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25_第1页
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25_第2页
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25_第3页
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25_第4页
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2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第25期)晨读素材篇人物素材梁思成他一生精研中国古典建筑专著《营造法式》。为解读这本“天书”,他走过十五省二百多个县,实地调查古建筑两千余处,又历时多年创作出了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系统编写的建筑史著作《中国建筑史》,“填补了没有中国人写中国建筑史的空白”。高考角度:实践调查。自我突破爱因斯坦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颠覆了牛顿力学的时间空间观念,以光速不变为前提创立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物理学的一次深刻革命。可是爱因斯坦没有固守已有成果,他深知狭义相对论不能解决加速度体系的问题,而加速度在宇宙中普遍存在,因此仅有狭义相对论是不够的。经过十年的努力,通过与数学家深度合作,他创立了广义相对论,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考角度:突破自我。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我国著名桥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茅以升学长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怀着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的志向毅然回到祖国,决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主持修建多座现代化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设计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他也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高考角度:家国情怀。刘永坦团队新中国最美奋斗者、两院院士刘永坦学长,为了筑牢祖国的“海防长城”打造了一支团结协作的“雷达铁军”。这支铁军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以坚韧的意志、顽强的斗志,共同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联手战胜了从理论到软件、硬件必须进行彻底返工等重大挫折。如今,刘永坦院士带队研发的新体制雷达,已经广泛部署成为我国海防事业的“火眼金睛”。在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说,“这份殊荣不单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高考角度:团队精神。蛟龙号“蛟龙号”是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其研制涉及力学、材料、信息、海洋、地质、环境等多个学科,汇集了上百家科研单位的力量。2012年6月,“蛟龙号”成功下潜突破7000米深度,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为深海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必将促进与深海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大发展。高考角度:学科融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先生上世纪70年代在计算机工厂劳动时,意识到计算机作为新的工具必将大范围地应用到数学研究中来。他从丰富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汲取智慧,把中国传统数学思想概括为机械化思想,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开创了用计算机高效自动解决数学问题的先河。“吴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解决控制论、计算机视觉、机器人设计制造等多个高技术领域的核心问题,在国际上引发了一场关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研究与应用的高潮,也推开了中国人工智能走向世界的大门。高考角度:知识与实践。清华大学校长在2023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引用的素材中国球墨铸铁王王遵明一个人想要把事情做好,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个“大写的人”。