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特质攻击与特征分析_第1页
大学生的特质攻击与特征分析_第2页
大学生的特质攻击与特征分析_第3页
大学生的特质攻击与特征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的特质攻击与特征分析

临床上,自我理解被认为是一种病态的人格障碍。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社会人格心理学领域开始关注非临床自我理解者。非临床自我理解被视为一个全面的人格结构,是个人对自己、自己想象和他人形象的过度专注和沉淀。这是个人对自己重要性的夸张。他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优越,并认识到自己有资格获得特殊权利和待遇。相关的研究显示,自恋者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具有较高的显性自尊,较少焦虑和抑郁,而另一方面,高自恋者在遇到挫折时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并且缺乏随和性。有研究者认为存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的一个可能原因是与自恋的不同形式有关。Wink等人均认为自恋可以分为隐性自恋和显性自恋两种形式。他们认为,显性自恋者与自我夸大的感觉有关,持续的需要别人的积极关注。隐性自恋者也把关注的焦点指向自我并伴有自我扩张,但他们往往感到自卑,对他人的评价敏感且往往具有不安全感。已有研究显示,显性自恋者具有较高的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并且与心理异常症状不存在显著相关,而隐性自恋者的自尊和生活满意度较低,与心理异常症状有显著相关。另一方面,自恋与攻击的关系是非临床自恋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大部分关于自恋与攻击的研究均显示自恋是攻击的重要预测源。Haret和Joubert发现自恋问卷(NPI)与Buss-Durkee的敌意问卷有相关,自恋得分高的被试在敌意、攻击、消极态度、自我怀疑等得分高。还有研究者同时考察自尊水平、自恋与攻击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自恋会更有效的预测口头报告和实验测量的攻击。同时实验研究也证明,当自恋者的自我受到威胁或在遭遇失败后,会表现出更高愤怒高,对别人产生敌意,甚至引发攻击。但目前大部分自恋与攻击的研究均采用NPI进行自恋水平的测量,有研究者认为该量表测量的是显性的自恋。少量有关隐性自恋与攻击的关系的研究显示,在控制显性自恋和自尊后,隐性自恋仍然可以很好预测愤怒和敌意,隐性自恋甚至比显性自恋对对攻击性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虽然国外对自恋与攻击的关系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但目前国内关于中国人的自恋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大部分的自恋研究均关注自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还未有研究对不同类型的自恋与特质攻击的关系进行系统考察。因此本研究尝试以中国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的自恋类型与其特质攻击的关系。同时,由于自尊水平也是特质攻击的一种重要预测因素,本研究将自尊作为一个控制变量纳入研究。综合以往的研究,我们做出如下预期: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均与特质攻击存在正相关,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显性和隐性自恋则对特质攻击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并且由于隐性自恋者具有自我倾注和自我夸张同时又是戒备心强、高度敏感、焦虑和任性、骄傲自大,因此,我们预期隐性自恋比显性自恋对特质攻击具有更好的预测作用。1对象和方法1.1有效问卷份数以班级为单位整群随机取样法,选取珠海某高校学生,共发放问卷654份,剔除无效问卷(有一半以上题目空白,或重复选择同意选项,或答案有严重逻辑矛盾),有效问卷份602(92.04%)。其中男生296人,女生306人;年龄17~25岁,平均(20.73±1.40)岁。1.2方法1.2.1明确了是否为有是否存在过多的党对未成年人的身份认同由Ames和Rose编制,王晓燕修订中文版,该量表包含16个项目,采用二择一的强迫选择形式的自评问卷,内容涉及自我评价、行为方式,如“我认为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不喜欢炫耀自己”等。NPI的全量表分数代表自恋的显性维度,得分范围是从0~16,分数越高显性自恋水平越高。量表的Cronbachα值为0.72,重测信度为0.72。1.2.2隐性对于个体的意义由学者Hendin和Cheek编制,王晓燕修订中文版,该量表共10个项目,内容涉及到自我评价、自我行为倾向。采用Likert5点式评分法,从“不符合”到“符合”分别为1分和5分。得分范围是从10到50分,分数越高隐性自恋水平越高。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4,重测信度为0.70。1.2.3攻击测量问卷由Buss和Perry对Buss-Durkee敌意问卷修订所得,是最常用的特质攻击测量问卷,问卷包含29个条目,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4个因子,采用Likert5点记分。总分在29~145之间。中文修订后问总问卷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77,各因子的Cronbachα从0.52~0.74之间。1.2.4自尊程度检测该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评定标准为“1”表示很不符合;“2”表示不符合;“3”表示符合;“4”表示非常符合。总分越高,自尊程度越高。该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75。2结果2.1男女生在自尊、身体攻击上的差异见表1。分析显示,男生在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t=4.42,3.17;P<0.01)。男女生在自尊上没有显著差异。男生在攻击总分、身体攻击上显著高于女生(t=3.23,6.20;P<0.01),而在愤怒、敌意、言语攻击上两性无显著差异。