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贿赂犯罪的完善_第1页
论我国贿赂犯罪的完善_第2页
论我国贿赂犯罪的完善_第3页
论我国贿赂犯罪的完善_第4页
论我国贿赂犯罪的完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贿赂犯罪的完善

通过比较中国刑法和联合国反腐败条约(以下简称《公约》)的规定,比较对象集中在关于《公约》的许多规定上,但与《公约》和国外刑法的规定相比,这一点很少。我们认为,《公约》规定关注于腐败犯罪的犯罪设计,而对相应的刑罚适用并没有限制。所以在参照《公约》规定的同时,也对比一下外国刑法(典)规定,应是有利于较为全面地完善我国刑法规定。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我国行贿犯罪立法的不足及修改进行比较分析。一、与罪的规定进行比较1.行贿罪的适用条件《公约》对行贿犯罪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规范,在其第15条、16条、18条和21条中均规定有行贿犯罪的内容。具体地说,其罪名分别是:第15条第1款第1项规定的对本国公职人员行贿罪、第16条第1款第1项规定的对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第18条第1款第1项规定的对有交易影响力人员行贿罪以及第21条第1款第1项规定的对私营部门工作人员行贿罪。《公约》第26条还规定了“各缔约国均应当采取符合其法律原则的必要措施,确定法人参与本公约确立的犯罪应当承担的责任……”等内容,表明《公约》认同那些承认法人犯罪的国家可以规定单位行贿犯罪和对单位行贿犯罪。2.大利刑法典的规定从德国刑法典的规定看,其在“针对竞争的犯罪行为”中第299条规定了业务交往中的赠贿罪;“职务中的犯罪行为”中第333条和第334条分别规定了提供利益罪和赠贿罪。从日本刑法典的规定看,其在“渎职罪”中第198条规定了行贿罪(不过《日本改正刑法草案》已经把行贿罪规定在“有关职务的犯罪”中第143条里面)。从意大利刑法典的规定看,其在“侵犯公共管理罪”中第321条和第322条分别规定了行贿罪和教唆行贿罪。从法国新刑法典的规定看,其在“个人妨害公共行政管理罪”中第433-1条规定了由个人施行的行贿罪;在“危害欧洲共同体、欧盟成员国、其他外国与公共国际组织之公共管理罪”中第435-2条规定了向欧洲共同体公务员、欧盟成员国公务员、欧洲共同机构的公务员行贿罪,第435-3、435-4条规定了向欧盟成员国之外的其他外国公务人员或欧洲共同体机构之外的国际公共组织的人员行贿罪。从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的规定看,其在“经济活动领域中的犯罪”中第184条规定了收买职业体育比赛和游艺商业竞赛的参加者和组织者罪;在“商业组织和其他组织中侵犯服务利益的犯罪”中第204条规定了商业贿买罪;在“侵害国家政权、国家公务利益和地方自治机关公务利益的犯罪”中第291条规定了行贿罪。从美利坚合众国法典(UnitedStatesCode)的规定看,其主要是在该法典第18编第201条和第666条所规定的“联邦贿赂法”里规定了行贿罪(公务员贿赂罪方面)。3.应重视在部分不涉及国家公共事务的罪我国刑法(及修正案)在“贪污贿赂罪”中第389条、391条和393条分别规定了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和单位行贿罪;在“破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第164条规定了对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行贿罪。就罪名种类上与《公约》相比可以看出,一方面,《公约》中部分行贿犯罪可以直接在我国刑法中找到大致的对应,主要体现在:(1)《公约》第15条中对本国公职人员行贿罪近似于我国刑法中行贿罪;(2)《公约》第21条中对私营部门工作人员行贿罪近似于我国刑法中对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行贿罪;(3)《公约》第26条所认同的法人犯罪情况可用我国刑法中单位行贿罪和对单位行贿罪与之对应。另一方面,《公约》中有些行贿犯罪在我国刑法中则找不出直接对应罪种,它们分别是第16条中对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和第18条中对有交易影响力人员行贿罪。同时从刑法典规定情况看,不考虑法人犯罪的情况,我国与上述国家相比可谓居于中等。