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疗市场分析_第1页
康复医疗市场分析_第2页
康复医疗市场分析_第3页
康复医疗市场分析_第4页
康复医疗市场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康复医疗市场分析1.康复医疗作为“四大医学”之一,覆盖人群广阔康复医疗是指通过医学或医疗的手段来解决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或者说是通过医学的手段来达到康复的目的。它是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康复理念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康复医学作为“四大医学”之一,能够降低临床致残率,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在一定情况下还能够降低住院费用,在医疗体系中拥有重要的价值。康复医疗服务覆盖老年人群、慢病患者、残疾人群、产后康复人群、住院术后人群等。1.1康复分类:亚专科细分全面,疾病与消费级康复都存在广泛市场1.1.1康复医疗亚专科为规范康复医学亚专科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上海市康复医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发布团体标准《康复医学亚专科科目设置准入条件》。标准建议康复医学亚专科设置命名方法可按照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按照脏器、系统命名:如心脏康复、呼吸康复、神经康复、盆底康复等;按照疾病/病种名称命名:如脑卒中康复、肿瘤康复、运动损伤康复等;按照学科名称命名:如儿童康复、老年康复、骨科康复、精神康复、营养康复等;按照病程病期命名:如围手术期康复、围重症期康复、围孕产期康复等;按照场所、方式命名:如社区康复、居家康复等。1.1.2康复治疗分类我国康复医院收治患者诊疗及收治流程:患者入院→医生接诊:常规的查询医嘱,开具治疗单→治疗师接单:安排治疗时间,24小时之内完成评估,48小时内开始康复。评估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分为初期评估和中期评定、末期评定。初期评定在24小时之内完成,全面了解一个患者的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康复潜力。通过召开康复治疗组会议,拟定患者、医生、技师多方面认同的康复方案,包括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康复计划的制定。中期评定:总结前一段时间康复治疗的恢复情况,分析原因,探究是否有更好的预期治疗方案,并明确下一步的目标和计划。一般来说中期评定发生在30天内。对变化较多的患者,可进行多次评定。末期评定:发生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整个住院期间所有康复治疗进行总体评价。医生需将遗留的问题和继续恢复的可能性告知患者家属和患者本人,并且给出重返家庭、回归社会的进一步康复建议。康复治疗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专科治疗手段,最大限度的改善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原则是早期介人、综合实施、循序渐进、主动参与。常用的康复治疗手段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康复工程、中医疗法、康复护理和社会服务等;按照治疗方法针对的病种和年龄群体不同,可分为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骨关节肌肉疾病和伤残康复、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康复、老年康复、儿童疾病康复和神经康复等。1.2.疾病谱需求:国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与听力损伤患者康复需求最大WHO及TheLancet研究均表明,全球多达三分之一,约24.1亿人在其一生中都会经历一种可从康复中受益的健康状况,自1990年以来,该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增加了63%。这挑战了将康复作为一种专门服务的刻板看法。康复需要成为整个卫生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初级卫生保健中,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从WHO统计的全球需康复治疗的健康问题数据来看,全球24亿患需康复治疗疾病的患者中有5.7亿人受到腰痛的影响,4亿人受到听力损伤的影响;1990年至2019年,残疾人寿命增长69.4%;最需要康复治疗的是西太平洋区域,约6.1亿人患需康复治疗疾病;其中1.3亿人受到腰痛的影响;而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需求在中国,据统计全中国有4.6亿人从康复中受益。据TheLancet数据统计,2019年康复需求最大的国家是中国(4.6亿),其次是印度(4.11亿),接着是美国(1.49亿)、印度尼西亚(7600万)和巴西(7000万)。在全年龄段流行病例统计中,中国最需康复的主要健康状况是听力受损。10岁以下以智力发育迟缓为主,10-30岁年龄段以听力受损为主,而30-40则以颈部疼痛为主,40-50又以听力受损为主,50-65则以骨关节炎为主,65以上均以听力受损为主,不同年龄段中国最需康复的健康状况不同。其中,中国地区整体的康复需求体量较大,根据WHO统计数据可知,患有肌肉骨骼疾病的人群数量最大,平均每10万人中有2.3千人患有该疾病,其次感觉障碍和精神系统疾病患者数量也较高,平均每十万人中分别有1千人和4百人患有该疾病,患病率高达24%和9%。1990年至2019年的数据显示,流行病例统计下,太平洋西部地区康复需求主要集中在两类疾病,分别是肌肉骨骼疾病和感觉障碍。肌肉骨骼疾病在15-85岁康复需求中均占比较大,感觉障碍则从45岁之后占比显著加大。1.3.美国康复三级医疗网络:康复治疗市场需求维持较高水平,机构数量稳步上升1.3.1.美国三级康复医疗网络为我国提供康复医疗服务借鉴基础美国康复医学以康复治疗介入的时间顺序分类可分为六种,分别是急性期床边康复、急性病康复医院、亚急性康复机构、日间康复服务、门诊康复服务和居家康复。以医疗服务体系的架构分类可分为“三级医疗网”,分别为急性期康复机构(AcuteRehabilitation)、急性后期治疗机构(Post-AcuteCare)和长期照顾机构(LongTimeCare),其中急性期康复机构包括急性期床边康复和急性病康复医院。康复前置早期介入体现在急性期康复中的床边康复,在急性病医院非康复科实施,在早期向患者提供中等强度的康复治疗。急性后期治疗机构包括亚急性康复医院和机构、技术性护理机构、长期照顾急性病医院和居家健康照护单位,长期照顾机构包括老人护理院、老人护理康复院和成人日间照顾中心。一般急性期患者入院后,主治医师根据标准的独立功能量表(FIM)的评估结果以及患者自身的可承受程度进行康复治疗;待患者稳定,迅速向急性康复病房、亚急性康复病房、专业康复护理机构或长期照顾机构分诊转诊;不需要住院康复治疗即可恢复的患者也可尽快转至家庭和社区机构。美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健全离不开医保支付系统的导向作用,医保支付是以美国康复医学统一数据系统为基础,以独立功能量表(FIM)为评估工具,以一系列功能相关分类法(FIM-FRGs)为依据的预付制。功能相关分类的支付办法更适合急性后期患者的特点,可借鉴以患者为导向的PDPM分组点数法和FRGs法,重点将功能恢复和资源消耗纳入考量,建立起覆盖急性后期康复护理的不同机构、不同医疗需求的多元化复合型的支付方式。1.3.2.