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的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_第1页
基于文献的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_第2页
基于文献的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_第3页
基于文献的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文献的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中的内容物引起的食管粘膜损伤。显微镜下,证实食管远侧粘膜损伤。这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和多样疾病。《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本病称为“食管瘅”。中医药在改善症状、抑制反流、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显示了良好的疗效。由于对RE中医证候及辨证基本规律缺乏统一的认识,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降低了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及可信度。本研究借鉴循证医学理念和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国内有关中医药治疗RE并涉及中医证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和评价,探索RE证候分布的客观规律,以期为该病辨证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和可行的研究思路,为下一步开展横断面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和方法1.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研究数据库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年-2011年),万方数据库(1998年-2011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重庆维普,1989年-2011年)所收集的有关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研究的文献。截止时间为2011年9月。2.选择基准2.1辨证分型文献(1)文献中对象须经内镜明确RE诊断;(2)有关中医治疗RE涉及辨证分型的文献,包括专家经验、病例报告、病例对照研究、辨证中药治疗、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3)文献中须有明确的证候分型、各分型例数记载等;包括对某单一证型的研究。2.2慢性慢性疾病排除研究病例中合并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食管裂孔疝、贲门失弛缓综合征、胆囊系统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上消化道肿瘤以及梗阻、消化道手术史、腹部手术等器质性病变的文献。3.方法3.1反流性食管炎由2名作者独立检索。(1)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检索条件:(标题:中医or证)and(缺省:反流性食管炎or吐酸or食管瘅);(2)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标准检索:主题:“反流性食管炎”,二次检索“中医”or“证”;(3)万方数据库:检索词“反流性食管炎”,二次检索关键词“中医”or“证”;(4)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检索式:(题名或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瘅)×(中医+证)。3.2文献筛选和资料补录(1)下载全部文献,导入Noteexpress软件,进行文献查重、管理和分析;(2)无全文收入者,进行手工检索补录;(3)对于同一研究从不同角度发表的文章,只选择其中1篇;对于一稿多投或同一作者发表的临床资料完全相同的数篇文章,只纳入1篇;同一研究单位资料来源相同,分析后予以整合;对于综述性文献,参考其参考文献。(4)对于作者不同、单位不同,但文献内容数据相似的文章,与文章作者联系确认。3.3名词语法规范方法3.4数据处理和严格管理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将最终数据导入SPSS18.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的结果2.中医病因病位由此可见,RE证候类型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主要病位在胃、肝、脾,病性以实证为主,存在虚实夹杂和单纯虚证;病性证素中,实证证素以热、气滞、湿为主,虚证证素以阳虚、阴虚多见。讨论1.气营养性气上,兼见“肝郁化热”以和胃由此可见,RE病机多由肝气郁结,胃气不和而发。其中有偏寒、偏热和寒热错杂之不同。属热者,多由肝郁化热而致;属寒者,可因寒邪犯胃,或素体脾胃虚寒而成;饮食停滞而泛酸噫腐者,为食伤脾胃之故。本研究得出RE证候类型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最为多见,主病位在胃、肝、脾,病性以实证为主,寒热有别,热多寒少,这与古代文献的论述和目前采用临床横断面研究得出的RE证候分布规律基本一致。2.re的辨证论治3.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有研究者将胃食管反流病与RE混为一谈,须明确RE只是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类型之一。对于其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如采取病证结合为切入点,应确定为哪种疾病。(2)研究RE的中医证候特点,须排除其他疾病干扰。目前临床上对本病辨证出现多种证型,原因可能是有些分型不单纯是RE,还包括了其合并疾病的证候,如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食管裂孔疝、胆道系统疾病等其它消化系统疾病。因此,本研究采取了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尽可能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减小研究结果的偏倚。这也要求在今后进行的前瞻性研究中,规范研究方法,减少系统误差。(3)目前本病的中医证候名称和诊断标准没有规范,虽已在2009年制订了“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草案)”,但属专家意见共识,缺乏循证医学支持,故普及采纳率不高,且未明确将RE证型从胃食管反流病中单独列出。目前文献对于RE中医临床各型症状描述、计量分析并不多,发表文章证型判断多依靠临床经验,主观性较大。中医病、证和症状的规范,是实现中医学标准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建立规范化的证候诊断标准是证候深入研究和多中心协作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文献研究是证候研究的基础,从文献中挖掘证候信息,可为今后开展RE的前瞻性证候研究提供依据。因此,从病证结合入手,采取大规模临床横断面调查,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取证候要素,分析临床研究结果,是建立RE证候诊断标准体系的关键。3.3.1证型规范化: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2004》和《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的相关内容,将内涵相同但表述不同的中医证候名称规范成统一的名称,编写《RE证候文献数据整理规范》。3.3.2证候要素拆分:根据《中医诊断学》相关内容分析证候的含义,并参考证候要素的相关文献,对文献中原始证候类型分解为证候要素,包括病位要素和病性要素2类。例如:“脾胃湿热”分解为:脾、胃、湿、热4个证候要素。对于不能确定的证候拆分,请教课题组内3-5名专家后予以定夺。各数据库检索文章数分别为CBM123篇,CNKI255篇,万方数据库201篇,VIP204篇,总计783篇;经查重,筛选与评价,最终纳入文献37篇,报道病例数3078例。见表1-表2。37篇文献报道证型26种,在3078例患者中,996(32.36%)例为肝胃郁热证,832(27.03%)为肝胃不和证,其余证型分布不均;2639(85.74%)例为实证,329(10.69%)例为虚证,110(3.57%)例为虚实夹杂证。提取RE证候要素16个,其中病位因素5个,病性因素11个。RE临床主要表现为反酸、烧心、嗳气,临床上有寒热之别,肝胃之分。《黄帝内经·素问》云:“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刘完素承袭《素问》对酸为热证之识,认为“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乎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是以肝热则口酸”。李东垣却说:“酸者,收气也,西方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实,故用热剂泻其子,以泻肺之实。若以病机之法,作热攻之,误矣。杂病醋心,浊气不降,欲为中满,寒药岂能治乎”。一主乎热,一言其寒,两者看似相背,实则论述了RE病因的2个方面。故高鼓峰在《医家心法·吞酸》中指出:“凡是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为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水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也,或吞酸或吐酸也。又有饮食太过,胃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