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认识农民工问题公民权的承认与农民工问题公民权(citizenship)在西方也是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项规范性的基本预设,即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之中,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公民身份和公民权利。[1]当然,这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在现实中,即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权利的不平等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只要认同这个价值,就可以为缩小这个不平等空间提供永恒的动力。当提到一个概念时,我们习惯地会问这个概念是什么,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或者说这个概念不是什么,而无论从正向或反向来询问,都是人们希望得到一个准确的解释,要么除“是什么”之外其它都不是,要么相反,除“不是什么”之外其它都是,它的本质在于人们总希望有个准确的东西存在,而在这种思维诱导下,无论普通民众还是学者,都倾向于以“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来定义概念。在对公民权的理解上,普遍也是这种思维。马歇尔提出的标准公民权发展模型就是这种思维的典型代表,其思想在学界也影响颇深。马歇尔认为,从历史进程上看,公民权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经历了从市民权利到政治权利,最终到社会权利这么一个扩张过程,也即公民权包含了市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很明显,马歇尔向我们回答了一个“公民权是什么”的问题。这种典型的科学主义思维范式,其优越性在于明确清晰地告诉读者公民权“是什么”,不足在于两个方面。第一,社会科学有不确定性,将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放到社会科学上,等于认为社会科学具有确定不变的属性,事实上,一方面社会科学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变化,认为从市民权力到政治权利再到社会权利是公民权的标准发展过程是不可取的,因为社会权利并不一定是公民权的发展终点,另一方面,即使在同一时期,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也因时间、地点、人而有差异,不同的国家地区因其文化与社会传统的差异而对公民权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马歇尔式的公民权即使在西方也并不一致,这点从西方各国社会福利制度设计上的差异即可看出。第二,它是一种静止的思维方式,没有从动态的角度来看问题,这种动态的角度并不是说概念本身内涵的扩展过程,而在于将概念的内涵本身从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和定义。针对以上不足,新近一些社会学家开始从一种新的动态角度去理解公民权,认为公民权的本质其实是相对于特定共同体的一种“承认”或“排斥”关系。农民工之所以是农民工,乃是首先在于他们被排斥在城市居民这一共同体之外,加入这一共同体即意味着被这一共同体所承认,从而享有其身份之上附带的公民权利。这种对公民权的动态理解,充分勾勒出了动态的社会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人或群体嵌入在了提出权利要求、扩展权利、丧失权利的社会过程之中(伊辛、特纳,2007:6),而现实中的公民权也在这个过程中在不同场域中不断变化,而这,才是公民权的真实面貌。表面上看,“承认”与“排斥”并没有包含公民权利的字眼,但是,从其本质分析,最终却落在了公民权利之上。“承认”与“排斥”所表达的是社会共同体之间、个人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一种身份的认同,更是一种权利的认同,因为身份之所以重要乃在于身份之上附着权利或福利,而身份是通往权利或福利大门的钥匙,比如承认某人具有城市居民的身份,就意味着认同了他能够享有该身份下的所有公民权利,反之则意味着被排斥在这些公民权利大门之外。因此,可以说,个人或群体被“承认”与“排斥”的本质,是被承认拥有特定公民权利还是被排斥在特定公民权利之外的南极大陆。那么,如何来看待“承认”与“排斥”这个动态的过程呢?对这个过程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农民工问题的理解。首先,虽然身份是决定被承认或排斥最明显的证据,但身份的界定往往并非单一维度可行,而身份的实质在于特定公民权利的享有,因此要界定身份必须是多维度的,且最关键的是看特定公民权利的享有。其次,笔者认为,这个动态的过程永远都不会终止。