美国康复行业需求仍维持较高水平,行业渗透率高于我国根据美国Medicare关于康复治疗服务的数据统计,2020年使用Medicare医院门诊患者总数1484万人,康复治疗使用患者人数大约有180万人;其他门诊患者人数大约3537万人,康复治疗使用患者人数大约122万人,美国使用Medicare的康复类门诊量占Medicare总门诊患者的比例约为12.1%,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行业需求仍维持较高水平,整体上看,美国康复医疗市场仍有较大拓展空间。根据MEDPAC统计,美国综合医院康复科平均床位数24张,康复专科医院平均床位数120张,康复医院平均床位数33张,平均住院周期12.7天;康复床位数占总体床位数的4.3%。与中国对比,截止2021年底,我国康复行业渗透率仍维持较低水平,康复医学行业床位数占总医疗机构床位约3.47%。IBISWorld统计美国各康复医疗机构数量可见,美国家庭护理机构数量远高于物理治疗康复中心和护理院。三种医疗机构在过去的十年间整体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美国家庭护理机构在2016、2017年短暂下降但十年间增长势头最猛烈,增加数量达104292家;物理治疗康复中心和护理院增长趋势较为平缓,2012年至2021年分别增长4593和3637家。根据IBISWorld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市场规模稳定中略有增长,总体在2500亿美元左右。过去十年间美国各康复医疗机构市场规模,护理院占据半壁江山,其次为家庭护理机构,最后是物理治疗康复中心。三种机构占比相对稳定,护理院约占50%,家庭护理机构和物理治疗康复中心约为37%和13%。MedPAC统计2020年Post-Acute康复机构数量,美国专业护理机构和家庭护理机构占据大部分,专业护理机构多于家庭护理机构,数量分别达15156和11456;住院康复机构和长期护理医院占比极小,数量分为别1113和351。MedPAC统计美国2010年至2020年美国急性后期康复机构数量,各类机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与2021年数量结构相似,专业护理机构和家庭护理机构数量遥遥领先,住院康复机构和长期护理医院数量较少。十年期间,专业护理机构和家庭护理机构数量保持在15000和12000左右,而住院康复机构和长期护理医院在1100和400左右。1.3.3.美国康复医疗公司医保依赖度相对较高,重症康复在康复医院业务收入中占据相对优势美国康复医疗公共医保依赖度相对较高,通过分析美国康复医疗上市公司的收入来源数据可以看出,康复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为Medicare、Medicaid和商业保险,医保依赖度相对较高。其中,GENN(GenesisHealthcare2021年退市)2020年Medicare和Medicaid的收入占总收入的70.9%;EHC(EncompassHealth)2021年Medicare和Medicaid的收入占总收入的71.7%;SEM(SelectMedical)2021年Medicare和Medicaid的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较低大约24%。目前,美国的保险支付仍是医生和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截至2020年,美国医疗保险覆盖率整体达到了90%以上,其中,参与商业保险的人数占据了总人口的62.2%,公共医疗保险(Medicare)覆盖总人口的37.9%。美国康复医疗集团以住院收入为主,重症康复在康复医院业务收入中占据相对优势。通过分析美国康复医疗集团的业务收入结构发现,主要的医院收入来源为住院收入,门诊收入占比非常小。根据2021年统计数据,EHC住院收入占总收入的98%,门诊收入仅占总收入2%;SEM门诊康复收入仅占总收入约17%;GENN住院收入占总收入的85%左右。对SEM业务收入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其中危重康复医院(CriticalIllnessRecoveryHospital)占公司收入36%,其收入结构能够得出重症康复同样是其核心关注的业务方向。1.3.4.康复从业人员薪资水平普遍较高,康复医师收入低于全美医师平均水平美国康复医疗服务团队由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PT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社工和护士等构成。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统计数据,美国2021年物理治疗师的数量较高,较2019年有明显增加,2019年美国康复顾问人数有10.9万人,2021年美国的物理治疗师达到了22.5万人左右,其中,其他健康从业者和就职于综合内外科医院的医师数量较多,分别有8.2万人和5.5万人,专科医院康复医师数量较少,大约仅1万人。从物理治疗师的平均年工资来看,各类治疗师的平均年薪均在8-10万美金左右,其中,家庭保健服务类的康复治疗师年薪最高,大约可达到10.5万美金,远高于美国平均薪资;Medscape2022医生收入报告中披露的2021年物理医学与康复医生32.2万美元的收入,低于美国医生的平均年薪33.9万美元。1.4.日本康复医疗按点数付费,整合型服务体系引导基层康复医疗发展1.4.1.日本按点数付费引导康复医疗服务下沉日本急性后期康复护理服务主要涉及三大类机构,分别为康复中心(特定职能医院)、综合医院康复科(地域医疗支持医院)和疗养型医院。日本康复医疗服务实现了国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医保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配总点数,不同规模的康复设施每单位对应点数不同,点数计费标准统一,不同级别医院适应不同的支付比例。基层或社区康复医疗设施每单位点数少于规模较大的综合医院,所需治疗费用更低,以此鼓励患者选择基层康复机构进行治疗。1.4.2.日本康复医疗开设科室稳步增长,从业人员分布均衡根据厚生劳动省数据统计,开设康复科室的综合医院数量逐年平稳增长。截至2021年底,已有5642家综合医院设立康复科室,达到所有综合医院的78.9%。从康复专业医师的数量上看,日本医院的康复医师占比远大于诊所的康复医师占比:在日本的医院中有1.27%的医师服务于康复科室;康复医师在全部医生的比例与中国康复医学科执业医师占总医师1.3%的比例相近,而在诊所中康复科室的医师数量仅占所有医师的0.15%。日本长期照护人员主要提供介护保险设施类(长期护理机构类)、访问系(上门家访类)、通所系(以养育、疗养、护理、康复等活动为目的去老人福利中心、残疾人福利中心、育儿所等社会福利机构)和其他服务。其中从事通所类康复训练(门诊康复训练)服务的人员数量占总体的3.97%。从经营主体上看,日本康复中心大部分由医疗法人(从事医疗服务的公司)开办,2021年占比达到78.4%;少数由社会福利机构、社团或基金会、地方政府、红十字会及其他机构成立。日本康复科的住院诊疗单件点数总体呈现增长趋势,说明医保支付的康复医疗服务量在增长。在2020年突破3000达到峰值3536.5,占所有科室诊疗点数的6.2%。2021年略有回落至3310.7人次,占比5.69%。2021年住院康复诊疗平均每日点数为210.9,估算得平均住院天数在15天左右,低于我国康复21.1天左右的住院天数;住院外诊疗单件点数近年来略有波动,在2021年大幅增长达到近五年最高值22.2,占医院所有科室的1.53%。2021年住院外康复诊疗平均每日点数为15.0,平均服务天数在1.5天左右。1.4.3.康复点数、住院天数随着就诊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日本康复科室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的住院单件诊疗点数也存在较大差异。0-14岁、15-39岁的单件点数分别仅为357.3和739.3,而40-64岁、65-74岁的患者住院单件点数达到了2381.6和3260.9,75岁以上的患者住院单件点数最高,达到4360.5,约为15-39岁患者的7倍。同样随着年龄的增加,平均住院天数也逐渐增加,75岁以上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最高,达到18.3天,而40岁以下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不到10天。