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嬗变
费孝通指出,从基地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是一种本土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但进入近代以来,现代化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多个层面不断瓦解着乡土世界原有的自在性、自然性和完整性。因而,古老的“传统社群”不再是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再作为自然村舍和自发生活群落而独立于世外。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乡村走向城市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股流动潮流,“乡下人进城”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表现主题之一。在此,本文通过对20世纪初,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文本的考察,试图对“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嬗变轨迹和历史形态进行一番梳理和探讨。一城乡一体的现代文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剑桥中华民国史》的研究也表明,中国“清末城市生活的特征,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与五百年前宋代的情况极为相似”。可以说,在没有现代意义的都市出现以前是没有乡村的,因为那里的乡村就是整个社会。但随着中国近代城市进化的推进,商品经济逐渐渗入到农业经济,从而导致城市与乡村不再是一体化的存在,整个社会逐步呈现出由城乡一体走向城乡分离的局面。“城市与乡村在当代文明中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两极,二者之间除了程度之别外,还存在着性质差别,城与乡各有其特有的利益兴趣,特有的社会组织和特有的人性。它们两者形成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世界,二者生活方式互为影响,但又决不是平等相配的。”伴随着城乡分离的出现,城市以其发达的经济、先进的观念和时尚的生活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农民奔走在由乡村走向城市的路上,这为文学发现农村、发现农民提供了现在的条件和视角。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便出现了以“进城乡下人”为叙述对象的小说,老舍、王统照、吴组缃、丁玲等现代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塑造了“进城乡下人”形象。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山雨》中的奚大有,《栀子花》中的祥发、《阿毛姑娘》中的阿毛,等等。这些作家以其敏锐的触觉发现并表现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进城乡下人”的内心冲突和情感世界,以及中国社会最广大群体的某种心理走向和心灵嬗变。由此可以看出,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学便以迥异于传统的视角和眼光展现了一个由城乡一体走向城乡分离的乡土中国,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了那些因生活所迫而逃离乡土的老中国儿女们。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经济对商品经济采取了抑制的态度,城市的发展受到来自意识形态顾虑的控制,城乡之间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在这种严厉的国家控制下,农民始终处于固定不动的状态,农民的流动被指斥为非法的、不合理的,如农民外出务工这种短暂的流动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加以割除,致使从建国初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30余年时间里,这一代表向现代迈进的群体流动呈现出相对停滞状态,甚至出现上山下乡的逆城市化运动。1958年前后,几乎所有的城市“右派分子”都下了乡村。60年代到70年代,又掀起知识青年下乡运动,把城市中约占总人口数10%的高中生、初中生送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由于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文学作品中关于“进城乡下人”形象的书写也很少见,即使有也是作为正面人物形象的陪衬,因而显得相对理念化和模糊化。如孙犁《铁木前传》中的黎七儿主要是靠自家跑车拉货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作者对这个人物并未作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褒贬;柳青《创业史》中的改霞是在爱情受挫之后受代表主任郭振山的鼓动,怀着参加国家工业化的崇高理想离开农村的,最后因爱情无望而通过国家正常招工决绝而去,这与农民自己源于生存需求的盲目流动有着本质的不同;赵树理《互作鉴定》中的青年刘正不安心农业生产,力图摆脱体力劳动而把从事脑力劳动作为求名得利的终南捷径,作者对这一行为给予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因为主人公的流动意图意味着对自我农民身份的拒绝和对农村革命建设的背叛。