既不像日本刑法典规定得稍显简略,在刑法典里只规定了一个罪(但须说明日本的附属刑法中是另有一些相关规定的),也不如德国刑法典和俄罗斯联邦刑法典规定得比较细密,两者均规定了三个罪。从罪种涉及的领域看,与日本等国把部分不涉及国家公共事务的行贿犯罪规定在附属刑法中不同,德国、俄罗斯和我国都基本上把一般私营经济领域里行贿犯罪和国家公共事务领域里行贿犯罪的罪种均设置在刑法典里。由于德、俄、意等国尚不承认法人犯罪的存在,而日、美两国刑法(典)中又没有直接规定法人犯罪,故而我国《刑法》中单位行贿罪和对单位行贿罪(尽管后者也会涉及到一些自然人犯罪主体)不纳入比较。不可忽视的是,在法国新刑法典中既明确规定了向有交易影响力人员行贿罪,又明确地规定了向欧洲共同体公务员、欧盟成员国公务员、欧洲共同机构的公务员行贿罪和向欧盟成员国之外的其他外国公务人员或欧洲共同体机构之外的国际公共组织的人员行贿罪。而且尽管在上述其他国家刑法(典)中几乎也没有与《公约》中所规定的对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和对有交易影响力人员行贿罪相对应的罪种规定。但是美国、日本等国已经在其他法律中规定了对外国公职人员行贿罪,前者在其制订的《防止海外腐败行为法》中规定了对本国企业向外国公务员赠送贿赂的行为加以处罚;后者在其修订的《防止不正当竞争法》里规定对外国公务人员的增贿罪。所以我国刑法应当重视并及时设置《公约》规定的这两个罪。这是因为:首先,就对外国公职人员或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而言,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国际经济领域里的贿赂犯罪将不断增多,国际社会也将越来越重视对该类犯罪现象的打击,所以从长远看该犯罪行为将逐步遭到各国的刑法禁止。而且尽管我国《刑法》第9条规定主要针对的是有关国际犯罪的普遍管辖,但同时也是我国对国际社会所作的一个承担国际条约义务的承诺。因此既然还没有该罪的规定,那就应该早日通过立法将其犯罪化,以此获得对该类行贿行为在国内法上的刑事处罚依据,从而更好地履行我国承担的缔约国义务,向世界各国展示出我国竭力打击行贿犯罪的最大诚意。同时根据“透明国际”组织于2006年10月4日发布的行贿指数(BribePayersIndex,BPI)排名情况看,2006年中国在30个出口大国(地区)中名列倒数第2位,被评价为“CompaniesfromemergingexportpowersIndia,ChinaandRussiarankamongtheworst”,该组织认为其原因是“InthecaseofChinaandotheremergingexportpowers,effortstostrengthendomesticanti-corruptionactivitieshavefailedtoextendabroad.”这无疑在表明“透明国际”组织对中国政府仅仅致力于惩治国内的腐败现象但对本国公司等实体在海外的腐败活动则关注不够的一种较为委婉的批评。其次,就对有交易影响力人员行贿罪来说,情况则稍显复杂一点。《公约》规定其行贿对象是“公职人员和其他任何人员”,当对有交易影响力的公职人员进行贿赂时,其行贿行为大致可以被我国刑法中行贿罪所包括,因而直接适用行贿罪进行处罚倒也不会存在很大的障碍(是在对行贿罪修改之前,如果参照《公约》作了一定的修订,那有该另当别论了)。但当行贿对象是其他非公职人员(原文中的“其他任何人员”)时,对其采取刑事制裁则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该行贿行为在我国刑法中找不到相应的处罚依据。站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立场上,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此类社会危害性大的行贿行为,同时也可以保持同《公约》规定的协调,我们认为刑法有必要增设对有交易影响力人员行贿罪,并把该罪规定与行贿罪规定视为“一般法条与特别法条”的关系。最后,还要注意上述两个罪的主观目的。与《公约》所规定的其他只要求一个主观目的的行贿犯罪(下文将详叙)不同,对外国公职人员或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所要求的是具备“以使该公职人员或者该官员在执行公务时作为或不作为”和“以便获得或者保留与进行国际商务有关的商业或者其他不正当好处”两个主观目的。而对有交易影响力人员行贿罪中也是要求两个目的,即“以使其滥用本人的实际影响力或者被认为具有的影响力”和“为该行为的造意者或者其他任何人从缔约国的行政部门或者公共机关获得不正当好处”。