和住院诊疗相比,住院外患者的单件点数并不随年龄增加。0-14岁的青少年群体的住院外单件点数和住院天数分别为19.6和1.4,均高于15-39岁的患者人群;40岁以上患者的单件点数均超过23,住院天数超过1.4.从全年点数构成上看,日本康复科室诊疗的主要服务对象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康复科室住院诊疗全年总点数中超过85%归属于65岁及以上的患者,其中75岁以上的患者占比65.9%。住院外诊疗全年总点数中超过55%归属于65岁及以上的患者,其中75岁以上的患者占比30%。1.5.DRG/DIP驱动下的转诊加速带动中国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我国康复医疗的三级服务体系主要由三级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专科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医学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构成。中国康复医疗的三级服务体系与美国相似,均是由疾病进程不同划分为三个层次,但同为“三级服务体系”,实际情况却有不同。从服务体系来看,中国的服务体系建设以三级综合医院为主,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恢复期的康复医疗机构由于转诊体系尚未实施完全以及国民对于恢复期的康复观念欠缺还处于待发展阶段,国内现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还是以综合医院内康复医学科和康复专科医院为主,其分诊转诊途径尚不明确;美国的服务体系建设状况为“正金字塔型”,长期照顾机构数量远高于急性后期治疗机构,占50%以上,急性期治疗机构数量最低,目前康复机构的数量相对稳定,家庭护理机构受Medicare计划覆盖且具有上门服务的便利特征而增加迅速。2012年的《“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就明确规定不同医疗机构在康复医疗三级服务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中,三级综合医院康复科主要承担急性期康复,立足于疾病急性期的早期康复治疗,与相关临床科室充分融合,促进患者恢复,预防残疾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应当承担区域内康复医学专业人员培养任务,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康复专科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康复科主要承担亚急性期康复,为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治疗,并具备相关疾病的一般诊疗、处置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加强与区域内老年病院、慢性病院和护理院等延续性医疗机构的分工合作,三级康复医院应当承担区域内康复专业人员的培训任务;康复医学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负责恢复期康复,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加强健康教育,条件允许的,可以提供居家康复护理服务,将居民康复医疗服务信息与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相结合。我国康复机构之间建立了双向转诊机制,鼓励三级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或康复医院以管理、服务、技术等为纽带,建立紧密或松散的合作关系。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转诊标准、规范和程序,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逐步探索建立分类保障制度,发挥政策引导和调控作用。随着病人病情的变化,病人可以在三级服务机构中转诊以满足不同阶段的康复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旨在推动我国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落到实处,解决存在医疗机构间协作程度低,社区首诊有难度,双向转诊不顺畅,信息化共享程度低的问题,建立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定位明确、分工协作、上下联动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DRG(DiagnosisRelatedGroup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DIP(DiagnosisInterventionPacket,疾病诊断干预分组)的应用目标都是通过加强医保管理实现合理控费,实现医、保、患3方共赢,较传统的按项目付费有显著优越性。DRG按疾病分组付费,DIP付费基于以往数据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试点医院进行总额预算控制,将压缩医院成本、转变盈利模式,激发医院主动优化收入结构,通过控制自身成本、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等方式来获得更大收益。美国曾在上世纪80年代展开DRGs支付制度,DRGS限定了急性康复期康复治疗费用总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治疗周期的缩短,患者分流到康复医院,推动了美国康复专科医院的发展。DRG/DIP支付方式下,对于医疗服务高效运转提出了相应要求,急性后期的患者加速床位周转,提高床位使用效能,转诊加速下,康复医疗获得未来发展机会。此外,另一方面对于主流公立综合医院来说,政策引导下康复医学科建设动力将增强。康复医学科一直是各综合医院的边缘科室,创收少,病床周转慢。药耗零加成后,医院的创收来源减少,康复医学科以医疗服务收入为主,对于医院降低整体药占比、提升医院盈利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为此康复医疗未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对于公立医院建设康复医学科,采购康复设备具有重要推动影响。1.6.千亿康复医疗市场规模初现,蓝海市场打开康复需求起步,蓝海市场打开。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数量已达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残联统计的残疾人数达到3780.69万,同时按照年总入院手术量达6663.74万人次、年分娩活产数1203.45万预估术后康复患者人群、分娩产后康复人群,康复需求量巨大。但我国目前康复渗透率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2021年,康复医学科门急诊人次仅占全国医疗机构门急诊总人次0.95%,康复医学科出院人数占总出院人数的1.79%,但整体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2021年,中国康复医疗服务门急诊人次为5107万,出院人数为442万人,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44%和13.08%。随着未来生活方式进一步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在庞大下游患者需求的刺激下与国家政策的助力下,康复医疗有快速发展趋势。千亿市场规模初现,发展增速较快。我国康复医疗行业渗透率较低,行业需求仍然较大,截止2021年,我国康复医疗行业渗透率大约10%左右。