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括内容要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三条河流王小忠农历十一月初五,下了一夜大雪。天亮,雪停了,路面上积雪足有七寸厚。怕是一个月都不能出山了,大雪封锁住整条车巴沟。抱着火炉,听着车巴河的细声细语,望着黑压压的森林和群山之上的积雪,我又想起了那三条河流。住在那三条河流岸边的朋友们,此时的他们也抱着火炉?想到这里,我兀自笑出声来。我坚信,最美好的、最真实的河流,一定是在冬天。对夏日过分被装饰的河流,我原本就不太喜欢。深秋的时候,扎西叫过我好几次,我的各种借口大概也伤了他的心。实际上,我并不是抽不出时间,总想着落一层薄雪再去。然而,我面对的却是冰天雪地的现实,也只好抱着火炉,等鸟雀再次归来,等冰雪彻底融化的那一天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城东三十公里,即则岔石林景区入口处,有一个美丽的牧村——贡去乎。牧村四面环山,三条河绕村而过,潺潺流水叮叮咚咚。扎西的家就在贡去乎。扎西大学毕业后又读了研究生,研究生学位拿到之后,他没有去城里找工作。扎西的父亲是本地牧民,没有文化,除了放牧,扎西就是他最值得骄傲的谈资了。扎西没有去城里找工作,他的父亲很不高兴,以前见人就夸的语气也有所转变,甚至愤怒,愤怒里还夹带着看不起儿子的意思。扎西对他父亲也不似以前那么顺从了。当然不是说扎西长大了,就不怕父亲,而是他对生活有了新的想法。扎西不像他父亲那样,他不愿将自己的思想圈定在这条沟里的牧场上。扎西看到这条沟里春夏秋冬都有外地人进进出出,他们或摄像;或画画;或成群结队,出没于山林之间;或踽踽独行,歇息于河流之畔。于是,扎西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新的想法。2018年6月,我和扎西刚认识。那次我的目的地是则岔石林。刚进入贡去乎,我就看见一个小广场。广场旁边的山丘上有一座白塔,白塔四周挂满了装饰。广场前方有一条走廊,墙壁上画了壁画。站在走廊边上,我又看到了河。三条河——热乌河,则岔河,多拉河,三条河流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在贡去乎汇聚一起,然后向北奔流,流入洮河,显得很壮观,却又不张扬。相比高山峡谷中的河流,它们不但谦虚,而且显得腼腆。扎西的家在村子的最边上,房屋是按农区传统风格修建的,土木结构,全院转角二层楼。楼上房间很多,房间里挂着来自不同地区的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或雪山,或草原,或森林,或河流,每幅照片下面都有说明。房间干净整洁,装饰简单,大方静雅,且都摆放着一盆从草原上挖来的三叶草。这样的装饰,是城市里的宾馆无法拥有的。楼门顶之上,是很大的露天阳台。阳台上摆放着几盆长寿菊、几个木墩子,还有两张用树根做成的桌子。这样的布局和设计,扎西的父亲怕是永远都想不到,自然也就做不到,观念很重要。扎西的父亲一生都在牧场劳作,所有想法都围绕着牛羊转圈。扎西的种种想法,还是得到了家里其他人的支持,也得到了政府的帮扶,否则只能是梦一场。扎西家拆旧房盖新楼也不过三两年时间,可这三两年的收入远远超过了全家十几年放牧的收入。幸福指数建立在大胆的想象之上,然后通过不懈的追求和努力得以实现。理想必须践行,才能达到目的。我还想到了这一点,成功源于机遇。扎西抓住了机遇,他成功了。只有十二户人家的贡去乎,终于被世人所知,就源自扎西的藏家客栈。藏家乐的出现,升级了牧区经济形态,使藏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牧业也开始向现代商业迈进。这种转变看似缓慢,但渗透性极强。多少年来,生存在洮河沿岸的农牧民,一直沉醉于传统的耕作与放牧中,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求新求变思维方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乃至机遇。热乌河在则岔沟蜿蜒十八湾。十八湾所经之处,山形奇特,森林茂密,河水潺潺,格桑花盛开,河谷中空气清新。穿过热乌河,沿小路前行,三条河流便各自去了一边。极目远眺,千里草原平铺,唯河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则岔石林之景观气象万千,雄伟壮观。蓝天白云下,黛青色的森林绵延于山峰间,加之大小不一的各种溶洞,以及岩壁之上关于各种传说的壁画,这里的一切还是很难逃脱与神话的纠缠。那天,我和扎西坐在门楼顶的露天阳台上,喝奶茶,吃糌粑,说着理想的伟大和人生的艰辛,都有些激动了。三条河流送来的清冽之气和陶然轰响,又令我们暂时忘却其他,只沉醉于眼前的美景。