在现实社会中,公民权利是无法界定边界的,特别是在不同的群体之间,这种边界从来只有“是然”,而无法实现“应然”。这首先在于资源(作为公民权利的体现)是稀缺性的这个残酷现实,使每一个人都得到满足是不可能的;其次在于,每个人对于公平的具体看法是不一样的,就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奥赛罗,因此对于资源的分配每个人都有“应该是怎么样”的看法,而很明显不可能每个人认为的应然都相一致,更多的可能是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由此,既然无法使每个人都认为足够公平,那么认为不公平者就会形成被排斥的群体,从而不断地争取“承认”。因此,争取承认,摆脱排斥的过程无法避免地要持续下去。第三,被承认和被排斥的角色地位是相对的,由此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也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首先体现在不同的场域中,在某个场域中个人是被排斥的,但在另一个场域中个人却可能是被承认的,这是由于在不同的场域中个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所处的共同体存在差异性,例如在学生聚会中家长可能是被排斥的,而在家长会中学生则可能变成被排斥的,学生间在班内是排斥关系,而对外则可能是互相承认的共同体。因此,因场域不同,这种承认与排斥的关系也不同。其次在同一个场域中,角色地位也是相对的,被排斥或承认并不是固有的关系而不可改变,两者调换位置时有发生,建国前后地主与贫农即发生了这种全国性的翻转。最后,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上文强调了这种“承认”与“排斥”关系的持久性和相对性,但并非意味着忽视或弱化现实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实现和扩展公民权是社会进步发展永恒的主题,这种扩展不仅体现在公民权的内容(或资源分配)上,也体现在将公民权扩展到更多的民众,这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虽然“承认”与“排斥”的博弈不会终止,但通过这种博弈,我们希望能够不断推进社会公平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必须重视不同群体的公民权利诉求,正视社会问题,不断解决社会问题。对农民工及农民工问题的理解以上我们对公民权这个概念进行了动态的再次理解,认为其本质在于一种“承认”与“排斥”的社会动态关系,或者直白的说是基于资源分配上的社会关系角逐,并对这种动态关系进行了剖析,以便更好地把握公民权的本质。基于此种视角,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农民工问题呢?首先,农民工作为身份性概念,本质上是权利概念,而非单一的户籍概念。农民工这一概念产生于上世纪的80年代,按照通常的理解,是指进入城镇务工而户籍在农村的人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在城市这一空间中农民工群体与城市居民在权利享有上形成的鲜明对比,这种对比由于农民工群体的扩大而更加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对公民权利的嵌入性特征,且这种嵌入性在农民工诞生之前就长期存在,户籍作为所有矛盾的共通点因而备受关注,很多人已经将农民工问题简单化地归结为户籍问题,对农民工这一概念的理解也由于对户籍的过度关注而忽视其本质,将农民工理解为单一的户籍概念,这是不恰当的,而且容易忽视群体的内部差异。就农民工这一概念的使用而言,显然大学毕业进入企业而户籍在农村的人,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不会对该群体使用农民工这一概念,户籍的标示作用对这一群体已经大大削弱,对于其他成功的农业户籍人口也一样,由此可见,当农业户籍人口在经济或社会地位上获得一定成功时,农民工这一概念似乎就会从他们身上脱落,理论上的对农民工的定义已经不符合这一概念所实际应用的群体,这一方面说明农民工这一概念有污名化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民工并非单一的户籍概念。为何农业户籍人口在经济或社会地位上获得一定成功能够摆脱农民工这一概念呢?根本原因在于其能够获得更多的特定公民权利或者与特定公民权利具有同等效用的资源,比如城市居民的医疗和教育优势,高收入的农村户籍人口可通过购买而享有同样甚至更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而对于其它的农业户籍的在城务工人员,由于既不能享有特定的公民权利,又无法获得与特定公民权利同等效用的资源待遇,因而在事实上成为被城市居民群体排斥的对象,而他们也是最迫切要求被承认的群体。因此,农民工本质上是权利概念,而非户籍概念。其次,要将农民工放在承认与排斥的框架中进行审视。在承认农民工在公民权利获得的过程中处于被城市居民排斥的地位的情况下,应该认识到在不同的场域中,这种地位关系会发生变化,而不能绝对化地认为农民工就是被排斥的主体。