毕马威曾在报告中提到康复市场规模将在2021年达到1032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20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9%。1.7.国内康复产业链整体集中度有待提升,康复医疗龙头有望初现康复医疗产业链整体集中度不高,康复医疗服务和康复医疗器械是投资关注重点。康复医疗产业链整体包含上游器械、中游流通和下游医疗服务。其广受关注是上游的康复医疗器械和下游的康复医疗服务。康复医疗器械覆盖病种多元,需求分散,种类繁多,行业集中度较低且单价不高,随着下游康复医疗服务治疗技术提升,要求未来康复器械转型智能化。康复医学科具有覆盖病种丰富,治疗手段多样,同时康复治疗也更强调早期介入和临床康复一体化。而康复器械是康复治疗开展的前提与基础,为满足下游康复医疗服务需求,康复医疗器械本身呈现多品种、小批量、单价不高的特点,行业集中度较低。目前康复器械生产商主要面向康复、养老、医疗等机构提供评定器械和治疗器械。类型主要包括康复设备和康复辅具。随着康复医疗服务终端技术的提升,未来康复器械将逐步走向高精尖、智能化、居家化。麦澜德登陆科创板,股价最高至50.58元/股,较发行价上涨25.54%,上市公司呈现多头并发情形。1.8.康复医疗一级市场融资仍处于起步阶段,儿童康复骨科康复受到资本青睐域提供优质多样的康复医疗服务。根据动脉网与VBR数据,整理2012年-2022年3月康复产业细分领域,投资切入领域多样,包括儿童康复、骨关节康复、康复护理、康复机器人、康复器械、康复信息化、神经康复、听视力康复、心肺康复、运动康复,肿瘤康复等,共计152笔融资。资本市场对于康复器械和康复机器人行业重视程度最高,其次是康复护理与骨关节康复、儿童康复。除2021年翔宇医疗IPO上市融资11.53亿元外,康复器械行业的投融资金额最高可达到1.5亿元,最低800万元,平均融资金额最高。康复机器人的投融资金额大部分集中在1000万元-1亿元之间,最低融资金额大约200万元,最高融资金额大约可达到1.1亿元。其次是骨关节行业,投融资金融最高也可达到1.7亿元左右,最低300万元;儿童康复行业与骨关节行业非常接近,资本吸引力也较高,最高融资金额大约可达到1.7亿元,最低融资金额大约200万元。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社会资本的参与下,康复医疗市场和资源将快速增加,其中中国民营康复医院由2012年的173家快速增长到2021年的628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40%,这提高了康复就诊的可及性,保证了康复医疗需求的释放。未来,康复医疗及服务市场仍将持续增加,其中康复器械、康复机器人等领域资本吸引力最大。1.9.政策利好康复医疗,康复医保支付范围不断扩大,DRG改革带来增量从康复医保支付政策来看,我国康复医保支付政策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于2016年新增20项康复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共计29项,目前国家正在从医保支付方式上试点DRGS,在精神、康复类病种上正在探索试行按床日付费的支付方式;同时借鉴美国基于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进行评估,然后由医疗保险按照功能相关分类法(FRG)评估年龄、并发症、治疗效果预算康复费用并随之调整,引导患者去向。1.9.1.康复医保政策省市差异大,试点不断探索多元化模式我国康复医保支付政策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于2016年新增20项康复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共计29项。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将研究决定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宁夏回族自治区15个省份率先开展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工作。试点地区应当将康复医疗服务价格纳入本地区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统筹考虑,做好相关项目价格的调整和优化工作。切实落实国家确定的康复综合评定等29项医疗康复项目,并加强医疗康复项目支付管理。鼓励结合实际建立居家康复医疗服务价格和支付机制。为此我们整理了,试点地区康复医疗支付项目,和部分支付价格、支付方式。康复医疗支付体系,各省在覆盖范围、支付方式上存在差异。部分省份按照国家文件要求进行了很好的落实,一些有条件的省份还在文件规定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医保支付的康复项目范围。国家正稳步推进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诊疗服务目录和医疗服务价格仍存在地区差异,预计医保支付诊疗服务目录仍需时间。从医保支付方式上,大部分试点DRGS的地区,在精神、康复类病种正在探索试行按床日付费的支付方式。目前浙江省部分地区,如宁波市对精神病、安宁疗护、慢性病、康复治疗等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且日均费用较稳定的疾病,逐步推行按床日DRGs点数管理;部分城市施行DRGS试点改革如长沙市率先推出《长沙市康复病组按价值付费医保支付管理办法(试行)》,对颅内出血性疾患、脑缺血性疾患-梗死型等15个康复病组。按照恢复期付费,采用FRG人次付费方式,以一个FRG病组为一个付费单元,实行病组人次付费。慢性期付费,采用PDCRG的床日付费方式。不同需求类别病例组合共同描述患者整体医疗服务需求,以不同需求类别病组组合为一个付费单元,实行各需求类别病组的组合床日付费制。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广大参保人员的医疗康复保障水平,切实降低了这部分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1.9.2.政策全方位推动康复医疗服务发展国家及各地方多项政策助力,大力支持康复医疗发展。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促进康复服务市场化发展,提高康复辅助器具适配率,提升服务质量。同时2021年6月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从康复医疗体系建设、康复人才培养、康复服务、保障支持、组织实施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支持措施,对康复医疗及相关产业链构成重大利好。此外,各省市十四五健康规划中都从不同发面的提出支持康复医疗发展的要求。未来更具象、可量化的产业发展目标及更为细化的地方发展计划及目标即将陆续推出,康复产业将迎来政策强力拉动。但值得提醒的是卫健委2022年最新文件《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在康复、护理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政府或将对康复医院性质进行引导调控。从规范导向来看,国家逐步构建由三级医院康复科、康复专科医院(二级医院康复科)、社区康复中心或居家康复组成的三级康复体系,分别承担急性期、恢复期、维持期康复治疗,并对各级康复机构建设标准、设备配置等提出明确要求,为民资合规入场和行业业态创新明晰了路径。1.9.3.DRG/DIP为康复带来机会,按功能项目付费FRGs引领康复医疗服务发展方向医改政策引导康复医疗发展,医保DRGS支付方式改革带来增量。DRGS和DIP试点改革在国内全面铺开成为趋势,临床科室医保控费趋严则有利于将长期住院病患由综合医院引向康复机构。可以预见未来国内大面积铺开DRGs将推动更多患者导流至康复医院。而近期扩大试点范围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或将成为助推康复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政策因素。