“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若将眼前所有美景据为己有,心里的那个贪字就写得太大了,还是与他人分享的好。此时,却是大雪封山。看不到行人,也听不见鸟鸣。坐在朝西的小二楼上,抱着火炉,我心有愧意。我答应过扎西的,一定要去则岔石林。那么,现在就动身吧。哪怕大雪深埋我的足迹,而三条河流会带我到达诗意的前方。(选自2021年2月2日《迪庆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认为最美好、最真实的河流是冬天的河流,但下文介绍的三条河流的景色虽不是冬天之景,却仍给人深深的美感。B.文章用细腻的笔触介绍扎西藏家客栈的布局和设计,意在批评扎西的父亲观念已经落伍,思想行为没有发展空间。C.扎西的藏家乐三两年的收入远超以前,它的出现促进了藏区经济的转变,凸显了时代背景下个人选择和机遇把握的重要。D.文章引用“耳得之而为声”等语句,表现“我”对美景的沉醉,“我”希望将美景与他人分享,表达了“我”对牧区发展的愿景。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我”的回想内容为主体,叙述了“我”与扎西的交往、了解和成为挚友的过程,始终以“我”的视角叙述能让读者感到亲近和真实可信。B.文章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扎西父亲对扎西前后态度的对比、扎西与父亲的对比、牧村前后变化的对比等,意在反映藏区的改变和进步。C.文章最后一段以“三条河流会带我到达诗意的前方”结尾,给人以无限想象,为的是表现冬天的则岔石林有有别于其他季节的独特魅力。D.文章的语言平实朴素、流畅简净,多用散句,对扎西事迹的叙述渐次深入,客观地表达了对藏区可喜变化的感受,又蕴含着深挚的情感。3.文章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情感增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文章在叙述藏区变化时,用不少笔墨穿插介绍了三条河流的情况,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五店市的记忆王剑冰①初听五店市,开始真以为是一个市的名字,中国的市越来越多,不知道的也不奇怪。然而到了这里才明白,它只是晋江市一个古老的街区。去的时候春节刚过,全国大范围降雪,便想五店市也必是雪帽子顶在房上,到了才知道晋江几乎没下过雪。②不下雪的晋江同中原不仅有气候差异,性格也有变化。人们不再只顾低头劳作,觅食果腹,而是发奋读书,求取功名,或闯荡南洋,置业经商。建屋也有区别,北方十分讲究坐北朝南,这里却可随情就势,且一别中原灰头土脸的沉实,一红到顶,屋脊张扬,雕饰精细,砖石也要带上纹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一种超时代意识。③最初由五间门店发展而来的五店市,早发展成遍布着民居、商铺、寺庙、宗祠的偌大天地。进来便看到灯笼还在檐头上红,春联还在门两边新,一间间房门早已打开,有的门口还有爆竹的青烟。④令人感叹的,不只是外在的壮观,还有它的内涵,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涴然别墅……蕴藏其中的美好追求温暖呈现,构成一部带有浓郁色彩的华章。华章中徜徉,有些段落引我稍作凝神,有些则长久驻足。⑤时间相隔,只有静,构成一种语境,似有身影一幕幕来去,身影隐在尘埃中,尘埃同舞动的阳光一样透彻。一切都旧在了那里,锦衾、绣枕、箱奁、暖手壶、发黄的照片、蚀损的水银镜……多少年过去,屋子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原有的美好仍旧保留着。⑥心中必是有一个信仰,才会在每一处都做得尽善尽美,哪怕一块砖瓦、一组雕刻、一个转角、一页窗棂,甚或一块牌匾、一副对联。许许多多的完好与残破,拼接出曾经的辉煌与喧闹。⑦房舍太多,大厝太密。再次停下来,眼前是一处高大的牌坊,牌坊里是一个大院和一个戏台样建筑。看牌坊两边的对联:十一状头直以高风辉岁月,千余进士尽收文藻佐江山。从中透出晋江非凡的文化氛围和掩饰不住的豪气。我欣赏这些通过考试入仕的才子,从大里说是为国效力,往小处言也是为乡里争荣。然而我更加感觉到,这些宅院释放出来的,还有另一种气息。⑧这气息来自侨商,这是闽南独有的群体。当年,他们不甘于狭小天地的苟活,而把目光投向大海。巷子里转,眼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窄小的屋门悄然开启,熹微的晨光中,汉子挥泪辞别父母妻子,揣一包泥土轻轻上路。船离港的刹那,有的仰头向岸上望去,有的却含泪将头别转。他们可谓破釜沉舟般前行,过台湾,下南洋,以辛劳和汗水换取生命所依,以淳朴和智慧聚攒立身之本。