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灯笼》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4课 《灯笼》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4课 《灯笼》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4课 《灯笼》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课 《灯笼》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灯笼》1.把握主要内容,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2.品味精彩语言,分析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3.体会作者情感,培养担当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学习目标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出生并成长于山东的一个乡村;在曲阜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代初在山东当老师,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1930年代末赴延安参加革命。吴伯箫的散文常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引申出深刻的内涵。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等。作者简介初读课文,梳理字词壹1.读准字音恐吓hè闹嚷嚷rāng挣扎zhēng怅惘wǎng

了然liǎo风至锵然qiāng幽悄qiǎo霍骠姚piào2.牢记字形犬吠

领域

静穆

褪色

暖融融点缀/拾掇/啜泣/笔耕不辍思慕/屏幕/日暮/招募/坟墓/描摹燎原/官僚/嘹亮/潦草/缭乱/寥落/镣铐/瞭望神龛kān:名词,供奉神像或祖宗牌位的小阁子。争讼sòng:动词,对涉及法律的事情争执不下而诉讼。斡旋wò:动词,调停,调解。马前卒zú:名词,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人情世故:名词,为人处世的道理。垂珠联珑:名词,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地的奢华。3.理解词义

/停顿,⌒连接,·重音,

悠扬重读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4.读出美感研读课文,感知内容贰文章第1段:开篇说“火”。先说小孩子喜欢火的天性,再说大人也须用火。看似都与“灯笼”无关,实为伏笔,为后文“灯笼”做铺垫。“爱光明”“喜欢火”“喜欢亮光”,是关键性词语,表明小孩以及人类追求光明的普遍特点。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情趣。(一)引出“灯笼”,巧妙入题文章2~11段:文章主体,回忆“灯笼”。第2段:第3段:第4、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第9段:第10段:第11段:联想回忆的灯笼。祖孙提灯笼夜行。母亲嘱咐打纱灯。乡俗还愿挂红灯。元宵节张灯结彩。族姊远嫁官衔灯。朱红描字纱灯上。献帝灯笼眼泪长。灯笼下的马前卒。(二)回忆“灯笼”,意绪纷繁背景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疏解一腔积郁。吴伯箫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的文章。第12段:结尾说“火”。1“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1灯笼不足以言志,火把、探海灯和燎原烈火方能寄情。表达了作者热切希望有更多的人挺身而出,共赴国难,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文章带着高昂的情调结束,主旨得以显现。(三)升华“灯笼”,卒章显志

①小处写起,以小见大本文由作者早年乡村生活中的一个微小之物“灯笼”写起,记叙细碎的事件,抒发细微的情感。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主旨。(四)总结“灯笼”,把握特色

②双线并行,形散神聚

本文以“灯笼”为明线。谈乡俗,谈亲情,谈历史,谈壮志,“灯笼”是一个联结点、寄托物。课文中诸多的看似相关又不相关的琐碎之事都是依据“灯笼”聚合在一起的,所有的细小事件无不与“灯笼”相关。

情感是课文的暗藏线索。它既能串联起各种材料,又是课文的灵魂所在、主旨所在。课文依据情感线索安排材料次序,恰当地布局谋篇。作者对所描写的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激情,最后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抒写了家国情怀。(四)总结“灯笼”,把握特色细读课文,品味语言叁

“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散文的语言表达与情感抒发息息相关,短句多,一方面显出语言的简净,另一方面还表明抒情的节制、含蓄。但是简洁不等于简单,课文中的诸多短句都是很值得吟味的,朗读起来既有语言声韵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一是简洁。多是短句,很少有长句。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南宫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

这些语句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这样的散文语言得益于作者所受古典文学的熏陶。二是书面语化。“……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出自传统戏曲剧目《逍遥津》;“忘路之远近”出自《桃花源记》;“金吾不禁”借用唐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雪夜入蔡”源自《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故事;“萧萧班马鸣”引自李白诗《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吹角连营”“挑灯看剑”等出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三是多引古语。这些语句可以显出作家读书多,积累丰富,写作时信手拈来。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一是简洁。多是短句,很少有长句。二是书面语化。三是多引古语。语言清新典雅含蓄蕴藉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民风民俗,单元总结肆村民日常生活①③⑤⑨“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②⑥“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⑦⑧“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⑦⑧⑩⑪“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艺术表演乡村年节景象历史文化分析“灯笼”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的意义1篇目《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1篇目《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不同文体不同时代不同生活场景不同民俗不同主题1篇目《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不同文体小说诗歌散文散文不同时代不同生活场景不同民俗不同主题1篇目《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不同文体小说诗歌散文散文不同时代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30年代不同生活场景不同民俗不同主题1篇目《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不同文体小说诗歌散文散文不同时代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30年代不同生活场景旧时江南水乡陕北高原西北地区黄土高原山东乡村不同民俗不同主题1篇目《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不同文体小说诗歌散文散文不同时代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30年代不同生活场景旧时江南水乡延安西北地区黄土高原山东乡村不同民俗社戏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革命习俗等安塞腰鼓灯笼不同主题1篇目《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不同文体小说诗歌散文散文不同时代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30年代不同生活场景旧时江南水乡延安西北地区黄土高原山东乡村不同民俗社戏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革命习俗等安塞腰鼓灯笼不同主题追忆童年往事向往美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