2.2隐性自尊与攻击的关系见表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显性自恋与攻击总分及愤怒、身体攻击两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隐性自恋与攻击总分及其所有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自尊与攻击总分及愤怒、敌意、身体攻击存在显著负正相关。另外,显性自恋总分与自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隐性自恋总分均与自尊总分呈显著性负相关。2.3隐性化两类自恋对攻击的预测作用用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大学生显性自恋、隐性自恋对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攻击总分及各因子作为因变量,首先进入回归方程是被试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包括年龄和性别,接着进入回归方程的是自尊水平,为了对比两种不同的自恋对攻击的预测作用,在最后一步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同时进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在控制了被试的基本信息变量和自尊后,隐性自恋对攻击总分及各因子仍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eta=0.37,-0.17,0.28,0.24,0.40;P<0.001),而显性自恋则对攻击总分及身体攻击和愤怒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eta=0.12,P<0.01;Beta=0.14,0.16;P<0.001),另外自尊对攻击总分、身体攻击、愤怒和敌意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Beta=-0.18,P<0.001;Beta=-0.09,P<0.05;Beta=-0.21,P<0.001和Beta=-0.23,P<0.001)。3高自尊和隐性自发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考察两种类型的自恋与攻击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隐性自恋与攻击总分及所有因子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在控制了性别、年龄、自尊水平后,仍然对攻击总分及各因子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显性自恋只与攻击总分、身体攻击和愤怒有显著正相关,并且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对这3个因子任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隐性自恋比显性自恋对攻击及各因子更具预测性,该结果验证了本研究的预期。有关自尊与攻击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早期的心理学家认为低自尊是造成攻击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但是Baumeister等人提出“自我威胁理论”则认为:低自尊并不能导致攻击,攻击是高自尊和自我威胁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自我的积极意象受到质疑、反驳、指责、嘲笑、挑战或处于危险中时,人们就会产生攻击行为,尤其是针对威胁来源的攻击。特别是当这种积极自我意象是不稳定、夸大和不确定的时,人们对自我威胁更容易产生诸如攻击行为的激烈反应。也就是只有高自尊中的自恋者在自我产生威胁时会表现出攻击反应(状态攻击)。大部分验证自我威胁理论的实证研究均证实了低自尊与状态攻击无关而自恋在面临威胁会导致状态攻击。但是,个体的攻击可以分为状态攻击(在某种情境刺激下表现出来)和特质攻击(个体的特定个性或气质)。新近的研究则发现自恋者和低自尊者与特质攻击存在关系,Donnellan等人发现自尊(采用RSE测量)与特质攻击(采用AQ测量)总分、敌意、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而自恋(采用NPI测量)则与攻击总分、愤怒、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存在显著正相关。而VonCollani和Werner对德国被试的研究也发现低自尊与特质攻击有关,同时高自恋者也具有更高水平的攻击倾向。还有研究发现在排除了自尊影响后,自恋则会促进攻击。这与本研究的发现基本上一致。也就是说,自恋者不仅在受威胁时会表现出攻击反应(状态攻击),其自恋水平也与特质攻击存在关系。有关非临床的自恋研究均显示自恋者既与积极的适应有关也与不适应有关,因此,有学者尝试从自恋的形式这个角度来解决这种看是矛盾的现象,而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是近些年研究者的关注点之一。虽然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均存在自我夸大和高度寻求他人认同的需要,但是两者存在不同的形式。显性自恋者的主要特点是表现欲、自我重要性和渴望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美,并且有不切实际的高水平期待,当期待得不到满足时,或得到负性评价时,显性自恋者会利用自我保护手段维持高水平的自我感受,例如拒绝、否定、批评、反讽来应对对自我产生威胁的对象,甚至采取攻击的方式。而隐性自恋的自我夸张感是存在于潜意识,他们表现出过分敏感、焦虑、自卑、低自尊等特征。隐性自恋者的自尊不稳定,自我价值感低,对他人关于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从以上不难看出,显性自恋者与自我威胁理论相关研究所关注的自恋者特点非常相似,并且大部分此类的研究均是采用自恋人格调查表(NPI),而研究者认为NPI一般测量的显性的自恋。因此,大部分自我威胁理论发现自恋者在受威胁时表现出更高的状态攻击就不足为奇。而隐性自恋者既具有自我夸大和高度寻求关注的特点外,还具有过分敏感和低自尊,他们可能在面临自我威胁时不会表现出状态攻击,但是有可能在特质攻击水平上最高。Barry等人的研究就发现低自尊水平且高自恋水平的儿童表现出最高比例的问题行为。李东阳和高雪梅的研究显示:隐性自恋与特质攻击的所有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当将隐性自恋和显性自恋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只有隐性自恋对攻击的所有维度有预测作用。该研究与本研究均显示隐性自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