争取“承认”的行为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场域之中,而承认的力量与排斥的力量在不同的场域之中并不是完全重叠的,即在此场域中被排斥,在其他场域中却可能是被承认的。其次,在同一场域中,承认与排斥也非绝对的,农民工并非固有必然属性的表达,也不是先验的群体划分,正如前文所说,取得一定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农民工,就将从事实上摆脱农民工这一概念的束缚,即使不能称作城市居民,但也再无法用农民工三个字来称呼,称呼变化之下的是其被排斥的地位有了改变。除此之外,由于城市户口所附带的福利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大大削减,使得城乡居民之间的公民权的差距不断缩小,这从另一个方向上削弱了排斥力量,也使农民工的地位相对地有了变化。第三,农民工问题本质上是将长期存在的公民权利承认与排斥问题。前面已经提到,农民工本质上是一个权利概念,农民工的身份会因其享有的公民权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农民工问题的实质应是公民权的承认与排斥问题,农民工问题是由于农民工群体被排斥在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公民权利之外,未得到承认而引发的。在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上,最大的呼声莫过于破除户籍制度,以为将城乡户籍的区分取消了,就能够解决农民工问题,甚至能解决更大的城乡二元问题,诚然这种建议在户籍制度作为矛盾共通点上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它一方面简化了农民工问题,只将农民工问题简单化为户籍差异问题,另一方面也未看到农民工问题的本质,从而以为失去了户籍区分,就能实现权利平等,就能够被“承认”,从被排斥的地位上脱离出来。简单取消户籍区分的结果只是将被排斥的人群摘掉农民工的帽子,使这一问题不再成为农民工这个身份概念上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是概念上的解决问题,而非实质性的解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方面不断削减城市户籍上的福利,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的补贴,落实居住证制度,在居住证上赋予农民工更多的权利,虽然户籍差异依旧存在,但这些措施却实实在在地在解决农民工问题,而不只是摘个概念上的帽子。但是,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公民权上的差异依旧存在,且正如上文所说,资源是稀缺性的,每个人公平概念下的应然也并不一致,因此这种承认与排斥的动态关系必然将持续存在,但随着改革和社会的进步,其程度必然将不断下滑。关于农民和工人农民种地,永无出头之日;工人上班,永无出头之日。因为我们依旧还在循环着循环,复制着复制,轮回着轮回。有些工作,继续坚持毫无意义。比如外卖呀,快递呀,滴滴呀。这样的公司,切入门槛太低。门槛低,竞争激烈。竞争激烈,行业生态环境便非常恶劣。行业生态环境恶劣,便导致很多人赚不到钱。或赚到钱了,但非常辛苦。且这种钱,是通过透支健康赚的。收入和收益不成正比。这些奋斗毫无意义,对于这些傻逼方式的循环,我的答案永远是去他娘的,完全是荒芜我们的青春。我喜欢烧脑式循环,我喜欢培养更多的傻逼为我所用。活着,我们不是他人的猎物,便是他人的工具。工地上,有人搬砖,有人砌砖,有人开塔吊,有人拿着图纸拧开一瓶可乐点燃一根烟。赚钱的不出力,出力的不赚钱。人人都知道,他们还是习惯性出力。他们拒绝动脑,他们迷恋傻逼式循环。他们在干活时说说笑笑。休息时,他们打牌,看黄色录像,或去小姐一条街放水泄火。他们从来没想过,我赚钱了,是不是可以去学开挖机,去学开塔吊,或买一本书去窥探另一阶层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他们所有的挣扎都是无脑式循环,他们所有的奋斗不过是从A点循环到B点,B点循环到A点。这样的奋斗毫无意义,不过为了生存,有些循环还要继续。他们是吃着粮食的廉价机器……开始我赚钱,是做信息差循环。对于傻逼式循环,我从来不碰。我习惯性养客服。我喜欢动脑,喜欢研究同行是怎么赚钱的。研究出来了,习惯性养个客服,让他们去做无脑式循环,让他们在说说笑笑间习惯于安逸,习惯性得过且过,习惯性把青春变得一文不值。我不喜欢鼓励他人去奋斗呀,去死磕呀,去学A或B。一个人到了18岁,还需要人引导或鼓励,这是多么丢脸的事儿!……有些人一张口子便输了。我没学历,我是小白,我什么都不懂,我可以改变命运吗?我可以飞黄腾达吗?我可以一鸣惊人吗?我可以买房吗?我可以买车吗?我可以找到如花似玉的老婆吗?以前我会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立乎其大,和而不同。紧握刀锋,鲜血淋漓。不能轰轰烈烈地活,我宁愿去死。他们笑了:江湖老师,你是搞传销的吧?是不是又给我们洗脑了?而今我的答案是什么?顺其自然吧,有吃有喝就行了。弱者是用来呵护的,弱者是用来尊重的。巨婴永远是巨婴,牛人永远是牛人。大概率:资本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