这和我国现行刑法中行贿犯罪的主观目的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在立法设置这两个罪时,要注意与《公约》中的其他行贿犯罪有所区别。二、在主观方面的比较在此主要是比较我国刑法与《公约》及上述国家刑法(典)对行贿犯罪各罪在犯罪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异同,由于行贿犯罪都是持故意的主观,因而在主观方面的比较就只围绕主观目的进行。同时在行贿对象上,鉴于已有学者详细分析了《公约》中“公职人员”范围与我国刑法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基本一致;而且《刑法修正案(六)》中规定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和《公约》中“以任何身份领导私营部门实体或者为该实体工作的任何人”的范围基本相当。所以对客观方面主要是比较行贿方式和行贿内容上的异同。(一)关于贿赂与犯罪的主观方面存在差异1.行贿从实目的角度界定了“以使”字《公约》中对本国公职人员行贿罪不要求行贿者在主观上有“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但从原文的表述看,“inorderthattheofficialactorrefrainfromactionintheexerciseofhisorherofficialduties”应当理解为“以使(表明目的)该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时作为或不作为”,所以其强调的是行贿者主观上要具有“意图收买公职人员的职务行为”的目的。而且在对私营部门工作人员行贿罪中也不要求行贿者具有“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但要求具备“以使该人违背职责作为或不作为”,因此其同样强调须具有“意图收买该职员的职责行为”的目的。2.主观目的不同从法条规定看,德国刑法典规定的提供利益罪和赠贿罪;意大利刑法典规定的行贿罪和教唆行贿罪;日本刑法典、俄罗斯联邦刑法典规定的行贿罪以及美国刑法规定的行贿罪,这些行贿犯罪除了或多或少强调行贿者的目的是针对某种职务行为外,根本没有涉及行贿者所谋取利益的性质限制。即使是在那些明确规定有“利益”目的的行贿犯罪中也没有限定其利益的性质。例如,德国刑法典规定业务交往中的赠贿罪的主观目的是“以竞争的目的”作为其行贿对象在涉及到商品或者职业性服务时以“不正当的方式对待他或者其他人的回报”。俄罗斯联邦刑法典规定商业贿买罪的主观目的是“以便使其为了送礼者的利益实施与所担任的职务有关的行为(不作为)”,尽管也要求有寻求“利益”的目的,但并不对“利益”定性,这种对行贿者所寻求利益的正当与否不作限制的规定,显然比要求一定是“不正当利益”的规定,不但其打击面要广得多,而且更符合《公约》在该方面的要求。类似的立法规定还体现在该国规定的收买职业体育比赛和游艺商业竞赛的参加者和组织者罪中,其主观目的是“以对这些竞赛或竞争的结果施加影响”。所以从总体上讲,上述国家刑法(典)规定的行贿犯罪主观目的与《公约》要求基本相当,都强调的是行贿者要具有“意图收买某种职务(职责)行为”,并不要求其谋取的是不正当利益。3.取消“以布局是否为有利于反腐败斗争的主观目的限制,是一个法律我国刑法中行贿犯罪主观目的规定与上述规定有很大的不同,一是都要求“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主观目的;二是并不都强调行贿者主观目的一定是“意图收买某种的职务(职责)行为”。这在行贿罪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因为所谋取的“不正当利益”固然可以(而且可能相当多)是通过受贿者利用职权来实现的,但司法实践已经证实相当一部分“不正当利益”不是受贿者利用其职权而是通过其地位等条件来达到的。这也是行贿罪能够涵盖《公约》中“对有交易影响力人员行贿罪”里涉及公职人员那部分情况的原因之一。所以在修改行贿罪时要特别注意这两点区别,不能简单地认为取消了“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主观目的要求,它就可以等同于《公约》中“对本国公职人员行贿罪”。面对如此差异,我们认为我国《刑法》在行贿犯罪主观目的上应当取消“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并代之以“意图收买职责行为”。这是因为:(1)要求主观有“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规定显然比不限定所谋取利益性质的规定要严格很多,前者对行贿罪的打击面自然要小得多,也就会放纵大量的行贿行为,对国家反腐败斗争极为不利。