵系读合口现象的分布地域与《集韵》编者的里籍不合。所以他把寒桓韵系的开合混置单独列为一类,表示存疑399-404。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察寒桓韵在相关历史文献中的表现,并结合现代方言的情况,探讨《集韵》寒桓韵系小韵开合混置所反映的语音性质。《集韵》寒桓韵系的开合混置主要存在于上、去声,《广韵》旱、翰韵的部分小韵分别被转移到合口缓、换韵,上声旱韵移入缓韵的小韵8个,去声翰韵移入换韵的小韵9个。具体情况如下:寒桓韵系的转移小韵基本为舌齿音端、精组小韵,与魂痕韵系和歌戈韵系转移小韵的范围一致。邵荣芬先生已经发现了这一点,并指出“这种基本有规律的现象似非出于偶然”400。寒桓韵系小韵转移以后,开口旱韵和翰韵仅保留喉牙音声母小韵,缓韵和换韵由合口韵成为开合兼具的韵。《广韵》旱韵和翰韵在《集韵》中的分化情况如下表所示:另外,寒韵系端、精组小韵移入桓韵系以后,与原来桓韵系端、精组小韵不合并,如《集韵》缓韵“散”与“算”、“但”与“断”仍分两小韵,换韵“贊”与“鑽”、“旦”与“锻”、“烂”与“乱”等小韵仍存在对立。这些小韵由开口旱、韵转入合口缓、换韵以后,反切下字也没有作相应的改变。邵荣芬先生从具体音值的开合口出发,探讨《集韵》寒桓韵系转移小韵的方言依据。他提出:现代方言中寒桓韵系开合有两种相反的变化,一种是合口桓韵系读开口,如湖北很多方言合口“段”、“乱”、“算”等字读开口-an韵;另一种是开口寒韵系变合口,闽广地区建瓯、潮州、厦门等地方言有此现象,如:“伞”建瓯(阴上),厦门白话音及潮州音(阴去);“烂”建瓯(阳去),厦门及潮州白话音(阳去)等等。他认为建瓯、潮州、厦门等地的情况与《集韵》相合,寒桓韵系的开合混置可能是受这些方言的影响。但是他又指出《集韵》的编者并无闽广籍人,寒韵系读合口的分布地域与《集韵》编者的里籍有矛盾401。实际上,建瓯、潮州、厦门等地方言读作合口的并不限于“伞”、“烂”等寒韵舌齿音字,喉牙音字也有此现象。请看下表(斜线前为白读音,斜线后为文读音①):寒韵喉牙音字“肝、看、寒、安”等和舌齿音字“伞、烂、單、餐”等在建瓯、潮州、厦门方言中都有读合口的表现。读合口是整个寒韵白读音的特征,寒韵因此与山摄二等韵形成对立。《广韵》寒韵字在这些方言中并没有像《集韵》那样依声母不同分为两韵。如果认为开口旱、翰韵舌齿音字移入合口缓、换韵是受建瓯、潮州、厦门方言的影响所致,就无法解释何以喉牙音字不受影响。因此,从音韵结构上看,《集韵》寒桓韵系开合混置并非受建瓯、潮州、厦门等地方言影响所致。从音类分合上看,《集韵》寒桓韵系小韵迁移反映的是寒韵韵母依声母钝/锐分化的现象。钝音性(grave)/锐音性(acute)是雅可布逊和哈勒音系学的区别性特征之一,齿龈音(端系)属于锐音,软腭音(见系)属于钝音,韵母依声母的钝/锐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在汉语音韵史上是很常见的。现代方言中,寒韵锐钝分化的现象主要分布于吴、粤、赣、客语及属于江淮官话的通泰方言中。郑张尚芳先生指出:《切韵》寒、覃、谈三韵在现代各官话方言中常并成一个韵,都读an或。这与曾梗摄洪音混为一类一样,是现代官话的又一重要的韵系特征。而东南各方言中除新湘语、徽语、福州闽语外,很少如此。尤其是寒韵钝音(见系字)粤客赣语都是后高化而趋向on了,从上海到温州的沿海吴语更是再前化为,这跟an或形成鲜明的对比173-175。这些方言寒韵钝锐分韵的一般情况是:寒韵喉牙音字受声母影响主元音后高化、圆唇化,与桓韵主元音合流;舌齿音字读前不圆唇元音,与山摄二等主元音合流。寒韵韵母的分化是以声母为条件的,这是中古以后发生的条件音变,分化的时间不太长。《集韵》寒桓韵系的小韵迁移与方言中寒韵钝锐分化的现象有密切联系,反映的可能就是这种音变。如果仅从是否具有合口介音u的角度观察《集韵》寒桓韵系的转移小韵现象,就无法找到现代方言的依据,也不能解释合口缓、换韵两组舌尖音字的对立。寒韵依声母锐钝分韵的现象在宋代其他文献中也有所反映。北宋初邵雍的《皇极经世·声音倡和图》十二音图把寒韵钝音“安”字列在“开”行(一等),而寒韵锐音“丹”字与山摄二等“山”字都列入“发”行(二等)。另外覃韵的“贪、覃、南”和谈韵“三”等字也列入“发”行(二等)。寒韵钝音字与锐音字不同等。雅洪托夫首先发现这个现象,他指出,这种现象与《切韵》不同,却和现代临川、梅县、广州、无锡、温州等地方言相符。他据此认为:在邵雍的方言中一等寒韵的在舌尖声母后变成了an,与二等韵母合流。并认为邵雍的方言“部分地跟某些南方方言很接近”193-194。郑张尚芳先生也发现了邵雍图的这个现象,他认为:“这似乎表示当时的汴洛音已出现了寒覃谈韵按声母锐钝分化的现象,但后来的官话却没有依此方向发展。”