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期间中国现代文学所关注的“乡下人进城”书写逐步走向弱化,甚至可以说出现了中断。二“乡下人进水”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不仅满足了农民几千年来对土地的内心渴盼,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土地观念的根基。此时的乡村田园世界又开始了骚动与喧哗,出现了由乡村走向城市的大规模迁徙。作家们以满腔的热情关注着这正发生着巨大变迁的乡村社会,农民对土地的叛离和对城市的向往也自然被纳入他们的书写视野之内。这一时期“进城乡下人”形象便由遮蔽走向凸显,由中断走向复归,不断成为一种文学叙事的对象,甚至成为我们时代的“叙事话语”。打开80年代的文学文本,我们便发现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及其系列小说便较早地触及到“乡下人进城”这一题材领域。当时尽管陈奂生只是偶尔进城卖油绳,还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农民工”,并且驻足在城市的时间仅一天一夜,因此文本无法表达除了对城市羡慕渴望之外的其他心理活动,更不能展现出陈奂生作为“进城乡下人”心底更多的情绪起伏与波澜,但他的进城经历却反映出城市与乡村在物质生活水平上的差异,同时也反映出作为农民的陈奂生们对城市的羡慕与向往,而这种对城市的渴望心理则透露出乡下人整体价值取向与行为趋向。相对高晓声而言,其他作家则更多地从城乡二元对立的态势下,描写乡下人出于对城市文明的向往而进城的角度来探讨“乡下人进城”这一现象。如路遥笔下的高加林(《人生》)、孙少平(《平凡的世界》)以及贾平凹笔下的金狗(《浮躁》)等,他们试图凭借自己的学识与才智摆脱土地束缚,努力争取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而艰难地向城市挺进。但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他们由乡入城的奋斗之路充满坎坷和荆棘。路遥的《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主人公高加林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同时又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但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做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给予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当机遇再次降临到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进城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他又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小说通过高加林从土地中来,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经历,表现出社会转型时期农村青年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中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和痛苦心理。有学者指出:“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颇具新意和深度的人物形象,他那由社会和性格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命运际遇,折射了丰富斑驳的社会生活内容。”而《平凡的世界》依然接续了《人生》的主题表达。主人公孙少平与高加林的身上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都是来自农村的高中毕业生,因为同样的背景,毕业后却回到了农村,但却不甘于农村的生活,为脱离与祖辈们世世代代的生活而奋斗。但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比高加林显得更为成熟和稳健。假如说《人生》中的高加林有于连的影子,那么孙少平就有保尔·柯察金的影子。最后,孙少平在曹书记和田晓霞的帮助下被招到了“铜城煤矿”工作,正式逃离了农村,改变了农民的身份。同样,贾平凹的《浮躁》则通过主人公“金狗的人生轨迹与心灵裂变过程,深刻地概括出了在改革大潮中当代中国农民生活观念、价值观念、爱情观念等构成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撕裂与重新构建,以及这一过程中所必定要经受的躁动不安的痛苦和磨难。”另外,像赵巧英、宝亮、禾禾、改娃等,与高加林也有着同样的追求。《老井》(郑义)中的主人公赵巧英人生追求中的终极目的——她深深地厌憎老井村那块贫瘠荒凉的土地,并发誓要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去。虽迭遭挫折和失败,她仍然没有放弃这种人生追求,最终还是走出了老井那块土地,尽管走得那么伤心,那么凄惨。