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灰高僧鸟类生态习性调查_第1页
南充市灰高僧鸟类生态习性调查_第2页
南充市灰高僧鸟类生态习性调查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充市灰高僧鸟类生态习性调查

灰虫是属于膜虫科的一项工作。在中国北方,它是夏天的鸟。冬天,他通过华北向江苏、四川和其他省份的南部进军。灰椋鸟是四川盆地中冬季的常见鸟,但迄今还未见有关四川盆地灰椋鸟生态的研究报道。为此作者于2004年11月~2005年5月,在南充市郊区对灰椋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农田群落植被类型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嘉陵江中游(30°41′~30°51′N,106°01′~106°07′E)。面积约为112km2。丘陵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余为平坝,海拔273~590m。系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17.6℃,1月均温6.6℃,7月均温27.8℃;无霜期300d左右。近十年来,由于农田的扩大、城市的发展,原始的常绿阔叶林已被彻底破坏,次生的植被类型有柏木林、马尾松林、竹林、次生灌木和草坡。冬季市郊农田以冬水田、小麦、油菜为主,此外还有较大面积的蔬菜基地和以柑橘、枇把为主的果园。市区内的公园、校园和街道两旁的绿化率较高。主要绿化树种有樟(Cinnamomuncampnora)、二球悬铃木(Platanusacerifolia)、黄葛树(Ficuslacor)、垂柳(Salixbabylonica)、慈竹(Sinocalamusaffiuis)、银桦(Grevillearobusta)、象牙红(Erythinacorallodendron)、女贞(Ligustrumlucidam)等。年均降水量1054.5mm,土质肥沃,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自然条件优越,是鸟类生活、繁殖、越冬的良好场所。2灰景鸟群调查根据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教研室历年观察记录,在灰椋鸟到来前和即将迁离前采用栖息地定点观察的方法,记录其迁到和迁离的确切时间。采用样带调查法对南充市及郊区灰椋鸟的种群数量和密度、栖息地进行调查。样带在1∶50000的地形图上随机布设,共布设样线22条(其中城区10条,郊区12条),每条样带长为3km。调查时用GPS在实地找到样带的起点,并用GPS引导至终点;用熊猫牌8×30的双筒望远镜观察样带中心线两侧各100m范围内灰椋鸟的数量及栖息地。调查时间为07∶30至10∶30或15∶00至18∶00,雾大时在10∶00至13∶00进行调查。灰椋鸟种群密度用计算公式:D=∑k=1nik/∑ksi∑k=1nik/∑ksinik为第k次调查样带i中的灰椋鸟数,si为样带i的面积,k为调查次数在市郊选择了两个较大的灰椋鸟群(2005H1、2005H2),用扫描观察法和取样观察法,每隔1周用8×30的熊猫牌望远镜进行1次全天(06∶00~18∶00)观察。取样观察时间为10min,5min间歇,1h采样4次。观察记录灰椋鸟的各种活动状况与活动节律。在数据处理时,将在树上停息视为休息,而采食、饮水、行走、飞行、梳理羽毛、鸣叫、洗澡、排粪、争斗等视为活动。灰椋鸟早晨鸣叫、出林、黄昏返林、鸣叫停止的光强用TES-1339型照度计测量。灰椋鸟的食性采用望远镜直接观察法进行观察。3结果3.1首次出现灰景鸟2004年11月10日,在市郊白塔公园附近第一次观察到灰椋鸟,约20余只停息在杨树上。11月18日傍晚,在市郊首次见到200余只的大群灰椋鸟。2005年春,对编号为2005Z1和2005Z2的两个大群跟踪观察发现,灰椋鸟的迁离是分批进行的,最早迁离时间为4月1日,在南充市郊区最后见到灰椋鸟的时间是4月29日。