最终有人以成功赢得另一种荣耀。他们的行为,说起来仍然是安身立命报效祖国的一种方式。谁能想到呢?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那些较为像样的商铺、店堂、厂房,它们的根,竟然在遥远的晋江,或者,就在这五店市。⑨多少年后,不管回不回得来,他们都不忘改建老屋。你在这里起一处大厝,我紧挨着建一座高楼。有的起了一半停下了,不急,等有钱打来再建。其中一个侨商是将金子卷进桶沿捎给妻子,数次周折才使大屋落成。⑩这些宅院都建得敞亮透气,让人觉出一种胸怀。这种胸怀遇大事便显现出来。抗战时期,为大国大家,刚刚计划建造的大厝先行搁置,正在装修的楼房也即刻停下,捐出费用以御倭寇。有的房屋直到现在,外部装饰都没有完工,有的内部显得草率,有的根本就没有再建起来。侨商们不忘本源,显现出中国人的民族气概。⑪多少年过去,有些房屋一直闲置在那里,建造的侨商并没有回来住一住——大概只是为了在生命里留下点什么……⑫文士与侨商各具风格的房屋汇聚五店市,构成古典建筑艺术的神奇窗口,也构成人文色彩浓郁的独立天地。⑬幽雅的曲调自哪里响起,那是南音,那种携带了中原风雅又融合了东南海韵的唱曲,丝丝缕缕浸满街头巷尾。当然还有灵源茶、姜母鸭、沙爹面、芋圆汤的芳香,萦绕着绿树翠竹,让早春的五店市水气盎然。正在沉迷的时候,走来一群人,簇拥着一个华侨样耄耋长者,指指点点地述说,闽南语在热情里跳跃。虽然听不懂,却觉得亲切。岁月老去,感情依然。怀旧的人总能像回归的燕子,依稀找得到当年。这就是与晋江不可割舍的缘分。⑭一个池塘边,几个老人坐着闲聊,我加入进去,有个老太听说我来自中原,告诉我她曾经去过中原寻祖,多少年前是乡亲!转出来的时候,一个打着幌子的庭院里,正在举行“百天”生日宴,欢喜着晋江的未来。⑮上到高处俯瞰晋江,竟发现周围有那么多峰岭为它护卫着:戴云山、紫帽山,还有灵秀山、大觉山、灵源山,让它显得既器宇轩昂,又灵性十足。还有那么多出海口为它铺展着,围头港、深沪港、东石港、安海港……说起来都是海上丝路的起点。看着看着就看到了五店市,那片红砖红瓦的独特境域,也就看出了晋江的大主意,在寸土寸金、大拆大建的今天,晋江专门留下这片可触可摸的记忆,可谓感情独倚。⑯在现代化的繁茂与喧嚣深处,五店市显现出了一种低调的华丽。(选自2017年9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④段“有些段落引我稍作凝神,有些则长久驻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晋江各处不同建筑的喜恶之情。B.文章第⑦段作者引述牌坊两边的对联,表达了对晋江非凡的文化氛围和侨商掩饰不住的豪气的由衷赞美之情。C.文章第⑧段较详尽地描述当年闽南侨商背井离乡的情景,揭示了闽南人民在旧时代为了生存所遭受的悲苦。D.文章⑬段借写一个华侨长者在人群中和同行的人说闽南话的场景,表达了老人“近乡情更怯”的怀乡之情。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开头写五店市的名字出乎作者意料,既点明了写作对象,简洁明了,又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B.文章的第②段,从两个方面将晋江和中原对比着写,表现了晋江人的性格特点,凸显了其具有超时代的意识。C.文章第⑧段中的“这气息”,既照应上一段结尾的“还有另一种气息”,起到过渡作用,同时又丰富了文章内容。D.文章第⑮段作者站在高处,从大的视角写晋江,写出了它的器宇轩昂、十足灵性以及在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7.文章第⑪段中写道:“大概只是为了在生命里留下点什么……”请联系文本,说说华侨到底想“留下点什么”。8.文章为什么用了较多的笔墨写晋江的建筑?请结合文本简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芦草之思王巨才①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②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③去年冬天,我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虽无关紧要,却顽缠,麻烦,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诊,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告诉你个偏方,准行。也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到中药房,坐堂医生看了,说治呃逆吧,可以试试。