(2)正如张明楷教授所言,“为谋取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也是属于权钱交易的行为。”从行贿行为的性质上看,不论其谋取利益是否正当,其行为实质都是对某种职务(职责)行为的收买,也都侵害了法益。(3)从刑法学理论上讲,一旦去掉该主观目的要求,可以消除对诸如“不确定利益是否属于不正当利益”之类的繁琐而又往往形成各执一端的理论纷争,也就能给司法实践提供较为明确的指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同地方不同法院审判结果相互矛盾的现象。(4)从刑事侦查的角度看,取消“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主观目的限制,也就省去对行贿者主观目的正当与否的认定,这就降低收集证据上的难度,能够加快行贿案件的查证属实,从而有利于司法实务部门对行贿者的快速打击。(5)取消“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限制,取而代之以“意图收买职责行为”的目的规定,有助于我国刑法与《公约》衔接,也能够缩短与国外刑法规定的差距。当然在此应当分析一下对那种谋求正当利益而行贿者(主动或被勒索)的处罚问题。我们不赞同这样一种说法,对那种谋求正当利益而行贿者(尤其是在被勒索的情况下)进行处罚是一种典型的法律强人所难。尽管该论点指出了一种现实的无奈,但我们还是认为这种观点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如果仅站在刑法规范的立场上看问题,那些为取得正当利益遭到索贿而不得不提供贿赂的人已经是受害者,如果再对其施与刑罚的制裁,那他们确实是相当的无辜。但是如果换位处在行政法规范或其他法律规范的角度分析,那情况则大为有所不同了。这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情况是谋取资源国家垄断性许可的正当利益(需供二者地位往往存在不平等)。在这种情形下,除非该资源管理法律法规明显不健全,否则通常都会对相关管理人员的职责内容及履行方式、期限等做出规定,这可以从很多行政行为都被规定了其最长履行期限找到佐证。如果管理人员是在规定期限内拖延,那实际上主要是一个办事效率和责任心的问题,直接涉及的是该法律法规的进一步修订问题或者是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完善问题,但肯定不应当是刑法作出让步的理由,否则只会加剧越来越多的事(政)以贿成的恶性循环。如果办事人员是以规定期限外的拖延来索贿,那么谋求正当利益者完全可以向有权部门举报,让索贿者受到相应的法律法规制裁,这也就不存在刑法惩治谋求正当利益者的问题,除非被索贿者愿意选择提供贿赂而违法。另一种情况是寻求资源市场自由竞争的正当利益(需供双方地位常常基本平等)。在这种情形下,交易双方都是自由的,任何一方都不具有强制或者挟制对方进行交易的权力。既然对资源的竞争是平等而非垄断的,也就不存在必须依赖某一方的决定因素,那么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资源控制者或者资源需求者无论是选择何种交易对象,还是决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进行何种交易,都是其本人的法律无涉的自由。如果某交易者意图通过行贿等利诱的方式促成交易而违反刑法,那刑法的介入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否则只会加剧市场不正当竞争的恶劣风气。(二)关于贿赂犯罪的客观方面的相似之处1.对“实体”的认定《公约》对所有的行贿犯罪都规定了“直接或间接地许诺给予、提议给予或实际给予”三种提供行贿的方式,不过不同的罪名之间其具体规定也有差异。在对有交易影响力人员行贿罪中,许诺、提议或实际给予的对象都只能是具有交易影响力的本人;而在对本国公职人员行贿罪、对私营部门工作人员行贿罪以及对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中,除了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该公职人员(工作人员、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本人进行许诺、提议或实际给予外,实际给予的对象还可以是“其他人员或实体”(例外的是对私营部门工作人员行贿罪中实际给予对象不含“实体”)。