做人要胸怀“国之大者”,树立国家为先、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1935年本科毕业的王遵明学长面对国土沦陷、民不聊生的旧中国,意识到要免受外敌欺侮、增强国力,就必须要生产钢铁、振兴工业。于是他立志以钢铁报国,赴美学习冶金学,仅用两年半就拿下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自费到美国各大钢铁厂实习考察,为国学习先进技术。怀着“一个科学家没有理由不忠于抚育自己的祖国”的坚定信念,他于1940年毅然回国,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我国急需的钢铁铸造事业中,成功研制出球墨铸铁并将其应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被誉为“中国球墨铸铁王”。高考角度:为国奉献。航天航空学院教授黄克智凡成大事者,必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航天航空学院教授黄克智先生每天早上4点半就起床读书看文献,花大力气啃最核心、最难读的文献,一份7页纸的文献曾被他写下了36页密密麻麻的笔记。对所读文献中的每一个公式,他都亲自推导,力求理解透彻,确保准确无误。这些习惯他一坚持就是数十年。正是这种厚积薄发才使他破解了压力容器工程设计的世界难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公认的学术成果。“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只有从当下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把事情做好做成。写作指导篇作文素材|材料作文导写【文题呈现】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人说,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常常被“精彩”惯坏了,他们不习惯枯燥,有的喜欢刷抖音、打游戏、刷微博等,追求感官刺激;有的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以使自己远离枯燥。但也有人认为,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成为生命的滋养。作为当代青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热闹”与“枯燥”?校报“青年论坛”栏目即将举办一期研讨,征集大家的看法。请依据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列举了当今生活中的现象,受消费主义和娱乐化影响,人们习惯了享乐,习惯了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为了远离“枯燥”,为了生活的快乐,享受的快乐。第二段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枯燥是生命的滋养。可见,材料的核心是“热闹”与“枯燥”。首先需要理解“热闹”,热闹让人感受快乐,让人处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更多地享受生活。但是,人一直处在热闹之中,就难以静下心来,沉潜其中,认真钻研。因此,人生需要“枯燥”,枯燥不是孤独,不是寂寞,而是在枯燥无味中静心学习、工作、研究,从而学有所获,工作有成,研究深入,得到成长。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命题人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枯燥”的价值,探究享受“枯燥”的原因、意义等。对此,试题给出任务指令,要求学生写一篇发言稿,谈论我们这些年轻人应该如何对待“热闹”与“枯燥”。对此,考生写作时应抓住“热闹”和“枯燥”这一对矛盾展开思考:一方面,可以追求热闹,享受生活的快乐;另一方面,不应完全由着性子来,沉浸于热闹中不可自拔,不要一味拒绝枯燥的事情,面对枯燥要学会忍耐。可列举善于忍耐枯燥而成功的典型事例,可阐述忍耐枯燥的原因及做法,可剖析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还可探究枯燥如何转化为快乐或者二者如何兼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思考,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证有力。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立意:1.理性看待“热闹”,接纳享受“枯燥”。2.热闹诚可贵,枯燥价更高。3.热闹让人快乐,枯燥取得辉煌。4.容得下热闹,扎根于枯燥。5.在枯燥中发展自我,而非在热闹中迷失自我。【佳作范文】在枯燥中沉默进步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你们好!大数据时代,短视频快应用逐角竞争,表情包俗段子充斥网络。它们正在逐渐侵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对此,有人沉浸于碎片化信息的快感精彩,在狂欢中寻找“热闹”,也有人发现“信息茧房”的套路,清醒后重回生活的“枯燥”。而我认为,作为网上消费娱乐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应当慎重对待“热闹”,沉心专注“枯燥”。