不想这一试,也就十来副汤药,那饿鬼般纠缠不休的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间偏方中,芦根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④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叶片舒展、生长旺盛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我家人多费事,端午的头天就得开始准备,要把软米(糜子)、大枣、芦叶、马莲条分别盛到瓦盆里泡好。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端一小凳,坐在这些水淋淋的盆具间,像一位老到的艺术家,开始了熟练的操作。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按母亲的说法要“俊模俊样”——也不容易。因芦叶窄,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或三片叶子叠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上部预留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同时迅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这期间,左手是无法动作的,全靠右手和牙齿的灵巧配合。我试过几次,不是漏米,就是散架。母亲说,你们要都会,早不要我了。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道。现在商店买来的粽子,精致是精致,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感。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⑤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这编席子也算得上个技术活,不是谁都干得了的。心灵手巧的,编出的席子平整细密,色泽光洁,手艺不好的,做出的活粗粗糙糙,松紧不一,两者价钱相差很远。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城里人过年,即使光景差些的,也要刷窑洞,换窗纸,买年画,贴对联,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就换上新买的炕席,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抢手货。城门外的河滩上,看成色的、量尺寸的、谈价钱的,人来人往,煞是热闹。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⑥陕北人生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娱乐方式除了唱曲子、听古朝、闹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子哄场助兴。每个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演出时不化妆,以说唱为主,同一表演者可扮演不同角色,却也能把剧情演绎得跌宕有致、声情并茂。乐器道具因陋就简,一块头帕代表小姐,一柄扇子就是秀才,锣锣鼓鼓,三弦胡琴,都是自制的。其中有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类似洞箫,长短只有一尺,也是七孔,另按顶端的一个“咪子”,便可随剧情变化吹奏出或雄浑激越,或悠扬委婉的不同曲调。这管子音色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道有道情演出。⑦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见。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偏处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在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村三首》和《渔家傲》中也没有留下些许踪影,但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⑧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草。