康复医疗医保支付方式亟需改革,康复治疗周期长,可治疗的康复项目多,但目前医保对于康复的覆盖范围有限,对重症康复、神经康复、骨科康复较为有利,但总体支付扶持力度逐渐增强,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康复需求进一步释放;囿于费用因素,部分患者在急性康复结束后,选择放弃后两级的康复治疗,这也会影响到全球通行的三级康复医疗模式在我国全国推广落地。美国康复医学统一数据系统为基础,以一系列功能相关分类法(FIM-FRGs)为依据的预付制,减少了过度康复,改善患者功能、确保患者流畅转诊成为医院的首要目标。从康复项目上来看,按疾病功能状态分组收费,按病程设置不同的医保支付比例,简化医疗机构收费操作,提高了康复医疗服务能力。试点病种选择、疾病分组、康复治疗项目选择、康复治疗时间管理、康复病人期限管控等方面继续提升其信息化水平将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在美国,一般急性期患者入院后,主治医师根据标准的独立功能量表(FIM)的评估结果以及患者自身的可承受程度进行康复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迅速向急性康复病房、亚急性康复病房、专业康复护理机构或长期照顾机构分诊转诊;不需要住院康复治疗即可恢复的患者也可尽快转至家庭和社区机构。FIM的作用一是科学的医保支付标准。二是给付依据为患者切实的功能改善。这促使医院更加关注功能恢复,引导康复医疗机构发展和完善,满足患者不同层次、不同治疗阶段的医疗需求,实现患者及时、主动、顺畅转诊。随着我国医保支付范围不断扩大,提升了医保在康复领域保障水平,将减轻患者负担,大力推动行业发展。1.9.4.多元支付体系全面支持康复医疗服务发展,长护险试点推广为康复护理机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目前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呈现以基本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工伤保险,商业保险多元化支付下的发展模式。针对康复护理机构的患者,长护险针对经评估达到一定护理需求等级的长期失能人员,为其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根据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自2016年开展长护险试点以来,试点城市达49个,覆盖人口已达1.45亿。随着试点运行的稳步推进,长护险的覆盖面也正在不断扩大。目前已广泛试点应用在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就长护险推广情况来看,山东青岛作为最早一批参加长护险试点的城市,目前成功经验已在山东省全域推广,市级支付比例存在差异。各地长护险项目支付比例最高可达100%,支付限额各地存在明显差异,湖北省最高可支付3150元/月,北京市、长沙最高每月支付3000元。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以及国家长护险失能等级评估统一标准出台等一系列举措,长护险在未来的康复医疗服务支付体系中也将起推动作用。医保支付体系的健全对康复服务体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美国的医保支付是以美国康复医学统一数据系统为基础,以FIM量表为评估工具,以FRGs为依据的预付制。在这样一个服务体系中,各级康复机构对患者的功能状态精确评估,医保支付制度也根据患者功能状况进行细化完善,再根据功能改善效果调整支付额度,以此引导康复机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美国的医保支付体系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和建议,我国应继续完善康复服务机制;可以借鉴以功能相关分类法为依据的预付制康复医保体系;发展统一的康复病例信息收集标准,提高数据质量。健全的康复医保支付体系有利于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淘汰效果差的治疗方法,加快康复病人下沉,推动我国康复体系的健全。2.康复需求人群广泛、行业渗透率低,发展潜力广阔根据WHO的统计数据来看,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康复需求在中国,有4.6亿人可以从康复中受益。从我国的康复受众群体看,可以分为残疾人康复群体、产后康复群体、术后康复群体、慢性病康复群体、运动损伤康复群体、儿童和老年人康复群体等。2.1.残疾人康复2/3市场未曾开发,发展潜力巨大残疾人康复数量维持稳定增长,康复比例近年轻微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信息,我国持证残疾人口数量从2012年的2488.75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3780.69万人,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八年间增长了近1300万人。同时我国残疾人康复数量维持稳定增长态势,从2012年的760.2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1077.7万人;残疾人康复占比2012年至2020年整体呈现出轻微下降趋势,2012年达到30.55%,但2019、2020年均在28.5%左右。就数据分析来看,我国残疾人市场有较大发展空间,近年只有不到30%的持证残疾人接受了康复服务,随着我国残疾人数量的增加和残疾政策的不断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残疾人群体加入康复服务中提升生活质量,残疾人群体未来的康复市场空间广阔。2.2.产后康复需求持续释放,渗透率有望持续加深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近年的出生人数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国家三胎政策持续刺激生育意愿,2021年仍有1062万新生儿出生,2010-2021年中国活产数整体相对平稳,近两年有下降趋势,但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所以活产数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粗略估计2021年有1052万产妇人群。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及康复观念深入人心,居民对于个人健康更高要求,女性生产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可通过寻求产后康复进行改善,社科院出版社发布的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调查女性购买过产后康复服务项目,产后康复渗透率提升显著,预估会有越来越多女性生产后选择产后康复。产后运动康复持续加深。购买过产后康复项目的女性中有60.1%消费金额超过5000元,32.2%消费在一万元以上。预估平均每位女性产后康复服务消费投入超过6500元。被调查女性对于“产后康复运动”指导的需求超过66%,位于所有康复指导需求之首。不同年龄段的被调查女性在产后康复指导需求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31-35岁的女性对于“产后康复运动指导”的需求比例最高,达到79.6%。2.3.住院术后人群稳步上升,术后康复需求逐步扩大根据《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康复科主要收治病种中,骨折及运动损伤术后患者年平均出院40.88人次;脊髓损伤患者20.72人次,占同期骨科脊髓损伤术后出院患者数的41.28%;脑卒中患者241.56人次,占同期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出院患者数的33.41%;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7.62人次,占同期骨科全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出院患者数的6.46%;脑外伤患者23.44人次;脊柱关节退行性变196.52人次。