德国刑法典规定行贿方式是“表示给予、约定或者提供”。日本刑法典规定行贿方式是“提供”、“进行申请或约定”。俄罗斯联邦刑法典把行贿方式规定为“行贿”(行贿罪)、“收买”(商业贿买罪)、“非法送交”或“非法提供”(收买职业体育比赛和游艺商业竞赛的参加者和组织者罪)。意大利刑法典规定行贿方式是“给予”、“许诺给予”或者“提议给予”。美国刑法规定行贿方式是“直接或间接地给予、提出或允诺给予”。所以除俄罗斯以外,其他几国的规定与《公约》保持了基本一致,其中美国最吻合《公约》规定。我国刑法规定行贿方式是“给予”,按一般的理解此“给予”是指实际给予,这样与《公约》及上述国家规定相比,我国刑法规定的行贿方式太呆板,以致最终能够定罪处罚的行贿行为面太窄。对此我们可以参照《公约》中的具体规定,借鉴国外的立法成果,在完善法条内容时增设类似的规定,也可以用立法解释的形式,针对不同的情况将“给予”解释成“许诺给予、提议给予或者实际给予”。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完全依照《公约》规定,那么根据前面的分析,在不同的罪名中“实际给予”的对象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行贿罪中“实际给予”的对象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其他人员等等。2.性贿收的行为在实体法上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公约》规定行贿犯罪的行贿内容范围是“不正当好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好处”是指“使人有所得而感到满意的事物”,而“不正当”简略地讲,就是不应得,因而“不正当好处”是一个外延相当宽泛的概念,它可以包括财物、财产性利益、非财产性利益等一切能够使人感到满意的不应得的利益。换句话说,它就是指一切不正当的利益。这样《公约》中的行贿内容“不正当好处”就与我国刑法理论界对“财物”理解最宽泛的“利益说”较为接近。德国刑法典规定行贿内容是“某种利益”,但没有对“利益”内容进行限制。日本刑法典对贿赂内容也没有具体规定,不过依据牧野英一的见解,日本判例采用的是“以为不问有形与无形,并不问可当金钱与,包含充足人之需要之一切利益”学说。而且在上世纪80年代中一个有关性贿赂的判例也再次维持了该学说。日本当代的经济刑法学者芝原邦尔也认为“贿赂是指作为职务行为的代价所赠受的不法报酬”,“它包括能够满足人需求与欲望的一切利益”。17可见日本刑法中行贿罪的贿赂内容外延非常广泛,甚至超过《公约》的要求范围。俄罗斯联邦刑法典只在收买职业体育比赛和游艺商业竞赛的参加者和组织者罪中规定其行贿内容是“金钱、有价证券、其他财产”或“财产性质的服务”,但在行贿罪和商业贿买罪中则没有规定行贿内容,依据有关的解释,“收买用的标的物是在使用时本来应该付费的财物和财产性质的服务”,而且其解释还举例予以说明,“提供工作,签订应实际履行的合同,介绍认识妇女或男人,即使他们是从事卖淫的,都不是财产性质的服务。”意大利刑法典规定行贿内容是“钱款或其他利益”。美国刑法规定行贿内容是“任何有价物(anythingofvalue)”,对“有价物”的理解,联邦法院采取的是“主观性”判断标准,具体地讲,作为贿赂所授受的“贿赂物”无论客观上或实际上是否真正有价值,只要当事人主观上认为或赋予其价值,就构成“任何有价物”,属于“贿赂物”,存在于贿赂的范围之内。但其中是否包括性贿赂,美国多数学者持反对意见。11由此可见,对于行贿内容的范围,国外的刑法规定也有一定的分歧,不过除俄罗斯主张“财物和财产性质的服务”外,其余几国都不同程度倾向于不限定内容的“利益”,其中日本走得最坚决。我国刑法规定行贿犯罪的行贿内容是“财物”,在司法实践中的人定一般是指“各类物质性财物”。但在理论上对界定其范围则有三种意见:其一,财物说,认为贿赂仅限于金钱和可以用金钱计算的物品,不包括其他利益。其二,物质利益说,认为贿赂除了包括金钱计其他财物而外,还应当包括可以用金钱计算的物质性利益,如提供房屋使用权、免费旅游、免除债权等。其三,需要说,又称利益说,认为凡是能够满足人的物质或精神需求的一切有形或者无形、物质或者非物质、财产或者非财产性的利益应视为贿赂,其中含非财产性利益,包括安排子女入学就业、提供出国机会、提职晋级、乃至提供色情服务等等。显然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公约》规定的行贿内容范围远远大于我国刑法规定,而且就是和外国刑法规定相比,我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倾向于赞同把行贿犯罪中的“财物”修改为“利益”。