⑨但不是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9.(特定指向信息概括)第④~⑦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芦草的?请简要概括。10.(整体概括文本主旨)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散文的主题的理解。概括内容要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三条河流王小忠农历十一月初五,下了一夜大雪。天亮,雪停了,路面上积雪足有七寸厚。怕是一个月都不能出山了,大雪封锁住整条车巴沟。抱着火炉,听着车巴河的细声细语,望着黑压压的森林和群山之上的积雪,我又想起了那三条河流。住在那三条河流岸边的朋友们,此时的他们也抱着火炉?想到这里,我兀自笑出声来。我坚信,最美好的、最真实的河流,一定是在冬天。对夏日过分被装饰的河流,我原本就不太喜欢。深秋的时候,扎西叫过我好几次,我的各种借口大概也伤了他的心。实际上,我并不是抽不出时间,总想着落一层薄雪再去。然而,我面对的却是冰天雪地的现实,也只好抱着火炉,等鸟雀再次归来,等冰雪彻底融化的那一天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城东三十公里,即则岔石林景区入口处,有一个美丽的牧村——贡去乎。牧村四面环山,三条河绕村而过,潺潺流水叮叮咚咚。扎西的家就在贡去乎。扎西大学毕业后又读了研究生,研究生学位拿到之后,他没有去城里找工作。扎西的父亲是本地牧民,没有文化,除了放牧,扎西就是他最值得骄傲的谈资了。扎西没有去城里找工作,他的父亲很不高兴,以前见人就夸的语气也有所转变,甚至愤怒,愤怒里还夹带着看不起儿子的意思。扎西对他父亲也不似以前那么顺从了。当然不是说扎西长大了,就不怕父亲,而是他对生活有了新的想法。扎西不像他父亲那样,他不愿将自己的思想圈定在这条沟里的牧场上。扎西看到这条沟里春夏秋冬都有外地人进进出出,他们或摄像;或画画;或成群结队,出没于山林之间;或踽踽独行,歇息于河流之畔。于是,扎西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新的想法。2018年6月,我和扎西刚认识。那次我的目的地是则岔石林。刚进入贡去乎,我就看见一个小广场。广场旁边的山丘上有一座白塔,白塔四周挂满了装饰。广场前方有一条走廊,墙壁上画了壁画。站在走廊边上,我又看到了河。三条河——热乌河,则岔河,多拉河,三条河流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在贡去乎汇聚一起,然后向北奔流,流入洮河,显得很壮观,却又不张扬。相比高山峡谷中的河流,它们不但谦虚,而且显得腼腆。扎西的家在村子的最边上,房屋是按农区传统风格修建的,土木结构,全院转角二层楼。楼上房间很多,房间里挂着来自不同地区的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或雪山,或草原,或森林,或河流,每幅照片下面都有说明。房间干净整洁,装饰简单,大方静雅,且都摆放着一盆从草原上挖来的三叶草。这样的装饰,是城市里的宾馆无法拥有的。楼门顶之上,是很大的露天阳台。阳台上摆放着几盆长寿菊、几个木墩子,还有两张用树根做成的桌子。这样的布局和设计,扎西的父亲怕是永远都想不到,自然也就做不到,观念很重要。扎西的父亲一生都在牧场劳作,所有想法都围绕着牛羊转圈。扎西的种种想法,还是得到了家里其他人的支持,也得到了政府的帮扶,否则只能是梦一场。扎西家拆旧房盖新楼也不过三两年时间,可这三两年的收入远远超过了全家十几年放牧的收入。幸福指数建立在大胆的想象之上,然后通过不懈的追求和努力得以实现。理想必须践行,才能达到目的。我还想到了这一点,成功源于机遇。扎西抓住了机遇,他成功了。只有十二户人家的贡去乎,终于被世人所知,就源自扎西的藏家客栈。藏家乐的出现,升级了牧区经济形态,使藏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牧业也开始向现代商业迈进。这种转变看似缓慢,但渗透性极强。多少年来,生存在洮河沿岸的农牧民,一直沉醉于传统的耕作与放牧中,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求新求变思维方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乃至机遇。热乌河在则岔沟蜿蜒十八湾。十八湾所经之处,山形奇特,森林茂密,河水潺潺,格桑花盛开,河谷中空气清新。穿过热乌河,沿小路前行,三条河流便各自去了一边。极目远眺,千里草原平铺,唯河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则岔石林之景观气象万千,雄伟壮观。