首先,“热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愉悦。网络环境中各种信息泥沙俱下,消费主义、泛娱乐化等三观不正的意识极容易被误认为正确的娱乐方式。各种电商大搞“女王节”物化女性,短视频搞笑博主无节操刷新道德底线,而我们却将其当作“热闹”,乐在其中。当互联网没有成为便利生活的工具,反倒阻碍了文化发展与思想进步,“热闹”将一文不值。因此,我们更应谨慎对待“热闹”,看清其本质。其次,“枯燥”也并非难让人心情愉悦。于个体而言,现实中的枯燥是锤炼思想塑造人格的工具。鲁迅先生闭关抄书写作好几年,忍耐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枯燥,但反复的文字恰恰是铁屋子中清醒的呐喊,唤醒麻木不仁。如今,我们不断学习,写作,阅读,工作,看似是机械枯燥,可这恰是提升眼界、挖掘思考、锻炼毅力的必经之路。因此,每一个人都应意识到枯燥的价值,沉浸其中找到乐趣。进一步说,于社会群体而言,枯燥是唤醒大众走向进步的良药。当娱乐与消费大行其道时,现实中的枯燥也许能唤醒大众的意识。平凡的工作生活也许让许多人感觉找不到方向,以致让“热闹”钻了空,但社会的进度永远不是虚拟世界中少数精英所推动的,而是靠每个现实中勤奋刻苦的普通人。只有每一个人都摆脱对网络世界的盲目崇拜,才能找到各自人生的意义,在枯燥中进步发展。诚然,热闹的网络娱乐与枯燥的工作生活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如今,短暂的热闹也许能帮助我们缓解紧张。但是,我们也不应舍弃枯燥的娱乐方式,阅读、健身何尝不是一种更可行的方案呢?如罗翔老师所言:“我们应该尽力去寻找高级的愉悦,脱离低级趣味。”希望我们的世界,能不再止于“热闹”的一地鸡毛,也有“枯燥”的冷静思考。谢谢大家!开卷有益篇散文欣赏:父亲的味道父亲离开我们半年多了,从刚刚失去父亲时难割难舍的失声痛哭,慢慢变为对父亲不由自主的无限思忆,关于父亲的记忆,时不时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不断闪现。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我小时候很久才能见父亲一次,对父亲的记忆只是几个零散的片段。最早的场景是某一年冬天的一个晚上,父亲在灯光下双手交叉做动作,一只活灵活现的兔子便映在了墙上。这让我觉得很神奇,也很震撼,在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印记。最难忘的是,有一年冬天的一天早饭后,我正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突然看见父亲背着大包小包回来了,父亲远远地喊我的名字,小小年纪的我还有点不好意思,拔腿就往家里跑。父亲带回来了一些毛主席纪念章,给邻家的孩子一人一个,有个孩子来晚了没有得到,哭闹得不行,家里人带着上门来要了,父亲没办法,只好把给我戴在胸前的纪念章取下来送给了那个孩子。我虽然不高兴但也不敢说什么,只能默默看着别的孩子戴着父亲给我的纪念章蹦蹦跳跳地走了。如果说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是零散的,那对于父亲的味道的记忆,则是连续不断且极其强烈的。父亲的包里总有一种淡淡的、悠长的味道,那就是令人向往且难以忘怀的苹果香味。无论是在外地,还是调回家乡后,苹果香一直是父亲包里的标志性味道,印象中父亲回家就意味着有苹果吃。记忆中最幸福、最其乐融融的时刻,就是父亲削苹果分给一家人吃。每次我都是目不转睛地看着父亲削苹果,急切地想早点吃到,美中不足的是每次总感觉没吃够,甚至刚尝到一点苹果的味道就没可吃的了,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盼望着能一个人吃一个大苹果!从给父母、儿女削苹果,到给孙子们削苹果,削苹果的习惯伴随了父亲一生,虽然后来苹果已经多到不需要分着吃了,父亲仍乐于给大家削苹果。父亲与苹果的渊源,也许是因为个人偏好,也许更多是职业的原因。父亲一辈子“学林造林护林”,与农林事业结下了不解的缘分,与苹果自然有了近水楼台之缘。父亲早年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奔赴甘肃兰州参加工作。早先在林业勘察部门工作,背着沉重的测量仪器跋山涉水,西出河西走廊祁连山麓,东进六盘山区陇东老区,北上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南下“黄河九曲第一弯”水草丰美的甘南牧区,几乎跑遍了陇原大地的主要林牧区。从兰州去甘肃东部和东南部,父亲像那时候的很多人一样常常几经家乡而不回。每次大老远回来,父亲总要给全家老小买不一样的东西,但从来不变的就是苹果。记得父亲带回来的苹果红得特别诱人,现在想来应该是甘肃特产花牛苹果。上世纪50年代就出了名的红元帅,从辽宁成功地引种到天水廿十里铺的花牛寨,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花牛苹果是最早驰名海外的中国苹果品牌,也是与美国蛇果、日本红富士齐名的世界三大苹果品牌之一。花牛苹果散发着独特的馥郁香气,放上几天后更是香味浓郁、沁人心脾。那时候交通不便,父亲坐车回家需要一两天时间,苹果前前后后在父亲的包里待了四五天,果香便久久地留驻在了这个临时的“家”里。调回家乡后,父亲开始在林业管理部门工作,单位院子里长着不少苹果树,我的第一张照片就是在高大的苹果树下拍的。父亲后来工作的林场在山坡上,拾阶而上种植着一排排郁郁葱葱的苹果树,整整齐齐又错落有致,到了暑期便挂满了又大又圆的青苹果。