由国家统计局数据可知,我国医疗机构住院病人手术人次总体呈现上升状态,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数量稍有下降,2021年手术住院患者8103.11万人次,同比增长21.6%。2.4.慢病宣教和预防将推动慢病康复市场下沉伴随慢性病逐渐低龄化的现象,我国患有慢病的人群基数迅速增大,截止2020年国家《健康管理蓝皮书》统计慢性病患者人数约为8.45亿人,其中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循环系统疾病患者数量最多,大约为3.4亿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人数为1.4亿人,慢性肾病人数为1.3亿人,糖尿病人数为1.2亿人,慢性病具有病程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除了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慢性病防治还要注重慢性病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中国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到2025年慢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2.5.人口老龄化持续推高康复患者需求年鉴信息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这十年持续增加,占总人口比重逐年提高,2021年60岁以上人口2.67亿元,占18.9%,2011年至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23亿人增加到1.9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从9.1%上升到13.5%,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升,带动康复医疗市场需求持续旺盛。这意味着未来我国与老龄化相关疾病的患病规模也会大幅增加,老年人外伤或心血管疾病导致运动和生活自理能力能力丧失,将是老年群体康复需求关注的重点。《“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要求建立覆盖老年人群疾病急性期、慢性期、康复期、长期照护期、生命终末期的护理服务体系;鼓励康复护理机构、安宁疗护机构纳入医联体网格管理;同时85%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这一康复需求的增加,将使老年人口将成为康复市场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带动康复医疗市场需求。2.6.儿童孤独症康复受到广泛关注,需求逐年增大我国儿童康复群体数量增加也较为明显,且国家对于儿童康复治疗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截止2020年儿童康复群体大约有300万人,其中0-6岁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治疗的人数约为23.7万,儿童处于生理发育的早期,各器官系统可塑性极强,康复能够使儿童的机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对儿童回归家庭与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儿童孤独症患者的数量并没有完整的统计,2019年《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自闭症发病率达0.7%,当年已约有超1000万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假设发病人群分布均匀,按照2021年底中国0-15岁人口2.63亿基数测算,国内0-15岁儿童孤独症患者约182.22万人。2.7.需求与渗透率不匹配,康复医疗行业渗透率低,提升缓慢,康复观念仍需持续改善2021康复医学科门急诊人次占医疗服务门急诊人次的0.95%;出院人数占总出院患者的1.79%,2012年康复出院患者占总出院患者比例为0.68%,行业渗透率缓慢提升。2019年11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文件《关于开展加速康复外科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各省市选取195家试点医院,确定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骨肿瘤外科、足踝外科作为试点病种,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宣教,将康复理念融入相关疾病的诊疗,提升康复观念。随着新冠感染的持续,患者对于康复医疗认知持续加深。医保提出全生命周期医疗管理,将康复医疗服务纳入急性后期医疗服务管理;DRGs支付方式改革下,医院的急性后期康复业务持续被挖掘,行业渗透率有待提升。3.康复医疗存在供需错位,民营康复医疗发展空间大3.1.民营康复机构数量占主导,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民营康复医疗机构数量占主导地位,但床位供给仍以综合医院康复科为主,民营医院康复床位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三级康复体系,目前康复医疗机构分为,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医院,康复医疗中心。截止2021年底,我国亚专科康复医院数量有明显增长,但仍存在供给不足的现象,其中残疾人康复中心数量最多达11260家,产后康复中心5288家,康复专科医院810家;这些机构2020年分别为残康中心10440家,产后康复中心4852家,康复专科医院739家。从数量来看,2012年至2021年公立康复医院仅增长33家,2021年民营占康复医院77.53%,处于主导地位,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4%。由于康复治疗具有周期长、床位周转率低、行业利润一般的特殊性,属于公立医院成本中心,综合医院康复科较少得到重视,同时其兼具投资门槛低的优点,吸引大量社会办医开展康复医疗。但就床位而言,康复医学科整体床位为327717张,自2010年来复合增长率为14.78%;其中医院康复医学科床位(含康复医院)为268746张,占整个康复医学科床位82%;康复医院共计开放床位88964张,占康复医学科总床位数的29.62%,说明目前康复床位仍然以综合医院康复科为主,民营医院康复床位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康复专科医院外,康复类医疗机构还有大量如残疾人康复中心,产后康复机构、运动康复中心等多种康复治疗方式和治疗群体的机构并存。在康复医疗供给中提供相应服务。3.1.1.民生保障受重视,残疾人康复机构覆盖率持续提升残疾人康复产业整体发展起步较早,根据产业信息网数据,2014年中国残疾人康复中心数量近7000家,之后6年内,门店数量均保持稳定增速逐年增加,2020年门店数量首次破万。从康复机构服务类型上看,提供肢体残障康复服务的机构数量最多,占比超过40%,其次是提供智力残障康复服务的机构数量,占比超过35%,除此之外,提供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和精神残疾康复服务的机构数量大约占比22%和20%。从区域分布来看,门店分布数量最多的省份及城市是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天津,可以看出门店的分布情况与城市发达程度、残障支持政策环境等呈正相关。《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完成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残疾人基本民生得到稳定保障,重度残疾人得到更好照护。