蓝天白云下,黛青色的森林绵延于山峰间,加之大小不一的各种溶洞,以及岩壁之上关于各种传说的壁画,这里的一切还是很难逃脱与神话的纠缠。那天,我和扎西坐在门楼顶的露天阳台上,喝奶茶,吃糌粑,说着理想的伟大和人生的艰辛,都有些激动了。三条河流送来的清冽之气和陶然轰响,又令我们暂时忘却其他,只沉醉于眼前的美景。“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若将眼前所有美景据为己有,心里的那个贪字就写得太大了,还是与他人分享的好。此时,却是大雪封山。看不到行人,也听不见鸟鸣。坐在朝西的小二楼上,抱着火炉,我心有愧意。我答应过扎西的,一定要去则岔石林。那么,现在就动身吧。哪怕大雪深埋我的足迹,而三条河流会带我到达诗意的前方。(选自2021年2月2日《迪庆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认为最美好、最真实的河流是冬天的河流,但下文介绍的三条河流的景色虽不是冬天之景,却仍给人深深的美感。B.文章用细腻的笔触介绍扎西藏家客栈的布局和设计,意在批评扎西的父亲观念已经落伍,思想行为没有发展空间。C.扎西的藏家乐三两年的收入远超以前,它的出现促进了藏区经济的转变,凸显了时代背景下个人选择和机遇把握的重要。D.文章引用“耳得之而为声”等语句,表现“我”对美景的沉醉,“我”希望将美景与他人分享,表达了“我”对牧区发展的愿景。B解析:“意在批评扎西的父亲观念已经落伍,思想行为没有发展空间”错。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我”的回想内容为主体,叙述了“我”与扎西的交往、了解和成为挚友的过程,始终以“我”的视角叙述能让读者感到亲近和真实可信。B.文章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扎西父亲对扎西前后态度的对比、扎西与父亲的对比、牧村前后变化的对比等,意在反映藏区的改变和进步。C.文章最后一段以“三条河流会带我到达诗意的前方”结尾,给人以无限想象,为的是表现冬天的则岔石林有有别于其他季节的独特魅力。D.文章的语言平实朴素、流畅简净,多用散句,对扎西事迹的叙述渐次深入,客观地表达了对藏区可喜变化的感受,又蕴含着深挚的情感。C解析:“为的是表现冬天的则岔石林有有别于其他季节的独特魅力”错。3.文章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情感增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①文章开头写被雪困,结尾再次提到大雪封山,形成呼应,使文章构成“现实—回想—现实”的严谨思路。②文章开头说“等冰雪彻底融化的那一天”,结尾说“现在就动身”,呼应的同时形成转折和递进,强化了对景点的向往和对扎西的想念。★4.文章在叙述藏区变化时,用不少笔墨穿插介绍了三条河流的情况,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①介绍三条河流的情况就是介绍藏区优越的环境,点明藏区开发的基础条件。②介绍三条河流“谦虚、腼腆”的特点,就是映射藏民的不张扬性格。③三条河流的景色之美逐步为外人所知,说明了藏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了变化,藏区发生了缓慢但渗透性极强的转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五店市的记忆王剑冰①初听五店市,开始真以为是一个市的名字,中国的市越来越多,不知道的也不奇怪。然而到了这里才明白,它只是晋江市一个古老的街区。去的时候春节刚过,全国大范围降雪,便想五店市也必是雪帽子顶在房上,到了才知道晋江几乎没下过雪。②不下雪的晋江同中原不仅有气候差异,性格也有变化。人们不再只顾低头劳作,觅食果腹,而是发奋读书,求取功名,或闯荡南洋,置业经商。建屋也有区别,北方十分讲究坐北朝南,这里却可随情就势,且一别中原灰头土脸的沉实,一红到顶,屋脊张扬,雕饰精细,砖石也要带上纹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一种超时代意识。③最初由五间门店发展而来的五店市,早发展成遍布着民居、商铺、寺庙、宗祠的偌大天地。进来便看到灯笼还在檐头上红,春联还在门两边新,一间间房门早已打开,有的门口还有爆竹的青烟。④令人感叹的,不只是外在的壮观,还有它的内涵,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涴然别墅……蕴藏其中的美好追求温暖呈现,构成一部带有浓郁色彩的华章。华章中徜徉,有些段落引我稍作凝神,有些则长久驻足。⑤时间相隔,只有静,构成一种语境,似有身影一幕幕来去,身影隐在尘埃中,尘埃同舞动的阳光一样透彻。