有一年暑假,我去看父亲,写完作业后偷偷爬上树摘青涩的苹果吃,现在想起来牙都发酸,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青苹果也是挡不住的美味诱惑。每到秋天,单位总会给职工分一些苹果,父亲舍不得吃,周末带回家给我们吃,留给自己的只有包里淡淡的苹果味。90年代以后,父亲从林口转向农口,负责多种经营工作,重点推广苹果种植,一下子从苹果的购买者、消费者变成了苹果技术的推广者和苹果生产的组织者。开始我并不知道家乡也产优质苹果,有一年国庆放假,扛了一大箱当时大受欢迎的苹果回家,本来以为给父母家人带回了上好的水果,谁知道与家里的苹果一比又小又没光彩,这下才真正了解了父亲当时的工作。那些年,父亲或骑车深入田间地头推广苹果种植,或赴外地学习观摩先进经验,或赶场参加会展评比,为家乡苹果事业发展而奔忙。有时候突然接到父亲电话说来我工作的地方开会了,我正计划下班后去看父亲,父亲却来不及见面又匆匆赶了回去。过去只知道家乡苹果是“省优”,不知道在全国的地位。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才知道家乡红富士是仅次于陕西洛川、甘肃静宁的第二阶位优质苹果。据说80年代以来,世界苹果增量几乎全部来自中国,世界上每七个苹果就有一个产自陕西,我国唯一自己培育的苹果品种秦冠苹果就出自陕西。黄土高原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苹果优势产区和世界苹果产业发展风向标。黄土高原的果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发展奇迹的一个具体写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侧面缩影,凝结着千千万万干部群众的无穷智慧和无尽汗水。父辈的不懈努力和忘我付出,使我们这代人脱离了物资匮乏,实现了温饱,迈向了小康,也使我们实现了“苹果自由”。苹果从难得一吃的稀缺品变成了寻常百姓家的日用品,终于实现了一个人吃一个大苹果的愿望,不再需要几个人分吃一个苹果,更不需要等到节假日甚至年关才能吃上苹果。父辈的愿望原本是让我们自由充分地享受苹果的美味,但事与愿违的是,虽然我们成袋成箱买苹果、随心所愿吃苹果,苹果却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小时候吃苹果的那种稀罕劲儿和喜悦感没有了,甚至连曾经芳香无限、回味无穷的果香味也很少闻到了,效用递减规律看似使父辈辛勤劳动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但这恰恰是他们劳动的真正价值所在,让稀缺不再稀缺,让难得不再难得,让我们免于贫穷和物资匮乏的困扰,让大地长出希望和理想。人生的成就与幸福,不在财富多少,不在职位高低,也不在身居繁华闹市还是深山僻林,而在于遇上一个蓬勃向上的好时代和可以实现理想、价值的事业追求。父亲这代成长于新中国的人充满革命激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进入年富力强的不惑之年,赶上了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代之一,有幸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受益者,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知识和力量,也为自己的晚年和后辈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为在林果技术推广中的突出成绩,父亲先后获得农业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者荣誉证书和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并被评为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重大贡献者,受到一系列表彰奖励。在这样接踵而来的荣誉和嘉奖中,父亲带着满满的成就感,于90年代末告别了奋斗一生的林果事业,结束工作生涯光荣退休了,回家尽享天伦之乐,安度晚年生活,那股苹果的味道自然渐渐淡出了父亲的生活。没有想到的是,父亲不在后,我们整理父亲的东西,打开父亲的书箱,翻阅父亲读过的书籍、父亲在田间地头的照片、各类奖状证书,居然闻到了久违的苹果香味!想必其中既有悠长的花牛馥香,也有淡淡的元帅、国光香,也许还有些许红富士的清香,经过多年的混合发酵,形成了一种历久弥新又极具穿透力的特别果香。这就是父亲特有的味道,伴随了父亲的一生,记录了父亲终身不渝的奋斗,凝聚着父亲厚重如山的伟大父爱,永远地留在了这个世界,留在了我们的心扉和灵魂深处。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希望为林果事业奋斗了一生的父亲,能够永远沉浸在苹果芬芳的果香之中,英灵安息,尽享天堂之乐。拓展训练篇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3题。帽子雁戈临出发时,妻子招呼开车的司机把车停住,大声说:“帽子,他的帽子。”接着,我看到妻子发疯似的冲进屋里,抱出一大摞帽子,气喘吁吁地往车这边跑。那一大摞帽子全是我的,有我刚出生时戴的婴儿帽,有我大学毕业时戴的博士帽,也有参加工作后我戴过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帽子,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摞在一起。最上面的那顶帽子是我最近戴过的,也是我今生以来戴过的最大的帽子。它几乎把其它所有的帽子全罩在了下面。