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与屈的求索精神_第1页
大学精神与屈的求索精神_第2页
大学精神与屈的求索精神_第3页
大学精神与屈的求索精神_第4页
大学精神与屈的求索精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精神与屈的求索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最重要的价值追求和人格特征。它应该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质,体现其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大学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属于传统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代表着特定文化群体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它是学校的灵魂,理应在价值导向、精神陶冶、行为规范、群体凝聚、社会辐射等各个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把讨论大学精神与屈原的“求索”精神联系起来,在于表明当代学人对屈原精神的认同,表明与中国古代先贤在文化精神上的一脉相承。中国文化的土壤孕育了中国的大学,即或是像清华这样早期渗透着美国文化影响的大学,仍然是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哺育之下,在不断发展的民族救亡运动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从而借用《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语来表达自己的办学理念。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文化精神则影响了自司马迁、范仲淹至鲁迅等无数称得上是中华民族之脊梁的伟大人物,包括当代老一辈科学家,他们为着昌明中华民族的科学事业,苦苦求索,解开一道道科学难题,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学成就,书写出当代自然科学领域的伟大篇章,从文化层面上,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对屈原《天问》的绝妙回答:《天对》。我们有无数的事实说明,屈原的求索精神所具有的文化意蕴也必然能给当代的大学精神以深刻的启迪。一、爱国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爱国忧民的人文关怀追求理想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向善”的人文关怀,而最高的人文关怀是对国家命运、民族兴亡、民众疾苦的关注。屈原生活在楚国由盛而衰,国内矛盾重重,国外问题尖锐复杂的时代,各国争相兼并、人民长期蒙受战争祸害而渴望和平的时代,故屈原和其他一些思想家一样,迫切希望结束战争、迎来大一统的局面。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要求楚国的君主能像尧舜禹汤文武那样,来完成一统寰宇的大业,屈原的这一思想与愿望,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表现了当时思想家所具有的高度历史使命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屈原积极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现富国强兵。他在《离骚》中大量援引历史典故,希望楚国君主能像尧舜禹汤文武那样,选贤任能,公正无私,实行德政,以“苟得用此下士”,享有土地,治理天下。他以伊尹、彭咸等人自许,决心为实现这种“美政”理想而奋斗终生,即使不能实现,亦“将从彭咸之所居”,死而无悔。屈原的爱国情怀是与忧民思想密切相联的,《哀郢》云:“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离骚》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这种热爱故国、心忧民众的思想情感,构成了我国古代爱国忧民之人文关怀的基本内容,对我国传统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许多老牌大学都与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相伴而生,清华是用部分“庚子赔款”办起来的,庚子赔款乃国耻之痕,国耻的痛楚和重负,与振兴国运的责任和决心,就这样交织着凝结在清华近百年校史和一代代清华学子身上。北大在19世纪末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诞生,1903年京师大学堂学生“鸣钟上堂”,愤怒声讨沙俄的侵略罪行,爆发了北大历史上第一次反帝爱国学生运动。五四运动由北大学子发起,当时的北大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基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北大、清华、南开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三校师生读书不忘救国,或投笔从戎,走上抗战第一线,或埋头学术,保存中华民族之文脉。在西南联大涌现出的无数民族精英,无不充满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爱国忧民的人文关怀。“自强不息”、“爱国进步”,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中国大学在自己的办学历史中凝聚成中华民族屈辱史上、抗争史上独异于西方大学的爱国忧民的大学精神。爱国忧民是千百年来所巩固起来的一种对自己祖国、家乡和人民的热恋之情与忧患意识,那些与中国近、现代史相伴相生的大学中,涌现出以李大钊、朱自清、闻一多等为代表的无数志士仁人,为着中华民族的新生而不懈奋斗,无不秉承屈原爱国忧民之精神。