一切都旧在了那里,锦衾、绣枕、箱奁、暖手壶、发黄的照片、蚀损的水银镜……多少年过去,屋子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原有的美好仍旧保留着。⑥心中必是有一个信仰,才会在每一处都做得尽善尽美,哪怕一块砖瓦、一组雕刻、一个转角、一页窗棂,甚或一块牌匾、一副对联。许许多多的完好与残破,拼接出曾经的辉煌与喧闹。⑦房舍太多,大厝太密。再次停下来,眼前是一处高大的牌坊,牌坊里是一个大院和一个戏台样建筑。看牌坊两边的对联:十一状头直以高风辉岁月,千余进士尽收文藻佐江山。从中透出晋江非凡的文化氛围和掩饰不住的豪气。我欣赏这些通过考试入仕的才子,从大里说是为国效力,往小处言也是为乡里争荣。然而我更加感觉到,这些宅院释放出来的,还有另一种气息。⑧这气息来自侨商,这是闽南独有的群体。当年,他们不甘于狭小天地的苟活,而把目光投向大海。巷子里转,眼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窄小的屋门悄然开启,熹微的晨光中,汉子挥泪辞别父母妻子,揣一包泥土轻轻上路。船离港的刹那,有的仰头向岸上望去,有的却含泪将头别转。他们可谓破釜沉舟般前行,过台湾,下南洋,以辛劳和汗水换取生命所依,以淳朴和智慧聚攒立身之本。最终有人以成功赢得另一种荣耀。他们的行为,说起来仍然是安身立命报效祖国的一种方式。谁能想到呢?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那些较为像样的商铺、店堂、厂房,它们的根,竟然在遥远的晋江,或者,就在这五店市。⑨多少年后,不管回不回得来,他们都不忘改建老屋。你在这里起一处大厝,我紧挨着建一座高楼。有的起了一半停下了,不急,等有钱打来再建。其中一个侨商是将金子卷进桶沿捎给妻子,数次周折才使大屋落成。⑩这些宅院都建得敞亮透气,让人觉出一种胸怀。这种胸怀遇大事便显现出来。抗战时期,为大国大家,刚刚计划建造的大厝先行搁置,正在装修的楼房也即刻停下,捐出费用以御倭寇。有的房屋直到现在,外部装饰都没有完工,有的内部显得草率,有的根本就没有再建起来。侨商们不忘本源,显现出中国人的民族气概。⑪多少年过去,有些房屋一直闲置在那里,建造的侨商并没有回来住一住——大概只是为了在生命里留下点什么……⑫文士与侨商各具风格的房屋汇聚五店市,构成古典建筑艺术的神奇窗口,也构成人文色彩浓郁的独立天地。⑬幽雅的曲调自哪里响起,那是南音,那种携带了中原风雅又融合了东南海韵的唱曲,丝丝缕缕浸满街头巷尾。当然还有灵源茶、姜母鸭、沙爹面、芋圆汤的芳香,萦绕着绿树翠竹,让早春的五店市水气盎然。正在沉迷的时候,走来一群人,簇拥着一个华侨样耄耋长者,指指点点地述说,闽南语在热情里跳跃。虽然听不懂,却觉得亲切。岁月老去,感情依然。怀旧的人总能像回归的燕子,依稀找得到当年。这就是与晋江不可割舍的缘分。⑭一个池塘边,几个老人坐着闲聊,我加入进去,有个老太听说我来自中原,告诉我她曾经去过中原寻祖,多少年前是乡亲!转出来的时候,一个打着幌子的庭院里,正在举行“百天”生日宴,欢喜着晋江的未来。⑮上到高处俯瞰晋江,竟发现周围有那么多峰岭为它护卫着:戴云山、紫帽山,还有灵秀山、大觉山、灵源山,让它显得既器宇轩昂,又灵性十足。还有那么多出海口为它铺展着,围头港、深沪港、东石港、安海港……说起来都是海上丝路的起点。看着看着就看到了五店市,那片红砖红瓦的独特境域,也就看出了晋江的大主意,在寸土寸金、大拆大建的今天,晋江专门留下这片可触可摸的记忆,可谓感情独倚。⑯在现代化的繁茂与喧嚣深处,五店市显现出了一种低调的华丽。(选自2017年9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④段“有些段落引我稍作凝神,有些则长久驻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晋江各处不同建筑的喜恶之情。B.文章第⑦段作者引述牌坊两边的对联,表达了对晋江非凡的文化氛围和侨商掩饰不住的豪气的由衷赞美之情。C.文章第⑧段较详尽地描述当年闽南侨商背井离乡的情景,揭示了闽南人民在旧时代为了生存所遭受的悲苦。D.文章⑬段借写一个华侨长者在人群中和同行的人说闽南话的场景,表达了老人“近乡情更怯”的怀乡之情。B解析:A项,错在“喜恶之情”;C项,不是“揭示了……悲苦”;D项,没有“近乡情更怯”的情感。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开头写五店市的名字出乎作者意料,既点明了写作对象,简洁明了,又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B.文章的第②段,从两个方面将晋江和中原对比着写,表现了晋江人的性格特点,凸显了其具有超时代的意识。C.文章第⑧段中的“这气息”,既照应上一段结尾的“还有另一种气息”,起到过渡作用,同时又丰富了文章内容。D.