其中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将从>80%继续提高至>85%,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在这一政策目标的鼓励下,我国残疾人康复产业将继续稳步扩大。3.1.2.产后康复经历高速增长后趋于稳定,门店集中于一二线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消费群体不断扩增,产后康复每年达上百万人次,并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递增,产后康复产业的市场表现出极大的消费潜力,而中国产后康复的产业链也逐渐趋于发展成熟。从区域分布来看,目前经济发达地区的月子中心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尤其是在上海、江苏、浙江一带,由于经济较发达,大众消费观念前卫,对产后康复中心的市场需求巨大,门店数量在全国占比超过25%。2016至2018年,在国家二孩政策的刺激下,中国所有大小规模的产后康复中心数量增长速度达50%-60%左右。2017年开始,产后康复中心的数量迅速增加,超过4000家,截止到2020年底,全国产后康复中心数量已经接近5000家,预测到2023年将会超过6000家。但是由于行业水平参差不齐,并且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市场监管标准,增速可能会放缓,但整体仍有很大成长空间。3.1.3.运动康复产业:门店布局小,规模小,且多布局于核心一线城市相较于神经康复、儿童康复、心肺康复等领域的发展,我国运动康复起步较晚,且业态和受众均有所不同。根据运动康复产业联盟的调研统计,主要从事运动康复服务的机构门店数量在2018年首次超过了100家,2020年底已接近400家,3年的复合增长超过40%。门店数量最多的三个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广州,门店数量均已超过40家。一线城市门店总数为206家,占全国门店总数的56%。新一线城市门店总数101家,如杭州、南京、成都等大中型新一线城市,门店数量也都超过了10家。门店数量呈现明显的城市分布特征,且与城市发达程度和政策支持程度呈现正相关性。目前所有门店中,52%为单店经营模式,其余则以连锁模式经营。纵观全球运动康复行业的发展,主流趋势仍是以小型诊所/中心/门诊部为主要业态,这也是中国运动康复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国外的运动康复机构数量来看,平均每4000人可拥有一家康复服务机构,而中国目前机构数量与欧美国家相距甚远,未来有较大的成长空间。考虑目前我国运动康复产业市场规模小,渗透率低,其一是我国民众对于运动康复的观念还不够成熟,民众认知度不高,其二,国家在康复资源的分配上暂时还不够成熟,我国技术性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有待提高。早在2014年的“46号文件”中,运动康复领域就已被划上重点:“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从2019年截止2022年3月,运动康复领域共发生11起融资事件,总融资金额约为8亿人民币,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及市场需求的激增,越来越多的资本力量将逐步向其聚拢,未来运动康复医疗服务将迎来更大机会。3.2.各地康复医疗服务十四五规划床位差异大,北京康复床位占比最高各省在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中对于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都做出相应要求。基于总床位规划要求,在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的基础上,部分省市对于康复医疗服务推进的工作方案中对于2025年的康复护理床位数也作出做出部署。省市间差异较大,尽管北京市对于每年常住人口人床位数要求为6.5张,康复护理床位数要求在诸多省市中最高为0.5张,约占规划总床位的7.69%。天津市按照规划要求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床位数占医院总床位数不低于2%,二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床位数至少为医院床位数的2%,低于目前康复床位占总床位3.47%,同时估算其康复床位规划每千人口约0.11张,低于全国其他省份水平。3.3.康复医院资产投入小,医生配置少,行业进入壁垒低康复医疗服务投入较小,医生依赖程度低,行业进入壁垒低,易形成复制连锁模式。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按照康复医院资产状况来看,2021年康复医院平均总资产为4748万元,平均净资产为2210万元;平均每家康复专科医院配备了价值1090万元的设备;其中约95%的设备单价都在50万元以下,同时10年来,万元以上设备的平均价为16.06万元。平均每家康复医院的建筑面积为8778.47037平米,租房面积占比为56.4%;平均每家康复医院开放床位为331.79张。对比其他专科类医疗机构,投入相对适中,可复制性强。2021年康复医院单床资产约38.2万元,远低于综合医院的单床平均资产82.42万元。2021年全国康复医院,配备万元以上设备共计61180台,价值88.25亿元。2021年平均每家康复医院平均配置23.67名康复医师,低于其他专科医疗机构水平。对于医师和治疗技术的依赖程度较低,投资门槛适中,在拥有足够医生资源条件的情况下,易完成复制并实现规范化、流程化,从而形成行业连锁。3.4.康复医疗服务机构集中度高,区域布局不均衡,地市级城市机会广阔3.4.1.康复医疗服务省域布局不均衡,多集中于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高且医保支付能力强的省份,部分省份仍有较强市场发展空间。通过筛选分析2021年康复医疗机构的布局,分析各省民营康复机构(含各类康复医院、康复中心、康复诊所)的布局情况,得出民营康复医疗机构最多的五个省份为江苏、湖南、浙江、四川、广东。与2021年民营康复医疗机构数量对比可以看出,四川省民营康复医疗机构数量增加较多,跻身前五。民营康复医疗机构布局可以反应出地区差异,民营布局更多考虑地区支付水平,医保政策,卫生政策以及康复人群等,且医院数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成正比,如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民营康复机构数量最多。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各地社会办医政策对于民营康复医院的数量影响也较为显著,自2011年来,各区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办康复医院,如2011年湖南长沙市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依托湘雅医院的技术指导,建立了三级康复专科医院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形成“三级公立综合-三级民营专科”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分析各地区康复医学科床位数量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康复床位数量最多的省份分别是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和广东省,这一结果与民营康复医院数量分布情况相似。康复医疗行业整体布局主要集中在我国中部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仍有部分经济发展水平高且支付能力强的省份及省会城市如福建省民营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床位均少于相近的东部省份,说明其有较好的市场发展潜力。