《鸡窝洼人家》(贾平凹)中的禾禾,从转业回村的时候起就决心不再回到土地上去。他鄙薄土地,从不将希望寄托在土地上,于是坚决地与土地告别,从事于游离土地之外与土地没有直接依附关系的人生。在这里,我们很难也无须对这组人物群像逃离土地的行为模式和心态作出一一描述。但作为一组人物群像,无论他们逃离土地的行为模式有着怎样的不同,无论他们的逃离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他们逃离土地后走向何处,逃离土地走向城市却是他们的共同的意愿和追求。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高加林们不断去冲击这条路,才有了后来90年代农民工大潮的涌起。因此,高加林们出走的意义不在于其出走后的成就,而在于出走的本身。这种挑战命运的行动本身就有着很大的象征和示范意义。三工商文学期刊的兴起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全面步入现代化发展轨道,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开放宽松,同时落后的生产方式与保守的经营理念使农村与城镇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面对日益开放,充满诱惑的外部世界,这一代人明白,要想致富,村庄是不可能提供资源和机会了,村庄已经丧失了经济上的重要意义,不再是一个终身依托的锚地。”于是,90年代的“高加林们”在这诱惑中躁动着,开始纷纷卷起铺盖,丢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不约而同地迈着坚实的步伐从不同的角落、不同的方向涌入对于他们来说陌生而又充满希望的城市,呈现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壮丽景象。但壮丽的景象背后,广大农民工在城市与乡村间游离,在城市边缘痛苦艰难地挣扎,充满着希冀、绝望、忧虑、烦恼、痛苦。农民工这种漂泊心理和生存境遇最早在珠三角地区的“打工文学”中反映出来。在那里形成了许多以发表打工文学作品为主的期刊,如《佛山文艺》、《打工族》、《打工知音》、《南叶》、《打工妹》、《湛江文艺》、《大鹏湾》、《采贝打工文学》等,这些文学园地培养了一大批打工文学的创作者,其中包括林坚、安子、张伟明、周崇贤等,他们创作了《南方的果园》、《别人的城市》、《下一站》、《隐形沼泽》等优秀作品。同时,还有谢湘南、王小妮、辛酉、张守刚、徐道勇等“打工诗人”在生存中写作,创作了《农民问题》(谢湘南)、《11月的割稻人》(王小妮)、《到南方去》(辛酉)、《我在工业区想着稻田》(张守刚)、《来自乡村的打工仔》(徐道勇)等诗歌,以真实的情感表达了乡下人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进人21世纪以来,各种文学杂志也开始加大了对农民工和农村问题的反映力度,《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青年作家》、《北京文学》等活跃在当代文坛的主流杂志刊出大量反映农民工问题的小说。与此同时,一批活跃在当下文坛的作家也纷纷以小说创作这种载体来反映当下农民工的生存图景,表达了他们对当下农村图景和农民工问题的看法。如白连春的《拯救父亲》、尤凤伟的《泥鳅》、宋剑挺的《麻钱》,李师江的《廊桥遗梦之民工版》、荆永鸣的《北京候鸟》、王祥夫的《找啊找》、李锐的《颜色》、迟子建的《踏着月光的行板》、陈应松的《马嘶岭血案》、罗伟章的《我们的路》、陈应松的《太平狗》、孙惠芳的《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等。发掘这些小说文本,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条脉络,即90年代作家关注的中心不再是文化冲突,而是农民工人性生存状态的真实图景。作家所描绘的农民不再是80年代那种仍处在两种文化冲突煎熬中的矛盾人物,而是在乡村别处如何艰辛生存的苦难者。在孙惠芬的《民工》中,鞠广大在城里干着苦累脏活,晚上睡在臭气熏天的工棚里,还要遭受工头的剥削和欺压。刘醒龙的《路上有雪》展现了乡村发展的艰难,全乡的村支书竟然集体“逃亡”去城里打工。但是,城市带给他们的却是梦想的破灭。尤凤伟的《泥鳅》中以国瑞为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包车送员工合同范例
- 医院担架服务合同范本
- 互联网商标设计合同范本
- 个人建房外包合同范本
- 劳动合同范本 学校
- 低租金租房合同范本
- 劳动合同范本 合肥
- 农村建筑标准合同范例
- 供电设施租用合同范本
- 加工牛肉出售合同范本
- GB/T 34022-2017小型游乐设施立体攀网
- GB/T 2885.5-2008矿用窄轨车辆第5部分:平板车
- GB/T 17432-1998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分析取样方法
-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教案
- 2023年湖北师范学院专升本C语言程序设计试卷
- 2023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2理综试题及答案(word版)1
- 腹部损伤课件
- 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护理查房课件
- 2023年苏州市吴中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Illustrator设计教案(第一讲)课件
- 我国的双重国籍问题研究 边防管理专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