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测试(含答案)_第1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测试(含答案)_第2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测试(含答案)_第3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测试(含答案)_第4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测试(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测试(含答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积累运用

1.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慨叹(kǎi)省悟(xǐng)家谱(pǔ)搽脂抹粉(chá)

B.抹(mā)杀抹(mǒ)布抹粉(mǒ)拐弯抹(mò)角

C.渺茫(miǎo)脊梁(jī)诓骗(kuāng)地大物博(bó)

D.诬蔑(wū)玄虚(xuán)倘若(tǎng)求神拜佛(fú)

2.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A.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故意掩饰真相,使人迷惑)了。

B.他们在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C.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不值得当作凭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D.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了。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在人们谈论计划经济时代生活未免有点儿怀古伤今了。

B.纵观中国的整个历史,每个朝代都不乏为民请命的人。

C.中国虽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之又少。

D.为了人民的幸福与安宁,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奔向战场,全然不顾自身安危。

4.下列对句子标点符号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分析:引号表示否定。

B.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分析:分号表示句子之间的并列关系。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分析:问号表示反问,意思是这样的人并不少。

D.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分析:省略号表示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5.请你比较下面这组句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课文原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改写句】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

【问题】鲁迅先生一向主张将可有可无的字删去,为什么这里不用“改写句”这种更简练的句式,反而用那样罗嗦、臃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一、阅读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第6~11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6.第①段第一句中“公开的文字"可以删去吗?为什么?“一味求神拜佛”一句中“一味"一词极具讽刺意味,请作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①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用文中的短语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②段中“有人"指的是谁?“慨叹”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之外,还明示了民族自信力于当时的作用,请你在文中找到并摘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第⑧段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11.请你选取一个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事例并加以概述。(集体、个人均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完成第12~23题。

(一)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

⑤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2.本文的论证方式是_______,对方的事实论据是____________。

13.第③段反驳有什么突出特点?第一句中“这一点"指的是哪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④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⑤段列举的四种人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022年5月4日,将举行“五四”103周年纪念活动,前人用他们的青春诠释了“中国的脊梁"的真正含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如何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①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②“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④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⑤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7.选文中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18.第①段的“中国人”是指哪一类人?“自欺力"一词用的是怎样的修辞手法?这个词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选文第②段中的加点的“笼罩了一切”和“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矛盾吗?如何理解这样的写法?

________________

20.选文的第③段和第④段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它们共同证明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结合第④段,列举两个能称之为“中国的脊梁”的历史人物。

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理解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综合选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有怎样的特点?

【链接材料】2019年5月初,美国发表声明:停止向华为公司出售包括芯片在内的一切零部件。华为下属集团海思科技总裁致信每一位员工:“这个至暗的日子,是每一位海思儿女成为时代英雄的日子,十年“备胎",一朝转正……我们知道前路至为艰幸,更需要巨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面对美国霸凌行为,华为人依靠科技优势,战略“备胎",风雨无阻,稳健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积累运用

1.【参考答案】A【点拨】B项中“抹杀”的“抹"应读作“mǒ”;“抹布"的“抹”应读作“mā";C项中“脊梁”的“脊"应读作“jǐ”;D项中“求神拜佛"的“佛”应读作“fó"。

2.【参考答案】B【点拨】要结合语境解释词义,B项中对“前仆后继”的解释,只解释其本义——“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显然不符合在句子中的意思,应该解释其引申义——“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3.【参考答案】A【点拨】“怀古伤今"指怀念过去的事情,对现在的事感伤,此处显然不合“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之意。

4.【参考答案】A【点拨】此处引号表示着重论述。

5.【参考答案】课文原句是把“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等并列成分拆开,由句中一个相同成分分开叙述,将“有”“人"重复了四次,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叹之情。

【点拨】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思考。

课内阅读

6.【参考答案】不能删。文章一开头就列举了三种事实,这些事实都见之于“公开的文字”,表示言之有据,事实确凿。“一味"一词勾勒出了当局者顽固不化沉湎其中不能自拔可怜而又可悲的嘴脸。

【点拨】结合语境分析题目指定的短语在文中的作用。

7.【参考答案】强调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是这三个事实论据无法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这一段论证的内容为“自欺力”。

【点拨】三个“是事实"肯定了对方的论据属实,用排比的形式起到强调作用。虽然是事实,但是不足以证明对方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其实也是鲁迅在驳论据。第二问用文中的短语概括内容,要结合下文回答。其中“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句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自欺力”就是答案。

8.【参考答案】“有人"指的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慨叹”一词含有作者的轻蔑之意。

【点拨】“有人"要结合写作背景来说明,“慨叹”暗含的感情要结合文意来理解。

9.【参考答案】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点拨】根据题干中的“明示了民族自信力于当时的作用",联系全文去分析,“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文中的这个过渡句可以给我们提示,从中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10.【参考答案】反问,肯定“这一类的人们"人数很多。

【点拨】“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个问句,答案蕴含在问句之中,所以是反问的修辞;反问是肯定表否定,否定表肯定,所以这句话是说这一类人数很多,这也是用反问句强调的内容。

11.【参考答案】示例: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研发,C919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型客机,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大飞机行业的垄断,展示和提升了我们民族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的自信力。

【点拨】一定要根据观点寻找论据,题干中提示“富有自信力"是事例所表现的主要观点,“当代”表明了时间,不能是其他时间段,最好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中国"这个词定了范围,不能是外国的。当然集体和个人的事例都可以。注意事例要叙述简洁,最后还要简要分析如何表现自信力的。

12.【参考答案】驳论:信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信地、信物、信国联)

【点拨】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两种:立论和驳论。以批驳“敌方”错误观点为主的是驳论文。这篇文章以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为主,所以是驳论文。对方的事实论据在第一段,作者连用“是事实"来标记,把它们找出来加以概括即可。

13.【参考答案】作者首先指出敌论论点的不确切性:信地、信“国联”,这分明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作者抓住对方论点与论据的脱节来直接反驳,揭示其论证的错误。

第一句中“这一点"指的是国民党官僚以及“社会名流”们先自夸“地大物博",转而寄希望于“国联”,继而“求神拜佛"的奇怪现象。

【点拨】第一问:从驳斥对方论点和论据的方法的角度分析;第二问:结合上下文指出“这一点”指代的内容。

14.【参考答案】“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点拨】从加点文字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的角度分析删掉的原因,第二问可从加点文字反映了被驳斥的对方及作者当时的情况的角度分析。

15.【参考答案】作者用排比的句式列举了四种人,他们都是有自信力的,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观点。

【点拨】从作为论据论证观点的角度分析。

16.【参考答案】具有坚定信念、不屈精神(无私奉献、先人后己、默默无闻……),能为国家和民族(或历史)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点拨】这道题是开放性试题,可借鉴选文对“中国的脊梁"的论述。选文最后一段指出,“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等,就是“中国的脊梁"。回答此题时可直接使用,也可以整合归纳。要回答出符合题意的某种精神1分,并指出这种精神的作用。

17.【参考答案】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点拨】根据第②段最后一句“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④段最后一句“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可知作者论述的论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8.【参考答案】这里的“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自欺力”一词用的是仿词的修辞,由自信力造出“自欺力",点明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而是在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的错误引导下,正在发展“自欺力”。

【点拨】结合语境及文章内容作答。

19.【参考答案】不矛盾。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点拨】由“在这笼罩之下”可知,“笼罩了一切"只是背景,为的是突出后者——“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