妻子上了车,把那一大摞帽子全扣在我的头上,吩咐司机说:“走吧,不然就赶不上时间了。”我突然感到一阵窒息。一下子把这么多帽子全扣在头上,这还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我的第一顶帽子是邻居替我戴上的,由于我出生时手心有一块像雄鸡啼鸣状的胎记,邻居们以为我定是什么什么转世,他们毫不吝啬地给了我一顶神童的帽子。上学后,学校又给了我很多顶如优秀儿童、三好学生之类的帽子。工作后,社会上给予我的帽子数量更多,种类更繁,如果是商品,定然称得上琳琅满目。但那时候,我一般每次只戴一顶帽子,而且每次有了更大的帽子之后,我就会把以前的帽子摘下来,交与母亲或者妻子,让她们去处理。有了大帽子,谁还稀罕那些过气的小帽子呢?我张开嘴拼命地冲妻子大声喊叫,希望她把我头上的小帽子都摘掉,但我发觉自己的声带竟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妻子手握上周刚刚新买的全球限量版白金手机,嗡声嗡气地说:“前面堵车了,可能还要一会儿才能到。”我顺着妻子的目光看过去,发现前面果然排起了长龙。我在心里骂了句娘,这座城市好多年都没堵过车了,为什么偏偏我跟妻子一起出行的时候会堵车?他们是故意的,一定是故意的。他们肯定是嫉妒我和妻子和和睦睦生活了几十年,连红脸话都没说过一句。这帮混蛋!警车呢?为什么警车还不到?以前每次出行,警车都会在前面开道。哦,那应该是我戴上这顶最大的帽子之后的事。不行,我必须把其他的帽子都摘掉,只保留这顶最大的帽子。可是我发觉自己根本使不上劲儿,妻子没有理我。她问司机:“有没有别的路?”司机搔搔后脑勺说:“有一条便道,就是烂得不行,颠簸得厉害。”妻子回头朝我这边看了一眼,但她的眼神告诉我,她看的并不是我,而是我头上的那一摞帽子。然后她说:“没事,就走便道。”便道确实很烂,抖得我五脏六腑都快蹦了出来,还有我头上的那摞帽子也都东倒西歪的像醉酒的人在跳舞。我很矛盾,到底是该捂住我的胃,还是扶住那摞帽子。看来他们又骗了我,上次的会议上,他们不是说这座城市的每一条道路都坦荡如砥吗?妻子似乎一点也不在乎我的感受,一边抬腕看那块金表,一边催司机开快点。尽管很难受,我还是一路坚持着,终于准点赶到了会场。像往常一样,我一走进会场,人们纷纷站起,并立即安静下来,全场一片肃然。妻子扶我走上主席台,她又退了回去,跟其他与会人员站在了一起。这是妻子第一次跟我参加会议,她怎么可以不挨着我呢?我冲她招招手,可她就像没看见一样,对身边的人说:“可以开始了。”妻子身边的那个人面生得很,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没兴趣听他说什么。倒是排在他后边发言的那个人让我吃了一惊,他是我的副手,以往都是我说完了,他才可以拣漏说几句,这回怎么排在我的前头了?我很斯文地轻咳一声,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可所有的人都低着头严肃而认真地在听我的副手发言。我的副手说:“唐诏同志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一出生就被人们冠以神童的美誉……”他说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头顶一松,最下面的那顶帽子竟然不见了。他接着说,“他上幼儿园是优秀儿童,他上小学是优秀少先队员,他上中学是优秀团员……”他每说一句,我头顶的帽子就会自下而上消失一顶,我整个身体也会随之感到一轻。很快,我的头上就只剩下那顶最大的帽子了,我突然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副手的发言还在继续,我发觉头上那顶最大的帽子轻轻动了一下,似乎被人掀起了半边。我心里一慌,想打断副手的发言,却找不到任何办法。我拼命拽住那宽大的帽沿,想把帽子留住,可等副手的发言刚一落脚,帽子便像长了翅膀一样,晃晃悠悠地从众人头顶掠过,落在了我的副手头上。副手戴着我曾经戴过的帽子,走到我妻子身边,故作腔调地说:“节哀顺变吧,嫂夫人。”但他说这话的时候,两眼明显上翻,斜都没斜妻子一眼,看样子他更像是对他头顶的那顶帽子说的。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心理描写推动故事的发展,这符合叙述者“我”作为无法说话和行动的已死之人的身份。B.“手握上周刚刚新买的全球限量版白金手机”和“抬腕看那块金表”的细节暗示了妻子追求物质享受的特点。C.小帽子一个个摘除,“我”的身体随之轻松,只剩下最大的那顶时,“我”感到神清气爽,可见“我”视帽子为负累。D.小说结尾描写副手说话时两眼上翻,更像是对他头顶的帽子说话,说明他故作腔调地表演,是为了谋求官职。2.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3.小说以“帽子”为谋篇布局的中心,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与解析篇1.C【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C项,“可见我视帽子为负累”错误,根据原文“有了大帽子,谁还稀罕那些过气的小帽子呢”可知,“我”并不是视帽子为负累,而是喜欢追求更大的帽子。故选C。2.(1)“那一大摞帽子全是我的”可以看出“我”从小到达得到了很多的荣誉,确实是一个优秀能干的人;(2)“有了大帽子,谁还稀罕那些过气的小帽子呢”“那应该是我戴上这顶最大的帽子之后的事。不行,我必须把其他的帽子都摘掉,只保留这顶最大的帽子”,这种对名誉的态度,表现了“我”的虚荣心和对名誉追求的变态心理;(3)“妻子没有理我”“她看的并不是我,而是我头上的那一摞帽子”,“我”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