3.4.2.民营康复医院多集中在一线及发达省会城市,下沉市场短板明显剔除了未定级医疗机构以及社保缴纳人数小于1的医院,从各线城市所含不同等级的民营康复医院数量来看,目前我国民营康复医院等级主要集中为二级康复医院,其中,一级康复医院71家,二级康复医院257家,三级康复医院29家,仍有很大一部分为未定级医疗机构。民营康复医院床位数大部分集中在200张左右,三级康复医院床位数可达到655张左右,总体床位数量仍不足。3.5.康复医疗机构床位、人才远低于规划要求:供给拓展存在机会康复医疗服务供给不足,远低于规划要求,具体表现在康复医疗床位不足、人才缺口大。康复床位供给不足,2020年,我国康复医学科全国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数为0.21张,《上海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1-2025年)》提出按每千人口0.4张配置康复床位;杭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康复床位达到每千人0.3张,湖北省规划康复床位达到没千人0.42张。按照上海市、杭州市和湖北省规划意见中的2025年目标,各地康复床位缺口分别在3621-13443张左右。《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提出力争到2022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6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0人。2021年每十万人口康复医师数(含助理医师)为4人,远低于预期。2021年我国康复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为56,436人,2012年以来的复合增长率11.8%,低于康复医学科床位的增速。我国康复医师缺口在38417人,医师培养的速度或将限制行业发展速度。3.6.康复就诊和出院人次十年复合增长率均远高于总诊疗/出院人次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结果显示,我国康复医学科门急诊和出院人次统计数据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20年较2019年略有下降,与疫情防控有关,十年CAGR分别为CAGR分别为7.18%/14.64%;远高于总诊疗人次/入院人次十年复合增速2.09%/4.70%。康复医院门急诊和出院人次统计结果同样具有整体上升趋势,康复医院门急诊和出院人次7.48%/14.08%,同样高于所有类别医院门急诊和出院人次的十年复合增速3.51%/4.70%。两者对比来看,上升趋势相似,但更多的患者选择综合医院康复科就诊,康复医学科的门急诊人次(5701万)远大于康复医院门急诊人次(1337万)。这一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的康复观念正在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康复治疗提升生活质量,但居民康复观念还需改变,应在康复的三级服务体系中选择适合病情的医疗机构,而不应一味选择综合医院。就整体趋势来看,国民康复需求呈现上升趋势,未来康复相关门急诊人次将会继续上升,康复医院的发展潜力巨大。3.7.康复从业人员职称学历水平整体偏低:学历以专科本科为主,职称中初级占比较高根据《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研究》,对全国残联系统、卫生系统、民办机构、民政系统和人保系统等的康复机构,数据表明,康复机构从业人员以本科和专科及以下为主,分别占据43.8%和34.2%,研究生及以上仅占据22.1%。相比起其他临床医学学科,高学历人才所占比重较少。专科及以下学历中,物理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和康复医师居前三位;本科学历中,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居前三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中,康复医师、中医师和物理治疗师居前三位。在各学历中,康复工程师和心理治疗师都处于最后位置。虽然我国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已经涵盖从专科到博士的各个层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建设康复大学,培养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后续的康复教育政策会培养更多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3.8.供给端缺口巨大,中美康复医师数量存在巨大差距《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对未来我国康复医师数量提出了明确指标,力争到2022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6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0人;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年我国康复执业医师/助理合计4.63万人,即每10万人拥有康复医师3.31人,相比于《通知》要求,我国康复医师仍存在很大缺口,缺口在3.84万人。同时,根据Medscape统计资料,每10万名美国人,有70名康复科医生。中国与美国的康复医师数量仍存在巨大差距,随着国家政策对康复医疗的扶持力度明显增强,同时,后期国家培养康复专业人才的力度加大,未来康复行业机会将更大,康复产业更将逐步受到社会资本的青睐。因此,可预计未来我国康复医师数量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若文件中的康复医师数量增长规划得以兑现,那么2025年我国康复医师数量将约为2018年数量的5倍之多,将大力帮助康复医疗行业更深更快发展。3.9.康复从业人员待遇相对较低,治疗师划分为医疗技术类稳定从业人员准入门槛,维持康复医疗服务整体水平通过分析整体从业人员薪酬待遇,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工资以2000~4000元为主(66.4%),在所调查的机构中,没有一家机构平均薪酬达到8000元以上,康复行业薪酬水平普遍较低,康复医疗机构的平均人力成本偏低。通过统计招聘网站572份康复医院医疗技术人员招聘样本信息,康复从业人员薪酬随职称的提升而提升,不同专业收入差距较大,同职称康复医师薪酬水平远高于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最低。去除异常值,薪酬分散程度最大的是中级职称康复医师,其次是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师、中级康复治疗师或康复治疗师,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有经验的康复从业人员对于康复治疗工作的把握更加精准,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薪酬都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康复医师对比其他专业医师收入水平略低,可能会影响到未来医师从业意愿与行业供给。3.10.康复类专业人员培养持续得到改善,供给不足有望加速解决从执业康复医生的增速来看,康复医院配置医生增长达到30.76%远高于其他专科,康复治疗师招生人数超1万人。从本科各学校的招生网站上可看出,康复相关专业中康复治疗学招生计划人数遥遥领先,其次为运动康复,最少的为康复工程;招生学校数量与招生计划数呈现正相关,招收康复治疗学的院校最多。不同专业招生人数与招生学校数量差别与康复行业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