文章第⑮段作者站在高处,从大的视角写晋江,写出了它的器宇轩昂、十足灵性以及在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A解析:“总领下文”错误。★7.文章第⑪段中写道:“大概只是为了在生命里留下点什么……”请联系文本,说说华侨到底想“留下点什么”。答案:①生命的印记和自己的记忆。②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8.文章为什么用了较多的笔墨写晋江的建筑?请结合文本简析。答案:①晋江的建筑承载着晋江的历史文化,彰显着晋江人的个性和追求。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化意蕴,有利于中心的表达。③写建筑实则写人,使文章含蓄隽永,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芦草之思王巨才①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②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③去年冬天,我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虽无关紧要,却顽缠,麻烦,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诊,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告诉你个偏方,准行。也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到中药房,坐堂医生看了,说治呃逆吧,可以试试。不想这一试,也就十来副汤药,那饿鬼般纠缠不休的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间偏方中,芦根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④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叶片舒展、生长旺盛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我家人多费事,端午的头天就得开始准备,要把软米(糜子)、大枣、芦叶、马莲条分别盛到瓦盆里泡好。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端一小凳,坐在这些水淋淋的盆具间,像一位老到的艺术家,开始了熟练的操作。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按母亲的说法要“俊模俊样”——也不容易。因芦叶窄,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或三片叶子叠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流程图专题教学模版
- 4A公司户外广告投放分析课件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二(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人教A版)】函数的性质应用-教学设计
- 办公园区安全生产强制性规定检查表
- 自动控制原理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潍坊科技学院
- 北师大版英语小学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
- 2024年四川省教育局考试中心事业单位招聘招录49人管理单位遴选600题题库大全(全优)
- 《产权交易资料》课件
- 建筑施工技术课件
- 高教社新国规中职教材《英语1基础模块》英语1-U2-2022-916改
- 宝钢BQB 481-2023全工艺冷轧中频无取向电工钢带文件
- 化工原料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完整版)污水处理厂的水质检测PPT文档
- 大班打击乐PPT课件《雷神》
- (完整word版)高中英语3500词汇表
- 太赫兹技术在医学检测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海运出口货运代理协议
- 个人对赌协议对赌协议书范文
- 长在石板上的大米
-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教学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