3.2灰景鸟集体性调查2004年11月~2005年4月,在南充市区随机布设了10条样带,在郊区布设了12条样带,每条样带每月调查一次,以了解灰椋鸟的集群状况和种群密度,野外调查结果见表1。白天,灰椋鸟在市郊多集成15~60只左右的群体活动,野外见到的最小群体仅有2只;黄昏时分,在夜宿地往往集成大群,笔者见到的最大群体为410只左右。灰椋鸟在南充市郊的种群密度为26.67只/km2。3.3灰嘴唇鸟类在木林的食物组成根据野外观察,可将南充市郊区的灰椋鸟的栖息地划分为夜宿地、休息隐蔽地、取食地、饮水地。夜宿地是灰椋鸟夜晚休息的栖息地。调查表明灰椋鸟在南充市郊以较大的慈竹林作为夜宿地。市郊4处灰椋鸟较为典型的夜宿地的状况见表2。休息隐蔽地是灰椋鸟白天活动时作为隐蔽和休息的场所。根据观察,在南充市郊区灰椋鸟多以农田周围小面积的杨树(Populussp.)林、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林、桤木(Alnuscremastogyne)林和农村民居附近较高大的乔木如皂角树(Gleditsiatriacanthos)、黄连木(Chinensisbunge)、黄葛树、杨树、柳树、剌槐、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法国梧桐(Platanusorientalis)等作为休息隐蔽地。有时中午时分也见其成群进入竹林隐蔽休息或停息在苗圃、菜地边枝叶较茂密的灌木林中。灰椋鸟在南充市郊区的觅食地有菜地、桑园、麦田、冬水田、苗圃、果园、河边草地、池塘边、居民区周围的拉圾堆和污水沟、工厂和学校食堂附近。灰椋鸟在南充市郊区取食很杂,据不完全统计它们取食的食物有:蚯蚓、蝗虫、鳞翅目昆虫、鞘翅目昆虫;刺槐、酸模(RumexacetosaL)、四川婆婆纳(Veronicaszechuanica)、匙叶鼠麴草(Gnaphaliumpensylvanicum)、早熟禾(PoaannuaLinn)、油菜(Brassicanapusssp)以及上海青、青菜、甜菜、大白菜、菠菜和蔬菜的嫩叶;挂在果树上的橘子、广柑;人们丢弃的生猪肉和牛肉渣、米饭粒、馒头、苹果、橘子、烤红薯皮、烂菜叶、盒饭里的剩饭菜。3.45年7月至5月灰景鸟夜宿地活动根据野外观察数据,将2005H1、2005H2两群灰椋鸟的日活动频率以半个小时统计,综合绘制成活动节律曲线(图1)。由图1可见南充市郊区灰椋鸟的日活动活动节律有3个明显高峰,分别出现在晨昏和上午09∶00左右。灰椋鸟冬天早晨07∶30左右在夜宿的竹林里开始鸣叫即出现第一活动高峰,鸣叫持续大约15min,然后分批飞出竹林,落在夜宿地附近(最近40m,最远270m)高大的乔木上,又开始鸣叫,中间有3~5min停止鸣叫的静息时间,约6~10min后成小群分批飞往觅食地,上午09∶00左右是其取食的高峰期。白天活动的低谷出现在12∶00~14:30。14∶30以后灰椋鸟的活动加强,17∶00左右灰椋鸟开始返回夜宿地,到18∶00~19∶00再次达到活动高峰,19∶00分批进入夜宿地。进入夜宿地后嘈杂的鸣叫声持续约5~10min,之后鸣声有短暂的停息,这样反复2~3次后鸣声减弱,灰椋鸟进入夜间休息。经观察,2005年1月至3月,南充市郊区灰椋鸟清晨的鸣叫、飞出夜宿地、飞出觅食的时间随着春天的到来而不断的提前;返回和进林时间,却不断的向后延。天气对鸣叫时间、飞出夜宿地时间影响很小,但对觅食开始时间影响较大明显,大雾天觅食可推迟到08∶20才开始。4灰景鸟对蔬菜的危害性根据观察,灰椋鸟在南充市郊为杂食性鸟类,它们在农田、苗圃、果园中捕食鳞翅目昆虫对农业生产有益;但冬季它们也常在莱地里啄食蔬菜叶,因此菜农们经常驱赶它们。初春,随着菜地中农药使用量的增加,灰椋鸟的取食地发生改变,多到江边的杂草地取食,菜地里几乎见不到它们的踪迹。近距离观察发现,灰椋鸟在菜地中啄食的多是蔬菜外面的老叶,因此灰椋鸟对蔬菜生产造成的危害是很轻微的。根据西华师范大学动物教研室的历史记录,20世纪90年代以前,灰椋鸟在南充市城区的公园、学校内很常见,北湖公园和西华师大校园内常有灰椋鸟夜宿。但本次调查在南充市城区里却没有见到灰椋鸟,究其原因可能是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