这是因为:一是可以消除以往理论上围绕“财物”解释所形成的“狭义财物说”、“财产性利益说”和“利益说”等观点分歧之争,从而统一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标准,有助于增强司法公正。二是近年来行贿犯罪已经由“钱与权相交易”单一形式发展为“色与权相交易”(如性贿赂等)、“利与权相交易”(如安排子女留学等)多样形式,仅仅局限于“各类物质性财物”的解释已经不能有效打击那些日益增多的行贿犯罪。三是从行贿犯罪的本质上讲,采用什么样的行贿内容只是其中的表象,行为危害性的关键在于其用之来实现对职务行为的收买(即贿买性),这样无论行送什么利益,其行为实际上都会侵犯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或者说是廉洁性),所以将“财物”修改为“利益”对定罪来讲障碍不会很大(只是在量刑上应当有不同的考虑)。四是如赵秉志教授所言,“是否将不正当好处作为贿赂看待,取决于中国刑事政策的反应。”适当扩大行贿犯罪圈并注意合理配置对应的法定刑,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采用“利益”的提法正是较为有效地扩大行贿犯罪圈的途径。五是尽管也可以将“财物”最宽泛地解释为“一切利益”,但这样一来的问题是在词语的用法上已经远远超出其本来的含义,不太符合现代汉语词语的一般用法,容易给人带来很大的误解。而“利益”看似范围太广,让人不易把握,但这样的用语让人一眼就看得出立法的着重点在于禁止那些意图对职务(职责)进行贿买的行为,因而其实际上可以发挥刑法的鉴别功能和预防功效。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将贿赂内容规定为“利益”在定罪量刑的时候会增加一些认定难度。既然是一切利益,那就既包括财产性利益,也包括非财产性利益。对于财产性利益而言,由于最终是能够折算出其数额的,所以继续按照修订前的行贿犯罪认定方法——按照行贿数额的情况裁定犯罪的成立及程度——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对于非财产性利益来说,由于不少是其本身价值折算难度较大或者道德难以容忍进行数额折算,所以仅仅依靠数额认定方式来定罪处刑是不大可行的。对于这类提供非财产性利益的情形,其定罪量刑最好是要区分行贿行为和行贿后果来判定,即以行贿行为认定犯罪和以行贿后果裁量刑罚。就以性贿赂这一当前的热点话题为例,按照以行贿行为认定犯罪和以行贿后果裁量刑罚的方案,首先一旦证据证明有意图收买职责行为而提供非法性服务行为,那么在不具备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条件下,就可以认定该行贿者构成行贿犯罪,然后再根据证据所证明的性贿赂后果情况去裁量刑种和刑期等。三、更有利于规范刑罚的严厉性行为在适用于行贿罪刑事由于《公约》中并未涉及行贿犯罪的具体刑罚问题,故在此不再将其纳入对比,而只与外国刑法(典)的相关规定比较。1.从刑罚种类上看,除意大利刑法典只规定了剥夺自由刑外,其余国家均规定了财产刑。德国刑法典规定有自由刑和金钱刑。日本刑法典规定有惩役和罚金。美国刑法规定有自由刑和罚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要复杂一点,其在行贿罪中规定有罚金和自由刑;在收买职业体育比赛和游艺商业竞赛的参加者和组织者罪中规定有强制性工作、劳动改造、拘役和剥夺自由(该罪也没有规定财产刑,可见其刑法内部也不是非常协调);在商业贿买罪中规定有罚金、剥夺权利、自由刑(限制自由和剥夺自由)。我国刑法在行贿罪中规定有自由刑和没收财产;在对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行贿罪中规定有自由刑和罚金。尽管比较根本没有规定财产刑的意大利刑法典,我国刑法不算刑种设置最差的国家,但是这不能掩盖财产刑上的缺陷,我国设置的没收财产和罚金基本上是在判处最高一档徒刑的时并处,既很少在其他刑档中并处的余地,更没有在犯罪情节较轻时单处的可能。这对惩治行贿犯罪是不够完善的,刑法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在很多情况下,对这类贪利性犯罪处以一定财产刑(尤其是罚金)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惩治功效。所以我国刑法在刑种上一方面要调整罚金刑的设置,另一方面要借鉴俄刑法商业贿买罪的规定增设资格限制刑。2.从刑罚严厉程度看,德国、日本、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