173-175《集韵》和《声音唱和图》这两种时代和地域相近的材料在寒韵锐钝分韵上呈现出一致性,很值得深入研究①。中古后期山摄一二等主元音开始合流,由于山摄一二等舌尖音端系字互补,二等韵没有端系字,一等寒韵的端系字可能率先与二等合流;而同时寒韵舌根音字受声母的影响后高化、圆唇化,与山摄二等主元音保持对立,这样造成山摄一等锐钝音字的分化。这就是吴语等东南方言的对立格局,早期中原地区的共同语也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共同语开口二等喉牙音字产生i介音,山摄一二等喉牙音字的对立由主元音的不同转移到i介音的有无上,山摄一二等的主元音最终合流。郑张尚芳先生曾指出:在宋室南迁造成的深受汴梁音影响的杭州方言中,“安肝丹散难、暗感贪潭南、蚶柑谈三蓝”等都读E,显现的也是后世官话的特征,在吴语中显得特殊193-194。杭州话咸、山摄一等锐钝不分韵,这与咸、山摄开口二等喉牙音字有i介音有关。杭州话见系开口二等字大致上没有文白异读,只有相当与太湖片吴语文读音的读法,就是有i介音的读法2。可以推测,两宋之际中原地区方言已经是这样的格局,咸、山摄一二等主元音合流,二等喉牙音字有i介音。现代官话方言咸、山摄舒声基本没有分化的痕迹,但咸、山摄舒声入声锐钝音分韵却是很普遍的现象,舒、入声的不平行演变也暗示官话历史上咸、山摄舒声也曾发生过锐钝分韵的现象。下表列出几种方言山摄的读音情况,它们分别代表了山摄一二等韵主元音合流的不同阶段。海门方言是较保守的吴语,寒韵钝锐不分韵,整体与二等删、山韵主元音对立;苏州话寒韵舌齿音字主元音与删、山韵合流,喉牙音字与桓韵主元音合流,但寒、桓韵喉牙音字仍保留开合口的区别;无锡与苏州的情况基本相同,只是寒、桓韵喉牙音开合口的对立消失,“肝”=“官”ko;镇江寒韵主元音全面与二等合流,但是桓韵独立,与《中原音韵》的“桓欢”韵相当;南京则与大多数官话方言一样,山摄一二等主元音完全合流。从文献材料看,至迟到明代,寒韵钝锐分韵已经是以吴语为代表的部分南方方言的特征。明初《洪武正韵》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寒韵钝锐分韵的现象,《洪武正韵》将《广韵》寒韵舌齿音字与二等删、山韵合并为新的删韵,寒韵喉牙音字与桓韵字合并为新的寒韵,上声旱韵、去声翰韵、入声曷韵也都如此②。《洪武正韵》“凡例”第一条中特别提出:“挑出‘元’字等入先韵,‘翻’字、‘残’字等入删韵”,由此可见寒韵一分为二是《洪武正韵》编纂者有意的安排。邵荣芬47、宁忌浮59-61等先生都发现了《洪武正韵》的这一现象。《洪武正韵》序中说到它的编纂原则是“壹以中原雅音为定”,但是同时期反映中原语音的韵书,如《中原音韵》、《韵略易通》等,都没有寒韵锐钝分韵的现象。宁忌浮先生结合现代苏州、常熟、嘉兴、金华、温州、南通、南昌等方言的情况,认为《洪武正韵》“残”“寒”分韵的依据是吴语,赣语和通泰方言在寒韵锐钝分韵上表现出与吴语的一致性59-61。十五世纪朝鲜《洪武正韵译训》(刊行于1455年)是根据《洪武正韵》编写的韵书,其“正音”系统与《洪武正韵》音系一致,寒韵钝音字韵母,而寒韵锐音字韵母为-an。“俗音”反映的是十五世纪的“中国时音”,寒韵锐钝不分韵,韵母都是-an。十六世纪朝鲜学者崔世珍所作《老乞大谚解》(刊行于1507-1517年间)的左音和右音寒韵锐钝不分韵,韵母一律是-an。刊行于1795年的《重刊老乞大谚解》左音又恢复了《洪武正韵译训》“正音”系统寒韵锐钝音字的分别,这也是它整体上保守性的一个体现。寒韵锐钝分韵是明清时期吴语区韵图的一大特征。明末昆山人王应电《声韵会通》(1540年)山咸摄一等寒、谈韵分化,寒、谈韵舌齿音与同摄二等韵为一类,其他喉牙音字为一类157-158。安徽广德人濮阳涞《元声韵学大成》(1578年)是以吴方言为基础编写的韵书,其中寒韵、谈韵的舌齿音分别与山韵、咸韵的舌齿音合流,而喉牙音不合27-29。清代宁波人仇廷模《古今韵表新编》(成书于1725年之前)基本上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宁波音系,其中寒韵舌齿音字与山摄开口二等韵合流,喉牙音字与合口一等韵合流167。这些材料山摄寒、桓、删、山韵的分合格局与《洪武正韵》基本一致。另外,明代北方地区有些音韵材料也存在寒韵锐钝分韵的现象,多是承袭《洪武正韵》而来。明代河南宁陵人吕坤《交泰韵》(1603年)寒、删、先二韵对立,寒韵只留下喉牙音字,舌齿音字则归入删韵,与《洪武正韵》一致,当是承袭《洪武正韵》而来,在表现吕坤本人实际语音的《续小儿语》中,寒、删、先诸韵部都已经合流39-41。《集韵》寒桓韵系小韵迁移与《声音唱和图》“安”、“丹”分等都与寒韵锐钝分韵的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