人文关怀不是在书斋里高谈阔论的东西,而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的理念,历史发展到今天,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的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汲取西方的人文精神,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内涵在人道主义,实现在于和谐社会。而人道主义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包括对自己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尊重等等,从而丰富了人文关怀的内涵。但我们必须看到,国家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贪污腐败、分配不公、用人不当的现象,正阻碍着和谐社会的实现,何况大学校园内自身存在着假成果、假学问、假效益等腐败现象,严重侵蚀着真正的大学精神,尽管高级职称和高等学历的比例直线上升,学术思想水平的绝对值却在下降。蔡元培先生曾把大学理解为人格养成之所、人文精神的摇篮、理性与良知的支撑。当代大学理应成为社会良知、良心的有力维护者,成为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矫正力量,那么,保持批判和反省的精神,引导社会与自身健康地发展是当代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基于此,屈原爱国忧民的人文情怀对当代的大学精神仍然具有启迪作用。二、大学教育之要在于激发人的人格精神,为人治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大学精神追求优秀、卓越和完美,就必须以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拒绝平庸。这并非提倡贵族意识和英雄意识,贵族强调的是血统,英雄更有待于机遇。而具有特立独行人格精神的人因其对理想的追求,使其一生决不肯蝇营狗苟,碌碌无为。屈原青年时代就有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人格追求,故而以荆楚特产之橘为象征而赋《橘颂》,极力赞扬橘的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无私无畏,德参天地的精神。屈原少年有志,终生不改。“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离骚》),“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离骚》),这是诗人内心在对美与丑、高尚与平庸的对比中的自我认知、自我抉择,是诗人“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之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的持守。屈原正是以其品性的“孤高与激烈”,敢于“显暴君过”、痛斥群小,他呼喊着“上下求索”以追求理想,却不失人格的圣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从而赢得千百年来人们的景仰与爱戴。故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高洁的人格精神昭示后世,直至当代,得到许多志行高洁者的共鸣。竺可桢说:“凡是真知灼见的人,无论社会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能独行其是。”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所写的碑文云:“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竺可桢、陈寅恪是引领当代大学精神的著名科学家和学者,他们的话语告诫我们,大学不仅要研究高深学问,不仅要进行先进科学的研究,大学还要培养具有情操高尚、才能卓越的人才。大学教育正在迈向大众化,但大众化并不意味着简单化、平庸化;让公众享有高等教育的权利,并不意味着知识分子的贬值。一所大学,无论其人数多少,都要严格按照社会对大学生和知识分子的要求和期望来培养。培养合格的、优秀的、卓越的人才,要使其思想上自由,心理上自信,人格上自尊,意志上自砺,精神上自强,言行上自律。那么,必须拒绝平庸,必须拒绝官僚化。大学教师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学术水平、道德情操与自身素养的完善统一,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之无言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大学里的学者更应该持守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陈寅恪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没有独立精神,也就没有学术独立,则学术自由、学术品格之葆有不过徒为虚言耳。陈寅恪、梁漱溟等许多耿介拔俗之士始终保持“学术真诚”的品格,忠于一己之所知,笃于一己之所信,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富贵所淫,他们代表着理想的大学精神。这也就是屈原“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之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在当代大学的感召力、影响力之所在。三、精神诉求的内在联系与目的的改变大学倡导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实质在于求真。科学精神不完全在于完成发展科学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够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才。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最需要的是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和忘我殉道的牺牲精神。屈原不是科学家,但他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牺牲精神与科学家是一致的。他自觉充当一个拯世济民的英雄角色,为君王“导夫先路”,自以为凭着内美、修能和献身精神,可以建立起完美的国家秩序,导规人伦,恢复礼乐,完成楚国统一天下的事业,但承担的历史责任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人格意志,它必须置于君王和国家的意志之下。实现个体人格的理想必须通过“君”、“国”意志的支配而达到。君王的昏庸,“党人”群小的腐败堕落、胡作非为,甚至培养的人才“芜秽”变质,残酷的现实把屈原置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处境,他一方面坚持自身的人格修养,决不委心从俗;另一方面更激起他的坚定意志去探寻真理的所在,深刻的反思与怀疑使他创作出一系列伟大诗篇。在其独特之作《天问》中,屈原接连提出170多个疑问,表达对社会、历史和宇宙自然已有成见的怀疑,并希望重新加以判定,将现实“美政”理想的求索转化为精神的求索,因找不到满意的答案,最终选择以结束生命的形式来结束精神的求索。从而给世人以强烈的情感震撼,也引发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观点来解释屈原的最终选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屈原把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屈原的精神求索表现出的是一种怀疑的态度,“怀疑的态度,即是一种在本能状态下作出某种决定的同时,对之加以仔细平衡和毫无偏见的检查的态度。这种在作出决定时不断问一个‘为什么’的怀疑态度,通常被视为有学问者或有文化者的典型表现特征。这种对怀疑的态度的高度评价已延续了若干世纪。毫不奇怪,当怀疑论逐渐成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时,表明人类思想业已趋向成熟。”真理以未知为背景,但追寻真理需要意志力的支撑,那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周恩来说,“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所表现出的这种坚强意志和牺牲精神对确立当代的大学精神弥足珍贵,它考验着每个真诚探寻真理的人。我们确信,“知识无长官,真理无上级”,那么,对每个追寻真理的人又需要怎样的态度呢?竺可桢说:“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大学里的学者、科学家理应以探寻真理为旨归。西方哲人说“最纯粹的真理来自于思想的自由市场”(穆勒语),但自由与责任是不可分割的,有了“思想的自由市场”不仅仅意味着个人拥有选择的机会并承受选择的责任,而且还意味着他必须承担其行动的后果。当代大学为学者、科学家们提供了宽松的自由环境和道德信任,作为社会良知的维护者就必须寻求、传播和教授他们认识的真理,敢于说出事实真相,封建时代的学者治学尚且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当代大学的学人又怎能不以之为是呢?四、文化批判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组成部分的大学,理应成为国家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重要基地,打破保守,追求创新,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在文学艺术领域所表现的创新精神,堪为当代学人的楷模。首先,在《诗经》之后,诗坛沉寂了几百年,是屈原创造了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句式可长可短的“楚辞”体。其次,以《离骚》为代表的屈赋突出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离骚》、《九歌》、《招魂》中都有不少神话或神话形象,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其三,屈原以其独特的象征手法,创造出“香草美人”意象,它继承和发展《诗经》的比兴手法,而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有艺术魅力。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云:“屈原氏兴,以瑰奇浩瀚之才,属纵横艰大之运,因牢骚愁怨之感,发沈雄伟博之辞。上陈天道,下悉人情,中稽物理,旁引广譬,具网兼罗,文词钜丽,体制闳深,兴寄超远,百代而下,才人学士,追之莫逮,取之不穷,史谓争光日月,讵不信夫!”创新的前提是打破保守。假如屈原没有大胆创新的艺术追求,死守《诗经》的创作形式,何来《楚辞》?文学艺术如此,在科学领域,举凡当今所有的科技成就,无不由创新得来。创新必须具有文化批判的精神,因为文化批判精神是大学本质的体现。大学不是流行文化的风向标,不必对任何社会文化都予以回应。大学不仅仅需要传承文化,更需要文化批判、淘汰与选择,然后才有创新与超越。批判出自良心,批判者坦然发表意见,坦然承担责任,坦然接受结果。大学应该培养永远具有批判意识的人。锐意创新是一种积极探索、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既要有求新求异的勇气,更要有深邃前瞻的目光。无论是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立新理论、构建新机制、创造新方法,还是发明新技术、研制新产品、解决新问题等等,以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与改革,才符合当代大学精神。屈原当年以强烈的文化批判精神,敢于怀疑社会、历史和宇宙自然已有的成见,敢于对过去被认为“天尊不可问”的一切问题,大胆质疑,一一拷问,既表现出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也显现出他独特的艺术创作精神,对当代学人也是一种激励的力量。屈原的时代,既是一个诸侯纷争的时代,也是百家争鸣、理性觉醒与士人崛起的时代。旧有的社会秩序被打乱,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起来,这既为士人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的生存空间,也为他们提供了思考社会、人生、自然的广阔精神空间。屈原正是这一时代孕育出的文化巨人之一,他出身贵族,接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他青年时期“博闻强志”,博览诸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